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学12月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其中“+”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种群都具有如图的所有种群数量特征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一定比衰退型种群中的老年个体数目少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未来变化趋势
2.(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科学家研究了某地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数据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2000年后,栖息地数量和面积缩小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B.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
C.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小
3.(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先涝后旱,蚂蚱成片”是我国劳动人民对蝗灾出现的一种规律总结。群居蝗虫释放的4-乙烯基苯甲醚(4VA)对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的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都有很强吸引力,蝗虫通过定位在锥型感受器中的嗅觉受体快速感应4VA从而聚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涝和旱”以及农作物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均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涝和旱”可能通过影响蝗虫的食物和天敌数量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
C.调查蝗虫的生态位时调查其食物、栖息地和天敌即可
D.用人工合成的4VA使蝗虫群聚并将其诱杀,属于化学防治
4.(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科研人员对多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团状采伐,根据采伐面积的大小形成了大型林窗、中型林窗和小型林窗,以未采伐的马尾松人工纯林作为对照,测定了各个林窗中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林窗中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团状采伐后影响演替速度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光照
C.不同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类有显著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不同类型大小的林窗均能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5.(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广立体农业是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小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的桉树-菠萝农林生态系统就是立体农业的典型代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桉树、菠萝因生态位差异较大所以种间竞争较弱
B.桉树、菠萝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利用了不同土壤内的水和无机盐
C.该农田中不同地段的菠萝数量不同,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D.在该农田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般不同
6.(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古文都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有关古文与生物学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
A.“螟岭有子,螺赢负之”,螺赢在螟岭身上产卵,说明两种生物之间有体内寄生关系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鬓毛衰”是因为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升高引起的
C.“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说明群落发生了季节性变化
D.“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体现了行为信息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7.(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曾经,这里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这里是有着百万亩人工林海、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三代人,59年,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用青春与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曾经的塞罕坝群落中的生物往往具有耐旱特性,如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如今的塞罕坝林场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塞罕坝几十年间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塞罕坝所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8.(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字母表示生物或物质,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A为大气中的CO2,C为分解者
B.碳在生物群落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C.图中食物链是E→F→D→B
D.图中E→C的箭头表示呼吸作用
9.(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体现了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分解作用都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B.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腐烂的实验采用了“加法原理”
C.重金属不易被生物体排出从而积蓄在体内,故其循环过程不具有全球性
D.通过设计沼气池充分利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10.(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2019 年全国造林 1.06 亿亩(1 亩≈666.7 m2),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并实现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 3 个监测期的“双缩减”。下列有关沙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恢复沙化土地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重塑其负反馈调节
B.沙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
C.要恢复沙化土地的稳定性,需投入相应的物质和能量
D.植树造林时最好种植多种树种,且要能适应当地环境
11.(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9月23日,杭州第19国亚运会隆重开幕。“绿色”是杭州亚运会办赛理念之一,《杭州亚运会绿色行动方案》中提出,实施绿色能源俱应等八个专项行动,力争实现首个碳中和亚运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杭州亚运会采取的绿色能源供应等举措有效降低了生态足迹
B.场馆绿化引进适合杭州生境的绿植,遵循了协调的生态学原理
C.亚运村产生的生活污水可为净化系统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数实融合”点燃主火炬塔,对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具有现实意义
12.(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下图为啤酒生产过程的简要流程,其中糖化的目的是将麦芽中的淀粉等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可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使种子无需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
B.过程②破碎有利于淀粉与α-淀粉酶充分接触,延长糖化过程的时间
C.过程③的主发酵阶段初期需要氧气,随后再保持厌氧环境,以便完成酒精的生成
D.发酵过程中要适时往外排气,后发酵时期应延长排气时间间隔
13.(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微生物驯化是指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逐步加入某种物质,让其逐渐适应,从而得到对此物质高耐受或能降解该物质的微生物。科研人员现采用微生物驯化结合传统接种的方法筛选农田土壤能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的微生物,并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流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驯化培养基中加入的物质是敌敌畏,其诱导微生物产生高耐受或能降解敌敌畏的变异,以达到驯化目的
B.驯化后的微生物常利用接种环挑取菌液在培养基上连续划线分离获得单菌落,划线接种过程中需对接种环进行5次灼烧
C.可以通过检测以敌敌畏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敌敌畏的剩余量,筛选出分解敌敌畏能力较强的微生物再进行纯培养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菌落数,能测得培养基中活菌数的原因是平板上的一个菌落就是由一个活菌繁殖形成
14.(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无菌技术是获得纯净微生物培养物的关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所有器皿、培养基及生物材料均需进行灭菌处理
B.酒精能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变性失活,70%的酒精用来灭菌效果最好
C.试管口、瓶口等易被污染的部位,接种时可通过火焰灼烧来灭菌
D.不耐高温的牛奶可使用巴氏消毒,其优点是能够杀死全部微生物,保留牛奶风味
15.(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和发酵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传统发酵技术通常未严格灭菌,发酵工程则需严格灭菌
B.传统发酵技术常用混合菌种,发酵工程菌种则较为单一
C.传统发酵技术多为厌氧发酵,发酵工程则多为需氧发酵
D.传统发酵技术产物往往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而发酵工程会依据产品类型选用不同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3分,漏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
16.(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酱油起源于我国,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大豆、小麦中的蛋白质、淀粉等有机物在米曲霉、酵母菌和乳酸菌等微生物及其酶系的作用下,被分解形成具有特殊色泽和风味的酱油。利用发酵工程生产酱油的流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用平板划线法对酵母菌进行分离和计数
B.与传统发酵相比,利用发酵工程生产酱油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C.大豆中的蛋白质可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
D.发酵池发酵阶段使用食盐灭菌以保证酱油质量
17.(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营养缺陷型菌株是突变后某些酶被破坏,导致代谢过程中某些合成反应不能进行的菌株。下图是科研人员利用影印法(用无菌绒布轻盖在已长好菌落的原培养基上,然后不转动任何角度,“复印”至新的培养基上)初检某种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过程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后的培养皿不能立即进行倒置培养
B.紫外线处理的目的是提高菌种突变率且一定能产生目标菌
C.进行②过程的顺序是先将丝绒布“复印”至完全培养基上,再“复印”至基本培养基上
D.完全培养基上菌落A在基本培养基对应位置不存在,说明其为氨基酸缺陷型菌落
