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8 11:16:25

文档简介

语文答案
1. D D.“表现出孔子思想的矛盾性”错,材料二信息是“不过这里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敬’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远’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可见文中说的是“好像”“似乎”,其实并不矛盾。
2. A
B.“孔子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护劳动者,对老百姓施以恩惠,在他看来,统治者都具有这种品德”错,材料一第四段信息是“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可见孔子认为并不是每个统治者都能有爱人的品德。
C.“‘仁’属于孔子的哲学范畴,所以他才会重视个人努力,否定‘天命观’”错,材料一结尾段信息是“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并非靠了‘仁’,而自己不努力,他就可以光大了……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天’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一种否定。因此,他的‘仁’不仅是一个政治的道德的范畴,而且是他的哲学范畴”,可见选项表述中“否定”一说过于绝对,因果逻辑关系颠倒。
D.“这与孟子‘民为贵’的观点一致”错,孟子是从民与统治者关系角度,说明要重视百姓;孔子从哲学角度谈要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并不一致。
3. C ABD 都表现了对祭礼的敬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C.材料二认为祭礼、丧礼都是尽人心的行为,而 C 项是对“问鬼神”的否定(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属于迷信行为。
4. ①除旧布新,体现了对个人努力奋斗价值的认可。(2分)
②祭祀祖先,体现的是“尽其为人之道,行其心之所安”。 (2分)
5. ①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仁”的根本含义是“仁者爱人”,明确概念。 (2分)
②从统治者与劳动者、新旧统治阶级之间两个角度分析概念,展开论述,条理清晰。(2分)
③采用了引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手法进行论证,说理充分,论述有力。(2分)
6.DD.“主要是因为他们共进来五个人,更有胆量”错,主要不是因为人多,而是因为“长嘴巴”痛恨汉奸。
7.AA.“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错,长嘴巴与告密行为没有必然联系。
8.①当“我”问他是否党员时,他警觉(迟疑);②当“我”问他陈支队多少人,他故意隐瞒,说不晓得;③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刻意说反话;④趁我吃面条时,他找借口去告密。(每点1分)
9.①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的“看”和“想”来推展故事,因所知有限,致使长嘴巴对“我”产生了误会;②“我”不停探问,以致误会不断加深,这种延缓让情节更具戏剧性;③误会最终靠政治委员作证才得以消除,这与小说开头的伏笔形成照应,使故事曲折完整。(每点2分)
10.CEG
11.B
12.B “昭君去意已决”错误。从材料二来看,昭君出塞和亲无法改变是因为“单于使者在旁”,昭君虽然是主动求去,但结合“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也只能看出怨恨和讽刺,“去意已决”的说法过于绝对。
13.(1)元帝就问后宫,想把一位女子赐给单于,谁是能远行的人,起立。
(2)单于死后,儿子世违继位成为单于。凡是胡人,父亲死了可以娶母亲为妻。
14.①昭君来自偏远之地,未被皇帝宠幸。②昭君心怀怨愤,主动请求远嫁。
③匈奴使者在场,皇帝不便反悔。(每点1分)
材料一:
竞宁元年,单于又来到汉朝,汉朝对他的礼遇和赏赐还像以前一样,并增加衣服、锦帛、粗丝棉的赏赐,都比黄龙年间增加一倍。单于自己说愿意做汉朝的女婿,以亲近汉朝。汉元帝把后宫良家女子王墙字昭君赐给单于为妻。单于十分高兴,向天子上书,说自己愿意保护上谷以西至敦煌的汉朝边塞,并永远传下去。
材料二:
王昭君,是齐国王襄的女儿。昭君十七岁时,容貌洁白靓丽,闻名齐国,很多人家求亲,家里都不答应。后来献给汉元帝。因为来自偏远地方,没有被宠幸,只是在后宫充个数。过了五六年,昭君心里有怨恨,故意不修饰自己的容貌神色。元帝每次来后宫,都粗疏忽略不经过她的住处。后来单于派遣使者来朝贡贺,元帝安排了歌舞音乐,就命令后宫女子妆扮出席。昭君因为心里怨愤很久,不能得到侍奉皇帝的机会,就更换了妆饰,化精致的妆容和穿漂亮的衣服,形貌带着夺目的光辉来出席。都坐下来了,元帝对匈奴使者说:“单于希望得到什么喜欢的东西?”匈奴使者回答说:“奇珍异宝,我们那儿都有。只有女人丑陋,不如中原的女子。”元帝就问后宫,想把一位女子赐给单于,谁是能远行的人,起立。这时,昭君喟叹一声,越过前面的席位,走上前来说:“我有幸在后宫充数,长得粗丑又身份低微,不能合于陛下心意,我非常愿意出行。”当时单于使者就在旁边,元帝大惊,后悔也无法阻止。过了好一会儿,才叹息着说:“我错过了!”于是只好将昭君给了单于。
