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期末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2分)
1.(2分)门捷列夫编制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为元素的发现和研究元素性质铺平了道路,当时门捷列夫编排元素先后顺序的依据是( )
A.原子半径 B.原子序数
C.相对原子质量 D.质子数
2.(2分)下列不属于碱的是( )
A.烧碱 B.纯碱 C.熟石灰 D.一水合氨
3.(2分)进入秋冬季节后,雾霾这种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从物质分类来看雾霾属于胶体,它区别于溶液等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
A.胶粒可以导电
B.胶体有丁达尔效应
C.胶体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
D.胶体的分散剂为气体
4.(2分)合金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下列不属于合金的是( )
A.滑雪杖杆(铝、镁等)
B.地铁阻燃橡胶地板
C.航母甲板(钢)
D.潜水器外壳(钛、铝等)
5.(2分)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不 正确的是( )
A.工业上在高温下用CO还原含Fe2O3的铁矿石炼铁
B.铁在纯氧中燃烧或高温下和水蒸气反应均能得到Fe2O3
C.工业上可用磁性氧化铁制成电讯器材
D.明矾和硫酸铁溶液均可用作净水剂
6.(2分)每届奥运会中“焰火”都让开幕式更加辉煌,这与高中化学中“焰色试验”知识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焰色试验是化学变化
B.K的焰色试验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C.利用焰色试验可区分NaCl与Na2CO3固体
D.用稀硫酸清洗做焰色试验的铂丝
7.(2分)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或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L层上的电子数为奇数的原子不一定是主族元素的原子
B.只由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化学键的形成一定伴随着电子的转移和能量变化
D.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属于过渡元素
8.(2分)有关等物质的量的和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
②含有相同物质的量的质子;
③属于同种元素;
④具有相同的质量;
⑤中子数相等;
⑥电子数相等;
⑦相同的化学性质.
A.只有②③⑤ B.除④、⑤均正确
C.只有①②③ D.全部正确
9.(2分)下列各组中两种物质作用时,反应条件或反应物用量改变,对生成物没有影响的是( )
A.Na与O2
B.Na2O2与CO2
C.Ca(OH)2和NaHCO3
D.AlCl3溶液与NaOH溶液
10.(2分)下列各项表达正确的是( )
A.N2的电子式:N≡N:
B.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构式为O﹣C﹣O
C.NaCl的电子式
D.F﹣的结构示意图
11.(2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
B.燃烧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燃烧一定伴有发光
D.燃烧一定放热
12.(2分)下列各组溶液中H+ 浓度最大的是( )
A.0.15 mol/L的盐酸 B.0.10mol/L的硫酸
C.0.15 mol/L的醋酸 D.0.10mol/L的氢硫酸
13.(2分)下列排列中顺序错误的是( )
A.酸性:HClO4>H2SO4>H3PO4>H2SiO3
B.碱性:KOH>NaOH>Mg(OH)2>Al(OH)3
C.热稳定性:H2S>H2O>PH3>NH3
D.原子半径:Na>S>O>F
14.(2分)下列关于容量瓶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容量瓶上标有:①浓度、②容量、③刻度线
B.使用容量瓶前应先检查它是否漏水
C.容量瓶先用蒸馏水洗净,再用待配液润洗
D.氢氧化钠溶解后可马上转移到容量瓶中
15.(2分)下列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Cu2+、Na+、、OH﹣
B.Ba2+、K+、OH﹣、
C.H+、Fe2+、、Cl﹣
D.Na+、、、OH﹣
16.(2分)常利用铝热反应焊接钢轨间的缝隙和冶炼金属,反应方程式如下2Al+Fe2O32Fe+Al2O3,其中Fe2O3是( )
A.还原剂
B.氧化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17.(2分)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金属铝溶于稀NaOH溶液:Al+OH﹣+H2O═AlO2﹣+H2
B.CaCO3溶于稀盐酸:CO32﹣+2H+═H2O+CO2↑
C.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Ca(HCO3)2溶液:Ca2++HCO3﹣+OH﹣═CaCO3↓+H2O
D.稀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Ba2++OH﹣+H++SO42﹣═BaSO4↓+H2O
18.(2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①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含有0.1NA个水分子
②常温常压下,32g SO2 含有的分子数约为3.01×1023
③2mol NaOH的摩尔质量为80g/mol
④H2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
⑤标况下,22.4L由N2和N2O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所含有的氮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
⑥2mol/L的CaCl2溶液中Cl﹣的数目为4NA
⑦常温常压下,1mol氦气含有的原子数为NA
⑧11.2L氯气中含有 NA个氯原子.