18.(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图1、2、3是某森林中喜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4为该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图1、2中的B、D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图4中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D.调查喜鹊的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
19.(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50~250年未砍伐)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如表所示(其中,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是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西黄松生态系统碳量 生产者活生物量(g/m2) 死有机质(g/m2) 土壤有机碳(g/m2) 净初级生产力(g/m2·年) 异养呼吸(g/m2·年)
老龄 12730 2560 5330 470 440
幼龄 1460 3240 4310 360 390
A.西黄松被砍伐后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幼龄西黄松群落,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碳量是360g/m2
C.幼龄西黄松群落的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小于老龄群落
D.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可以降低大气碳总量
20.(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我省某市的城中河流经该 市城区多个居民区,曾经是城区主要的排污大河,水质污染严重,经过治理后的 该城中河现已成为一道集行洪、蓄水、绿化、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绿色长廊。 下列关于该城中河修复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城中河属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净化污水等作用
B.城中河修复过程中在沿河两岸种植多种林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城中河修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D.修复过程中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三、综合题(共5题,55分)
21.(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互花米草入侵是南通沿海地区面临的生态威胁之一,科研人员针对其入侵的原因与防治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请分析回答:
(1)互花米草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由于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很强,其入侵会导致当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使 降低甚至丧失。
(2)互花米草入侵,可显著改变本地植被群落,并影响其他生物类群,这种演替属于群落的 。芦苇也是南通沿海地区的本土植物,由于与互花米草具有相似的 ,二者之间竞争激烈。研究人员对启东黄海沿岸10个湿地进行调查,每块湿地采用 取样法随机选取6个样方,采集植物和土壤样本,测定相关数据,结果如下图。
据图分析可知 ,推测这是互花米草成功入侵的原因之一。
(3)对互花米草控制常采用人工刈制、使用除草剂和生物防治等措施。下图表示互花米草参与当地食物链的部分结果:
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是 ,图中未体现的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包括 。
②若鸟的食物由互花米草和植食性尾虫,由原来的1:1调整为2:1,传递效率按20%计算,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 倍(保留两位小数)。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尾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 的作用。
22.(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福寿螺作为一种入侵生物,已对广东地区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寻找防治措施,调查了广东省某地3种不同生境(水田、早地、水渠)下的福寿螺种群密度。
(1)福寿螺刚入侵时,种群增长会近似J型,其原因是 (至少写两点),入侵初期种群增长速率 (“增大”或“减少”或“不变”),
(2)下图是对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另外通过群落调查发现,福寿螺以水稻和微藻等植物为食,同时也吃线虫,线虫又以微藻为食,鸭子可以吃福寿螺及水稻害虫稻飞虱等。
①福寿螺与线虫的关系是 。
②在不同生境中福寿螺种群密度差异明显的原因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另外,水田与水渠相比,受到 干扰较多。
③请尝试提出福寿螺的防治建议(至少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方面回答) 。
23.(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Ⅰ、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果醋的历史源远流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类 (呼吸类型)微生物。
(2)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葡萄酒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发酵过程中,定期排气的方法是 。
(3)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实验表明,当缺少糖源时,醋酸发酵原理是: 。
(4)制作泡菜是利用植物体表的 进行发酵,发酵期间,酸性物质不断积累,当它的质量分数达到 时,泡菜口味、品质最佳。
Ⅱ、在调查和分离湖水中耐盐细菌的实验中,先将10升湖水水样浓缩至10毫升,然后各取浓缩水样1毫升,涂布到多个培养皿中培养。请回答。
(5)可以通过提高培养基中盐的浓度来筛选被调查细菌,这种培养基被称为 培养基。
(6)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对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 。培养时需倒置的原因是 。
(7)根据培养皿上菌落的平均数可以计算湖水中该种细菌的密度,但计算的数据要比实际活菌的数目少,原因是 。
24.(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往往是混杂生长的。人们在研究微生物时一般要将它们分离提纯,然后进行数量的测定。下面是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和计数的实验过程,请回答有关问题。
(1)为分离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应该用 的培养基进行分离。
(2)若取土样6g,应加入 mL的无菌水配制成稀释10倍土壤溶液。因土壤中细菌密度很大,需要不断加以稀释,配制成101~107不同浓度的土壤溶液。将103~107倍的稀释液分别吸取0.2mL加入到固体培养基上,用涂布器将菌液铺平,每个稀释度下至少涂布3个平板。将接种的培养皿放置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48h,观察并统计菌落数,结果如下表,其中 倍的稀释比较合适,由此计算出每克土壤中的菌落数为 。
稀释倍数 103 104 105 106 107
菌落数 (个) 1号平板 478 367 270 26 5
2号平板 496 354 264 20 8
3号平板 509 332 252 29 3
(3)若研究尿素分解菌的群体生长规律,可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 。将分离纯化后的单个菌落进行液体培养,可采用定期取样的方法进行计数。若以一个大方格(体积为0.1mm3)有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为例进行计算,设五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50,菌液稀释倍数为102,那么原菌液的菌群密度为 个/mL。
25.(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某淡水湖中小岛众多,风景优美,吸引大量游客观光、疗养。因排入富含N、P等元素的生活污水引起了藻类大量繁殖。回答下列问题。
(1)大量排入污水导致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形成“绿膜”的主要原核生物是 ,与湖中黑藻的细胞结构相比,根本区别在于其 。
(2)研究人员对该湖泊中有机碳生产率进行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5、7月份0.2m处有机碳的生产率很高,而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 。
(3)受周边农业、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中N、P污染物超标。请你根据生态学相关知识,进行治理时需要遵循 原理。
(4)污水治理时,相关人员在岸边大量种植挺水植物,既能净化水体又能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若将该区域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来看属于 。
(5)在污染严重的水域周围建立如图2所示的人工湿地,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6)图3中的Ⅰ和Ⅱ分别表示该湖泊在污染过程中某种食草鱼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则在 点时,该种鱼的数量达到最大。图4表示该湖泊的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物成分,其中 可表示鱼类。结合题意,流经该湖泊的总能量包括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有的种群(如:雌雄同体的生物种群)无性别比例,A项错误。
B、丙通过影响甲使种群数量最多,则甲是出生率,丙是性别比例,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B项正确。
C、据题意,丁通过影响甲使种群密度增大,通过影响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则甲是出生率,乙是死亡率,丁是年龄结构(组成),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所占比例较小,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所占比例较大,但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不一定比衰退型种群中的老年个体数目少,C项错误。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但不能反映种群未来变化趋势,年龄结构能反映种群未来变化趋势,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2.【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由曲线图可知,2000年后,栖息地数量和面积缩小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
B、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即:就地保护,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B项正确。
C、据曲线图可知,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C项正确。
D、标记重捕法公式为:第一次捕获到的个体总数/种群个体总数=重捕中有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重捕中有标记的个体数会减少,因此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大,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常用标记重捕法。2.用标记重捕法时注意:标记物不能太醒目,对动物不能有害,不能易脱落。
3.【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涝和旱”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项错误。
B、“涝和旱”可能通过影响蝗虫的食物和天敌数量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B项正确。
C、调查蝗虫的生态位时调查其食物、栖息地和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项错误。
D、用人工合成的4VA使蝗虫群聚并将其诱杀,属于生物防治,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属于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2.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4.【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林窗中的群落演替的起点有土壤条件,属于次生演替,A项正确。
B、团状采伐后形成林窗,光照可以直接照射到地面上,提供光照和热量,促进植物生长,因此团状采伐后影响演替速度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光照,B项正确。
C、不同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类有显著的差异发生在垂直方向上,因此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项正确。