昭君到了匈奴,单于非常高兴。认为汉朝给予自己的十分丰厚,就派遣使者回报汉朝,送了一双白壁,十匹骏马,以及胡地的珠宝之类。昭君心里怨恨元帝开始不能好好对待自己,心里不开心,又思念故土,就作了《怨旷思惟歌》:“……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禽,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儿子名叫世违,单于死后,儿子世违继位成为单于。凡是胡人,父亲死了可以娶母亲为妻。昭君问世违:“你想做汉人,还是做胡人?”世违说:“我想做胡人。”昭君于是吞药自杀。单于举全国之力为她行葬礼。胡地植被以白草为主,只有昭君的墓上长满青草。
15.D
16.①“十年生死”,生与死,十年过去,仍是永远的隔离。②“千里孤坟”,妻子葬于千里之外的故乡,而自己却在异地,是一种距离的隔离。③“纵使相逢应不识”,岁月沧桑,时间流逝,即使相逢也认不出,是一种时空的隔离。④“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梦中还乡,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是陌生的隔离。
或者答出对妻子的思念,自己的感伤之情等对诗人情感的分析均可得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17.(1)吾止也,吾往也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8. A 往越来越微观的方向;B 圆外想象力世界越丰富 (每点2分)
19.①“产生”改为“激发”。 ②改为“它们对生命和宇宙图景的描绘”。 ③改为“从学校和书本中获取的各种知识”。(每条2分,其中写出序号1分,改正1分)
20. A
21. ①“极小极小”运用叠词,写出了雨丝的绵密,雨声的细微,照应“润物细无声”; ②“极静极静”运用叠词,强调环境的宁静和心绪的平和,也反衬出作者面对艰巨的文 字研究任务时内心的焦灼; ③“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写出了雨声节奏、响度、音调的错落 变化,使听觉感受生动具象,真实可感,也表现出作者听雨时的沉浸享受。(任选两处作答,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22. ①比喻。以声写声,将雨声比作“金声玉振”“黄钟大吕”“弹素琴”“百鸟争鸣”,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雨声的高低错落,丰富多变; ②通感。以形写声,用“大珠小珠落玉盘”“红珊白瑚沉海里”“霹雳舞”“兔起鹘落”等视觉感受来摹写雨声,想象丰富,表达新颖; ③排比。连用8个“有时如”,一气呵成,句式整齐,富有节奏,从多角度写出了雨声的错落变化,表现出作者沉浸在雨声中的喜悦。(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
23【题目解析】
1.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有抱负的人要有远大志向坚定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 立意方向∶立大志、担大任,创辉煌。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句话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立意方向∶尊重人,关爱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3.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归纳或探究事物的本相和彼此关系,从而引导开启自己的智慧,获得更深层的领悟。立意方向∶勇探索、能敬畏、得大道。
4.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立意方向∶悲天悯人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智慧。
立意方向∶认清自我,树立适当的人生目标。了解他人,掌控世界大势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积累铸就成功;脚踏实地铸辉煌;立意方向∶奋斗是取得成功的必经之路。
7.”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意思是∶爱让世界变成美好人间。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社会才会安定,人民才会幸福。
【参考题目】
(1)以弘毅之心,铸青春本色(2)慧眼观人,明眸自知
(3)弘毅自强,任重道远(4)千里起足下,理想于涓滴
(5)爱是生命的桥梁(6)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变成美好人间
(7) 积累孕育质变(8)追梦路上勇担责任
(9)勇担时代责任,做新时代青年
爱是生命的桥梁
千年前,墨子言:“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爱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我们因爱而生,伴爱成长,畅游于爱的海洋中,我们感悟生命的真谛。一言以蔽,爱就是生命的桥梁。
“生命是河流的两岸,中间隔着波涛汹涌。”发自内心的关爱与呵护构筑了我们面前爱的桥梁。即使隔海相望,爱也成为了我们沟通彼此的组带诚然,人不可能成为一座孤岛抑或水冷的机器,因而人需要爱。于是,我们内心对爱的海求,同样助推我们去爱人。只爱自己,或是只爱某人,都无法真正成为缔结生命的伟大桥梁,只有我们彼此相爱,将人人小爱化为“民族大爱”、“国家大爱”,才能到达墨子口中的“大治社会”。
