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专题五:句式变换题提升练
(原卷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月亮之所以为诗人所钟情,是因为在天体中, ① 。它有新残朔望,它有上弦下弦,它有盈亏圆缺。满月如盘,弯月如弓。浪漫多姿的月亮,引起诗人多少多情的思绪!在诗人的眼里,月亮总是最为钟情的题材,古代描写月亮的诗词数不胜数。
出于对月亮的喜爱,人们给月亮取了好多名字,比如玉兔、玉盘、素娥、冰轮、玉轮、玉蟾、蟾蜍、婵娟、玉桂、玉镜,等等。李白有一首《古朗月行》,就是将月亮称作白玉盘的。
中秋节的起源 ②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后演变成了以“家庭团圆”为主题的祭祀仪式。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整句,请改成散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机器翻译到智能教育,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已渗透人类生活各领域,并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 ① 。不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 ② 。未来,一些重复性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
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它是能为人类的发展插上翅膀,还是将人类重重摔在地上,现在还不得而知。正如霍金所说:“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 ③ 。”既不沉迷于科技带来的红利,也不低估风险因子的破坏能力,对科技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将发展的钥匙紧紧抓在我们手里。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上,我们应该聚焦自身思想的创新,让机器当好人类的“秘书”。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人类如果缺乏创新,一味依赖机器,就会导致工作的同质化、低端化,人类很可能败下阵来。我们应该意识到,不断创新才能引领人类在未来高质量发展,才能让人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以“人类”为开头将上面画线句重组,要求句中使用设问,可适当增删词语,但句子要保持连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一般来,东方艺术重主观,① 。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
中国画通常_② 。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③ ,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国画的分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几年前,我居住的小区里那些曾经被精心打理的绿植,变得杂草丛生,不复往日的_____①______、绿意盎然。我时常伫立在树木前,感到树木在轻轻地、不断地呻吟:赶紧帮我修枝剪叶,浇水施肥、翻地培土吧……
于是,每天下班后,我都拿着新买的专业工具,_____②______地开启树木修复工程:培土施肥,修枝剪叶,喷药杀虫,挖坑补水。经过几个春秋的辛勤耕耘,小区里的绿植已经变得生机盎然,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而小区也成了一座充满魅力的花园。小区居民时不时地会驻足观看,仔细观赏,甚至______③_______,仿佛生活中又多了几分惬意。我在欣喜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四时有序、万物有常的感怀,更深刻地体会到,树木的春之盛、夏之壮、秋之肃,冬之凝,以及岁月之更替。
生命最好的姿态,应该像树一样笔直地矗立:一半向下延伸,在泥土里沉淀;一半向上生长,在空气中绽放。人生如树,从婴儿到暮年,历经几十个春秋冬夏,无数次的悲欢离合。树又如人生,从幼苗到枝叶繁茂,历经无数次的风吹雨打。一棵幼苗,宛如人之少年,需要浇灌、剪枝、培育。而青年人,则风雨无阻,迎风而立。一棵宛如人之中年的壮树则风雨兼程,顽强生长。一棵老树,宛如人之老年,历经风雨,满目沧桑。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5.请根据上下文把画波浪线的散句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石榴树碧绿的叶片,泛着油亮亮的光泽,填满了枝丫间所有的缝隙。先是艳艳的花蕾, ① ,像少女抿着娇嫩的小嘴,羞涩地在绿叶丛中躲躲闪闪。然后是零星开放,绽吐金蕊,花红叶绿, ② ,搭配成世上最和谐不过的图画。最后便是 ③ ,满树泼彩。花的塔,花的楼,花的山,仿佛憋了一春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
石榴树是花果同枝,这边花开得艳红,那边果子已有雏形,像一群调皮的孩子,红着脸,翘立枝头,随风嬉戏。果实稍大,便褪去了艳红,如十七八岁的小伙子,透着一股勃勃的生机。石榴真正成熟,要等到中秋节。胖胖的,圆圆的,红红的,小灯笼般挂在枝头,很远就能看到它的笑脸,感觉到它的招引。