A.①③④⑥⑧ B.①④⑤⑥⑧ C.①②④⑥⑧ D.②③④⑤⑦
19.(2分)下列物质中含氧原子数最多的是( )
A.1mol KClO3 B.0.5mol O2
C.2mol CO2 D.1.2mol H2SO4
20.(2分)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H2+F2═2HF
B.3CO+Fe2O3 2Fe+3CO2
C.NaOH+HCl═NaCl+H2O
D.4HNO3 2H2O+4NO2↑+O2↑
21.(2分)如下表所示,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为少量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与主要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
不纯物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
A 乙烷(乙烯)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洗气
B Br2(HBr) NaOH溶液 洗气
C 苯(甲苯)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NaOH溶液 分液
D 苯(苯酚) 溴水 过滤
A.A B.B C.C D.D
22.(2分)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能形成上述月光穿过薄雾的美景的本质原因是( )
A.薄雾是均一、透明的
B.薄雾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C.薄雾中分散质微粒直径约为1~100nm
D.薄雾中分散质微粒进行布朗运动
23.(2分)用NaBH4与FeCl3反应可制取纳米铁:2FeCl3+6NaBH4+18H2O═2Fe+6NaCl+6H3BO3+21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氧化剂只有FeCl3
B.H2只是氧化产物
C.该反应中每生成1molFe,转移的电子数为3mol
D.NaBH 4是唯一的还原剂
24.(2分)等物质的量的Na和Al两种金属加入足量的水中,生成26.88L(标准状况下)的气体,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金属Na无剩余
B.金属Al有剩余
C.所得溶液溶质为NaAlO2
D.Na的物质的量是0.6mol
25.(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i在氧气中燃烧主要生成Li2O2
B.At位于第七周期第ⅦA族,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HCl的强
C.卤族元素单质的熔、沸点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升高
D.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溶于水后所得水溶液均呈酸性
26.(2分)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
A.硫酸、石灰水、小苏打、生石灰是按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顺序排列
B.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根据反应中是否得失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D.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27.(2分)氯化碘的化学性质跟氯气相似,预计它跟水反应的最初生成物是( )
A.HI和HClO B.HCl和HIO
C.HClO3和HIO D.HClO和HClO3
28.(2分)W、X、Y、Z为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W单质比X单质更易与氢气化合
B.W的最高价含氧酸可用于制取氢气
C.元素X和钠形成的化合物只含有离子键
D.简单离子半径大小关系为:Y>Z>W>X
29.(2分)下列检验Na2SO4溶液中是否含有Cl﹣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先加BaCl2溶液,过滤后在滤液中再加AgNO3溶液
B.先加足量的Ba(NO3)2溶液,过滤后在滤液中再加AgNO3溶液和硝酸溶液
C.先加AgNO3溶液,过滤后,在沉淀中再加稀硝酸
D.先加足量的Ba(OH)2溶液,过滤后在滤液中再加AgNO3溶液
30.(2分)下列关于化学实验或者实验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铜和浓硝酸反应时,生成无色无味气体
B.可用KSCN溶液检验Fe3+的存在
C.向过氧化钠中通入过量的CO2,固体由白色转化为淡黄色
D.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两根玻璃棒接近时,不会看到白烟
二.推断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31.(12分)有关元素X、Y、Z、D、E的信息如下:
元素 有关信息
X 元素主要化合价﹣2,原子半径为0.0074nm
Y 所在主族序数与所在周期序数之差为4
Z 单质在X的单质中燃烧,产物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之一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电离出电子数相等的阴、阳离子
E 单质是生活中的常见金属,其制品在潮湿空气中易被腐蚀或损坏
请回答下列问题(用化学用语表示):
