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8 06:5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戊戌

6

2022年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
2、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戊戌变法(广义):又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1895-1898)年间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改革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狭义):指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103天)的百日维新。
wù xū
01
危亡求变
戊戌变法的背景
02
革旧布新
戊戌变法的过程
03
启蒙肇始
戊戌变法的评价
CATALOG
目录
一、危亡求变——戊戌变法的背景
二、革旧维新——戊戌变法的过程
1.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_”。这次上书拉开了__________________。
2.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__________》和天津的《__________》。
3.高潮:_______________
自主预习
公车上书
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时务报
国闻报
1.经济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阶级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改革现状,发展资本主义。
4.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与传播。
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2)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_______”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3)主要内容:①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③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④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4.结果: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_________等“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除京师大学堂保留外,变法诏令一律被废除,变法失败。
三、——戊戌变法的评价
1.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2.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自主预习
明定国是
谭嗣同
起思想启蒙作用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01
危亡求变
戊戌变法的背景
01
危亡求变——戊戌变法的背景
我们甲午战败(1895),非由于器械之不精也,资源之不广也,或人才之不足也。我们之败,是败在颟顸落伍、贪污无能的政治制度——我们的“祖制”,也就是属于前一形态的老制度。搞“坚船利炮”搞了数十年,至此朝野上下始如大梦初醒。原来没有个赶上时代的政治制度,则纵有超等的坚船利炮,旧瓶装新酒,也无济于事。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马关条约》签订
材料中的“搞‘坚船利炮’”指的是什么?“没有赶上时代的政治制度”又是指什么?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洋务运动
资本主义制度
学技术
群学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洪仁轩的《资政新篇》
失败

实践证明: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挽救民族危亡。
民族危亡下
洋务运动
01
危亡求变——戊戌变法的背景
群学+展示
《马关条约》签订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
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有哪些?何为维新派?
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之一。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因受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
维新派的代表人:
冯桂芬
王韬
郑观应
严复
梁启超
谭嗣同
康有为
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01
危亡求变——戊戌变法的背景
合作探究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法国1875年确立共和政体
德国1871年统一,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
俄国1861年改革
美国1861-1865年南北战争
中国1898年戊戌变法
(1)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当时世界的潮流
中国之困惑:
背景
封建专制
自然经济
思想禁锢
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01
危亡求变——戊戌变法的背景
合作探究
材料四 主张中国“下仿泰西之良法”,设立上下议院,实现“长治久安”。
——郑观应《论议政》
材料三 虽然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宣告失败,但是在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企业依然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为戊戌变法的开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材料一 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谢缵泰《时局图》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2)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改革现状,发展资本主义。
(4)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奠定经济基础
(5)近代维新思想的传播
背景
02
革旧布新
戊戌变法的过程
群学+展示
02
革旧布新——戊戌变法的过程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P30-32,根据时间轴,设计出中国近代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活动
序幕
发展
高潮
落幕




独学+展示
公车上书
时间
背景
参与者
内容
结果
康有为、梁启超等1300位参加会试的举人
1895年春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民族危机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未上达光绪帝,但轰动京、沪
02
革旧布新——戊戌变法的过程
具呈举人康祖诒(康有为)等,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材料反映了历史上什么事件?结合课本P30,自主概括这一事件的概况。
影响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
梁启超
序幕
02
革旧布新——戊戌变法的过程
群学+展示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为推动变法的进行,会进行哪些活动?作用是什么?
维新派开设学会报刊分布示意图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国闻报》 严复在1897年创刊于天津。
居南北舆论领导地位
《时务报》 梁启超在1896年创刊于上海。
北/天津
南/上海
发展
作用: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定期集会演讲。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的形成。
变法图强
独学+展示
02
革旧布新——戊戌变法的过程
论战
康有为与顽固派论战
3)要不要废八股、兴学校
焦点: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
与顽固派论战
捍卫变法
湖南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心地区之一的原因
一、西学传播的日益加深使社会逐渐意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维新变法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受众;而太平天国后,中央对地方管控的相对衰落和督抚权势的逐渐扩大使得支持地区性的维新变法有了相对稳固的权力保障。
二、湖南独特的学术风气和人文精神。
三、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大力支持,这是政治基础。
四、甲午战争中湘军在辽东前线的惨败。
湖南巡抚陈宝箴
02
革旧布新——戊戌变法的过程
群学+展示
问:上述图片反映什么事件?
1897年冬 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使民族危机加重。
02
革旧布新——戊戌变法的过程
群学+展示
“外衅危迫,分割迭至,急宜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存国祚。”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不甘作亡国之君”
——光绪帝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变法开始:
内 容 作 用 局 限
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 军事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打击了封建官僚,有利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议政。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国防力量。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制作表格,整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革旧
布新
高潮
02
革旧布新——戊戌变法的过程
笔记+练习
1.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
A. 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 仿效日本,变法图强
C. 维新变法,推翻清朝的统治
D. 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02
革旧布新——戊戌变法的过程
笔记+练习
2.《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材料叙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 )
A.虎门销烟 B. 公车上书
C. 洋务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3、《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训练新式陆海军
C.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03
启蒙肇始
戊戌变法的评价
03
启蒙肇始——戊戌变法的评价
社会各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准备科考的读书人
掌有实权的顽固派
平苦百姓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触动
利益
依据“戊戌变法”的内容,说出变法动了谁的“利益”?变法对以下哪个阶级最有利?