1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几个短句,请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又胖又圆又红的石榴挂在枝头,很远就能看到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暗,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不过寻常百姓家也是不需要什么席面的,所以那些家常菜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如果不年不节的,平素大家吃得都很简单。由于故乡地处苦寒之地,冬季漫长,寸草不生,所以吃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我们食用的,都是晚秋时储藏在地窖里的菜:土豆、萝卜、白菜、胡萝卜、大头菜、倭瓜。当然还有腌制的酸菜和夏季时晒的干菜,有豆角干、西葫芦干、茄子干等等。人们喜欢吃炖菜,冬天的菜尤其适合炖。将一大盆连汤带菜的热气腾腾的炖菜捧上桌,寒冷都被赶走了。人们喜欢把主食泡在炖菜中,比如玉米饼和高粱米饭,一经炖菜的浸润,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滋味格外醇厚。而到了夏季,炖菜就被蘸酱菜和炒菜代替了。园田中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而芹菜、辣椒等则可爆炒。这个季节的主食就不像冬天似的以干的为主了,这时候人们喜欢喝粥,芸豆大碴子粥、高粱米粥以及小米绿豆粥是此时餐桌的主宰。
1.下列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判定,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比 比喻 比拟
B.比喻 借代 对偶
C.借代 对比 排比
D.比拟 对偶 排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园田中黄瓜、青葱、生菜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都适宜生着蘸酱吃”,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天,林先生的铺子里新换过一番布置。将近一星期不曾露脸的东洋货又都摆在最惹眼的地位了。林先生又摹仿上海大商店的办法,写了许多“大廉价照码九折”的红绿纸条,贴在玻璃窗上。这天是阴历腊月二十三,正是乡镇上洋广货店的“旺月”。不但林先生的额外支出“四百元”指望在这时候捞回来,就是林小姐的新衣服也靠托在这几天的生意好。
七八人一队的乡下人走到林先生的铺面前,其中有一位年青的居然上前一步,歪着头看那些挂着的洋伞。一个伙计已经取下了两三把洋伞,立刻撑开了一把,热刺刺地塞到那年青乡下人的手里,振起精神,使出夸卖的本领来:
“小当家,你看!洋缎面子,实心骨子,晴天,落雨,耐用好看!九角洋钱一顶,再便宜没有了!……那边是一只洋一顶,货色还没有这等好呢,你比一比就明白。”
那年青的乡下人拿着伞,没有主意似的张大了嘴巴。他回过头去望着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头子,又把手里的伞颠了一颠,似乎说:“买一把罢?”老头子却老大着急地吆喝道:
“阿大!你昏了,想买伞!一船硬柴,一古脑儿只卖了三块多钱,你娘等着量米回去吃,哪有钱来买伞!”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这天是阴历腊月二十三,正是乡镇上洋广货店的“旺月”。
A.俗话说“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人们往往在梧桐叶落间感受着秋天的来临。
B.需要大家格外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C.父亲凡事认真,他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葫芦的人中出了名,人称“小辫儿糖四”。
D.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在成功道路上这种投机取巧的“聪明”万万要不得。
2.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老头子”一词所蕴含的情感相同的一项是( )A.“我只希望老头子,身体好好的,孙子学业进步,再找个好一点的工作。”王奶奶的愿望就是这么朴素。
B.在他们眼里,老头子,虽然是一村之长,但能跟他们正面对话,已经是他纡尊降贵了。
C.这老头子大吹法螺,必定有不可告人的隐秘。
D.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他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面儿是洋缎的,骨子是实心的,不管是晴天还是落雨都能用,而且耐用好看”,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果树,何来“伊甸园”?在乡下,果树就是果树,它们与人为邻,应季开花,应季授粉,也被应季采摘。相较而言,这些树在城里的命运则大不相同。只要你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在一些小区里或多或少也会有几棵果树,只是它们所结下的果实多半会烂在枝头, ① 。甚至在冬风萧瑟、白雪皑皑的时候,你仍然会看到上面挂着许多腐烂了的果实。之所以如此,想来一是因为如今物质充裕,城里人已经彻底告别了从前的饥饿;二是因为城里人的生活充分“商品化”或者“买卖化”,人们习惯通过购买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可以无视大自然于窗外、路畔、头顶 ② 的赠与。采摘这一门古老的生活技艺,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他们任凭窗外的果实 ③ ,从夏留到秋,从秋留到冬,掉落枝头,化为尘土。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感慨:“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