(1)X的一种氢化物可用于实验室制取X的单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比较Y与Z的氢化物的稳定性 (用化学式表示)。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单质Z在X的单质中充分燃烧的产物是ZX3
②EY2不能通过单质直接化合产生
③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的Z
④Y、Z、D的离子半径大小依次减小
(4)Y的最高价氧化物为无色液体,该物质与一定量的水混合得到一种稀溶液,写出化学方程式
(5)写出E与单质Y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2.(14分)硫氰化钾(KSCN)俗称玫瑰红酸钾,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学药品。实验室模拟工业制备硫氰化钾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已知:CS2+3NH3NH4SCN+NH4HS,该反应比较缓慢且NH4SCN在高于170℃易分解。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C的作用是观察气泡流速,以便控制加热温度,则C中所选用的最佳试剂是 。
(2)装置D中三颈烧瓶的左侧导气管口必须插入下层CS2液体中,其目的是 。
(3)制备KSCN溶液:熄灭A处的酒精灯,关闭K1,保持三颈烧瓶内液温105℃一段时间,其目的是 ,然后打开K2,继续保持液温105℃,缓缓滴入适量的KOH溶液,写出装置D中生成KSCN的化学方程式: 。
(4)装置E的作用为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环境,写出吸收H2S时的离子方程式 。
(5)制备硫氰化钾晶体:先滤去三颈烧瓶中的固体催化剂,再在减压条件下 、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硫氰化钾晶体。
(6)测定晶体中KSCN的含量:称取12.0g样品。配成1000mL溶液量取20.00mL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硝酸,再加入几滴a作指示剂,用0.1000mol L﹣1AgNO3标准溶液滴定,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AgNO3标准溶液18.00mL。已知:滴定时发生的反应:SCN﹣+Ag+═AgSCN↓(白色)。
①滴定过程的指示剂a为 。
②晶体中KSCN的质量分数为 。
33.(14分)绿色化学县当前化学研究的热点,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充分利用资源,某小组以铝合金厂的废边脚料为原料(主要成分为Al,含有少量Al2O3、Fe2O3、MgO和SiO2等杂质)制备四氢铝锂(LiAlH4)和冰晶石:(Na3AlF6)。四氢铝锂是有机合成的重要还原剂,冰晶石常作工业上冶炼铝的助熔剂。其工艺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提高酸浸速率,除了采取 (请写出一种措施),还可以增大硫酸的浓度,但硫酸浓度增大到一定数值后,浸出率反而降低,原因是 。
(2)滤渣2的主要成分是 。
(3)AlCl3溶于水导电,但熔融时不导电原因是 。
(4)写出滤液2与足量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根据流程发生反应2Al(OH)3+12HF+3Na2O3═2Na3AlF6+3CO2↑+9H2O制备冰晶石,该反应不能在玻璃容器中进行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
(6)在有机合成中,还原剂的还原能力通常用“有效氢”表示,其含义是1克还原剂相当于多少克氢气的还原能力。LiAlH4 的“有效氢”为 。(结果保留2位小数)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期末化学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2分)
1.【解答】解:1869年,门捷列夫编排除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当时编排的依据是相对原子质量,后来随着化学的不断发展,逐渐修正为根据质子数来排列。
故选:C。
2.【解答】解: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故A错误;
B、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B正确;
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氢氧化钙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故C错误;
D、一水合氨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故D错误;
故选:B。
3.【解答】解: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溶液中分散质粒度小于1nm,胶体中分散质粒度介于1﹣100nm,浊液中分散质粒度大于100nm,
故选:C。
4.【解答】解:A.滑雪杖杆(铝、镁等)为镁铝合金,故A不选;
B.地铁阻燃橡胶地板,橡胶为有机高分子材料,不是合金,故B选;
C.航母甲板(钢),钢为碳、铁合金,故C不选;
D.潜水器外壳(钛、铝等)为钛铝合金,故D不选;
故选:B。
5.【解答】解:A、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铁到铜是用还原法冶炼,工业上在高温下用CO还原含Fe2O3的铁矿石炼铁,故A正确;
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铁在纯氧中燃烧或高温下和水蒸气反应均能得到Fe3O4,故B错误;
