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7 23:54:36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间与自由。充满烟火气息、有质感的古代社会,趣味风雅、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被创作者融入
古装剧中来,在丰富文本内容的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美学品格,并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体
验。只要日常生活的内容能够有机地融入故事与人物中,不游离于二者之外,就有其存在的
2023一2024学年(上)南阳六校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合理性。当前古装剧的意义就在于它们打破了观众旧有的审美经验,是一种美学上的探索与
创新,应给予更多的支持与肯定。
向中式美学的转向是当前古装剧的另一重要特点,这不仅彰显于艺术形式上,也体现在
语文
审美趣味上。古装剧从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将其运用到摄影构图、色彩处理、人物塑造、情
感表达与氛围营造中,不仅带来了画面视觉风格的改变,也使作品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
考生注意:
生、韵味无穷的意境之美,这也是创作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发展的一种自觉。《大宋宫词》片头运用古代绘画长卷的方式,将剧中场景、人物自右向左徐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徐展开,《知否》片尾同样以长卷形式是现出一幅宋代风情人物画卷,二者均用“中国性”的绘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画形式,在古装剧中实现了视觉形式的当代转化。与绘画不同的是,观众在观刷时不需要移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步换景或视线变化,只在影像的流动中被动接受即可,当然这也是摄影机器本身特性所决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定的。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当然,古装剧对中式美学形式的探索不仅取法于绘画艺术,也从诗歌、书法、建筑、音乐、
舞蹈、礼仪等文化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清平乐》中的诗词运用,不仅是剧中人物心境的外
p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化,也平添了该剧的写意之美。飞白书亦是仁宗表达情绪的手段,高兴时则纵横驰骋,失意时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则纡徐委婉。剧中谈到“书法亦如世间万事一般,徐徐图之,不必急于一时,要有耐心,火候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了,自然就好了”,不仅将书法与成事之道相关联,其本身也可作为重要审美对象予以观照。

当前古装剧在美学上的一大特点在于,从戏剧美学向纪实美学转向,将叙事重心从戏剧
此外,其筒约典雅的建筑空间、质朴淡雅的服饰妆容、恬淡雅致的日常生活,以及舒缓含蓄的
冲突向日常生活倾斜,呈现为一种生活美学的倾向。所谓生活美学,是将“美本身”还给“生
表达方式,都给人以“平淡冲和”之美,颇具中式美学趣味。在这些作品之前,受传统艺术形式
活本身”的美学,也就是将美的始源、根柢、存在、本质、价值、意义等直接安放于人类感性具
影响的古装剧不是没有,但大多偶然为之,并未构成集群效应,亦未形成美学自觉,而当前古
体、丰盈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美学。它既包括人的物质的、感性的、自然的生活,也包
装剧在短时期内集中出现,并在美学上高度相似,已生成一种美学现象,形成一种美学自觉。

括人的精神的、理性的、社会的生活。当然,有学者也指出,生活美学不只是一种实用美学、日
显然,这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来的结果。

常生活美学,也是审美观发生变化、回归到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美学。在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
(摘编自殷昭玖《美学转向、知识考古与回归主流一论当前古装刷的几种不同“面相”》)》
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中,纳征、投壶、婚礼、打马球等礼仪习俗,焚香、点茶、插花、挂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画“文人四艺”,以及官宦子弟间的诗酒唱翻、勾栏瓦舍中的文娱生活等都被一一呈现,为我们
A.作为一种美学,生活美学包括物质和精神等层面的内容,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一种本体