又或许是,在许多城里人眼中,再好的果树也只是风景树。就像中国一些大大小小的城市里,虽然也有万家灯火,但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那都只是一道风景。我也因此时常在想,以人与物为风景,失去了也不以为然,谁又能不承认这正是城市里陌生、隔绝、疏离随处可见的缘由与写实?许多人,虽然做了几十年的老邻居,偶尔也会互相闻见隔壁的一点点响动、一点点悲喜,却永不相识。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果树在乡下近人而种,应季开花、授粉和被采摘”。你认为原句和改句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7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专题五:句式变换题提升练
(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月亮之所以为诗人所钟情,是因为在天体中, ① 。它有新残朔望,它有上弦下弦,它有盈亏圆缺。满月如盘,弯月如弓。浪漫多姿的月亮,引起诗人多少多情的思绪!在诗人的眼里,月亮总是最为钟情的题材,古代描写月亮的诗词数不胜数。
出于对月亮的喜爱,人们给月亮取了好多名字,比如玉兔、玉盘、素娥、冰轮、玉轮、玉蟾、蟾蜍、婵娟、玉桂、玉镜,等等。李白有一首《古朗月行》,就是将月亮称作白玉盘的。
中秋节的起源 ②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后演变成了以“家庭团圆”为主题的祭祀仪式。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整句,请改成散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①月亮变化多端、浪漫多姿 ②和月亮密不可分 2.它有新残也有朔望,有上弦月和下弦月之分,它有盈亏圆缺。满月如盘,它有时候又变成了如弓的弯月。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后文“它有新残也有朔望,有上弦月和下弦月之分,……它有时候又变成了如弓的弯月”的内容和“浪漫多姿的月亮”的提示,可知月亮变化多端,浪漫多姿。
第②处,根据后文“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的内容和前文“中秋节的起源”的提示,可知中秋节的起源与月亮(“祭月”)有关,可以填:和月亮密不可分。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形式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叫整句;形式不同,长短不一的,叫散句。由散句变为整句,就是将散句通过重新构建变成对偶句或排比句。
分析“它有新残朔望,它有上弦下弦,它有盈亏圆缺”运用“它有……,它有……,它有……”的句式,构成排比句;“满月如盘,弯月如弓”构成对偶句。
如果改成散句,就要打破原来整齐的句式:把“它有新残朔望”改为“它有新残也有朔望”;把“它有上弦下弦”改为“有上弦月和下弦月之分”;把“弯月如弓”改为“它有时候又变成了如弓的弯月”。
最后整合为:它有新残也有朔望,有上弦月和下弦月之分,它有盈亏圆缺。满月如盘,它有时候又变成了如弓的弯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机器翻译到智能教育,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已渗透人类生活各领域,并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 ① 。不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 ② 。未来,一些重复性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
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它是能为人类的发展插上翅膀,还是将人类重重摔在地上,现在还不得而知。正如霍金所说:“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 ③ 。”既不沉迷于科技带来的红利,也不低估风险因子的破坏能力,对科技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将发展的钥匙紧紧抓在我们手里。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上,我们应该聚焦自身思想的创新,让机器当好人类的“秘书”。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人类如果缺乏创新,一味依赖机器,就会导致工作的同质化、低端化,人类很可能败下阵来。我们应该意识到,不断创新才能引领人类在未来高质量发展,才能让人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以“人类”为开头将上面画线句重组,要求句中使用设问,可适当增删词语,但句子要保持连贯。
【答案】1.①还将影响到人类的职业领域
②也会催生一些新职业/并不会让人都失业
③要么是最糟的事 2.示例1:人类为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很可能败下阵来?可能是人类缺乏创新,一味依赖机器,导致工作的同质化、低端化。
示例2:人类如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不败下阵来?需要创新,而不是一味依赖机器,导致工作同质化、低端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提到“人工智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由后文“未来,一些重复性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可知,此处强调人工智能对职业领域的影响,故可以填写“还将影响到人类的职业领域”;