D、图中显示的是林窗中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不是种群密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群落指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5.【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桉树、菠萝因生态位差异较大,说明它们生态位重叠的部分较少,所以种间竞争较弱,A项正确。
B、桉树、菠萝根系深浅搭配,可以利用不同土壤内的水和无机盐,B项正确。
C、该农田中不同地段的菠萝属于同种生物,而群落指的是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C项错误。
D、该农田环境的生物的气候条件虽然相同,但不同种群受到的天敌、食物等条件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即使在该农田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也一般不同 ,D项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6.【答案】C
【知识点】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蜾蠃将卵产在在螟蛉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为食,说明两种生物之间为捕食关系,A项错误。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鬓毛衰”是指头发变白,因为细胞衰老而使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的,B项错误。
C、“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的是群落的季节性特征,说明群落发生了季节性变化,C项正确。
D、“燕燕于飞,上下其音”意思为燕子飞在天空中它们的鸣叫声或低或昂,随着飞翔的高度变化而不同, 声音属于是物理信息,该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A、塞罕坝位于荒漠沙地中,因而其中的生物往往具有耐旱特性,如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
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A项正确。
B、如今的塞罕坝林场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对生态环境其主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项错误。
C、塞罕坝几十年间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项正确。
D、塞罕坝所发生的演替起点有土壤条件,属于次生演替,D项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8.【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为大气中的CO2,C为分解者,A项正确。
B、碳在生物群落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B项正确。
C、分析图可知,图中A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E是生产者, F 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B是三级消费者,因此图中食物链是E→F→D→B,C项正确。
D、分析图可知,E是生产者,C为分解者,图中E→C的箭头表示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物质循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 图中A为大气中的CO2,E是生产者,B、D、F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
9.【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 生态系统中分解作用都是通过分解者的代谢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但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还可能是腐生动物, A项错误。
B、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腐烂的实验中,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处理,以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利用的是“减法原理”,B项错误。
C、重金属不易被生物体排出从而积蓄在体内,但其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C项错误。
D、 通过设计沼气池充分利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
要是细菌和真菌。另外还有腐生动物。
10.【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所以恢复沙化土地的负反馈调节,才能重塑其自我调节能力,A项错误。
B、沙漠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稀少,气候干旱,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B项正确。
C、 要恢复沙化土地的稳定性,需要植树造林,因此需要投入相应的物质和能量 ,C项正确。
D、植树造林时首先要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树种,且最好种植多种,这样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2、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是相反的作用,但不一定相反,如在沙漠生态系统中,两种稳定性都低。
11.【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A、杭州亚运会采取的绿色能源供应举措,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降低了生态足迹,A项正确。
B、 场馆绿化引进适合杭州生境的绿植,遵循了协调的生态学原理 ,B项正确。
C、生活污水可为净化系统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如N、P等元素),但不能提供能量,C项错误。
D、“ 数实融合 ” 点燃主火炬塔,可减少碳排放,对实现碳中和具有现实意义, D项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自生、循环、协调、自生。
12.【答案】B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A、赤霉素可以解除休眠,促进种子萌发,所以过程①可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的α-淀粉酶,A项正确。
B、糖化是将麦芽中的淀粉等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物质,故过程②破碎有利于淀粉与a-淀粉酶的充分接触,缩短糖化过程所用的时间,B项错误。
C、 过程③的主发酵阶段初期需要氧气,酵母菌利用氧气有氧呼吸,大量繁殖,随后再保持厌氧环境,生成酒精, C项正确。
D、发酵过程中要适时往外排气,后发酵时期由于糖类物质减少,产生的气体变少,可以适当延长排气时间间隔,D项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在主发酵阶段完成。主发酵结束后,发酵液还不适合饮用,要在低温、密闭的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进行后发酵,这样才能形成潜清、成熟的啤酒。
13.【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解析】【解答】A、驯化培养基A中加入的敌敌畏对微生物起选择作用,选择出能高耐受或能分解敌敌畏的微生物,A项错误。
B、据图,在培养基B上进行了5次划线,第一次挑取菌液划线前需灼烧接种环,每一次划线结束都需灼烧接种环,故接种过程中需对接种环进行6次灼烧,B项错误。
C、单位时间内剩余的敌敌畏越少,说明筛选出的微生物分解敌敌畏的能力越强,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培养瓶中敌敌畏的剩余量,筛选出分解敌敌畏能力较强的微生物,C项正确。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时,一般情况下一个菌落来源于一个活菌,故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的活菌数,但也有可能是两个或多个连在一起的活菌形成的菌落,D
项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充分稀释后,用灭菌后的涂布器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分离的单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除可以用于分离微生物外,也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
14.【答案】C
【知识点】灭菌技术
【解析】【解答】A、微生物培养所用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要进行灭菌,生物材料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消毒或灭菌,A项错误。
B、酒精能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变性失活,但酒精起消毒作用,不起灭菌作用,B项错误。
C、将微生物培养的接种工具,如涂布器、接种环、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C项正确。
D、消毒是指用比较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灭菌是指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的灭菌方法有湿热灭菌、干热灭菌和灼烧灭菌等。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微生物。
15.【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传统发酵技术一般只对所用器具做简单消毒处理,未严格灭菌,发酵工程则需严格灭菌,A项正确。
B、传统发酵技术常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是混合菌种发酵,发酵工程通常接种经人工选育的较为单一的菌种,B项正确。
C、传统发酵技术与发酵工程均既有厌氧发酵又有需氧发酵,主要由菌种的代谢类型决定,C项错误。
D、 传统发酵技术产物常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往往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而发酵工程会依据产品类型选用不同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D项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
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一般称为传统发酵技术。传统发酵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及半固体发酵为主,通常是家庭式或作坊式的。
16.【答案】B,C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平板划线法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不能用于计数,A项错误。
B、 与传统发酵相比,利用发酵工程生产酱油可以适应微生物更科学高效地控制温度、pH和营养物质等发酵条件,优化微生物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质量,B项正确。
C、大豆中的蛋白质可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氮源、碳源等,C项正确。
D、发酵池发酵阶段往发酵池中添加食盐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而不是灭菌,D项错误。
故答案为:BC。
【分析】1.平板划线法可以分离、纯化微生物。2.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于分离微生物,也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 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3.利用显微镜进行直接计数,也是一种常用的快速直观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17.【答案】A,D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解析】【解答】A、据图分析,接种后的菌落均匀分布,故该接种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后的培养
皿不能立即进行倒置培养,应待培养基冷却到50 ℃左右再倒平板, A项正确。
B、紫外线处理的目的是提高菌种突变率但不一定能产生目标菌,因为基因突变有不定向性,B项错误。
C、进行②过程培养时,为了防止将完全培养基中特定营养成分带入基本培养基,导致实验失败,应先将丝绒布先转印至基本培养基上再“复印”至完全培养基上,C项错误。
D、完全培养基上的菌落A在基本培养基对应位置不存在,说明其为氨基酸缺陷型菌落 ,D项正确。
故答案为: A D 。
【分析】基本培养基和完全培养基的主要区别是它们含有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基本培养基只含有必需的营养元素,如氮源、磷源和碳源,这些营养元素可以支持细菌的生长,但由于缺乏其它营养成分,细菌的生长速度会受到限制。而完全培养基除了含有基本培养基中的营养元素外,还含有其它营养成分。
18.【答案】B,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图1表示 S型曲线,其中A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图3 中E点种群增长率最大,A项错误。
