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三年级(上)期末科学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三年级(上)期末科学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1-19 08:3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三年级(上)期末科学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2分)生活中要把沙子和铁屑分开,可以借助(  )
A.水 B.磁铁 C.纱网
2.(2分)吃火锅时,虽然没往锅里继续放盐,但汤却越吃越咸,这是因为(  )
A.汤里的水分蒸发了 B.汤的上部淡下部咸
C.锅底的盐没有溶解
3.(2分)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自己制作的“热气球”过一会儿会掉下来。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袋子破了 B.袋子里的空气没有了
C.袋子里的空气不热
4.(2分)一天中的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
A.清晨日出前 B.晌午太阳当空时
C.黄昏日落后
5.(2分)扇子能扇出风,是因数空气(  )
A.能占据空间 B.有质量
C.可以流动
6.(2分)以下物体不可以用来测量风的大小和方向的是(  )
A.指南针 B.风旗 C.测风袋
7.(2分)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
A.空气的流动 B.温度的变化
C.太阳的光照
8.(2分)有一种物质,它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重量很轻,它可能是(  )
A.空气 B.水 C.石头
9.(2分)“小太阳”气象小分队要测量当天的气温,以下哪个地点更适合?(  )
A.阴凉、通风的走廊 B.阳光明媚的操场中央
C.本班教室
10.(2分)“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是反映我国南北地区(  )差异大的特点。
A.气温 B.降水 C.风力
11.(2分)篮球打入空气后会变得有弹性,这是因为空气(  )
A.很轻 B.会流动
C.可以被压缩
12.(2分)烧杯里水沸腾的温度接近(  )
A.0℃ B.37℃ C.100℃
13.(2分)下面在不需要记录在天气日历中的是(  )
A.风向 B.降雨量
C.紫外线强度
14.(2分)在称量一袋空气的质量时,下列最适合放在天平右盘进行比较的物体是(  )
A.苹果 B.回形针 C.石头
15.(2分)下列物体可以用来测量出空气的质量的是(  )
A.电子天平 B.量筒 C.烧杯
16.(2分)我们通常用(  )方位来描述风向。
A.四个 B.八个 C.十三个
17.(2分)下列各种现象可以用来判断风向的是(  )
A.汽车行驶的方向 B.国旗飘动的方向
C.足球滚动的方向
18.(2分)下列语句在说气候的是(  )
A.今天可真热! B.昆明四季如春
C.昨晚一直在下雨
19.(2分)老师在黑板上抹了一下湿布,出现了水迹。过了一会儿,水迹慢慢消失了,这种现象属于(  )
A.凝结 B.蒸发 C.融化
20.(2分)以下对空气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空气流动起来可以形成风
B.人不能在水中呼吸说明水中没有空气
C.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21.(2分)使用气温计测量温度时,正确的读数方法是(  )
A.A B.B C.C
22.(2分)气象学家所说的日降水量是指这一天(  )小时的降水总量。
A.6 B.12 C.24
23.(2分)如果把天空当作一个圆,下列选项表示多云天气的是(  )
A. B. C.
24.(2分)昆明市提倡公交地铁绿色出行。这样有助于减少(  )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白色污染
25.(2分)下列天气符号,表示阴天的是(  )