第二处,由后文“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可知,此处强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会产生新的职业,故可以填写“也会催生一些新职业”或者“并不会让人都失业”;
第三处,前文提到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后文说既不沉迷于科技带来的红利,也不低估风险因子的破坏能力,此处是强调人工智能不好的方面,故可以填写“要么是最糟的事”。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题目要求以“人类”为开头重组句子,句中使用设问。可以把“为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很可能败下阵来”做为设问,以“人类”为开头,改成“人类为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很可能败下阵来”,回答是“缺乏创新,一味依赖机器,导致同质化、低端化”。所以可以组成:人类为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很可能败下阵来?可能是人类缺乏创新,一味依赖机器,导致工作的同质化、低端化。
还可以把“如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不败下阵来”作为设问句,回答就是“需要创新”,而不是一味依赖机器,导致工作同质化、低端化。所以可以组成:人类如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不败下阵来?需要创新,而不是一味依赖机器,导致工作同质化、低端化。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一般来,东方艺术重主观,① 。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
中国画通常_② 。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③ ,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国画的分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①西方艺术重客观 ②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 2.山涧内山峦映衬,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①空结合上文“东方艺术重主观”判断横线处应该表达为“西方艺术……”,再根据后文“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确定,前者为客观写实,后者为主观虚写,从而确定答案:西方艺术重客观。
第②空先根据段落特点确定属于观点句,总领下文,于是根据后文信息“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花鸟画……”确定空出应该填写: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
第③空根据该段分号确定分句间是并列关系,三个层次(人物、山水、花鸟)一一对应,参考人物画的“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花鸟画的“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确定“山水画”处答案为:人与自然的关系。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所给句子“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成分复杂,属于长单句,把它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即长句化短句,方法是:先提取句子主干单独成句,再分别把复杂成分(多层定语状语等)拿出来作为句子或者短语存在。
比如本题中主干句为“六尾蝌蚪(主语)摇曳着尾巴(状语)顺流而下(谓语);复杂成分包括状语“在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和定语“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分别以句子或短语的形式表达为:山峦映衬的山涧里(偏正短语),潺潺清泉涌出的乱石中(偏正短语);山涧里山峦映衬(主谓句子),乱石中潺潺清泉涌出(主谓句子)等等。
综合以上信息表述为(注意逻辑性):(1)山峦映衬的山涧,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2)山涧里山峦映衬,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3)在山峦映衬的山涧里,有潺潺清泉从乱石中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几年前,我居住的小区里那些曾经被精心打理的绿植,变得杂草丛生,不复往日的_____①______、绿意盎然。我时常伫立在树木前,感到树木在轻轻地、不断地呻吟:赶紧帮我修枝剪叶,浇水施肥、翻地培土吧……
于是,每天下班后,我都拿着新买的专业工具,_____②______地开启树木修复工程:培土施肥,修枝剪叶,喷药杀虫,挖坑补水。经过几个春秋的辛勤耕耘,小区里的绿植已经变得生机盎然,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而小区也成了一座充满魅力的花园。小区居民时不时地会驻足观看,仔细观赏,甚至______③_______,仿佛生活中又多了几分惬意。我在欣喜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四时有序、万物有常的感怀,更深刻地体会到,树木的春之盛、夏之壮、秋之肃,冬之凝,以及岁月之更替。