B、 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B项正确。
C、图4 中0-4年,λ>1,种群数量增加;4-8年λ<1,种群数量下降,图4中第4年种群数量最多,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C项错误。
D、喜鹊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因此调查喜鹊的种群密度时要用标志重捕法,D项正确。
故答案为:BD 。
【分析】1.环境容纳量时:出生率=死亡率 2.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或低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19.【答案】A,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西黄松被砍伐后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A项正确。
B、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即: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碳量,再根据表格数据,是360g/m2,B项正确。
C、据表格数据看,老龄西黄松群落的生产者活生物量比幼龄西黄松群落大得多,但有机物的量差不多,因此,幼龄西黄松群落的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 C项错误。
D、据表格数据,幼龄西黄松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60(g/m2·年),而异养呼吸释放440+390=830(g/m2·年),因此,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B。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为两种: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0.【答案】A,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A、该城中河属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净化污水等作用,A项正确。
B、城中河修复过程中在沿河两岸种植多种林木,生物种类增多,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项错误。
C、城中河修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C项错误。
D、人类活动可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因此修复过程中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D项正确。
故答案为:A D。
【分析】1.生态工程要遵循的原理:循环、自生、协调、整体。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1.【答案】(1)生产者;生物多样性
(2)次生演替;生态位;等距;随土壤盐度增加和含水量下降,互花米草比芦苇叶面积下降幅度小,使得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这样的环境中更具有竞争力
(3)含碳化合物;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29;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互花米草属于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互花米草的入侵可能
会导致被入侵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丧失。
(2)互花米草入侵,可显著改变本地植被群落,并影响其他生物类群,这种演替的起点有土壤条件,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芦苇也是南通沿海地区的本土植物,两者生活在同一区域,由于与互花米草具有相似的生态位,二者之间竞争激烈。调查地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依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土壤盐度增加和含水量下降,互花米草叶面积的下降幅度比芦苇小,使互花米草更具有竞争力,从而成功入侵。
(3)①图中碳元素在生物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网(链)进行,因此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图中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没有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若鸟的食物由互花米草和植食性尾虫,若按原来的1:1,则来自植食性昆虫,来自互米花草,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鸟每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20%+÷20%÷20%=15克。若改为2:1,则来自互米花草,来自植食性昆虫,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鸟每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20%+÷20%÷20%= 克,因此调整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15÷=1.29倍。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尾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2.【答案】(1)空间、食物资源丰富、缺少天敌等;增大
(2)捕食和竞争;土地类型不同;人类活动;在田地里放养鸭子捕食福寿螺、人工捡福寿螺、水旱轮作减少福寿螺所需的水环境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福寿螺刚入侵时,种群增长会近似J型,其原因是:空间、食物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缺少天敌等,入侵初期种群增长速率增大。
(2)①据题意,福寿螺以水稻和微藻等植物为食,同时也吃线虫,线虫又以微藻为食,因此,福寿螺与线虫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②在不同生境中福寿螺种群密度差异明显的原因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土地类型不同。另外,水田与水渠相比,水田中人们要进行劳作,因此,受到人类活动干扰较多。
③ 提出福寿螺的防治建议:在田地里放养鸭子捕食福寿螺、人工捡福寿螺、水旱轮作减少福寿螺所需的水环境等。
【分析】 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即适应条件:(1)J型曲线: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2)S型曲线:食物和空间条件有限、气候不太适宜、 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
23.【答案】(1)兼性厌氧
(2)18~25 ℃;每隔12小时拧松瓶盖
(3)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
(4)乳酸菌;0.4%--0.8%
(5)选择
(6)高压蒸汽灭菌(湿热灭菌);防止皿盖上冷凝水落入培养基
(7)当两个或者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1)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是一类兼性厌氧微生物。
(2)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葡萄酒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发酵过程中,定期排气的方法是每隔12小时拧松瓶盖。
(3)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当O2、糖源都充分时能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将糖分解成乙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发酵原理是: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
(4)制作泡菜是利用植物体表的乳酸菌进行发酵,发酵期间,酸性物质不断积累,当它的质量分数达到0.4%--0.8%时,泡菜口味、品质最佳。
(5)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可以通过提高培养基中盐的浓度来筛选被调查细菌,这种培养基被称为选择培养基。
(6)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技术,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湿热灭菌);为
防止皿盖上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同时为避免水分蒸发,需要将培养基倒置。
(7)由于当两个或者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细菌,故计算的数据要比实际活菌的
数目少。
【分析】制作果酒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有氧条件下的反应为:葡萄糖和水在氧气的参与下,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二氧化碳和能量;无氧条件下的反应为: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酒精、二氧化碳和少量能量。
24.【答案】(1)尿素作为唯一的氮源
(2)54;105;1.31×108
(3)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不连续)单个菌落;2.5×108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解析】【解答】(1)为分离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需要抑制其他杂菌的生长,应该用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尿素分解菌可以用酚红指示剂进行鉴定。
(2)将土壤稀释10倍即:稀释后土壤占混合液的10%,若取土样6g,所以土壤溶液总量应为60mL,故应加入54mL的无菌水;估算样品中活菌数时,往往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所以稀释倍数为105时效果最佳;每克土壤中的菌落数为:(270+264+252)÷3÷0. 2x105=1. 31x108。
(3)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时,接种环通过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分析】稀释涂布平板法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平板划线法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也可用显微镜直接计数。
25.【答案】(1)蓝细菌;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
(3)自生、协调
(4)直接和间接;就地保护
(5)水平
(6)c;D;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群落的结构;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大量排入污水导致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形成“绿膜”的主要原核生物是蓝细菌,与湖中黑藻的细胞结构相比,根本区别在于其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据题图分析,该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5、7月份0. 2m处有机碳的生产率很高,而0. 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
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从而导致较浅的位置有机碳的生产量很高,较深的位置有机碳生产率较低。
(3)受周边农业、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中N、P污染物超标,可以种植一些能快速吸收N、P的本地植物,进行治理时需要遵循自生(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协调(选择适宜在该环境中种植的植物)原理。
(4)污水治理时,相关人员在岸边大量种植挺水植物,既能净化水体(间接价值)又能美化环境(直接价值),因此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若将该区域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来看属于就地保护。
(5)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因此在污染严重的水域周围建立如图2所示的人工湿地,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6)图3中的Ⅰ和Ⅱ分别表示该湖泊在污染过程中某种食草鱼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则在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达到了K值,该种鱼的数量达到最大。图4为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据图分析A、B、C、D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其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次级消费者,D表示初级消费者,故D可表示中鱼类。结合题意,流经该湖泊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A)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动物主要受栖息空间和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1 / 1辽宁省铁岭市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学12月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其中“+”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种群都具有如图的所有种群数量特征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一定比衰退型种群中的老年个体数目少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未来变化趋势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有的种群(如:雌雄同体的生物种群)无性别比例,A项错误。