A. B. C.
二、实验探究题(50分)
26.(8分)如图,为了观察和研究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实验中将装有四分之一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了食盐)的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
(1)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2)实验中,为了使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更低,可以    。
A.加水
B.加盐
C.加冰
(3)通过观察,发现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最接近于    。
A.10℃
B.0℃
C.﹣10℃
(4)仔细观察试管中的冰,它的特征是    。
A.形状是固定的
B.会流动
C.不透明
27.(16分)水的研究。
小明同学进行“混合与分离食盐和沙”的实验,所选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将含有沙的食盐,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用过滤装置甲进行过滤,不能透过滤纸而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是    。
A.食盐
B.沙
C.水
(2)蒸发装置乙中,a仪器的名称是    。
A.石棉网
B.三脚架
C.蒸发皿
(3)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方式中,正确的是    。
(4)如果实验时,不小心把点燃的酒精灯弄翻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马上跑开,怕烧到自己
B.用湿抹布扑灭
C.用沙土扑灭
28.(10分)天气的研究。
下面是五华区一周的天气情况,请根据图表的数据完成题目。
(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12月14日这天国旗往东北方飘动,风向标箭头指向    。
A.东北方
B.西北方
C.西南方
(2)一般情况下,气温计的量程是
A.﹣30℃﹣50℃
B.﹣10℃﹣100℃
C.35℃﹣42℃
(3)12月5日科学小组测量的气温结果如图所示,请你帮他们读写出来,补充在旁边的横线上。
读作:   ;
写作:   。
(4)气象部门报告降雨概率在80%以上,就是说    。
A.一定会下雨
B.下雨的可能性很大
C.下雨的可能性很小
(5)科学小组还准备制作雨量器测量降雨量,在下列容器中,适合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是    。
(6)自制雨量器收集雨水时,要放在    的位置。
A.斜坡上
B.茂密大树下
C.平坦的空地上
(7)如果12月13日这天测得的降水量与天气预报相符,雨量器中的降水量有可能为    。
A.1毫米
B.10毫米
C.30毫米
(8)根据天气预报,你觉得周末两天(12月16日和17日)比较适合    。
A.去翠湖看红嘴鸥
B.穿轻薄的短T恤出去踏青
C.在家烤火取暖
(9)根据天气预报,12月13日那天,在穿衣上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二、空气的研究(16分)
29.(8分)探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做如图的实验时,我们发现    。
A.纸全湿了
B.纸部分湿了
C.纸没湿
(2)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    。
A.空气能占据空间
B.水能占据空间
C.纸不能占据空间
(3)如图,如果在这个杯底扎一个小洞,,再塞一团纸,倒扣到水槽中,过一会儿拿出杯子,我们发现    。
A.纸全湿了
B.纸设湿
C.不清楚
(4)在第3小题的这个实验中,不会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
A.有小泡泡从小孔中冒出来
B.水跑进杯子了
C.杯子中的空气没有空化
30.(8分)我们用下面材料做了“热气球”实验。
我们用塑料袋装满一代空气,袋口向下用手拉住塑料袋的上角,放在纸筒上,点燃蜡烛。
(1)请你在下图中画出过一段时间后塑料袋的样子:
(2)点燃蜡烛后用手贴住塑料袋外壁,过一会儿观察到    。
A.外壁变热,袋子更鼓
B.外壁变热,袋子更瘪
C.外壁没变化,袋子大小不变
(3)袋中空气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松开双手,我们观察到了    。
A.袋子往下掉
B.袋子会上升
C.袋子待在原位置
(4)取相同体积加热前后的空气比较质量,会发现    。
A.加热前的较轻
B.加热后的较轻
C.加热后的较重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三年级(上)期末科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2分)生活中要把沙子和铁屑分开,可以借助(  )
A.水 B.磁铁 C.纱网
分析: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解答:磁铁有吸铁的性质。生活中要把沙子和铁屑分开,可以借助磁铁,沙子不能被磁铁吸引,铁屑能被磁铁吸引,所以可以用磁铁将铁屑吸引起来,从而将铁屑和沙子分开。
故选:B。
点评:了解分离沙子和铁屑的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2分)吃火锅时,虽然没往锅里继续放盐,但汤却越吃越咸,这是因为(  )
A.汤里的水分蒸发了 B.汤的上部淡下部咸
C.锅底的盐没有溶解
分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这种现象叫蒸发。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也可以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可以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
解答: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这种现象叫蒸发。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人们可以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吃火锅时,虽然没往锅里继续放盐,但汤却越吃越咸,这是因为汤里的水分蒸发了,盐的浓度变高导致的。
故选:A。
点评:了解盐在水中的现象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2分)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自己制作的“热气球”过一会儿会掉下来。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袋子破了 B.袋子里的空气没有了
C.袋子里的空气不热
分析: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空气受冷会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冷空气下降是因为冷空气比同体积的热空气重,热空气上升是因为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解答:将蜡烛点燃,然后将纸筒罩住蜡烛,再将塑料袋子罩住纸筒,加热袋中的空气,热空气上升将带着塑料袋升空。因为没有持续的加热,等空气变凉后,塑料袋受到重力的作用慢慢下降。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热空气上升的理解。
4.(2分)一天中的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
A.清晨日出前 B.晌午太阳当空时
C.黄昏日落后
分析:一天中,上午和下午的气温变化趋势是:上午的气温由低到高,下午的气温由高到低。
解答: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日出前,日出之后气温升高,到午后两点达到最高,之后气温下降。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气温,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5.(2分)扇子能扇出风,是因数空气(  )
A.能占据空间 B.有质量
C.可以流动
分析:根据对空气性质的认识,空气有质量,但是很轻,空气总会充满各处,具有流动性。
