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9 23:1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国殇引发民族觉醒
面对危亡,中国该如何何去何从?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和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民族危机加深
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
2
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
3
忍辱签约——民族危机的加深
4
目录
旧邦新造——戊戌维新运动
1
材料1:自从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帝国主义各国纷纷接踵效尤……列强的蚕食鲸吞,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材料2:
材料3: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
④思想基础:西学的不断传入,早期维新思想发展
①政治: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②经济: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1.背景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盛世危言》
郑观应
康有为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应诏统筹全局折》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
严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天演论》
1.背景
2、过程:
(1)序幕:“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人物:康有为 梁启超
地点:北京
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影响: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公车”就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
(2)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康有为主观上想借其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3)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为什么康有为要搬出孔子作为变法维新的理论领袖?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当时的顽固派指责康有为“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说明康有为的思想有何特征?为什么?
把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斥为伪经;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
2、过程:
(2)发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顽固派洋务派:“速乱“
维新派:国家无难决之疑,言路无用壅蔽之患,内政既清,外侮不作。
1895年7月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
第一,要不要维新变法。
顽固派:“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维新派:“变者,天下下之公理也”
1895年11月康有为上海成立“强学会”
1896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国闻报》1897年10月创刊于天津
严复:《天演论》
创办报刊;组织强学会;
与顽固派和洋务派论战;
第三,要不要废除科举,提倡新学。
2、过程:
(2)发展: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 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
寄生特权
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 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
绿营旧军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
——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
2.过程: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颁布上百道变法诏令,内容涉及各个方面。
(3)高潮:百日维新
①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再次临朝听政。
③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他措施均被废除。
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谭嗣同、杨锐、刘光第、
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2.过程:
(4)失败:戊戌政变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维新派
顽固派
VS
维新人士
光绪皇帝
无兵无权
慈禧太后
官僚贵族
大权在握
势力弱小
势力强大
没有社会基础
自然经济雄厚
缺乏理论指导
缺少政治经验
封建思想浓厚
长期把持朝政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封建守旧势力在中国则相对较强大。
(2)脱离群众,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密的政治组织。
(3)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4)变法急于求成,打击面太大,遭到各个阶级的反对。
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广总督谭钟麟在6、7月间“谕令筹办之事,竟无一字复奏”
——《中国近代史》
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 ——《光绪大事汇鉴》
废除八股文……湖南有个名叫曾廉的举人,甚至上书请求处死康有为和梁启超。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内,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这是中国社会中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他们议论局势,鼓吹新学,抨击时弊。以往清朝律例一向禁止私人结社,至此国内风气为之大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一:
3、评价
慈禧镇压了戊戌变法,扑灭维新派,但是她没有全部取消光绪颁布的“新政”…… 对有关洋务“如通商、惠工、重农、育才以及修武备、浚利源,实系有关国计民生者,即当切实次第举行。
——李锦全《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中的慈禧》
材料二:
(1)性质:
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具有爱国、进步和思想启蒙的意义
(2)意义:
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标志从学习器物转变到学习政治制度。
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链接1:日本明治维新VS戊戌维新运动
明治维新——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
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幕府统治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充分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武装倒幕成功 倒幕派实力强大 维新派力量薄弱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政策措施 逐渐改革,大力推行 措施激进,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1.背景:
材料1: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来华传教士达三千三百余人,建立教会六十多个,吸收教徒近八十万人……他们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经常发生民教纠纷,而官府总是护教抑民。黄河连年决口,山东大部分州县受灾。教堂与地主教民勾结,乘机哄抬粮价,山东人民苦不堪言。于是,长期郁积在人民群众心头的怒火终于燃烧起来了。
————郑天挺《清史》
(1)根本: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直接:洋教势力猖獗,特别是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反洋教斗争)
义和团揭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
天爷恼,仙爷烦,一同下山把道传。
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
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