生命最好的姿态,应该像树一样笔直地矗立:一半向下延伸,在泥土里沉淀;一半向上生长,在空气中绽放。人生如树,从婴儿到暮年,历经几十个春秋冬夏,无数次的悲欢离合。树又如人生,从幼苗到枝叶繁茂,历经无数次的风吹雨打。一棵幼苗,宛如人之少年,需要浇灌、剪枝、培育。而青年人,则风雨无阻,迎风而立。一棵宛如人之中年的壮树则风雨兼程,顽强生长。一棵老树,宛如人之老年,历经风雨,满目沧桑。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5.请根据上下文把画波浪线的散句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4. 错落有致 迫不及待 流连忘返 5.一棵大树,宛如人之青年,风雨无阻,迎风而立。一棵壮树,宛如人之中年,风雨兼程,顽强生长。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上文“小区里那些曾经被精心打理的绿植”可知,小区之前的绿植是被精心打理的,根据一般小区绿化的思路可知,植被一般是高低错落,层次感较强,一年四季绿意盎然。且本处已经有了“绿意盎然”,故可以填写“错落有致”之类的成语。“错落有致”,形容事物布置安排得参差交错,富有情趣。
第二空,根据上文“感到树木在轻轻地、不断地呻吟:赶紧帮我修枝剪叶,浇水施肥、翻地培土吧”可知,在树木的“召唤”下,我“开启树木修复工程”,根据“地”的提示,可知,本处应该填写能够修饰动词“开启”的副词性的成语;根据“每天下班后,我都……”可知,本处应该强调我开始修剪绿植的急迫心情,故可以填写“迫不及待”之类的成语。“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第三空,根据上文“小区居民时不时地会驻足观看,仔细观赏”可知,居民喜欢观赏小区里的绿植,再结合“甚至”,说明居民不但喜欢观赏,而且舍不得离去,故可以填写“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原本指因迷恋于游乐,而忘了回去。现多指因留恋美好的景物或事物而舍不得离去。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题要求把散句改为整句,首先按照前后连贯或逻辑顺序原则,对要求变更的部分进行排序;其次选择要求变更部分中的一句作为基准句,再把其它句改写成与基准句句式结构一致的句子。
本句中基准句为:一棵老树,宛如人之老年,历经风雨,满目沧桑。分析可知,其句子结构为:一颗+形容词+树,宛如人之+(青年、中年、老年),+四字词语+四字词语。
根据分析可保留被修改句子中“青年”“风雨无阻,迎风而立”“中年”“壮树”“风雨兼程,顽强生长”;按照句式修改原则可得到两个新的句子:一棵大树,宛如人之青年,风雨无阻,迎风而立。一棵壮树,宛如人之中年,风雨兼程,顽强生长。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石榴树碧绿的叶片,泛着油亮亮的光泽,填满了枝丫间所有的缝隙。先是艳艳的花蕾, ① ,像少女抿着娇嫩的小嘴,羞涩地在绿叶丛中躲躲闪闪。然后是零星开放,绽吐金蕊,花红叶绿, ② ,搭配成世上最和谐不过的图画。最后便是 ③ ,满树泼彩。花的塔,花的楼,花的山,仿佛憋了一春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
石榴树是花果同枝,这边花开得艳红,那边果子已有雏形,像一群调皮的孩子,红着脸,翘立枝头,随风嬉戏。果实稍大,便褪去了艳红,如十七八岁的小伙子,透着一股勃勃的生机。石榴真正成熟,要等到中秋节。胖胖的,圆圆的,红红的,小灯笼般挂在枝头,很远就能看到它的笑脸,感觉到它的招引。
1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几个短句,请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又胖又圆又红的石榴挂在枝头,很远就能看到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1.示例:①含苞欲放(含苞待放) ②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③花团锦簇(繁花似锦) 12.褪去了艳红的稍大的果实如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般透着一股勃勃的生机。 13.①原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榴的成熟与可爱。②原句运用叠音词,突出了石榴成熟后又大又圆又红的特点,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③原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表达出人们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原文“羞涩地在绿叶丛中躲躲闪闪”与填空处花朵的状态相同,而其位于“然后是零星开放”之前,因此,此处花朵应是“含苞欲放(含苞待放)”的状态,故可填“含苞欲放(含苞待放)”。 含苞欲放:形容花将开而未开时的样子。 含苞待放: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
第二空,根据原文“搭配成世上最和谐不过的图画”可知,此处应是表现红花绿叶互相映衬的情景,故可填“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指通过彼此间的作用,更显示出双方的优点和长处。相映成趣:互相映衬、对照着,显得很有情趣,很有意味。
第三空,根据后文“满树泼彩”可知,此处应是强调鲜花盛开色彩繁多的样子,故可填“花团锦簇(繁花似锦)”。花团锦簇:鲜花成团,彩锦成堆;形容五彩缤纷、绚丽灿烂的景象;也形容华美的衣饰。繁花似锦:形容美丽的景色或美好的事物。