C、磁性氧化铁在工业上用于制成电讯器材,故C正确;
D、明矾和硫酸铁都可水解生成具有吸附性的胶体,可用于净水,故D正确;
故选:B。
6.【解答】解:A.焰色反应是一种元素的物理性质,而不是化学性质,焰色试验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
B.钾元素的焰色反应,需要隔着蓝色钴玻璃观察,避免钠元素的干扰,故B正确;
C.由焰色反应的概念可知,焰色反应是金属元素在灼烧时火焰所呈现的颜色,利用焰色试验无法区分NaCl与Na2CO3固体,故C错误;
D.盐酸可以溶解氧化物等杂质,且易挥发,不会残留痕迹,硫酸不易挥发,不使用硫酸,故D错误;
故选:B。
7.【解答】解:A.L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为锂、硼、氮、氟,均为主族元素,故A错误;
B、仅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而不是物质,物质可能是单质,如氢气分子中存在氢氢共价键,但不是化合物,故B正确;
C、化学键的形成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不一定有电子转移,故C错误;
D.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属于半导体元素,而不是过渡元素,故D错误;
故选:B。
8.【解答】解:①等物质的量的612C原子和614C原子,则原子数相同,故①正确;
②在原子中质子数均为6,则含有相同物质的量的质子,故②正确;
③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则属于同种元素,故③正确;
④因质量数分别为12、14,则等物质的量时二者的质量不同,故④错误;
⑤由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可知,中子数分别为6、8,则等物质的量时中子数不相等,故⑤错误;
⑥因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由②可知,电子数相等,故⑥正确;
⑦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则两种原子具有几乎相同的化学性质,故⑦正确;
故选:B。
9.【解答】解:A.钠与氧气反应,产物与反应条件有关,高温生成过氧化钠,低温生成氧化钠,故A不选;
B.过氧化钠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产物与反应条件或反应物用量无关,故B选;
C.Ca(OH)2和NaHCO3反应,产物与反应物的用量有关,NaHCO3少量生成碳酸钙、水和氢氧化钠,NaHCO3过量反应生成碳酸钙、水和碳酸钠,故C不选;
D.Al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产物与反应物的用量有关,氢氧化钠溶液少量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故D不选;
故选:B。
10.【解答】解:A、氮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要达到稳定结构得形成三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故A错误;
B、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要达到稳定结构要形成四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所以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构式为O═C═O,故B错误;
C、氯化钠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电子式为,故C错误;
D、氟原子得1个电子形成氟离子,氟离子有9个质子,10个电子,结构示意图为,故D正确。
故选:D。
11.【解答】解:A.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故A错误;
B.燃烧过程中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
C.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反应,则燃烧一定伴有发光,故C正确;
D.所有的燃烧均属于放热反应,故D正确;
故选:A。
12.【解答】解:A.0.15 mol/L的盐酸中HCl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0.15mol/L,
B.0.10mol/L的硫酸溶液中H2SO4为强电解质,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0.20mol/L,
C.0.15 mol/L的醋酸溶液中醋酸为弱电解质,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小于0.15mol/L,
D.0.10mol/L的氢硫酸溶液中H2S为弱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小于0.2mol/L,
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H+ 浓度最大的是B,
故选:B。
13.【解答】解:A.非金属性Cl>S>P>Si,对应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为HClO4>H2SO4>H3PO4>H2SiO3,故A正确;
B.金属性K>Na>Mg>Al,对应碱的碱性为KOH>NaOH>Mg(OH)2>Al(OH)3,故B正确;
C.非金属性O>N>P,O>S>P,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2O>NH3>PH3,H2O>H2S>PH3,故C错误;