解答:扇子能扇出风来,是因为空气具有流动的特点,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与空气能占据空间、有质量等性质无关。故C正确,AB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掌握空气性质的认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2分)以下物体不可以用来测量风的大小和方向的是(  )
A.指南针 B.风旗 C.测风袋
分析: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比如,北风是从北向南吹的风,东南风是从东南向西北吹的风。风力是指风吹到物体上所表现出的力量的大小。我们可以利用地面的物体、风旗、测风袋等知道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答: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是指风吹到物体上所表现出的力量的大小。我们可以利用风旗、测风袋等知道风的大小和方向。指南针是测定方向的仪器,不可以用来测量风的大小和方向。
故选:A。
点评:了解测量风的大小和方向的工具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2分)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
A.空气的流动 B.温度的变化
C.太阳的光照
分析:空气受热后向上运动、周围冷空气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所以风是太阳的热引发空气对流形成的。
解答: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空气的流动。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风的认识。
8.(2分)有一种物质,它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重量很轻,它可能是(  )
A.空气 B.水 C.石头
分析: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形状和质量,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动性。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
解答:根据对物质状态的特点认识,有一种物质,它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重量较轻,它可能是空气,因为水不易压缩,重量较重;石头不能流动,不易压缩,重量较重。
故选:A。
点评:掌握对物质状态特点的认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2分)“小太阳”气象小分队要测量当天的气温,以下哪个地点更适合?(  )
A.阴凉、通风的走廊 B.阳光明媚的操场中央
C.本班教室
分析:气温要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测量,而且要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解答: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大气温度,测量气温时,温度计液泡的位置距离地面约1.5米处,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因此,“小太阳”气象小分队要测量当天的气温,阴凉、通风的走廊,阳光明媚的操场中央,本班教室,三个地点中,最适合测量气温的是“阴凉、通风的走廊”。故A选项正确。
故选:A。
点评:掌握气温的测量等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
10.(2分)“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是反映我国南北地区(  )差异大的特点。
A.气温 B.降水 C.风力
分析:天气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例如,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例如,昆明四季如春。
解答: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诗句“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主要是反映我国南北地区气温差异大的特点。
故选:A。
点评: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含义等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
11.(2分)篮球打入空气后会变得有弹性,这是因为空气(  )
A.很轻 B.会流动
C.可以被压缩
分析:空气的特点是: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具有一定的质量、没有固定的体积。
解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往篮球里打入空气后会变得有弹性,这是因为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特点,故C正确,AB错误。
故选:C。
点评:结合空气容易被压缩的特点,分析解答此题。
12.(2分)烧杯里水沸腾的温度接近(  )
A.0℃ B.37℃ C.100℃
分析: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解答:在正常压强下,水受热到达100℃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在沸腾过程中会 一直保持这个温度。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故选:C。
点评:掌握对水的沸腾的认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2分)下面在不需要记录在天气日历中的是(  )
A.风向 B.降雨量
C.紫外线强度
分析:在天气日历中,学生将用改进后的、比较简单明确的天气符号(有时需要用有相关数据的天气符号卡)来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并且他们需要自己制作这样的天气符号卡来完成观察记录任务。
解答: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制作天气日历是跟踪记录天气的好办法。紫外线强度不需要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故选:C。
点评:掌握天气日历等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
14.(2分)在称量一袋空气的质量时,下列最适合放在天平右盘进行比较的物体是(  )
A.苹果 B.回形针 C.石头
分析:空气的特点是: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重量很轻。
解答:空气有一定的质量,但是很轻。在研究“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时,选择质量较小的物体与空气质量进行比较;更适合放在天平上与空气质量进行比较的是红豆、回形针、绿豆等比较小的物体,而苹果、石头等体积较重,不适合和很轻的空气比较。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空气的特征。
15.(2分)下列物体可以用来测量出空气的质量的是(  )
A.电子天平 B.量筒 C.烧杯
分析: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流动性强,没有固定的体积,可以被压缩,但是空气需要占据空间,但空气有一定的质量,可以通过天平称量实验来证明。
解答:空气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也有一定的重量,可以通过天平称量实验来证明。用天平称量充足气的气球,结果比原来没有充气前重了2克,这说明空气有质量。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结合对空气具有质量的认识解答。
16.(2分)我们通常用(  )方位来描述风向。
A.四个 B.八个 C.十三个
分析: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描述。如北风是由北面吹过来的风,东南风是由东南方向吹过来的风。
解答: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描述,分别是东风、南风、北风、西风、东南风、西北风、东北风、西南风。
故选:B。
点评:了解表示风向的八个方位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7.(2分)下列各种现象可以用来判断风向的是(  )
A.汽车行驶的方向 B.国旗飘动的方向