1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原句中,“果实”是主语,“稍大”表示果实的大小状态变化,“便褪去了艳红”表示果实的颜色状态变化,“如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运用修辞,以突出后文“透着一股勃勃的生机”中对果实的评价。
而其中,“如十七八岁的小伙子”“透着一股勃勃的生机”是在果实经历过“稍大”“便褪去了艳红”的变化后,存在时间先后的关系,因此可将后两者改写为形容词以作为主语“果实”的修饰定语,而将“如十七八岁的小伙子”“透着一股勃勃的生机”作为句子的状语和谓语、宾语成分。
故句子可修改为:褪去了艳红的稍大的果实如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般透着一股勃勃的生机。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中,“小灯笼般”将石榴成熟的果实比作小灯笼,运用比喻,充分体现了石榴果红、圆、胖的特点。“它的笑脸”“它的招引”则用人常有的样貌与动作来表现石榴果实,是运用了拟人。因此,原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又活泼生动地写出了石榴的成熟与可爱。
原句中,“胖胖的,圆圆的,红红的”运用叠音词,而且三个叠音词单独成一小分句,相对于改句“又胖又圆又红的石榴……”仅仅是作为普通定语成分来说,更强调突出了石榴成熟后又大又圆又红的特点,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原句中用诸多逗号隔开句子的不同表意内容,使得原句成为一组短句。而短句的运用,可以使句子表达节奏明快,情感表达更为强烈。因此,相对于改句的长句来说,可以更强烈地表达出人们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暗,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不过寻常百姓家也是不需要什么席面的,所以那些家常菜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如果不年不节的,平素大家吃得都很简单。由于故乡地处苦寒之地,冬季漫长,寸草不生,所以吃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我们食用的,都是晚秋时储藏在地窖里的菜:土豆、萝卜、白菜、胡萝卜、大头菜、倭瓜。当然还有腌制的酸菜和夏季时晒的干菜,有豆角干、西葫芦干、茄子干等等。人们喜欢吃炖菜,冬天的菜尤其适合炖。将一大盆连汤带菜的热气腾腾的炖菜捧上桌,寒冷都被赶走了。人们喜欢把主食泡在炖菜中,比如玉米饼和高粱米饭,一经炖菜的浸润,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滋味格外醇厚。而到了夏季,炖菜就被蘸酱菜和炒菜代替了。园田中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而芹菜、辣椒等则可爆炒。这个季节的主食就不像冬天似的以干的为主了,这时候人们喜欢喝粥,芸豆大碴子粥、高粱米粥以及小米绿豆粥是此时餐桌的主宰。
1.下列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判定,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比 比喻 比拟
B.比喻 借代 对偶
C.借代 对比 排比
D.比拟 对偶 排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园田中黄瓜、青葱、生菜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都适宜生着蘸酱吃”,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答案】1.【A】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暗”,这是对比;“寒冷都被赶走了”,把“寒冷”当作人来写,这是比拟;把玉米饼和高粱米饭经炖菜的浸润比为“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这是比喻。故选A。
2.①原句将几种蔬菜独立成句,强调了菜的品种之多。
②原句使用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明快。
③原句表述口语化,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园田中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等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原句将几种蔬菜一一罗列出来,独立成句,强调了菜的品种之多。“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等都是短句,句式活泼,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呀”表述口语化,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天,林先生的铺子里新换过一番布置。将近一星期不曾露脸的东洋货又都摆在最惹眼的地位了。林先生又摹仿上海大商店的办法,写了许多“大廉价照码九折”的红绿纸条,贴在玻璃窗上。这天是阴历腊月二十三,正是乡镇上洋广货店的“旺月”。不但林先生的额外支出“四百元”指望在这时候捞回来,就是林小姐的新衣服也靠托在这几天的生意好。
七八人一队的乡下人走到林先生的铺面前,其中有一位年青的居然上前一步,歪着头看那些挂着的洋伞。一个伙计已经取下了两三把洋伞,立刻撑开了一把,热刺刺地塞到那年青乡下人的手里,振起精神,使出夸卖的本领来:
“小当家,你看!洋缎面子,实心骨子,晴天,落雨,耐用好看!九角洋钱一顶,再便宜没有了!……那边是一只洋一顶,货色还没有这等好呢,你比一比就明白。”
