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告别“雅尔塔”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6-25 16:1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1991年12月23日的Time周刊,苏联总统只能看到这一期了。下一期出版的时候,苏联已不复存在。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
1、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基本史实和影响。认识到戈尔巴乔夫在改革过程中的错误路线、方针政策造成了社会动荡和民族矛盾尖锐,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
2、了解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和探索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分析与思辨的能力。通过比较苏联与独联体的不同之处,提高从历史事件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学习目标】【小组合作,依疑自学】1、1985年, 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面对长期积聚的矛盾,他着手进行全面改革,提出了社会经济 ,但并未受到预期效果,经济发展每况愈下。随后,改革转入政治领域,他提出了 的思想,导致苏联思想界极端混乱。他主张由 向 过渡,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被弱化了。
2、1991年,戈尔巴乔夫与一些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加紧磋商,公布了 ,它意味着苏联将由原来的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 。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党政治多党政治《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邦联国家3、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11个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签署了 ,
正式宣告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也就是 。
4、苏联解体了,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主要支撑的
宣告结束。《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雅尔塔体系【小组合作,依疑自学】【小组争星,质疑探究】1、试分析出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提示:联系课本71页的“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与课本97页的“勃列日涅夫改革”。两次改革的结果如何?当时的国际形势如何?两次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都是在计划经济范围内进行的,没有突破苏联的原有模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小组争星,质疑探究】1、试分析出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两次改革的失败、长期的美苏争霸,国民经济军事化,导致经济日益恶化,综合国力逐渐衰退,社会矛盾不断积聚。为维持苏联世界大国地位,迫于形势而必须改革。2、试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影响?(1)内容:
经济方面:提出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政治方面: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张由“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
(2)影响: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国内经济持续下滑,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党内斗争尖锐化。一、戈尔巴乔夫改革(P97-P98)
1、背景:长期的争霸,国民经济军事化,导致经济日益衰退与恶化,为维持苏联世界大国地位而需要改革
2、内容:经济体制方面改革、政治体制方面改革
3、实质: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4、结果: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国内经济持续下滑,民族日益矛盾尖锐,党内斗争尖锐化。部分加盟共和国独立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混乱局面《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1991年)“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21日)叶利钦掌权《阿拉木图宣言》公布
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1991年12月)进程3、试分析出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1、长期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得不到纠正,导致国家危机 ——根本原因 2、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的错误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直接原因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影响:苏联解体,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主要支撑的雅尔塔体系宣告结束。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出现。【教师点拨,释疑提升】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探索和苏联的解体,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要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
4、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5、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能力升华】不是,它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苏联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出现的曲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是什么?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习感悟】1、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曲折中前进。2、我们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我们应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注意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才能长治久安。【解疑达标】【拓展延伸】分析苏联解体对各独联体国家发展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