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复习(课件+专题质量评估):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份打包,ppt+word)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复习(课件+专题质量评估):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份打包,ppt+word)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6-27 08:09:27

文档简介



专题质量评估(四)
专题四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3·天津高一检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简表
共产党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3
3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29
27
对上表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解析】选B。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是由1949年新政协选举产生的,A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在1956年确立的,C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D错误,故选B。
2.(2014·信阳高一检测)《郾城县志》载:1949年9月,郾城县第一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工人、农民、各人民团体、开明绅士、党、政、军各界代表。从以上史实可以获悉 (  )
A.出席会议的工人阶级代表居绝大多数
B.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C.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文化大革命”没有影响到该县的民主政治建设
【解析】选B。从题干材料“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工人、农民、各人民团体、开明绅士、党、政、军各界代表”可以看出具有广泛性,故选B。A题干材料没有体现,C是在1956年提出的,D“文化大革命”时间是1966-1976年。
3.(2013·梅州高一检测)我国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献是 (  )
【解析】选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选B。
【特别提醒】《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在1949-1954年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4.某部法律文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部法律是(  )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获取题干材料的有效信息,从题干材料“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可知反映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史实。
【解析】选B。1954年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与题干材料所述相符,故选B。
5.(2014·嘉兴高一检测)新中国某项基本政治制度规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及地方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中,均有一定比例的代表,以更好地参政、议政并发挥监督作用。此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选D。材料描述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及发挥监督的作用,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2013·烟台高一检测)“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体现此“隆中三策”的会议是 (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解析】选B。本题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切入点,考查历史事件特征的分析与理解。题干反映出了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拨乱反正以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现象,依据所学知识,应是十一届三中全会,B正确。
7.如图是1968年发行的一枚邮票,当时邮电部通知:“决定破例在贴用邮件时,不予盖销。另在邮件封面上空白处加盖收寄日期。”对此解析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青年毛泽东求学经历
B.讴歌了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
C.描绘了解放战争的壮阔场面
D.折射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狂热情结
【解析】选D。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68年”,可知该时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决定破例在贴用邮件时,不予盖销”是说盖章不能盖在领导人的照片上,怕玷污领导人的权威,间接说明了当时个人崇拜现象严重。结合所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混乱、个人崇拜严重的特点,故选D。根据时间可排除A、B、C。
8.(2013·莱芜高一检测)莫言小说《蛙》中写道:“喇叭正播放着‘语录歌’……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造反有理——”这段描写表现的是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场景 (  )
A.五四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征之一:对毛泽东个人的极端崇拜理解题干材料。
【解析】选C。题干材料“‘语录歌’”是指“文化大革命”期间大肆读毛主席语录的事件,“造反有理”是指“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争夺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权的事件,故选C。
9.(2014·大连高一检测)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等信息强调了法制化对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本题选B。
10.(2014·绍兴高一检测)20世纪末,我国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外电评论:“这是中国第三代党中央核心人物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上的一个公开宣示。”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的会议是 (  )
A.一届全国人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D.中共十六大
【解析】选C。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故选C。
11.(2014·嘉兴高一检测)下图是中国法治城市建设课题组进行的一项“市民对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评价”民意调查结果示意图。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人民群众对中国法制建设满意度很高
C.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很大增强
D.中国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解析】选C。材料中“市民对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评价”,“很重要”和“比较重要”所占比例较高,说明公民法律和法制意识的增强。
12.“澄波似镜长圆,如今正合林公语。贩毒蕃航,收回天边去。远略精思,光焰辉千古。紫荆花长伴五星旗,教重洋翘首观吾土。”这首词是为下列哪一事件而作 (  )
A.开国大典 B.颁布第一部宪法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材料中“紫荆花”的含义,“紫荆花”是香港的区花,这里指香港区旗。
【解析】选C。由“紫荆花长伴五星旗”可以判断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同时存在,分析得出是香港回归,故选C。
13.(2014·宿迁高一检测)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过的材料。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该是 (  )
A.“中英较量” B.“屈辱中国”
C.“跨洋交接” D.“血溶于水”
【解析】选A。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中英关系的发展,故选A。B不符合第二张图片;C、D与两幅图片都不符。
14.台湾地区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话:“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这表达了 (  )
A.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B.海峡两岸居民已经实现了自由来往
C.实现统一是台湾各党的迫切要求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流返原乡”,体现台湾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解析】选A。题干材料“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表达了作者认祖归宗、落叶归根的思乡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人们渴望统一,故选A,B、C说法本身存在错误,D在本题中没有体现。
15.(2014·大连高一检测)“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汪道涵在吊唁辜振甫逝世的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B.“一国两制”原则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解析】选C。本题考查“九二共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由“常怀国家统一”“九二共识,一生然诺”等分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本题选C。
【拓展延伸】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1)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2)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邮、通航、通商”三通的限制逐渐放宽;(3)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4)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5)2002年,“十六大”再次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6)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1分,第17题19分,共40分)
16.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做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 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观察中国》