人人相爱是大爱的基础,惟有筑牢根基才能真正长成大爱的参天大树。泰戈尔曾言:“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由此可见爱于你我的重要,父母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乃至陌生人之间的爱,都使我们在平淡生活中得以灵魂滋养。且看特雷莎修女对病痛者的悉心照料,正是她的爱让病人获得了最后的幸福,且看弘一法师圆寂后对虫兽的关心与爱,还是这点滴爱意构筑了他的伟大的。更不必说张桂梅校长用伟大爱成就了贫困女学生,疫情期前间医护人员的前仆后继,抗洪救灾时的敢为人先,是爱的引领,带我们重新感知世界,不再局限于个人的长相厮守,而是学会认同世界,给世界以关怀。
当我们踏在“ 相爱”的桥梁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路会越发清晰。人人相爱的力量也许微弱,但只要我们将爱融入共同体理念中,则大厦之成指日可待。松下幸之助在书中写道:“上天赋于的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平做奉献。”诚哉斯言,我国自十一年前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意后,始终秉持着为人类共同富强的信心,热吸推动外交互利化,对世界各用人民张开怀抱 这正是墨子“兼爱”精神的推广。人人有爱,国与国有爱,各方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定会使世界焕发强大生机活力。
我们须谨记五千年前墨子的兼爱精神。兼爱,绝不只是无差别的泛爱,更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好愿景与中国智慧,让我们于爱的桥梁上携手奋进,铸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星星之火,照亮漫漫长夜。阿勒泰地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大联考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孔子提出的“仁 ”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 。它是“礼 ”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在孔子以前没有人把“仁”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提出过。孔子提出“仁”的哲学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私田不断扩大;因此解决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为适应上述变革要求,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锐。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思想家孔子,希望能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他在新旧势力之间,就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而对于劳动者,主张改善他们过去在生产中的奴隶地位,对人民行以“德政 ”,承认某些已经改变了的现实。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照孔子看,有了“爱人 ”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但是“爱人”并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他认为只有“君子”才可能有爱人的品德;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这反映了“仁”的思想的阶级性。
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的方法。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这就是他的弟子曾参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意思是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贵族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的原则。因为照孔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因”有“革”。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面对变革着的现实,从中调和,他认为这是“吾从众”的态度,可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从另一方面说,新兴封建主阶级也应该这样,“忠”则不应“犯上作乱”,“恕”则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他所说的“道”就是“仁”。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并非靠了“仁”,而自己不努力,他就可以光大了。这就是说,人是主动的,而“仁”是要靠人的主观努力才可以得到的。孔子很看不惯那些不努力求上进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出息,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论语·子罕》)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天”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一种否定。因此,他的“仁”不仅是一个政治的道德的范畴,而且是他的哲学范畴,它标志着对人自身的重视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从这一点说,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压低“天”的绝对性和神秘性的作用。
