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案设计
课时目标:
1、认识“墨、染”等 5个生字,会写“墨、染”等 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 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重点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2、能说出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走进诗歌,读好词句
一、创设情境,走进水墨画 1、课前谈话,出示水墨动画,引入水墨画情境,让学生课前感知水墨意境。 2、课堂情境创设:同学们,咱们学校最美朗读者新一期的活动是“多彩童年诗歌朗诵大赛”,同学们想不想在此次大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成为咱们学校的诗最美朗读者?作家张继楼爷爷的一组儿童诗正是此次大赛的必选篇目,他把孩子们欢乐的童年写进了这组诗里,绘成了一幅幅迷人的“童年水墨画”。 一、走进情境,走进水墨画 1、观看水墨动画,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观看水墨画,分享自己想到的诗句。 3、书空“墨”字。 3、板书课题,相机指导“墨”字书写。 4、设置闯关活动,帮助学生参加“多彩童年诗歌朗诵大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走进诗歌,读好词句 1.检查词语,指导书写。出示第一组词语:染绿、钓竿、碎了、扑腾。将词语送入句子中再次巩固。点出《溪边》诗中的另一个多音字“当”作。重点指导“染”的书写。(染:上半部分三点水与“九”高矮一致。下半部分的“木”字横要长,撇捺要舒展。)出示第二组词语:戏耍、浪花、水葫芦、蘑菇、斗笠。重点提示学生把“蘑菇、斗笠”送入句子里读 二、走进诗歌,读好词句 1、认读第一组词语:染绿、钓竿、碎了、扑腾2、观察“染”字,说一说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根据书写要求和同学提示,在学习单上书写“染”字。 4、认读第二组词语:戏耍、浪花、水葫芦、蘑菇、斗笠,学生把“蘑菇、斗笠”送入句子里读。
活动意图: 课前谈话让学生感知水墨意境,课堂情境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读好本课词句,帮助学生读好诗歌,读出诗韵
活动二:感受画面,以声传情
一、走进诗歌,整体感知找学生读这三首诗,说一说你从诗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二、走进《溪边》,深入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溪边》,其他同学边听边圈画出你看到的景物。 2、全体学生自由读《溪边》,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图画,你会用哪个? 3、你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个美丽迷人的溪边呢? 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读《溪边》,结合相关词句,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预设一:学生根据诗句中所展示的美丽景物,来感受溪边的美丽。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教师出示总结诗中所展示的美丽景物:垂柳、山溪、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预设二:学生找到诗句: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从中感受到很安静,引导学生从上下文中找出给人安静感受的句子来理解,点出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意思。 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只有平静的水面才能当做镜子。 2、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从蜻蜓的状态,感受环境的安静。 预设三: 学生发现诗中景物的特点:到处都是绿色的、富有生命力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句诗形容的是溪水太绿了,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和下文的草地,明白为什么溪水很绿。学生想象这么绿的溪水还会把什么染绿?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色彩:红色。这一红一绿让溪边更加美丽了。 预设四: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溪边孩子们钓鱼的欢乐。学生分享从哪句诗感受到了欢乐,引出“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孩子们你们钓过鱼吗?钓到之后心情如何?)来体会诗中人物的欢乐。 (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上文钓鱼时的“静”和钓到鱼之后的“动”。 三、小结方法,背诵《溪边》 1、教师小结: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就能读懂一些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溪边》。 2、从诗中读出画,把画读成诗:出示场景,引导背诵《溪边》。 一、走进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读三首诗歌。 2、说一说自己从三首诗中看到的画面。 二、走进《溪边》,深入感知。 1、学生朗读溪边。 2、边听边圈画出看到的景物。3、学生分享自己会用哪个词语来形容“溪边”。 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读《溪边》,结合相关词句,在小组内交流。 5、学生分享。 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诗句中所展示的美丽景物,来感受溪边的美丽。2、朗读诗歌中的美景。 预设: 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只有平静的水面才能当做镜子。 2、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从蜻蜓的状态,感受环境的安静。学生活动: 1、学生分享诗中景物的特点,感受溪边的美丽。 2、思考:为什么作者说“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3、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感受溪边的绿色之美。 4、学生找到诗中不同的颜色“红蜻蜓”,感受色彩之美。学生活动: 1、学生朗读诗歌,分享从哪句诗感受到了钓鱼的欢乐。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小朋友钓到鱼的欢乐心情。 3、学生朗读诗歌,读出欢乐高兴的感觉。 三、读出画面,背诵《溪边》1、全班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溪边》。 2、尝试背诵《溪边》。
活动意图: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联系上下文体会溪水的绿,理解句子“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的原因。引导学生感受溪边“一绿一红”色彩之美以及动静之美,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中孩子欢乐的心情。理解了句子,感受了画面,会让诗歌读起来更有韵味,更加传情。
活动三:学法迁移,自主感悟
一、迁移运用,实现整合 1、运用《溪边》理解诗句的方法,自由读《江上》和《林中》。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另外两首诗你看到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把感受和理解写下来,和同学分享。 二、全班交流,学生分享 预设:感受《江上》孩子们嬉水的欢乐 1、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2、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预设: 1、学生分享在《林中》看到的画面和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三、课堂总结。 1、再读《童年的水墨画》。 2、课外读一读你喜欢的儿童诗,感受童年里的欢乐趣事。 一、学法迁移,自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江上》和《林中》。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另外两首诗看到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把感受和理解写下来,和同学分享。 预设: 1、是哪个“水葫芦”一下子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水葫芦”指的是追中游戏将头露在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两排银牙”指刚从水中钻出来的孩子、调皮地笑着。 2、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3、再次读诗,感悟情感。
活动意图: 学法迁移,将本节课所学的方法运用到实际,学生自主感悟《江上》和《林中》,巩固所学方法。
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 美丽 联系上下文 绿 红 静 动 联系生活 欢乐
《童年的水墨画》课后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本节课最成功的设计就是: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读出童年的快乐,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条理清晰、渗透学法、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师生受益无穷。在学习《溪边》时,学生交流分享浮边钓鱼的快乐、溪边美景、溪边垂钓画面,心中有了画面,声情并茂地读出来。经过反复的指导朗读,帮孩子们在眼前呈现出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热闹快乐的溪边垂钓图,最终达到学生能入情入境背诵《溪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图文结合,走进文本,小组合作学习,读懂句子,感受诗中孩子的快乐。因此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朗读,通过自读、小组读、小组展示、小组竞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文中取法,写出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快乐,链接生活,将快乐延伸到学生自己的生活,让孩子写出自己的童年快乐,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书写儿童诗的兴趣。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我们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应该是我们可亲可爱的学生,我们是这个舞台的策划者,我们的目的是要我们的孩子跳出绚丽多彩的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