D.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原子序数大的原子半径小,则原子半径:Na>S>O>F,故D正确;
故选:C。
14.【解答】解:A.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定量仪器,容量瓶上标有使用温度,说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使用,且标有容量和刻度,没有浓度,故A错误;
B.容量瓶有瓶塞,配制过程需要摇匀,所以使用之前要检查是否漏水,故B正确;
C.容量瓶不能用待配液润洗,否则导致浓度增大,故C错误;
D.容量瓶只能用于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且只能在常温下使用,不能用于稀释溶液或药品的溶解,故D错误。
故选:B。
15.【解答】解:A.Cu2+、OH﹣之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Ba2+、K+、OH﹣、之间不反应,能够大量共存,故B正确;
C.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Fe2+、Cl﹣,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OH﹣之间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B。
16.【解答】解:反应2Al+Fe2O3Al2O3+2Fe中,Fe2O3中Fe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变为0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故选:B。
17.【解答】解:A.金属铝溶于稀NaOH溶液,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2﹣+3H2↑,故A错误;
B.CaCO3溶于稀盐酸,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H2O+CO2↑+Ca2+,故B错误;
C.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Ca(HCO3)2溶液,离子方程式为:Ca2++HCO3﹣+OH﹣═CaCO3↓+H2O,故C正确;
D.稀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42﹣═BaSO4↓+2H2O,故D错误;
故选:C。
18.【解答】解:①标准状况下,水为液体,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故错误;
②32g SO2 的物质的量为0.5mol,故分子个数N=nNA=0.5NA个,故正确;
③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故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为40g/mol,和其物质的量无关,故错误;
④气体摩尔体积和所处的状态有关,和气体的种类无关,故错误;
⑤标况下22.4L由N2和N2O的物质的量为1mol,而氮气和N2O中均含2个N原子,故1mol混合气体中含有的N原子物质的量为2mol,故正确;
⑥溶液体积不明确,故溶液中的氯离子的个数无法计算,故错误;
⑦氦气为单原子分子,故1mol氦气中含有的原子个数为NA个,故正确;
⑧氯气所处的状态不明确,故其物质的量和原子个数无法计算,故错误;
故选:A。
19.【解答】解:A.1 mol KClO3含有3mol O;
B.0.5 mol O2含有1mol O;
C.2 mol CO2含有4mol O;
D.1.2 mol H2SO4含有4.8mol O,
则氧原子数最多的为D。
故选:D。
20.【解答】解:A.H2+F2═2HF中存在H、F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
B.反应3CO+Fe2O3 2Fe+3CO2中存在C、Fe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选;
C.NaOH+HCl═NaCl+H2O为复分解反应,反应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选;
D.4HNO3 2H2O+4NO2↑+O2↑中存在N、O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
故选:C。
21.【解答】解:A.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引入新杂质,不能除杂,故A错误;
B.Br2、HBr均与NaOH溶液反应,不能除杂,故B错误;
C.甲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生成苯甲酸,苯甲酸与NaOH溶液反应后,与苯分层,然后分液可分离,故C正确;
D.溴、三溴苯酚均溶于苯,不能除杂,故D错误;
故选:C。
22.【解答】解:A.薄雾是均一、透明的,不是产生美景的本质原因,故A错误;
B.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这是胶粒对光发生散射产生的现象,不是本质原因,故B错误;
C.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直径大小约为1~100nm,在胶体颗粒直径范围内,是胶体的本质特征,故C正确;
D.薄雾中分散质微粒进行布朗运动,胶体是比较稳定的体系,故D错误;
故选:C。
23.【解答】解:A.反应2FeCl3+6NaBH4+18H2O=2Fe+6NaCl+6H3BO3+21H2↑中,FeCl3中的Fe由+3降低到0价,水中部分H由+1价降低到0价,则该反应中FeCl3和H2O都是氧化剂,故A错误;
