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06-26 20:0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蛋白质DNA蛋白质S 型细菌 R 型细菌 光滑 Smooth 粗糙 rough有多糖类的荚膜 无多糖类的荚膜 有毒性,可致死 无毒性 菌落 菌体 毒性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两种肺炎双球菌的比较C、推论加热杀死
的S型菌与R型活菌+小鼠死亡分离出2、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A、方法B、结果① ② ③ ④R型活菌小鼠正常小鼠死亡小鼠正常S型死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致死。R 多糖 脂类 蛋白质 RNA DNA DNA和DNA酶 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R R R R R S R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3、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 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转化的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艾弗里的实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信服这一结果。因为,艾弗里的试验中提取的DNA的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于是科学家设想最好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的、单独的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一种病毒——T2噬菌体作为试验材料,完成了另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试验。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噬菌体(细菌病毒)2、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实验过程:(1)培养大肠杆菌细菌+含35S的培养基
细菌+含32P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含32P的细菌(2)标记噬菌体噬菌体+含35S的细菌
噬菌体+含32P的细菌含35S的噬菌体
含32P的噬菌体(3)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含35S的噬菌体+细菌
含32P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
: 上清液放射性很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放射性)(噬菌体的DNA含放射性)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遗传物质是DNA病毒只含DNA病毒
只含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四、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真核生物(既有DNA,又有RNA)原核生物(既有DNA,又有RNA) 在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 而死亡的是(? )
A.R型肺炎双球菌
B.加热杀死后的R型肺炎双球菌
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
D.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细菌混合D课堂练习2、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原因之一是 ( )
A. 它的含量很少
B. 它不能自我复制
C. 它与新陈代谢无关
D.它的种类很多 B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发现无毒R型和被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混合后,在小鼠体内找到了下列类型的 细菌( )A、无毒R型,有毒S型

B、有毒R型,无毒S型
C、有毒R型,有毒S型

D、无毒R型,无毒S型A5.如果用15N、32P、35S标记的噬菌体让其感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找到放射性元素为( )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4.用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
蛋白质,然后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侵
染后在子代噬菌体中可以找到( )
A.32P B.35S C.32P和35S D.都没有AB6、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
32P和35S作了标记,如下表所示: 噬菌体成分 细菌成分 核苷酸 氨基酸 标记32P 31P 32S 标记35S (1)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上述元素是 ,
(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上述元素是 ,
(3)此实验说明了 。32P 、31P35S DNA是遗传物质 将有荚膜的S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到小白鼠体内会导致小白鼠因_______ 而死亡,而无荚膜的R型细菌注入到小白鼠体内_________,但如果将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再注入到小白鼠体内则________,此实验说明S型细菌体内存在着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________,后来经艾弗里实验证明这种物质是______。患败血症小鼠正常小鼠死亡转化因子DNA7、 填空题 8、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
A、在细菌DNA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
B、在噬菌体DNA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
C、在细菌DNA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D、在噬菌体DNA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D9、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
人的遗传物质是( )
A、DNA B、RNA
C、DNA和RNA D、DNA或RNADA10、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合成的DNA的原料来自 ( )
A、细菌 B、噬菌体
C、细菌或噬菌体 D、细菌和噬菌体A11、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D思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总结出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什么样的特点?①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②能够自我复制,保持前后代的连续性
③能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控制生物性状
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2.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P46思考与讨论:1.(1)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很小,结构简单,容易看出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2)繁殖快。细菌20~30 min就可繁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 3.艾弗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提纯和鉴定技术等。赫尔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噬菌体的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以及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技术等 ①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噬菌体外壳蛋白质 沉淀物
(大肠杆菌)离心 上清液
(蛋白质外壳等)放射性很高放射性很低搅拌②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内部DNA离心放射性很高放射性很低搅拌 沉淀物
(大肠杆菌) 上清液
(蛋白质外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