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 单项选择题
1.先进工具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如图的生产工具产生于( )
A. 隋朝 B. 唐朝 C. 三国 D. 宋朝
2.“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这种以水力作动力的灌溉工具是( )
A. 耧车 B. 翻车 C. 筒车 D. 秧马
3.如图文物彰显了唐朝哪一陶瓷器的水平( )
A. 景德镇青花瓷 B. 邢窑白瓷 C. 越窑青瓷 D. 唐三彩
4.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往与交融。最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
A. 遣唐使多次来华 B. 鉴真东渡日本
C.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D. 玄奘天竺取经
5.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他”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李清照 D. 白居易
6.唐诗是中国优秀的文学代表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唐朝诗人中享有“诗仙”美誉的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白居易
7.中国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其中的名品之一“青花瓷”从唐朝开始兴盛。元朝时期的青花瓷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花纹既有中国传统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同时也受伊斯兰文化影响,颜料“钴蓝”由波斯商人带来。上述材料可以体现出( )
A. 元朝时期青花瓷工艺发展的高超 B. 中国精美瓷器都是青花瓷
C. 中国瓷器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工艺 D. 中华文明有兼收并蓄特征
8.如图两幅图分别是三国和隋唐时期的灌溉工具,前者使用人力,后者使用水流动力,由此体现出唐朝( )
A.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B. 商业贸易的繁荣
C. 手工业水平的提高 D. 都城长安规模的宏伟
9.唐代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比如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号称大唐花木兰的女将军平阳公主、“巾帼宰相”之名的女官上官婉儿、剑舞闻名天下的公孙大娘、文采卓越的女诗人薛涛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唐代( )
A. 妇女社会地位低下 B. 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C. 男女地位完全平等 D.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10.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有的描写地理、战争、农村、城市等,也有的关注历史、政治、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妇女的遭遇。由此可看出,唐朝诗歌的特点是( )
A. 淳朴厚重,揭露现实 B. 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C. 蔑视权贵,超凡脱俗 D.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11.唐朝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爱戴,被北方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的皇帝是( )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唐高宗 D. 唐玄宗
12.唐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对文成公主赞誉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说明文成公主人藏( )
A. 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治理 B. 密切了汉藏的文化交流
C. 增进了汉藏的贸易往来 D. 开创了古代中国和亲政策
13.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创造出许多精品。如图四件文物中属于唐代手工业精品的是( )
A. 骑驼乐舞三彩俑 B. 哥窑花口洗
C. 青花扁壶 D. 定窑孩儿枕
14.据史书统计,唐高祖有19个女儿,其中7位嫁给少数民族人士;唐太宗有21个女儿,领回8位少数民族驸马;唐代369位宰相,至少23人是少数民族。这反映了唐代( )
A. 民族政策非常开明 B. 社会繁荣吸引移民
C.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 通过和亲巩固统治
二材料解析题
15.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材料二:见下列图片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两幅图是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图一、二的名称各是什么?图二有何用途?
材料三: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改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诗有什么的特点?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
1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他被当时北方和西北的各族首领尊奉为什么?
材料二:(如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2)材料二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3)材料三中,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由此对于那些蓄意破坏民族团结的“藏独”分子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4)通过上述问题,对今天我们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17.(14分)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制度创新】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1)材料一中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
【工具创新】
材料二:
(2)图一、图二是唐朝时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分别指出其名称和作用。
【文化创新】
材料三:中国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这些传播方式共同促使唐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据《中华文明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发明了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速度和质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等内容可知,这描述的是一种灌溉的农用工具。筒车是古代人民用于灌溉的一种工具,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C项正确;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翻车是古代的一种龙骨水车,与题目中的“缚以竹筒”内容不符,排除B项;秧马是宋代发明的农具,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排除D项。
故选:C。
3.【答案】D;
【解析】图片是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故选:D。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故C符合题意;遣唐使多次来华体现了中外交往,鉴真东渡日本体现了中日文化交流,玄奘天竺取经体现了中印文化交流,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B项正确;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排除A项;李清照是宋朝词人,排除C项;白居易生活在中晚唐时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排除D项。
故选:B。
6.【答案】A;
【解析】享有“诗仙”美誉的是李白。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富有浪漫主义情怀,人们称他为“诗仙”,他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
故选:A。
7.【答案】D;
【解析】据题干“中国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其中的名品之一“青花瓷”从唐朝开始兴盛。元朝时期的青花瓷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花纹既有中国传统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同时也受伊斯兰文化影响,颜料‘钴蓝’由波斯商人带来”可知,材料可以体现出中华文明有兼收并蓄特征,青花瓷的制作除了中国传统文化成就外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就。
故选:D。
8.【答案】A;
【解析】唐朝农民制成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可随水自由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故“筒车”与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有关。
故选:A。
9.【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唐朝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各行各业出现了许多杰出女性,反映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唐朝……有的描写地理、战争、农村、城市等,也有的关注历史、政治、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妇女的遭遇”说明唐朝诗歌的特点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可以看出反映了文成公主人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吐蕃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今藏族的祖先,首领称赞普。以游牧、农耕为业,纺织、冶铸水平高。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B符合题意。
故选:B。
13.【答案】A;
【解析】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A项骑驼乐舞三彩俑是唐三彩的代表之作。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据史书统计,唐高祖有19个女儿,其中7位嫁给少数民族人士;唐太宗有21个女儿,领回8位少数民族驸马;唐代369位宰相,至少23人是少数民族。这反映了唐代民族政策非常开明,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故选:A。
【答案】 (1) 统治者:唐玄宗;措施:任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
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图二用途:灌溉。
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因为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等。
16【答案】 (1) 汉族、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天可汗”。
和亲和会盟;藏族。
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或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藏独”必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言之有理即可)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言之有理即可)
17.【答案】(1) 制度:科举制。意义: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 图一:曲辕犁,耕地;图二:筒车,灌溉。
(3) 诗人和作品数量多;诗人身份广泛;与生活关系密切;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原因: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与吟诵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国家强盛,统一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统治者的励精图治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