B.水中部分H由+1价被还原到0价生成H2,NaBH4中H元素由﹣1价被氧化到0价生成H2,则H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故B错误;
C.反应2FeCl3+6NaBH4+18H2O=2Fe+6NaCl+6H3BO3+21H2↑中,NaBH4中H元素由﹣1价升高到0价,每生成1 mol Fe同时消耗3molNaBH4,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3mol×4=12mol,故C错误;
D.该反应中只有NaBH4中H元素由﹣1价被氧化到0价生成H2,则NaBH 4是唯一的还原剂,故D正确;
故选:D。
24.【解答】解:Na与水发生反应:2Na+2H2O=2NaOH+H2↑,Al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2NaOH+2Al+2H2O=2NaAlO2+3H2↑,Na与Al的物质的量相等,则两种金属恰好完全反应,设Na、Al的物质的量为xmol,则:,解得x=0.6。
A.Na能与水反应,其水是足量的,Na完全反应,没有剩余,故A正确;
B.0.6molNa反应生成0.6molNaOH,0.6molAl与0.6molNaOH恰好完全反应,Al没有剩余,故B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所得溶液溶质为NaAlO2,故C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Na的物质的量是0.6mol,故D正确,
故选:B。
25.【解答】解:A、Li金属性比Na的弱,Li与氧气反应不生成Li2O2,生成Li2O,故A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则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所以砹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小于氯化氢,故B错误;
C、组成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卤族元素单质随原子序数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则熔沸点升高,故C正确;
D、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溶于水后,水溶液不一定为酸性,如氨气溶于水,溶液显碱性,故D错误;
故选:C。
26.【解答】解:A.碱为化合物,石灰水为混合物,不是碱,石灰水中氢氧化钙属于碱,故A错误;
B.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铬,故B正确;
C.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叙述正确,故C错误;
D.根据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故D错误;
故选:B。
27.【解答】解:ICl中I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Cl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与水反应的实质为水解反应,反应方程式为ICl+H2O=HCl+HIO,生成物为HCl和HIO,
故选:B。
28.【解答】解:依据上述分析可知:W、X、Y、Z分别为:N、O、S、Cl。
A.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与氢气化合由难到易,所以W单质比X单质更难与氢气化合,故A错误;
B.W的最高价含氧酸为硝酸,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能产生氢气,故B错误;
C.元素X和钠形成的化合物有过氧化钠和氧化钠,过氧化钠中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故C错误;
D.S2﹣、Cl﹣有三个电子层,离子半径S2﹣>Cl﹣,N3﹣、O2﹣有2个电子层,离子半径:N3﹣>O2﹣,所以半径大小关系:S2﹣>Cl﹣>N3﹣>O2﹣,即Y>Z>W>X,故D正确;
故选:D。
29.【解答】解:A.先加BaCl2溶液,引入氯离子,不能检验原溶液中是否含氯离子,故A错误;
B.先加足量的Ba(NO3)2溶液,除去硫酸根离子,过滤后在滤液中再加AgNO3溶液和硝酸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可检验,故B正确;
C.先加AgNO3溶液,硫酸根离子、氯离子均反应,不能检验,故C错误;
D.先加足量的Ba(OH)2溶液,滤液中含NaOH与硝酸银反应,干扰氯离子的检验,故D错误;
故选:B。
30.【解答】解:A.Cu和浓硝酸反应生成NO2,NO2是红棕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A错误;
B.KSCN溶液和Fe3+反应生成Fe(SCN)3而使溶液呈红色,所以可用KSCN溶液检验Fe3+的存在,故B正确;
C.Na2O2为淡黄色固体、Na2CO3为白色固体,Na2O2和CO2反应生成Na2CO3,固体由淡黄色变为白色,故C错误;
D.浓盐酸挥发的HCl和浓氨水挥发的氨气接近时反应生成NH4Cl固体,产生白烟,故D错误;
故选:B。
二.推断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31.【解答】解:X元素主要化合价﹣2,原子半径为0.0074nm,X为氧元素;Y元素所在主族序数与所在周期序数之差为4,Y处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或第二周期第ⅥA族,为Cl或O,X为氧元素,故Y为Cl元素;Z元素单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物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之一,则Z为硫元素;D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电离出电子数相等的阴、阳离子,D为Na元素;E元素单质是生活中的常见金属,其制品在潮湿空气中易被腐蚀或损坏,则E为Fe元素;