那年青的乡下人拿着伞,没有主意似的张大了嘴巴。他回过头去望着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头子,又把手里的伞颠了一颠,似乎说:“买一把罢?”老头子却老大着急地吆喝道:
“阿大!你昏了,想买伞!一船硬柴,一古脑儿只卖了三块多钱,你娘等着量米回去吃,哪有钱来买伞!”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这天是阴历腊月二十三,正是乡镇上洋广货店的“旺月”。
A.俗话说“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人们往往在梧桐叶落间感受着秋天的来临。
B.需要大家格外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C.父亲凡事认真,他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葫芦的人中出了名,人称“小辫儿糖四”。
D.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在成功道路上这种投机取巧的“聪明”万万要不得。
2.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老头子”一词所蕴含的情感相同的一项是( )A.“我只希望老头子,身体好好的,孙子学业进步,再找个好一点的工作。”王奶奶的愿望就是这么朴素。
B.在他们眼里,老头子,虽然是一村之长,但能跟他们正面对话,已经是他纡尊降贵了。
C.这老头子大吹法螺,必定有不可告人的隐秘。
D.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他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面儿是洋缎的,骨子是实心的,不管是晴天还是落雨都能用,而且耐用好看”,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1.【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旺月”的引号表特定称谓A.表示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讽刺否定。故选C。
2.【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表达情感的能力。原文中的“老头子”是客观的称呼,蕴含的是客观情感。A.妻子对老年丈夫的爱称。B.称某一组织的首领,表尊敬。C.含否定讽刺意味。D.属客观称呼。故选D。
3.①原句比改句表达更简洁明快,更符合伙计急于推销货品的心理;
②原句将雨伞特点置前,更能鲜明地凸显出洋伞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式上,原句比改句表达更简洁,讲起来语速更快。结合“一个伙计已经取下了两三把洋伞,立刻撑开了一把,热剌剌地塞到那年轻乡下人的手里,振起精神,使出夸卖的本领来”可知,原句比改句更符合伙计急于推销货品的心理。
内容上,改句为主谓句,而原句只保留了洋伞的特点,这样就更具有突出的作用,更鲜明地凸显出了洋伞“洋缎面子”“实心骨子”“耐用好看”的特点。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果树,何来“伊甸园”?在乡下,果树就是果树,它们与人为邻,应季开花,应季授粉,也被应季采摘。相较而言,这些树在城里的命运则大不相同。只要你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在一些小区里或多或少也会有几棵果树,只是它们所结下的果实多半会烂在枝头, ① 。甚至在冬风萧瑟、白雪皑皑的时候,你仍然会看到上面挂着许多腐烂了的果实。之所以如此,想来一是因为如今物质充裕,城里人已经彻底告别了从前的饥饿;二是因为城里人的生活充分“商品化”或者“买卖化”,人们习惯通过购买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可以无视大自然于窗外、路畔、头顶 ② 的赠与。采摘这一门古老的生活技艺,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他们任凭窗外的果实 ③ ,从夏留到秋,从秋留到冬,掉落枝头,化为尘土。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感慨:“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
又或许是,在许多城里人眼中,再好的果树也只是风景树。就像中国一些大大小小的城市里,虽然也有万家灯火,但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那都只是一道风景。我也因此时常在想,以人与物为风景,失去了也不以为然,谁又能不承认这正是城市里陌生、隔绝、疏离随处可见的缘由与写实?许多人,虽然做了几十年的老邻居,偶尔也会互相闻见隔壁的一点点响动、一点点悲喜,却永不相识。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果树在乡下近人而种,应季开花、授粉和被采摘”。你认为原句和改句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①无人问津/无人过问 ②触手可及/慷慨无私/慷慨大方 ③自生自灭
2.原句表达效果更好。①“果树就是果树”,以判断语气强调突出果树的应有地位,与城里果树被忽略的命运形成对比;②“与人为邻”运用拟人修辞格,强调选择的主动。
3.我也因此时常在想,以人与物为风景,失去了也不以为意,谁又能不承认这正是城市里陌生、疏离、隔绝随处可见的缘由与写实?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语病有:
一、不合逻辑,“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此处是说失去了也不在意,可以改为“不以为意”。二、语序不当,要把“陌生、隔绝、疏离”改为“陌生、疏离、隔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