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迷信色彩
盲目排外
反帝斗争
抱有幻想
2.概况
(1)如何认识“扶清灭洋”的口号?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反帝,但带有笼统排外的局限。
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 对开明官绅,维新派人士,义和团更是明言打杀,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均不饶放”。
——【美】《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2)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1898年冬
开始兴起,
提出“扶清灭洋”
1899年底
清政府先抚后剿,
运动转向直隶
1900年6月
清政府招抚,
义和团控制京津
1900年8月
中外联合镇压
义和团运动渐息
2.概况
(3)兴起与发展
义和团在中外联合绞杀下失败
慈禧对义和团态度变化
“著都饬所属文武各员,查明各种会匪名目,严行禁止,胆敢仍前聚众,藉闹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
——《上谕》 1899年11月28日
“近日京城内外,拳匪仇教,与洋人为敌,教堂教民,连日焚杀,蔓延太甚,剿抚两难。” ——《上谕》
1900年6月20日
“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乃各督抚奏称,信其邪术以保固,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矣。”
——《上谕》
1900年6月26日
“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上谕》
1900年9月7日



周恩来在1954年更明确指出:“义和团运动正是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评价:“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积极性:
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计划。
局限性:
盲目排外,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
3、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性质
革命纲领
领导组织
斗争范围
宗教特点
对外关系
影响
结局 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反封建、反侵略
反帝、爱国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有统一领导,
但出现严重内讧
没有统一领导,
自发性、分散性强
坚持14年,转战18省
活动于山东、直隶一带
汲取基督教的成分,成立拜上帝教,以此发动群众
利用中国宗教及封建
迷信思想来发动群众
力图同西方平等交往
盲目排外
沉重打击清王朝
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因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而失败
八国联军侵华
①根本原因:
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②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1.原因与经过
(1)原因
(2)经过
八国联军侵华形势图
西摩尔率军进犯北京
1900.6.10
6月中旬
6月21日
7月
8月
攻陷大沽炮台
占天津
占北京
廊坊
阻击战
天津
保卫战
慈禧向各国宣战
西逃议和
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
帝王的伟大京都一半已被破坏和焚毁,已被蹂躏和糟蹋得不像样子了,简直像一切都死绝了一样。使馆街两旁残存着一垛垛废墟,一堆堆石头、灰烬、垃圾和脏物遍地皆是。中国人的尸体,一个挨一个地杂陈在马路上。到处乱丢着各种各样的东西。
——《八国联军目击记》
材料一: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
材料二: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
2、列强清华罪行
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
①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②削弱了全国抗击侵略的力量,不利于国家统治;使南方免遭战火
③体现地方大臣政治事务上的独立性,为清朝灭亡埋下伏笔
3. 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示意图
声明: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
东南互保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
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 议和签约过程
(1)议和
(2)签约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时间:1901年
签约国:11国
内 容 危害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惩办“首祸诸臣”,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控制京津至山海关地区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结果:
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洋人的朝廷;
(3)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
(4)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西方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1901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
国家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梳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主要方式、特点和影响
1.主要方式:
(1)军事:发动侵略战争,以武力达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侵略目的;
(2)政治:掠夺中国领土和主权;干涉中国内政,以华制华;
(3)经济:以经济侵略为主,政治、文化侵略为经济侵略服务;
(4)文化: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进行渗透。
2.特点:
(1)阶段特征: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
(2)目的:打开中国市场,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
(3)参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从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从以欧洲为中心向两侧转移的趋势。
影响:
(1)消极性:(主要)
①政治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上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造成近代中国长期落后;
③文化上传统文化遭到侵蚀,大量文物遭到破坏。
(2)建设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①政治上打破闭关锁国,外交观念近代化,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②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③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并不断深化。
“中国数年以前,仁人志土之所奔走所呼号,则日改革而已。比年外患日益剧,内腐日益甚,民智程度亦渐增进,浸润于达哲之理想,逼迫于世界之大势,于是咸知非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其所谓变革云者,即英语 Revolution之义也。” —— 梁启超《释革》
同盟会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革命成为历史趋势
救亡之路在哪里?
知识结构
甲午
战争

民族
危机
加深
中国
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
半封建
社会
诱因
借口
挽救民族
危亡的斗争
结果——失败
戊戌维新运动
结果——失败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课堂练习
答案:D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课堂练习
答案:C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课堂练习
答案:D
如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课堂练习
答案:B
在清朝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当时的人们( )
A.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
C.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
D.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