(1)实验室可以利用H2O2分解制备O2,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O2↑,
故答案为:2H2O22H2O+O2↑;
(2)非金属性Cl>S,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故稳定性:HCl>H2S,
故答案为:HCl>H2S;
(3)E元素与Y元素可形成FeCl2和FeCl3,
①硫单质和氧气反应只能生成二氧化硫,不能生成三氧化硫,故①错误;
②铁与氯气反应生成FeCl3,不能直接生成FeCl2,故②正确;
③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硫单质,火山口附近存在硫单质,故③正确;
④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离子半径S2﹣>Cl﹣>Na+,即Z、Y、D的离子半径大小依次减小,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②③;
(4)Y的最高价氧化物为Cl2O7,为无色液体,当该物质与一定量的水混合得到一种稀溶液为HCl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O7(l)+H2O(l)=HClO4(aq),
故答案为:Cl2O7(l)+H2O(l)=HClO4(aq);
(5)E与单质Y反应是铁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3Cl22FeCl3,
故答案为:2Fe+3Cl22FeCl3。
32.【解答】解:(1)装置C中可通过观察气泡流速,控制氨气的产生速率,因氨气易溶于水,只能选择CS2液体,
故答案为:CS2;
(2)插入下层液体是为了让氨气和二硫化碳充分接触,充分反应,还可以起到防倒吸的作用,
故答案为:使氨气和二硫化碳充分接触,防倒吸;
(3)NH4HS加热易分解,制备KSCN溶液时,熄灭A处的酒精灯,关闭K1,保持三颈烧瓶内液温105℃一段时间,其目的是让NH4HS完全分解而除去,然后打开K2,继续保持液温105℃,缓缓滴入适量的KOH溶液,装置D中NH4SCN和KOH反应生成KSCN,化学方程式是NH4SCN+KOHKSCN+NH3↑+H2O,
故答案为:使NH4HS完全分解;NH4SCN+KOHKSCN+NH3↑+H2O;
(4)酸性K2Cr2O7溶液有强氧化性,能氧化H2S生成S,同时得到还原产物Cr3+,则发生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3H2S+Cr2O72﹣+8H+=2Cr3++3S↓+7H2O,
故答案为:3H2S+Cr2O72﹣+8H+=2Cr3++3S↓+7H2O;
(5)先滤去三颈烧瓶中的固体催化剂,再减压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硫氰化钾晶体,
故答案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6)①Fe3+遇KSCN变红色,则选择的指示剂Fe(NO3)3溶液,
故答案为:Fe(NO3)3溶液;
②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0.1000mol/L AgNO3标准溶液18.00mL,根据方程式SCN﹣+Ag+=AgSCN↓(白色)可知,20.00mL溶液中KSCN的物质的量是 0.018L×0.1mol/L=0.0018mol,晶体中KSCN的质量分数100%=72.75%,
故答案为:72.75%。
33.【解答】解:(1)将固体原料粉碎,用稀硫酸溶解时可用搅拌器搅拌,适量增大稀硫酸的浓度和温度均可提高酸浸速率;稀硫酸与金属铝反应,浓度增大,速率加快,但是随着硫酸浓度的变大,浓硫酸能够使铝发生钝化,铝的浸出率反而降低,
故答案为:原料粉碎(或升高温度或搅拌);随着硫酸浓度的变大,浓硫酸能够使铝发生钝化,铝的浸出率反而降低;
(2)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滤渣2的主要成分是Fe(OH)3、Mg(OH)2,
故答案为:Fe(OH)3、Mg(OH)2;
(3)AlCl3为共价化合物,溶于水完全电离出阴阳离子,溶液能够导电;但其在熔融时,仍以分子形式存在,没有可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故不导电,
故答案为:AlCl3为共价化合物,在熔融时,仍以分子形式存在,没有可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4)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滤液2含有偏铝酸根离子,与足量CO2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2﹣+CO2+2H2O=Al(OH)3↓+HCO3﹣,
故答案为:AlO2﹣+CO2+2H2O=Al(OH)3↓+HCO3﹣;
(5)玻璃的成分中有二氧化硅,而氢氟酸能够二氧化硅反应,易腐蚀玻璃,因此该反应不能在玻璃容器中进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4HF=SiF4↑+2H2O,
故答案为:SiO2+4HF=SiF4↑+2H2O;
(6)还原剂的还原能力是指失电子数,LiAlH4中H元素从﹣1价升高为+1价,则1molLiAlH4能够提供[1﹣(﹣1)]×4mol=8mol电子,相当于4molH2,故LiAlH4的“有效氢”为0.21,
故答案为:0.21。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