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岳阳楼记》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岳阳楼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26 21:13:19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26 岳阳楼记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课文导入 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在楼落成之时,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59个字写景抒情,很有气势。但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就更好。
《岳阳楼记》共360字,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人所传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岳阳楼记》。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重难点解析课文小结2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点:
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难点:
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作者简介整体感知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写作背景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一层
第二层 (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由。(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写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受。 可分为两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字音字形谪守 属予 浩浩汤汤 怒号 冥冥 岸芷汀兰
偕忘 霪雨霏
朝晖 樯 楫

(zhé)(zhǔ)(shāng)(háo)(míng)(tīng)(xié)(yín)(fēi)(huī)(qiáng)(jí)(zhǐ)文言字词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
属予作文以记之贬官 做太守
政事顺利 百姓和乐
同“俱”,都
于是
规模
同“嘱”,嘱托,嘱咐夫巴陵胜状 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 岳阳楼之大观 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 得无异乎那
水流浩大的样子
日光
雄伟景象
虽然这样,那么
尽,到尽头
降职远调的人 诗人
聚集
怎么能不若夫 淫雨 霏霏 浊浪排空 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登斯楼也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像那
连绵的雨 
雨雪繁密的样子
冲向
桅杆 船桨
傍晚 昏暗的样子

离开国都
说坏话
萧条冷落的样子至若 春和景明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而或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静影沉璧 心旷神怡至于
日光
栖止
美丽的鱼
有时

皎洁,明亮
圆形的玉
开阔 愉快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 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 微斯人 吾谁与归一起
面对
啊,唉
研究,探求
或许
因为
无,没有
归依,同道一词多义⑴和:
政通人和( )
至若春和景明( )
⑵通:
政通人和( )
北通巫峡(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⑷空:
浊浪排空( )
长烟一空( )和乐和煦顺利通向看景象天空消散⑸一:
一碧万顷( )
长烟一空( )
⑹极:
南极潇湘( )
感极而悲者矣( )
此乐何极(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 一全尽,直通极点穷尽来因为有时候或许,也许通假字⑴百废具兴( )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全,都。“属”通“嘱”,嘱咐,嘱托。词类活用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⑴气象万千
古义:
今义:
⑵微斯人
古义:
今义:古今异义景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没有。细小。退出课件10张PPT。26 岳阳楼记第七单元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重难点解析课文小结2布置作业研读课文自主探究1.作者作记缘由是什么?
2.作者写《岳阳楼记》是在写景么?他在文章中抒发了什么感情?合作探究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读第二段,思考:1.岳阳楼的“大观”体现在那里?
2.为什么”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3.领起下文第3、4段的是那句?“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北通巫峡,南极萧湘。”(地理位置优异、交通方便)“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读第三段,思考:1.这段写的是怎样的景色?
2.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写的是阴天阴森恐怖的景色 抒发了迁客骚人悲伤的情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1.这段写的是怎样的景色?
2.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写的是晴天清丽明朗的景色。 抒发了迁客骚人喜洋洋的情感。读第四段,思考:3.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
4.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的修辞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对偶、借代(用鱼的鳞代指鱼)读第五段,思考:1.“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在哪?
2.文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迁客骚人:心情易受自然风物影响,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退出课件9张PPT。26 岳阳楼记第七单元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重难点解析课文小结2布置作业重难点解析1.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4.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课文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退出布置作业1、完成优教通基础练习;
2、背诵并默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