材料三 社会的“善治”包括良好的“政治”和良好的“治政”。前者侧重于“治民”(即社会治理),后者侧重于“治官”(即政府治理)。20多年中国改革实际上沿着这两个方向展开。
——燕继荣《中国的改革:另一种民主化经验》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现“民治”建立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个时期的情况?它对政治建设有何危害?(6分)
(3)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怎样体现“治政”的?(9分)
【解析】第(1)题注意题干的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结合三大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回答。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中的信息“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公开批判”可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结合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回答。
答案:(1)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文化大革命”时期;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确立“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17.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的荣与辱、兴与衰,无不同国共两党或亲密相处或怒目相向有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6分)
(3)据以上材料谈一谈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9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可归纳台湾和大陆关系是武力对峙,台湾时刻准备反攻。从材料二可以明确大陆对台的政策是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第(2)题从材料的上下文判断应是“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第(3)题应从历史与现实、国家与民族利益至上、内政与外交等角度来回答。
答案:(1)材料一:台湾致力于“反攻大陆”。材料二:平等协商、和平统一。
(2)平等会谈;“一国两制”。
(3)两党友好相处,国家完整统一事关国家兴衰;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台湾问题是国家内政,不允许外来势力插手;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课件37张PPT。阶段复习课
专题四专题 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特别提醒】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对应训练】(2013·杭州高一检测)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等法律案,使我国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关于我国民主法制的历程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新民主主义的宪法
B.“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1982年宪法是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解析】选A。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不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法,故A错误。专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比较【拓展延伸】全面认识依法治国方略
1.含义:
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其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它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2.步骤:
(1)提出: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2)确立:1999年3月,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正式将依法治国的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下来。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框架。3.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对应训练】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解析】选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台前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D,A、C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已经出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排除。课题:原因、背景与条件类选择题
【题型特点】
1.从选取的素材看:多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呈现,标志性词语为“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背景是”等。
2.从考查的功能看: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描述和阐释能力。【典题示范】
“英国驻香港总领事柏圣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到,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香港的不变——回归十年,繁荣不改。”香港回归十年,繁荣不改主要得益于 (  )
A.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
B.有利的外部环境
C.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D.香港人的勤劳【答题攻略】审题模板·思路分析
审题干┄→一看题干信息:“香港回归十年,繁荣不改”
二看题干要求:“主要得益于”
析选项┄→B属于外因,故排除。A、C、D都是香港繁荣的
内因。
辨主次┄→结合所学分析主要原因:香港回归后,党和政府
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政策,落实“港人治
港”的原则,使香港得以稳定发展。
明答案┄→本题香港繁荣不改主要得益于“一国两制”的政
策,故选C。【针对训练】
1.(2013·聊城高一检测)刘少奇在某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报告中“前进一步”的结果是 (  )
A.建立政协制度
B.制定一部宪法
C.完成三大改造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析】选B。题干材料强调1953年后,新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迈进,而《共同纲领》仅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的临时宪法,故“前进一步”应是民主政治的发展,1954年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B正确;A政协制度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已建立,排除;三大改造于1956年基本完成,排除C;D民族区域自治在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就已开始实行。2.(2014·徐州高一检测)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文化大革命”中的夺权运动
C.颁布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结束,注意题干的时间是“1954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故选C。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国家权力机构,排除A。“文化大革命”的夺权运动是在1967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排除B、D。知识点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2013·北京高考)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解析】选A。从图8示意图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构,这一现象开始于1949年,到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终结。故①②符合题意,而③④史实分别发生于1954年和1956年,故不符合题意。2.(2013·江苏高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选A。1949年新政协召开前,中共领导人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旨在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当时的民主党派各级组织是存在的,故B说法错误。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故C不符合题干时间。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53年开始实行,故D不符合题干时间。3.(2013·上海高考)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 (  )
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
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基础上,1949年9月,全国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故选①②④。③是在1956年,故排除。4.(2012·广东高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解析】选B。具体分析如下:5.(2011·浙江高考)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解析】选D。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得出D。知识点二 祖国统一大业
6.(2012·天津高考)“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等信息判断是指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强大。7.(2012·江苏高考)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解析】选B。“一国两制”构想还没有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故A可以排除。“一个中国”的共识在1992年达成,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可以排除C。港澳回归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也不符合时间要求,可以排除D。题干中部分台湾同胞的做法,旨在推动台湾开放到大陆探亲限制。8.(2010·海南高考)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解析】选A。注意题干的时间“1987年”,“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和平统一”的口号在1979年提出,2008年海峡两岸才真正实现“三通”。材料中的“返乡运动”“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献上一炷香”体现了台湾民众思念故土,希望打破两岸隔绝状态的迫切愿望,故选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