(摘编自汤一介《仁——孔子的思想核心》)
材料二:
孔子这个“仁”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 。因为他强调了“人”,处处讲人道之所当然,讲人之所以为人,把什么问题都归结到人心和人性上,正和那种天鬼迷信,神权思想相对立。最明显的表现,如他说:“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只重视做人的道理,对于鬼神问题存而不论。不过这里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敬 ”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远”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而却大讲其丧礼和祭礼,对象还没有弄清楚,究竟向谁行礼呢?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明明讲“务民之义”,也就是说“尽其为人之道”。为什么要“ 敬鬼神”?从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尽其为人之道,使自己心安理得,究竟有没有鬼神来接受我的“敬 ”,那倒不必追问。他把“敬鬼神”,把丧礼和祭礼,根本看成人的良心问题,是“崇德报功”而并不是迷信,是“人”的问题而并不是“神”的问题,是“心”的问题而并不是“物”的问题。
如上所述,丧礼、祭礼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以此类推,一切礼也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这就是以“仁”讲“礼”,以人文主义的精神讲“礼”。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离开“仁”,“礼”的真精神就失掉了。这样,从一方面看,他以仁讲礼,高唱“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从原始迷信、神权思想中,把人性解放出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拿古代贵族所制定的“礼”来作为一般做人的标准,把人性规格化,违犯了“礼”,违反了古代贵族所制定的“人”的规格,就是“不仁”,就是失掉“人性”,就不算“人”,这分明是以贵族性来冒称人性,极力为古代贵族统治作辩护,他的阶级本质,从这里也显然暴露出来。
(摘编自嵇文甫《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它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情况,体现了孔子在新旧统治势力之间的调和改良态度。
B.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可看作是对“仁”的最根本含义的界定。其提出是为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反映了这一思想的阶级性。
C.“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是孔子心中的行“仁”之法,在他看来,不论新旧统治阶级哪一方,都要推己及人。
D.孔子提倡“仁”,强调人的作用,正与神权思想对立,一方面要人“远”鬼神,一方面又让人“敬”鬼神,表现出其思想的矛盾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变革,这是孔子提出“仁”这一哲学概念的大背景。
B.在统治者和劳动者的关系上,孔子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护劳动者,对老百姓施以恩惠,在他看来,统治者都具有这种品德。
C.“仁”属于孔子的哲学范畴,所以他才会重视个人努力,否定“天命观”。这标志着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
D.孔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把人性从原始迷信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这与孟子“民为贵”的观点一致。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有关“鬼神祭祀 ”观点的是( )(3 分)
A.孔子诞辰日,曲阜举行祭孔大典。
B.民间有“清明祭祖,端午插艾”习俗。
C.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D.秋收结束,农民举办社祭,欢庆丰收。
4.在除夕,中国人要除旧布新、祭祀祖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 分)
