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致女儿的信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26 10:1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致女儿的信一、说教材
(一)地位与作用: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
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
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篇极好的爱情观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中
的思想内涵。
②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 过程与方法:
①体会“书信体”和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②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感受
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②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永不
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三)说教学重、难点
遵循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
2.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二、说学情: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进入青春期,处在成长发育期,对爱情这样的话题比较敏感,却也比较感兴趣。在他们的脑中已经有了朦胧的想法。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应该深深尊重这种感情,同时还应当不失时机地教育他们该如何面对爱,如何正确对待爱。真正理解什么是爱情。
三、说教学设计

(一) 教学理念

为了充分张扬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用正确价值观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构建的主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者、积极的认知者。三、说教学设计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的特点,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启发讨论式教学 4.教师讲授提问法
三、说教学设计

(三)说学法
自主探究理论认为:“没有教会的,只有学会的。”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让学生“会学”,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
自主探究法、体验反思法。
三、说教学设计

(四)课前准备
1.搜集古往今来的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孔雀东南飞、乱世佳人等。
2.查找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

(五)课时计划:一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加强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 。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演绎的故事,是那样的动人心魄。“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白居易的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的爱情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李清照的爱情观。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吗?今天我们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二)自读感知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因此,我设计了“自读感知,落实基础”这一环节。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先请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提出的以下字词读音及意义问题:

繁衍(yǎn)忐忑(tǎntè)一抔黄土(póu)无与伦比(lún)
怒不可遏(è)伫立(zhù) 一幢(zhuàng) 麦穗(suì)
忐忑:心神不定。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抔)。这就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三)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39)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先后获得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2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以及俄罗斯联邦教育学院通讯院士,苏联教育学院通讯院士。他主张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一生写的教育著作有40多种,600多篇论文。主要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会中学》、《学生的精神世界》、《公民的诞生》、《把心灵献给孩子》等。(三)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样,自然的就过渡到“整体感知,梳理结构”这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文中的故事。

再让同学分成小组分析和讨论如下问题: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在回信时带着什么样的心情?

激动 欢快
2、文中的父亲为什么要用书信的形式来回答
女儿“什么是爱情”这个问题?

书信含蓄,便于说理
2018/12/10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
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三)整体感知
故事中为什么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
时间历程中去表现呢?
2.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3.“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4.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
的态度?
5.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的上帝”?
6.作者在文章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出以上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和讨论中,深入浅出,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对文章有所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四)归纳主旨

设计问题:如何理解“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这句话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尾语句:“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这句话的含义。由此归纳主旨:
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五)拓展延伸

设计问题:
1.你还知道哪些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你对这些爱情故事有什么看法?

2.谈谈你对爱情和中学生早恋的认识。
3.用一两句话来描绘你心目中的爱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明白要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六)课堂小结

爱情是多么美好而又浪漫的东西,和心爱的人一起看庭前花开花落,望空中云卷云舒,是我们的追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我们的理想。但过早品尝青涩的爱情换来的将是痛苦和悔恨,请同学们珍惜美好的爱情,在属于你的季节再去采摘爱情的硕果。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爱情感悟的随笔, 600字左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018/12/10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爱情

美 忠诚 力量

心灵的追念
(八)板书设计
2018/12/10该课件由【语文公社】www.yuwen520.com友情提供感谢您用心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