B、丙通过影响甲使种群数量最多,则甲是出生率,丙是性别比例,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B项正确。
C、据题意,丁通过影响甲使种群密度增大,通过影响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则甲是出生率,乙是死亡率,丁是年龄结构(组成),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所占比例较小,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所占比例较大,但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不一定比衰退型种群中的老年个体数目少,C项错误。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但不能反映种群未来变化趋势,年龄结构能反映种群未来变化趋势,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2.(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科学家研究了某地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数据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2000年后,栖息地数量和面积缩小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B.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
C.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小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由曲线图可知,2000年后,栖息地数量和面积缩小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
B、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即:就地保护,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B项正确。
C、据曲线图可知,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C项正确。
D、标记重捕法公式为:第一次捕获到的个体总数/种群个体总数=重捕中有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重捕中有标记的个体数会减少,因此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大,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常用标记重捕法。2.用标记重捕法时注意:标记物不能太醒目,对动物不能有害,不能易脱落。
3.(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先涝后旱,蚂蚱成片”是我国劳动人民对蝗灾出现的一种规律总结。群居蝗虫释放的4-乙烯基苯甲醚(4VA)对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的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都有很强吸引力,蝗虫通过定位在锥型感受器中的嗅觉受体快速感应4VA从而聚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涝和旱”以及农作物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均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涝和旱”可能通过影响蝗虫的食物和天敌数量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
C.调查蝗虫的生态位时调查其食物、栖息地和天敌即可
D.用人工合成的4VA使蝗虫群聚并将其诱杀,属于化学防治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涝和旱”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项错误。
B、“涝和旱”可能通过影响蝗虫的食物和天敌数量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B项正确。
C、调查蝗虫的生态位时调查其食物、栖息地和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项错误。
D、用人工合成的4VA使蝗虫群聚并将其诱杀,属于生物防治,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属于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2.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4.(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科研人员对多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团状采伐,根据采伐面积的大小形成了大型林窗、中型林窗和小型林窗,以未采伐的马尾松人工纯林作为对照,测定了各个林窗中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林窗中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团状采伐后影响演替速度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光照
C.不同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类有显著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不同类型大小的林窗均能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林窗中的群落演替的起点有土壤条件,属于次生演替,A项正确。
B、团状采伐后形成林窗,光照可以直接照射到地面上,提供光照和热量,促进植物生长,因此团状采伐后影响演替速度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光照,B项正确。
C、不同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类有显著的差异发生在垂直方向上,因此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项正确。
D、图中显示的是林窗中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不是种群密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群落指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5.(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广立体农业是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小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的桉树-菠萝农林生态系统就是立体农业的典型代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桉树、菠萝因生态位差异较大所以种间竞争较弱
B.桉树、菠萝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利用了不同土壤内的水和无机盐
C.该农田中不同地段的菠萝数量不同,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D.在该农田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般不同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桉树、菠萝因生态位差异较大,说明它们生态位重叠的部分较少,所以种间竞争较弱,A项正确。
B、桉树、菠萝根系深浅搭配,可以利用不同土壤内的水和无机盐,B项正确。
C、该农田中不同地段的菠萝属于同种生物,而群落指的是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C项错误。
D、该农田环境的生物的气候条件虽然相同,但不同种群受到的天敌、食物等条件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即使在该农田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也一般不同 ,D项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6.(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古文都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有关古文与生物学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
A.“螟岭有子,螺赢负之”,螺赢在螟岭身上产卵,说明两种生物之间有体内寄生关系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鬓毛衰”是因为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升高引起的
C.“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说明群落发生了季节性变化
D.“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体现了行为信息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答案】C
【知识点】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蜾蠃将卵产在在螟蛉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为食,说明两种生物之间为捕食关系,A项错误。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鬓毛衰”是指头发变白,因为细胞衰老而使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的,B项错误。
C、“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的是群落的季节性特征,说明群落发生了季节性变化,C项正确。
D、“燕燕于飞,上下其音”意思为燕子飞在天空中它们的鸣叫声或低或昂,随着飞翔的高度变化而不同, 声音属于是物理信息,该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曾经,这里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这里是有着百万亩人工林海、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三代人,59年,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用青春与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曾经的塞罕坝群落中的生物往往具有耐旱特性,如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如今的塞罕坝林场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塞罕坝几十年间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塞罕坝所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A、塞罕坝位于荒漠沙地中,因而其中的生物往往具有耐旱特性,如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
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A项正确。
B、如今的塞罕坝林场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对生态环境其主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项错误。
C、塞罕坝几十年间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项正确。
D、塞罕坝所发生的演替起点有土壤条件,属于次生演替,D项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8.(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字母表示生物或物质,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A为大气中的CO2,C为分解者
B.碳在生物群落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C.图中食物链是E→F→D→B
D.图中E→C的箭头表示呼吸作用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为大气中的CO2,C为分解者,A项正确。
B、碳在生物群落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B项正确。
C、分析图可知,图中A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E是生产者, F 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B是三级消费者,因此图中食物链是E→F→D→B,C项正确。