5.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仁者爱人”的。(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误会
柳青
那是落雪季节,我在一次考察旅行中,到了一个乡镇,是在后方。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天气很冷,我想吃一点东西,就跑到一家小饭铺里。
在那里,我和他初次相遇。
他年约二十四五岁,瘦长的脸上长着一张长嘴巴。不单嘴巴长,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种的人谈各样的话。看他那憔悴的容颜,一身灰布棉军衣整齐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医院的休养员。
坐在饭铺小炕凳时,我咒骂这令人生厌的雪天。山头上、街道上、院子里……到处是白茫茫的。
“好同志,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
他开始问我“贵姓”和“哪一部分”一类的见面话。我看他的样子,并不懂我说的“部分”。因为在这个偌大的战争中,“部分”实在多极了。不过,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他很高兴和我谈。
“很辛苦吧,嘿嘿……”当他知道我长足旅行时,他不甚健康的脸和善地笑着。
开始筹饭时,我递给他一支烟,他谦逊地接受了。吸着烟,我们渐渐谈得很亲热,仿佛老友相遇。
“你哪部分的,同志?”我问。
“一一五师!”他说。
“一一五师哪部分?”我接着问。
“听说现在归陈支队了。”他看我的脸,吸了两口烟。
“那么,”我说,“你是挂了彩在这里休养的。”
“对!”他点头说,“快好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
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但是他等待的两碗水饺,这时端来了。他扔掉烟头子,就将一碗摆到我这边来,示意我吃。我坚持不扰他。他也就安然地吃起来。他身体很虚弱,吃着吃着就满头汗珠。他用手揩一揩额头,擦一擦眼窝,向我解释着:他开刀才十多天。大腿上子弹是取出去了,可身体还没复原。他想多吃点好东西,早点好了就回部队去。
吃过饭,他就比山说水地回答我怎样挂彩的问题。
那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四日。他们一营人在薛公岭截击日本汽车。薛公岭是座乱石山,汽车路一转一弯、一上一下地盘着这座山。这一回,日本汽车要从东边到西边去。
“这儿,你看!”他用食指在桌上画着,“这边一道沟,这边又一道沟,汽车路就在这中间通过。我们占领了这两道沟旁边的这个山头,这个山头……日本汽车过来了,这边沟里就打;往这边冲,这边也打;往山头上冲,山头也打。这样,他们就上了我们的摆布……”他停了,缓了一口气说,“这回搞到的东西可多啦,枪呀,炮呀,白米呀……”
“那么,你是怎么挂的彩呢?”我问,忍不住笑。
“你不要忙啊!”他改变了坐姿说,“战斗快解决时,我听见梁里有人呻吟,原来是一个同志挂了彩。我就背他往上走。猛然觉得大腿上一痛,血就淌出来了……”
“血就淌出来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
“你参加八路军几年了?”
四年了。”他说。
“四年了!你是不是……”我考虑着词句地问,“你是一个党员,是不是?”
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
“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
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陈支队里有多少人呢?”我问。
“咱也不晓得。咱下火线多时了。”
他简单地说了这一句,看了看我的脸。这样,空气依然是不愉快的。
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
“八路军太苦,真不想干了……”说话完全没有讲他挂彩时的庄重。
一会儿,我要的面条也端来了。他看了看天色说:“天黑了。你吃饭,我要回去了。院部还要查房哩。”他付过饺子钱就走了。
当我正要起身回住室时,一道电光直向饭锁的门,接着进来一群人。我看他们一共五个人:一个拿电筒的,好像是头目;两个背步枪的;还有两个徒手,其中一个就是长嘴巴。他这时做出凶狠的样子,长嘴巴更长了。
拿电筒的将电光在屋里兜了一圈,问长嘴巴:
“在哪里?在这里?”
“就这个!”他两只眼睛死盯着我回答。
我是有根有底的——哪里来哪里去,办什么事,带护照……可没办法,那个长嘴巴又多嘴起来了,好像我们结了冤仇一样。
“带护照不干正经事的可多啦!”他那长嘴巴很快地煽动着。
拿电筒的很稳健,用命令式的口气说:
“既然你讲认识我们的政治委员,就麻烦你踏踏雪,跟我们去院部一趟吧!”
我们拔着雪花,踏进院部门槛时,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
“啊——捉了这样一个汉奸!”
“哈哈……”他和我的笑声重叠着。
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
“没关系。”我一直微笑着,感到这误会很使我愉快。
不久,我要辞别了。当我转到门口大院子时,后边雪上有些微小动静,转头一看,那个长嘴巴不声不响地赶上来了。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声的抱歉音调。他说完,还继续跟我一齐走着,暗中找寻着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在那落雪的夜间,我只感到他的手才是温暖的——不,是我的心感到他的心是温暖的!
