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9 23:19:31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上)南阳六校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为东周时代中原式青铜剑的分布。这表明东周时期
A.中原式青铜剑是各国的主要武器 B.诸侯兼并战争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特色明显 D.生产力的进步加速了文明的发展
2.史学家顾颉刚在提及汉武帝的某一措施时指出:“学术的道路从此限定只有经学一条了,这比之始皇的高压手段统一思想还要厉害。”这一措施指的是
A.颁行“推恩令” B.任用酷吏
C.实行中外朝制 D.尊崇儒术
3.钱穆指出:“进入隋朝,古代之贵族封建,以及魏、晋以来之门第特权,至此皆已消失。全社会走上一平等线,而隶属于一政权之下。”这一局面的出现得益于
A.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B.科举制的推行
C.官僚政治的确立 D.封建制的瓦解
4.敦煌莫高窟中保留了大量绚丽多彩的壁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偏重佛本生及说法图,情调阴森悲惨;唐代的壁画则围绕着经变内容的描绘,穿插了宴饮、阅兵、行医、商旅、农耕等生活场景,简练真实而富有生活情趣。壁画风格的变化反映出
A.社会环境影响艺术创作 B.佛教的影响力逐步下降
C.唐朝壁画绘制水平提升 D.儒释道的融合不断深化
5.元朝时期,蒙古、色目人逐渐使用汉文字、汉姓、汉名,一部分人逐渐受汉族礼俗影响,开始遵行守节、丁忧之制。这表明,元朝时期
A.蒙古族全面向汉族学习 B.民族交往融合加强
C.国家疆域面积不断拓展 D.汉族典章制度先进
6.明英宗时期,内阁成为朝堂政务运作最为中心的一环,阁臣全面参与朝政,甚至六部官员也要前往文渊阁与阁臣议政。这表明
A.阁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B.君主专制受到威胁
C.内阁中枢地位得到强化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7.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不再以“夷”字来称呼外国,而是以“瀛寰”一词表明了中国与世界的共存关系;在书中他动辄将外国比拟为“三代毫岐雒邑”,将华盛顿说成是“寰宇第一流人”,称赞英国“雄富强大”。这表明
A.开明士大夫开眼看世界 B.国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近代知识分子拔高西方 D.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思想
8.1894年,郑观应还只是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以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不再提什么“盛世”之类的话,而是直截了当地呼唤“救亡”,要求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中日战争加剧民族危机 B.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程度加深
C.西方学说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D.中国的近代化进入到新阶段
9.图2为谭延闿对起义新军攻入长沙场景的描述。这可从侧面印证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C.新军势力迅速崛起 D.辛亥革命达到了高潮
10.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遵义会议开始的这个根本变化和它产生的深远影响,很难想象中国共产党能领导全国人民在此后的几十年岁月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里的“根本变化”是
A.中央领导机构的改组 B.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纠正
C.正确思想路线的确立 D.红军战略大转移的实现
11.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大会通过《战时土地政策草案》,提出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要求及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如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扶持和组织农业合作社等。这一做法
A.利于保障战时的物资供给 B.优化了国家的产业结构
C.促进了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D.确保了农业迅速发展
12.《三毛流浪记》是张乐平在1947年创作的连环漫画,通过主角“三毛”的种种遭遇,画家不仅描绘出当时贫苦儿童的生活境遇,还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当局的腐朽,勾勒了不平等社会中的人生百态。这一漫画
A.顺应了战略决战阶段的局势
B.展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
C.成为了反蒋斗争最有力武器
D.有利于激发民众反蒋的热情
13.1952年,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了“速成识字法”,可使文盲和识字不多的人,通过约150个小时的学习,能认识1 500~2000 个汉字。这一做法
A.改变了新中国的社会面貌
B.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需求
C.完善了新中国的教育体系
D.适应了政权巩固时期的社会需求
14.图3 为1959年的宣传画《勤俭持家,厉行节约,支援建设,利国利民》。该宣传画的主要意图是
A.颂扬过渡时期的社会精神风貌 B.彰显男女平等的社会气象
C.激发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D.号召民众支援“三线建设”
15.1985年,国家改粮食统购制度为合同收购,合同之外,由政府议购改为市场收购;派购的132种农产品,只留桑丝、药材、烟草3种,其余均通过市场交易,由市场形成价格。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适应对外开放的新需求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6.1979年到1999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300多部法律,国务院制定了800 多部行政法规,地方政权机关制定了6000多部地方法规。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走向完善 B.新时期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迅速发展 D.法治建设成为国家中心任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宋代以前,绝大多数的城市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它们的政治意义远远超过商业意义,其商业活动只能局限在“市”这个特定的区域中进行,作为居民生活区的“坊”与“市”是相分离的。到宋代,城市一般沿街开店,商人只要纳税,都可在城中任择地点开设店铺,同时在开封、杭州等大城市中,又出现了夜市、早市和鬼市。为了加强管理,政府或构筑新的城墙,把近郊之地围入城中,把郊区变成城区,或在城外设厢,将其视同城区一样来管理。在此同时,在交通干线或人口聚集的地方也出现了由草市发展而来的市镇,两宋时期大约有6000~7 000 个墟集市镇,作为新型的工商业据点,散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
—摘编自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
材料二 唐朝政治保留着“贵族共和”的特点,宋朝则形成了“君主独裁”的制度。所谓“君主独裁”,从官制上来说,就是尽可能多地将国家机构置于君主的直接指挥之下,方方面面的国家运作,均由君主一个人来统辖。
—摘编自吴钩《新民说·宋仁宗:共治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指出变化的根本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实现“君主独裁”的具体措施。(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 1 不同时期“中国”的基本内涵