绘制出一幅流动诗意的宋代生活画卷。这不仅是日常生活本身的物质再现,也是诗意精神生
论美学。
活的有效传达,更是一种颇具风雅趣味的生活美学。《知否》的导演张开宙在采访中说道:
B.追求纪实感、生活化会使古装刷的叙事进程放缓,甚至停顿下来,但这也给了古装剧更多
“我想拍有人间烟火气息的古装剧。”从影像呈现效果来看,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的表达空间。
劳拉·穆尔维指出,音乐片中的大量歌舞会中断故事的叙事进程,女性的视觉化呈现往
C.古装剧与传统绘画是不同的艺术类别,但二者在色彩处理、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可
往会妨碍故事线索的发展。在古装剧中,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也可能会产生类似效果。如同音
以互相借鉴。
乐片中的歌舞表演一样,对日常生活本身的视觉呈现也容易中断叙事的进程,点茶、焚香等雅
D.《清平乐》中的诗词运用等取法于传统艺术形式,形成了具有中式美学趣味表现的“平淡

趣,婚丧嫁娶、登基庆典等仪式,以及相扑、杂技等娱乐形式本身就具有表演性质,会让原有叙
冲和”之美。
事进程放缓,甚至停颜下来。同时,创作者也希望观众像欣赏绘画作品一样,慢慢去感受古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生活本身的美感,甚至获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加之与戏剧冲突的动态性相比,生活本身更
A.古装剧的美学趣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美学上的探索
具有静态性与纪实性。于是,这些追求纪实感、生活化的古装剧必然会放缓叙事节奏,这也是
与创新而转向。
《知否》《清平乐》等作品被诟病节奏太慢的重要原因。现代观众习惯了强冲突性的故事情
B.作者分析《知否》等作品被诟病节奏太慢的原因,是为了更深人地阐述关于“古装剧对日
节,但强冲突性却并非古装剧的不二选择,除了故事之外,创作者还应该有表达更多内容的空
常生活细节的描写”的看法。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2023一2024学年(上)南阳六校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18题,每小题3分)
1.C
2.C
3.D
4.①第一个特点是从戏剧美学向纪实美学(生活美学)转向,追求纪实感,展现日常生活,放缓叙事节奏。②第二
个特点是向中式美学转向,这既包括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也包括审美趣味的转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
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
5.①运用举例论证强化观点。如举《知否》的例子证明当前古装剧从戏剧美学向纪实美学的转向。②运用引用
论证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如引用张开宙、劳拉·穆尔维等人的言论,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③运用对
比论证突显观点。如将当前古装剧与之前古装剧的集成效应、美学自觉进行对比,使论证更加深刻有力。④运
用类比论证加深理解。如将音乐片与古装剧进行比较类推,从而加深了对古装剧中生活细节的描写会舒缓叙
事节奏的理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
6.C
7.D
8.①桐花开放时明亮洁白,布满山冈,让山乡精神百倍。②桐油灯曾被乡亲们用作照明工具,它承载着乡亲们对
过往岁月的怀念。③油桐向人索取的少,给予人的却很多,具有奉献精神。④油桐其有经济价值,可以为乡亲
们带来经济收入。⑤桐油具有实用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重要作用。(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
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都注重词语的锤炼。文本一中“丝丝”“缕缕”等叠词和“抖擞”“排开”等动词的运用生动传神:文本二中“田
田”“层层”等叠词和“点缀”“颤动”等动词的运用精练形象。②都善用整句。文本一中“白纱薄雾,遮天蔽日,
烟涛波浪,飞雪骀荡”运用短小的整句写出了桐花开满山岭的景象,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文本二中“正如一
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整句写出了荷花的明亮、繁多、洁净,准确精练。③都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生动传神,形象鲜明。(每点
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答“整散结合"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CEH(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A
12.C
13.(1)即使学术上与先生见解不一致的人见到先生后,都亲近佩服他。(关键词“虽”“亲服”的翻译各1分,大意
2分)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关键词“或”“偻”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①姚鼐主动辞官,不贪恋官位。②姚鼐待人十分和蔼,无论身份贵贱都乐于与人交往。③姚鼐坚守节操和道
义。④姚鼐致力于教书育人、提携后辈。(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姚鼐,宇姬传,桐城人,是刑部尚书姚文然的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考中进士,被授为庶吉士,后来玫任礼部
主事。历任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选拔了很多知名人士。四库全书馆开设,姚鼐担任纂修官。《四
一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