一九三八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来后方考察旅行的目的是写点文章,因此,“我”对长嘴巴挂彩的故事饶有兴趣。
B.吃饭时满头汗珠,连讲故事时都缓了口气,这表明长嘴巴伤情不轻,身体依然虚弱。
C.这次误会让“我”看到了后方战士的斗争风貌,给了“我”别样体验,因此心生愉快。
D.长嘴巴告密回来,态度与之前相比变化很大,主要是因为他们共进来五个人,更有胆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长嘴巴来称呼休养员,既强化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又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
B.长嘴巴讲述薛公岭战斗时,破碎的语言配上比划的动作,贴合人物的身份与心情。
C.小说中人物对话占较大篇幅,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同时又有助于人物形象刻画。
D.小说表现敌我斗争,回避正面战场的描写,而选择叙写后方平凡小事,选材独特。8.文中写长嘴巴对“我”的怀疑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请简要分析。(4分)
9.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围绕“误会”把故事讲得曲折生动的。(6分)
二、古代诗稳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竞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材料二:
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求之皆不与。献于孝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
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遣使者报汉,送白璧一双,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曰:……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曰:“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
(节选自蔡邕《琴操·怨旷思惟歌》)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括号内填写字母。(3分)
昭君怨A恚B日久C不得D侍列E乃更F修饰G善妆H盛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倍,指加倍,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意思不同。
B.与,指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词义相同。
C.不如,文中的意思是比不上,与成语“自愧不如”的“不如”意思相同。
D.幸,指有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昭君的美丽远近闻名,被选入宫中五六年,连元帝的面也不得见,后作为和亲女子,被赐给单于,万里投荒,思乡思亲,最终独留青冢,怨恨贯穿一生。
B.在汉元帝选拔后宫女子去和亲时,王昭君主动起身上前,并极力丑化自己,这实是讽刺元帝有眼无珠,元帝后悔,但因昭君去意已决,出塞的命运无法改变。
C.王昭君出塞是个人命运的不幸,但促成了汉朝和匈奴关系的和好,从材料二中的死后隆重下葬和两则材料都提及的单于喜悦来看,昭君获得了匈奴人的敬重。
D.材料一中的王昭君只是一个人名,于国有功,却不见具体形象,而材料二中的王昭君有情感,有言行,神、形和传奇色彩兼备。这是由两则材料的不同主题决定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4分)
(2)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4分)
14.昭君出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作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当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知州。②千里孤坟:作者妻子的坟墓在四川彭山县,和他当时所在地的密州东西相距数千里。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题“记梦”,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说明词人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的,从下片“夜来幽梦”五句写梦境可看出来。
B.“纵使”三句把现实与想象混同起来,把死别后的种种个人艰苦,体现在容颜的苍老和形神俱备之中,感情深沉而无奈。
C.“茫茫”“年年”是叠词,有助于将词人内心沉痛之感渲染得层层叠叠、绵密哀婉,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
D.最后三句词人设想自己在年年伤逝的日子里,想念亡妻而柔肠寸断。月明之夜,松冈之上,是何等凄清幽独,黯然销魂。
16.生死相隔,深情难忘。全词不见一个“隔”字,却能处处见隔离,见深情。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 ”,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老子》四章中,老子强调做人不失去生存的根基才能长久,躯体虽死但是精神长存的就是长寿的人,这两句话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想象力是人拥有的一项既关键又特殊的能力。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想象力。
想象力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通往太空,往越来越宏大的方向,另一个则是向内的,_____A_____。这两个方向都有无穷无尽的开拓空间。①无垠的太空是人类想象力最好的施展之地,网络世界和虚拟空间同样能产生奇妙的想象力。②我最近读的几本书都与想象力有关,生命和宇宙图景对它们的描绘,很有启发性。
一个人的想象力来源十分复杂。③与大自然的接触、获取从学校和书本中的各种知识、与不同人不同文化的交流等,共同塑造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想象。知识越多,想象力越充沛。④就像一个圆,圆的里面是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对世界的认知,圆的外面则是想象力。圆越大,圆的周长越长,“圆”内触及的知识世界越广阔,_____B_____。
18. 请在文中A、B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 文中带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打在这铁皮上,就打出声音来。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起鹘落,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20. 同样是听雨,季羡林老先生的心境是怡然自乐,而《红楼梦》第45回中,黛玉邀宝钗晚间叙话,宝钗却因下雨失约,此时黛玉的心境更符合诗句( )(3分)
A.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B.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C.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D.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1. 文中加点词语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两个分析其中的妙处。(4分)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摹写雨声?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下列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致知在格物。
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⑤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⑦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从以上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