商周时期 中国指的是万国的中心、最重要的一个国,周朝的首都——宗周和成周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为“都”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做中国
秦汉时期 秦朝建立后,整个统治区域都成了中国;汉朝时期,对外而言,“中国”成为汉朝的 代名词,另一方面,在汉朝疆域内一些尚未设置郡县的区域和非华夏的部族聚居 区,往往被认为不属于中国
东汉以后 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中国的名称始终延续;在分裂时期,分裂各方为了取得政权的合法性,都会以中国自居;非华夏族一旦建立政权,统治了华夏或者入主中原,都必定以中国自居
—摘编自葛剑雄《何以中国》
阅读材料,根据“中国”的内涵变化过程得出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要求:结论明确,史实充分准确,逻辑严密)(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2 1918—1926年中国工人罢工相关数据
材料二 五四运动应看作历史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事实上,自19世纪西方势力开始撞击古老的中国,中国就开始了她的蜕变,她调整了脚步,走了相当远的一段路程来适应现代文明,而五四运动实是这段旅程中要事频繁、最富于决定性的一个阶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8—1926年中国工人罢工运动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运动是这段旅程中要事频繁、最富于决定性的一个阶段”。(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自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变革在小岗村取得成功之后,在1979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允许当时农村最贫困的“三靠队(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从1980年开始首先实行“大包干”的决议。1980年年底进行清点时,发现全国有14%的生产队采用了“大包干”的形式,不管这些生产队原来的生产情况如何,在采取了包干到户的这一年内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1981年开始政府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推广到全国,在当年年底实行的生产队就达到了45%,第二年提高到80%,到1984年全国农村99%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摘编自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
材料二 1998年以来,为解决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收听不到广播、收看不到电视的突出问题,国家实施了“村村通”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有效扩大了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解决了近1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实践证明,“村村通”是各级政府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工程,对于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对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促进广大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村村通”工程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农村治理体现出的政治智慧。(2分)天一大联考
2023一2024学年(上)南阳六校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c
2.D
3.B
4.A
5.B
6.C
7.A
8.A
9.B
10.C
11.A
12.D
13.D
14.C
15.D
16.B
17.(1)新变化:城市的空间界限和时间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市镇不断发展、
数量增加。(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根本原因:工商业的发展繁荣。(2分,言之成理即可)》
(2)具体措施:设枢密院与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崇文抑武。(4分,任答2点,言
之成理即可)
18.示例:
结论:“中国”的内涵不断丰富。(2分)
阐述:商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但是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得以强化,所以“中国”
仅指代天子所在的都城,其地位高于万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中国”这一称谓不再
是天子的专属,诸侯也开始将自己的都城或诸侯国称之为中国,“中国”的概念有所拓展:秦统一六国,开疆拓
土并推广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此外,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措施将广阔的瓢域纳于统
一政令的管理之下,汉朝则通过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国家的统一,所以这一时期,王朝的所有区域都成为
了中国,但此时由于民族之间交融的程度较低,所以一些尚未设置郡县的区域和非华夏族的聚居区,被认为是
不属于中国:东汉以后,伴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断深化,中
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不断增强,此时的中国成为正统的象征,所以这一时期无论是华夏族还是非华夏族,为
了衫显自身的正统性、取得政权,都以中国自居。(9分,言之成理即可)
综上可知,在弧域拓展、政权变迁、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中国”的内涵不断丰富。(1分)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9.(1)趋势:次数显著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爱国斗争成为罢工的重要主题。(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民族危机加剧: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国家民族意识的不断强化:政治运动的推进。(4分,任答2点,言之
成理即可)
(2)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
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0.(1)特点:村民自发推动:由试点到推广:成效显著。(6分,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有利于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满足了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丰富了百姓生活: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拓宽了农民的
视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3)政治智慧: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2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