D、分析图可知,E是生产者,C为分解者,图中E→C的箭头表示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物质循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 图中A为大气中的CO2,E是生产者,B、D、F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
9.(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体现了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分解作用都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B.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腐烂的实验采用了“加法原理”
C.重金属不易被生物体排出从而积蓄在体内,故其循环过程不具有全球性
D.通过设计沼气池充分利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 生态系统中分解作用都是通过分解者的代谢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但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还可能是腐生动物, A项错误。
B、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腐烂的实验中,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处理,以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利用的是“减法原理”,B项错误。
C、重金属不易被生物体排出从而积蓄在体内,但其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C项错误。
D、 通过设计沼气池充分利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
要是细菌和真菌。另外还有腐生动物。
10.(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2019 年全国造林 1.06 亿亩(1 亩≈666.7 m2),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并实现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 3 个监测期的“双缩减”。下列有关沙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恢复沙化土地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重塑其负反馈调节
B.沙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
C.要恢复沙化土地的稳定性,需投入相应的物质和能量
D.植树造林时最好种植多种树种,且要能适应当地环境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所以恢复沙化土地的负反馈调节,才能重塑其自我调节能力,A项错误。
B、沙漠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稀少,气候干旱,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B项正确。
C、 要恢复沙化土地的稳定性,需要植树造林,因此需要投入相应的物质和能量 ,C项正确。
D、植树造林时首先要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树种,且最好种植多种,这样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2、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是相反的作用,但不一定相反,如在沙漠生态系统中,两种稳定性都低。
11.(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9月23日,杭州第19国亚运会隆重开幕。“绿色”是杭州亚运会办赛理念之一,《杭州亚运会绿色行动方案》中提出,实施绿色能源俱应等八个专项行动,力争实现首个碳中和亚运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杭州亚运会采取的绿色能源供应等举措有效降低了生态足迹
B.场馆绿化引进适合杭州生境的绿植,遵循了协调的生态学原理
C.亚运村产生的生活污水可为净化系统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数实融合”点燃主火炬塔,对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具有现实意义
【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A、杭州亚运会采取的绿色能源供应举措,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降低了生态足迹,A项正确。
B、 场馆绿化引进适合杭州生境的绿植,遵循了协调的生态学原理 ,B项正确。
C、生活污水可为净化系统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如N、P等元素),但不能提供能量,C项错误。
D、“ 数实融合 ” 点燃主火炬塔,可减少碳排放,对实现碳中和具有现实意义, D项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自生、循环、协调、自生。
12.(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下图为啤酒生产过程的简要流程,其中糖化的目的是将麦芽中的淀粉等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可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使种子无需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
B.过程②破碎有利于淀粉与α-淀粉酶充分接触,延长糖化过程的时间
C.过程③的主发酵阶段初期需要氧气,随后再保持厌氧环境,以便完成酒精的生成
D.发酵过程中要适时往外排气,后发酵时期应延长排气时间间隔
【答案】B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A、赤霉素可以解除休眠,促进种子萌发,所以过程①可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的α-淀粉酶,A项正确。
B、糖化是将麦芽中的淀粉等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物质,故过程②破碎有利于淀粉与a-淀粉酶的充分接触,缩短糖化过程所用的时间,B项错误。
C、 过程③的主发酵阶段初期需要氧气,酵母菌利用氧气有氧呼吸,大量繁殖,随后再保持厌氧环境,生成酒精, C项正确。
D、发酵过程中要适时往外排气,后发酵时期由于糖类物质减少,产生的气体变少,可以适当延长排气时间间隔,D项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在主发酵阶段完成。主发酵结束后,发酵液还不适合饮用,要在低温、密闭的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进行后发酵,这样才能形成潜清、成熟的啤酒。
13.(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微生物驯化是指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逐步加入某种物质,让其逐渐适应,从而得到对此物质高耐受或能降解该物质的微生物。科研人员现采用微生物驯化结合传统接种的方法筛选农田土壤能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的微生物,并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流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驯化培养基中加入的物质是敌敌畏,其诱导微生物产生高耐受或能降解敌敌畏的变异,以达到驯化目的
B.驯化后的微生物常利用接种环挑取菌液在培养基上连续划线分离获得单菌落,划线接种过程中需对接种环进行5次灼烧
C.可以通过检测以敌敌畏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敌敌畏的剩余量,筛选出分解敌敌畏能力较强的微生物再进行纯培养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菌落数,能测得培养基中活菌数的原因是平板上的一个菌落就是由一个活菌繁殖形成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解析】【解答】A、驯化培养基A中加入的敌敌畏对微生物起选择作用,选择出能高耐受或能分解敌敌畏的微生物,A项错误。
B、据图,在培养基B上进行了5次划线,第一次挑取菌液划线前需灼烧接种环,每一次划线结束都需灼烧接种环,故接种过程中需对接种环进行6次灼烧,B项错误。
C、单位时间内剩余的敌敌畏越少,说明筛选出的微生物分解敌敌畏的能力越强,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培养瓶中敌敌畏的剩余量,筛选出分解敌敌畏能力较强的微生物,C项正确。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时,一般情况下一个菌落来源于一个活菌,故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的活菌数,但也有可能是两个或多个连在一起的活菌形成的菌落,D
项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充分稀释后,用灭菌后的涂布器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分离的单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除可以用于分离微生物外,也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
14.(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无菌技术是获得纯净微生物培养物的关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所有器皿、培养基及生物材料均需进行灭菌处理
B.酒精能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变性失活,70%的酒精用来灭菌效果最好
C.试管口、瓶口等易被污染的部位,接种时可通过火焰灼烧来灭菌
D.不耐高温的牛奶可使用巴氏消毒,其优点是能够杀死全部微生物,保留牛奶风味
【答案】C
【知识点】灭菌技术
【解析】【解答】A、微生物培养所用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要进行灭菌,生物材料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消毒或灭菌,A项错误。
B、酒精能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变性失活,但酒精起消毒作用,不起灭菌作用,B项错误。
C、将微生物培养的接种工具,如涂布器、接种环、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C项正确。
D、消毒是指用比较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灭菌是指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的灭菌方法有湿热灭菌、干热灭菌和灼烧灭菌等。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微生物。
15.(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和发酵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传统发酵技术通常未严格灭菌,发酵工程则需严格灭菌
B.传统发酵技术常用混合菌种,发酵工程菌种则较为单一
C.传统发酵技术多为厌氧发酵,发酵工程则多为需氧发酵
D.传统发酵技术产物往往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而发酵工程会依据产品类型选用不同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传统发酵技术一般只对所用器具做简单消毒处理,未严格灭菌,发酵工程则需严格灭菌,A项正确。
B、传统发酵技术常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是混合菌种发酵,发酵工程通常接种经人工选育的较为单一的菌种,B项正确。
C、传统发酵技术与发酵工程均既有厌氧发酵又有需氧发酵,主要由菌种的代谢类型决定,C项错误。
D、 传统发酵技术产物常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往往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而发酵工程会依据产品类型选用不同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D项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
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一般称为传统发酵技术。传统发酵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及半固体发酵为主,通常是家庭式或作坊式的。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3分,漏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
16.(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酱油起源于我国,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大豆、小麦中的蛋白质、淀粉等有机物在米曲霉、酵母菌和乳酸菌等微生物及其酶系的作用下,被分解形成具有特殊色泽和风味的酱油。利用发酵工程生产酱油的流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用平板划线法对酵母菌进行分离和计数
B.与传统发酵相比,利用发酵工程生产酱油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C.大豆中的蛋白质可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
D.发酵池发酵阶段使用食盐灭菌以保证酱油质量