群学+展示
康梁逃亡

光绪帝
瀛台
慈禧太后
杀“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落幕
03
启蒙肇始——戊戌变法的评价
群学+展示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我们从谭嗣同身上学习什么精神?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殉难图
矢志报国、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
探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科学精神
敢于担当、敢于变革的创新精神
03
启蒙肇始——戊戌变法的评价
依据材料,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训。
合作探究
材料三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M].北京:三联书店,1954.
材料二 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
——摘自百度百科“戊戌变法”
材料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 ——摘自知乎网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具有软弱性;以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2)戊戌变法脱离群众
03
启蒙肇始——戊戌变法的评价
依据材料,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训。
合作探究
材料五: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梁启超述其师语曰:“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大变。” ……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
戊戌维新运动……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材料四: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3)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4)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03
启蒙肇始——戊戌变法的评价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文,如何评价戊戌变法?
合作探究
材料一:中国历史学家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维新运动具有救亡和抵制人民革命的双重性质,但变法主张的公开提出,起了主要是积极的政治影响。
材料二: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1
性质
4
局限性
2
爱国性
3
启蒙性
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是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中国人民觉醒
采用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权的皇帝身上,脱离群众,具有妥协性,结果失败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5
教训
材料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轨迹。 …… 它推动了政治改革、促进了思想启蒙、改变了教育体系、推动了经济发展,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它所倡导的现代化理念和对进步的追求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中。
03
启蒙肇始——戊戌变法的评价
事 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侧重点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时 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5-1898年
目 的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救亡图存,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代表人物 奕 、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学习对象 学西方 学英国、日本君主立宪制
性 质 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领导派别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评 价 ①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③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的传播;
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影响了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群学
课堂巩固
03
启蒙肇始——戊戌变法的评价
4.“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
A. 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 变法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 变法的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 变法的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5.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6.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有( )
①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有进步意义 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A.弘扬民主科学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实现了自强求富 D.促进思想启蒙




04
学习收获
学习收获
学习总结
甲午战败 民族危亡
序幕:公车上书
1895年 康有为 梁启超
发展: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时务报》梁启超 《国闻报》 严复
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
过程
背景
影响
落幕: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
思想启蒙作用
戊戌变法
04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学习层面
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开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探究历程
04
学习收获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0-32,写一份人们介绍讲稿。(从人物姓名、籍贯、主要事迹,贡献等方面介绍)
学以致用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与康有为等人一起联合发动“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发表著名的《变法通议》,系统阐述变法的理论与步骤。促进中国的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1912年回国。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康有为联合赴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后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宣传变法维新。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对变法维新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组织保皇会,鼓吹君主立宪,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组织孔教会,主张以孔教为国教,为帝制复辟制造舆论。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课外打卡地
04
参观“新会梁启超故居”,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以“探索梁启超家庭教育成功的奥秘”为主题,撰写一份研学汇报成果,并交流展示研学成果。
研学作业
1919年,梁启超在写给梁思顺的信中说 :“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我自己常常感觉要拿自己做青年人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兄弟的模范。我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的。”
梁启超的家风:“爱国、务实、上进、勤俭”
梁启超的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谢谢观看
字符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