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课一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课一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8 14:4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 )
A. 外戚夺权 B. 权臣代政 C. 武将兵变 D. 君主禅让
2.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陈桥之变”发生的时间是( )
A. 917年 B. 960年 C. 979年 D. 1271年
3.宋太祖时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分全国为十三路。太宗以边防、盗贼、刑讼、钱谷之任皆委于转运使,分全国为十五路。真宗时设置了提点刑狱使,总揽一路司法和监察,安抚使主持一路军事,而转运使专理一路财赋和民政。据此宋代转运使( )
A. 总揽地方军事、财政大权 B. 中央设置的监察地方的职官
C. 其职责变化表明地方权力增大 D.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4.《宋史纪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日:“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日:“……乞骸骨,归田园,臣之愿也。”材料中宋太祖之“意”是( )
A. 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 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 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 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5.“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北宋( )
A. 统一文字 B. 独尊儒术 C. 创立科举 D. 重文轻武
6.“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宋祖”建立的王朝是( )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明朝
7.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
A. 重文轻武 B. 休养生息 C. 重农抑商 D. 科教兴国
8.与历朝开国之初统治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高明之处在于( )
A. 用杀戮的手段 B. 用战争的方式 C. 用怀柔的政策 D. 用谈判的方式
9.宋太祖在各州设立通判,其主要职责是( )
A. 征收地方赋税 B. 处理地方案件 C. 征发国家徭役 D. 负责监督知州
10.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 陈桥驿兵变 B.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 唐末农民战争 D. 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11.下列属于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中军事方面的措施是( )
A. 募役法 B. 保甲法 C. 农田水利法 D. 方田均税法
12.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口号,改革涉及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方面,主要偏重于“理财”。下列措施与“理财”相关的是( )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保甲法④方田均税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二 、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宰相)问曰:“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战斗不息,生灵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办法)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 1) 根据材料一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2 ) 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给宋太祖提出的解决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的具体做法。
( 3 ) .材料二说明北宋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何积极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科举的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 1 )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 2 ) 分析宋代科举制度发展带来的影响。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帅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佣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 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显得七年”具体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积极作用。
(4)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武将兵变。
故选:C。
2.【答案】B;
【解析】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故选:B。
3.【答案】D;
【解析】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故选:D。
4.【答案】D;
【解析】据“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乞骸骨,归田园,臣之愿也。”可知,材料中宋太祖之“意”是暗示他们自解兵权。宋太祖即位后的第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来历。
故选:D。
5.【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可知,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了五代时期武将篡权,政权更替频繁的教训,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政策,客观上促使了宋代文化的昌盛。
故选:D。
6.【答案】B;
【解析】毛泽东诗词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宋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故选:B。
7.【答案】A;
【解析】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重文轻武。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故选:A。
8.【答案】C;
【解析】为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兵权,巩固统治,宋太祖吸取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教训,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所以高明之处在于用怀柔的政策。
故选:C。
9.【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在各州府设置通判,负责监督知州,D项符合题意;征收地方赋税、处理地方案件、征发国家徭役不属于通判的职能。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故选B。
11.【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主要针对军事问题的是保甲法。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减轻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故①②④正确。保甲法属于强兵措施,故图错误,故C项正确。
故选:C。
13.【答案】(1)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措施: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具体做法:稍夺其权: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制其钱谷: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其精兵: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北宋的政治和重文轻武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宋的政治和重文轻武等相关史实。
【答案】(1)原因: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特点: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宋代科举制度发展带来的影响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宋朝出现的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史实。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宋代科举制度发展带来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15.【答案】(1)由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可知,材料一中的“显得七年”是960年,当时将士拥立赵匡胤为帝的地点是陈桥驿。
(2)由“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佣兵自擅的局面”可知,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由“重用文人、抑制武将权势”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原因是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作用是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4)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的影响是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故答案为:
(1)960年;陈桥驿。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①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4)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
本题以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帅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为切入点,考查北宋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重文轻武政策。
本题以北宋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重文轻武政策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