【答案】B,C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平板划线法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不能用于计数,A项错误。
B、 与传统发酵相比,利用发酵工程生产酱油可以适应微生物更科学高效地控制温度、pH和营养物质等发酵条件,优化微生物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质量,B项正确。
C、大豆中的蛋白质可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氮源、碳源等,C项正确。
D、发酵池发酵阶段往发酵池中添加食盐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而不是灭菌,D项错误。
故答案为:BC。
【分析】1.平板划线法可以分离、纯化微生物。2.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于分离微生物,也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 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3.利用显微镜进行直接计数,也是一种常用的快速直观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17.(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营养缺陷型菌株是突变后某些酶被破坏,导致代谢过程中某些合成反应不能进行的菌株。下图是科研人员利用影印法(用无菌绒布轻盖在已长好菌落的原培养基上,然后不转动任何角度,“复印”至新的培养基上)初检某种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过程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后的培养皿不能立即进行倒置培养
B.紫外线处理的目的是提高菌种突变率且一定能产生目标菌
C.进行②过程的顺序是先将丝绒布“复印”至完全培养基上,再“复印”至基本培养基上
D.完全培养基上菌落A在基本培养基对应位置不存在,说明其为氨基酸缺陷型菌落
【答案】A,D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解析】【解答】A、据图分析,接种后的菌落均匀分布,故该接种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后的培养
皿不能立即进行倒置培养,应待培养基冷却到50 ℃左右再倒平板, A项正确。
B、紫外线处理的目的是提高菌种突变率但不一定能产生目标菌,因为基因突变有不定向性,B项错误。
C、进行②过程培养时,为了防止将完全培养基中特定营养成分带入基本培养基,导致实验失败,应先将丝绒布先转印至基本培养基上再“复印”至完全培养基上,C项错误。
D、完全培养基上的菌落A在基本培养基对应位置不存在,说明其为氨基酸缺陷型菌落 ,D项正确。
故答案为: A D 。
【分析】基本培养基和完全培养基的主要区别是它们含有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基本培养基只含有必需的营养元素,如氮源、磷源和碳源,这些营养元素可以支持细菌的生长,但由于缺乏其它营养成分,细菌的生长速度会受到限制。而完全培养基除了含有基本培养基中的营养元素外,还含有其它营养成分。
18.(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图1、2、3是某森林中喜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4为该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图1、2中的B、D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图4中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D.调查喜鹊的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
【答案】B,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图1表示 S型曲线,其中A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图3 中E点种群增长率最大,A项错误。
B、 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B项正确。
C、图4 中0-4年,λ>1,种群数量增加;4-8年λ<1,种群数量下降,图4中第4年种群数量最多,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C项错误。
D、喜鹊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因此调查喜鹊的种群密度时要用标志重捕法,D项正确。
故答案为:BD 。
【分析】1.环境容纳量时:出生率=死亡率 2.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或低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19.(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50~250年未砍伐)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如表所示(其中,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是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西黄松生态系统碳量 生产者活生物量(g/m2) 死有机质(g/m2) 土壤有机碳(g/m2) 净初级生产力(g/m2·年) 异养呼吸(g/m2·年)
老龄 12730 2560 5330 470 440
幼龄 1460 3240 4310 360 390
A.西黄松被砍伐后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幼龄西黄松群落,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碳量是360g/m2
C.幼龄西黄松群落的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小于老龄群落
D.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可以降低大气碳总量
【答案】A,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西黄松被砍伐后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A项正确。
B、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即: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碳量,再根据表格数据,是360g/m2,B项正确。
C、据表格数据看,老龄西黄松群落的生产者活生物量比幼龄西黄松群落大得多,但有机物的量差不多,因此,幼龄西黄松群落的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 C项错误。
D、据表格数据,幼龄西黄松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60(g/m2·年),而异养呼吸释放440+390=830(g/m2·年),因此,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B。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为两种: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0.(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我省某市的城中河流经该 市城区多个居民区,曾经是城区主要的排污大河,水质污染严重,经过治理后的 该城中河现已成为一道集行洪、蓄水、绿化、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绿色长廊。 下列关于该城中河修复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城中河属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净化污水等作用
B.城中河修复过程中在沿河两岸种植多种林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城中河修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D.修复过程中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答案】A,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A、该城中河属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净化污水等作用,A项正确。
B、城中河修复过程中在沿河两岸种植多种林木,生物种类增多,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项错误。
C、城中河修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C项错误。
D、人类活动可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因此修复过程中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D项正确。
故答案为:A D。
【分析】1.生态工程要遵循的原理:循环、自生、协调、整体。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三、综合题(共5题,55分)
21.(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互花米草入侵是南通沿海地区面临的生态威胁之一,科研人员针对其入侵的原因与防治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请分析回答:
(1)互花米草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由于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很强,其入侵会导致当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使 降低甚至丧失。
(2)互花米草入侵,可显著改变本地植被群落,并影响其他生物类群,这种演替属于群落的 。芦苇也是南通沿海地区的本土植物,由于与互花米草具有相似的 ,二者之间竞争激烈。研究人员对启东黄海沿岸10个湿地进行调查,每块湿地采用 取样法随机选取6个样方,采集植物和土壤样本,测定相关数据,结果如下图。
据图分析可知 ,推测这是互花米草成功入侵的原因之一。
(3)对互花米草控制常采用人工刈制、使用除草剂和生物防治等措施。下图表示互花米草参与当地食物链的部分结果:
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是 ,图中未体现的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包括 。
②若鸟的食物由互花米草和植食性尾虫,由原来的1:1调整为2:1,传递效率按20%计算,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 倍(保留两位小数)。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尾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 的作用。
【答案】(1)生产者;生物多样性
(2)次生演替;生态位;等距;随土壤盐度增加和含水量下降,互花米草比芦苇叶面积下降幅度小,使得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这样的环境中更具有竞争力
(3)含碳化合物;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29;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互花米草属于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互花米草的入侵可能
会导致被入侵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丧失。
(2)互花米草入侵,可显著改变本地植被群落,并影响其他生物类群,这种演替的起点有土壤条件,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芦苇也是南通沿海地区的本土植物,两者生活在同一区域,由于与互花米草具有相似的生态位,二者之间竞争激烈。调查地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依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土壤盐度增加和含水量下降,互花米草叶面积的下降幅度比芦苇小,使互花米草更具有竞争力,从而成功入侵。
(3)①图中碳元素在生物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网(链)进行,因此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图中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没有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若鸟的食物由互花米草和植食性尾虫,若按原来的1:1,则来自植食性昆虫,来自互米花草,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鸟每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20%+÷20%÷20%=15克。若改为2:1,则来自互米花草,来自植食性昆虫,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鸟每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20%+÷20%÷20%= 克,因此调整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15÷=1.29倍。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尾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2.(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福寿螺作为一种入侵生物,已对广东地区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寻找防治措施,调查了广东省某地3种不同生境(水田、早地、水渠)下的福寿螺种群密度。
(1)福寿螺刚入侵时,种群增长会近似J型,其原因是 (至少写两点),入侵初期种群增长速率 (“增大”或“减少”或“不变”),
(2)下图是对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另外通过群落调查发现,福寿螺以水稻和微藻等植物为食,同时也吃线虫,线虫又以微藻为食,鸭子可以吃福寿螺及水稻害虫稻飞虱等。
①福寿螺与线虫的关系是 。
②在不同生境中福寿螺种群密度差异明显的原因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另外,水田与水渠相比,受到 干扰较多。
③请尝试提出福寿螺的防治建议(至少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方面回答) 。
【答案】(1)空间、食物资源丰富、缺少天敌等;增大
(2)捕食和竞争;土地类型不同;人类活动;在田地里放养鸭子捕食福寿螺、人工捡福寿螺、水旱轮作减少福寿螺所需的水环境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福寿螺刚入侵时,种群增长会近似J型,其原因是:空间、食物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缺少天敌等,入侵初期种群增长速率增大。
(2)①据题意,福寿螺以水稻和微藻等植物为食,同时也吃线虫,线虫又以微藻为食,因此,福寿螺与线虫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②在不同生境中福寿螺种群密度差异明显的原因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土地类型不同。另外,水田与水渠相比,水田中人们要进行劳作,因此,受到人类活动干扰较多。
③ 提出福寿螺的防治建议:在田地里放养鸭子捕食福寿螺、人工捡福寿螺、水旱轮作减少福寿螺所需的水环境等。
【分析】 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即适应条件:(1)J型曲线: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2)S型曲线:食物和空间条件有限、气候不太适宜、 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
23.(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Ⅰ、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果醋的历史源远流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类 (呼吸类型)微生物。
(2)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葡萄酒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发酵过程中,定期排气的方法是 。
(3)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实验表明,当缺少糖源时,醋酸发酵原理是: 。
(4)制作泡菜是利用植物体表的 进行发酵,发酵期间,酸性物质不断积累,当它的质量分数达到 时,泡菜口味、品质最佳。
Ⅱ、在调查和分离湖水中耐盐细菌的实验中,先将10升湖水水样浓缩至10毫升,然后各取浓缩水样1毫升,涂布到多个培养皿中培养。请回答。
(5)可以通过提高培养基中盐的浓度来筛选被调查细菌,这种培养基被称为 培养基。
(6)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对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 。培养时需倒置的原因是 。
(7)根据培养皿上菌落的平均数可以计算湖水中该种细菌的密度,但计算的数据要比实际活菌的数目少,原因是 。
【答案】(1)兼性厌氧
(2)18~25 ℃;每隔12小时拧松瓶盖
(3)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
(4)乳酸菌;0.4%--0.8%
(5)选择
(6)高压蒸汽灭菌(湿热灭菌);防止皿盖上冷凝水落入培养基
(7)当两个或者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1)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是一类兼性厌氧微生物。
(2)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葡萄酒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发酵过程中,定期排气的方法是每隔12小时拧松瓶盖。
(3)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当O2、糖源都充分时能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将糖分解成乙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发酵原理是: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
(4)制作泡菜是利用植物体表的乳酸菌进行发酵,发酵期间,酸性物质不断积累,当它的质量分数达到0.4%--0.8%时,泡菜口味、品质最佳。
(5)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可以通过提高培养基中盐的浓度来筛选被调查细菌,这种培养基被称为选择培养基。
(6)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技术,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湿热灭菌);为
防止皿盖上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同时为避免水分蒸发,需要将培养基倒置。
(7)由于当两个或者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细菌,故计算的数据要比实际活菌的
数目少。
【分析】制作果酒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有氧条件下的反应为:葡萄糖和水在氧气的参与下,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二氧化碳和能量;无氧条件下的反应为: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酒精、二氧化碳和少量能量。
24.(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往往是混杂生长的。人们在研究微生物时一般要将它们分离提纯,然后进行数量的测定。下面是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和计数的实验过程,请回答有关问题。
(1)为分离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应该用 的培养基进行分离。
(2)若取土样6g,应加入 mL的无菌水配制成稀释10倍土壤溶液。因土壤中细菌密度很大,需要不断加以稀释,配制成101~107不同浓度的土壤溶液。将103~107倍的稀释液分别吸取0.2mL加入到固体培养基上,用涂布器将菌液铺平,每个稀释度下至少涂布3个平板。将接种的培养皿放置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48h,观察并统计菌落数,结果如下表,其中 倍的稀释比较合适,由此计算出每克土壤中的菌落数为 。
稀释倍数 103 104 105 106 107
菌落数 (个) 1号平板 478 367 270 26 5
2号平板 496 354 264 20 8
3号平板 509 332 252 29 3
(3)若研究尿素分解菌的群体生长规律,可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 。将分离纯化后的单个菌落进行液体培养,可采用定期取样的方法进行计数。若以一个大方格(体积为0.1mm3)有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为例进行计算,设五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50,菌液稀释倍数为102,那么原菌液的菌群密度为 个/mL。
【答案】(1)尿素作为唯一的氮源
(2)54;105;1.31×108
(3)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不连续)单个菌落;2.5×108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解析】【解答】(1)为分离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需要抑制其他杂菌的生长,应该用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尿素分解菌可以用酚红指示剂进行鉴定。
(2)将土壤稀释10倍即:稀释后土壤占混合液的10%,若取土样6g,所以土壤溶液总量应为60mL,故应加入54mL的无菌水;估算样品中活菌数时,往往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所以稀释倍数为105时效果最佳;每克土壤中的菌落数为:(270+264+252)÷3÷0. 2x105=1. 31x108。
(3)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时,接种环通过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分析】稀释涂布平板法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平板划线法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也可用显微镜直接计数。
25.(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某淡水湖中小岛众多,风景优美,吸引大量游客观光、疗养。因排入富含N、P等元素的生活污水引起了藻类大量繁殖。回答下列问题。
(1)大量排入污水导致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形成“绿膜”的主要原核生物是 ,与湖中黑藻的细胞结构相比,根本区别在于其 。
(2)研究人员对该湖泊中有机碳生产率进行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5、7月份0.2m处有机碳的生产率很高,而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 。
(3)受周边农业、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中N、P污染物超标。请你根据生态学相关知识,进行治理时需要遵循 原理。
(4)污水治理时,相关人员在岸边大量种植挺水植物,既能净化水体又能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若将该区域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来看属于 。
(5)在污染严重的水域周围建立如图2所示的人工湿地,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6)图3中的Ⅰ和Ⅱ分别表示该湖泊在污染过程中某种食草鱼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则在 点时,该种鱼的数量达到最大。图4表示该湖泊的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物成分,其中 可表示鱼类。结合题意,流经该湖泊的总能量包括 。
【答案】(1)蓝细菌;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
(3)自生、协调
(4)直接和间接;就地保护
(5)水平
(6)c;D;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群落的结构;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大量排入污水导致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形成“绿膜”的主要原核生物是蓝细菌,与湖中黑藻的细胞结构相比,根本区别在于其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据题图分析,该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5、7月份0. 2m处有机碳的生产率很高,而0. 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
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从而导致较浅的位置有机碳的生产量很高,较深的位置有机碳生产率较低。
(3)受周边农业、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中N、P污染物超标,可以种植一些能快速吸收N、P的本地植物,进行治理时需要遵循自生(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协调(选择适宜在该环境中种植的植物)原理。
(4)污水治理时,相关人员在岸边大量种植挺水植物,既能净化水体(间接价值)又能美化环境(直接价值),因此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若将该区域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来看属于就地保护。
(5)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因此在污染严重的水域周围建立如图2所示的人工湿地,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6)图3中的Ⅰ和Ⅱ分别表示该湖泊在污染过程中某种食草鱼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则在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达到了K值,该种鱼的数量达到最大。图4为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据图分析A、B、C、D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其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次级消费者,D表示初级消费者,故D可表示中鱼类。结合题意,流经该湖泊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A)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动物主要受栖息空间和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