C.足球滚动的方向
分析: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比如北风,就是从北面吹来的风。
解答:根据判断风向的认识,我们可以利用树叶飘动的方向来判断风向,也可以借助其他物品来判断,比如飘动的旗子、炊烟、风向标等等。汽车行驶的方向、足球滚向的方向不能用来判断风向。故B选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判断风向的认识。
18.(2分)下列语句在说气候的是(  )
A.今天可真热! B.昆明四季如春
C.昨晚一直在下雨
分析: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常年干旱。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解答: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今天可真热!描述的是天气;昨晚一直在下雨也是描述的天气;昆明四季如春描述的是气候。
故选:B。
点评: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9.(2分)老师在黑板上抹了一下湿布,出现了水迹。过了一会儿,水迹慢慢消失了,这种现象属于(  )
A.凝结 B.蒸发 C.融化
分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解答: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老师在黑板上抹了一下湿布,出现了水迹。过了一会儿,水迹慢慢消失了,说明水慢慢变成水蒸气分散到了空中,这种现象属于蒸发。
故选:B。
点评:了解水的蒸发现象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0.(2分)以下对空气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空气流动起来可以形成风
B.人不能在水中呼吸说明水中没有空气
C.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分析: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能占据空间;可以压缩;有质量;会流动。
解答:A.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流动起来可以形成风,故A正确;
B.人不能在水中呼吸,但不能说明水中没有空气,水中也溶解有空气,鱼就是利用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呼吸的,故B错误;
C.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助燃,可以支持燃烧,故C正确。
故选:B。
点评:正确理解掌握空气的基本特征,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21.(2分)使用气温计测量温度时,正确的读数方法是(  )
A.A B.B C.C
分析:使用气温计测量温度读数时,应该采用平视的方法读数。
解答:读温度计上的示数时,一定要平视温度计液柱的液面,这样读出的温度才是准确的。如果仰视,那么会造成读出的温度偏低;如果俯视,那么会造成读出的温度偏高。
故选:B。
点评:结合温度计读数方法的认识解答。
22.(2分)气象学家所说的日降水量是指这一天(  )小时的降水总量。
A.6 B.12 C.24
分析: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解答:通常情况下,气象学家根据一个地方24小时的降雨量的多少来区分降雨量的等级。气象学家所说的日降水量是指这一天24小时的降水总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了降水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3.(2分)如果把天空当作一个圆,下列选项表示多云天气的是(  )
A. B. C.
分析:“云量”是天文学专有名词,云量是以一天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
解答: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天空云量为1/10—3/10的时候叫做少云;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以此分析图片可知,选项B属于多云天气。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云量,属于基础性的知识点,结合教材熟练记忆即可。
24.(2分)昆明市提倡公交地铁绿色出行。这样有助于减少(  )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白色污染
分析: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解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诸多的环境问题,特别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变得更加突出。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做到绿色出行,我们可以选择骑自行车、步行、乘坐公共汽车,尽可能地不选择开私家汽车。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材料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保护环境,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25.(2分)下列天气符号,表示阴天的是(  )
A. B. C.
分析:天气符号是用于表示气象的一中的简易符号,一般常用于晴天,雨,雾等。
解答:本题考查了天气符合,A是晴天,B是多云,C是阴天。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天气符号,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二、实验探究题(50分)
26.(8分)如图,为了观察和研究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实验中将装有四分之一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了食盐)的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
(1)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C 。
(2)实验中,为了使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更低,可以  B 。
A.加水
B.加盐
C.加冰
(3)通过观察,发现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最接近于  B 。
A.10℃
B.0℃
C.﹣10℃
(4)仔细观察试管中的冰,它的特征是  A 。
A.形状是固定的
B.会流动
C.不透明
分析:水结冰是物理变化,是一个凝固过程。凝固是指在温度降低时,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物质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解答:(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所以C正确。
(2)碎冰中加入食盐是为了降低冰的融点,从而使冰快速融化,冰块融化吸热,从而制造更低的温度。
(3)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后体积变大,这个过程叫做凝固。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4)冰的特征:无色、无味、透明、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是固体。
故答案为:
(1)C。
(2)B。
(3)B。
(4)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水结冰,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27.(16分)水的研究。
小明同学进行“混合与分离食盐和沙”的实验,所选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将含有沙的食盐,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用过滤装置甲进行过滤,不能透过滤纸而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是  B 。
A.食盐
B.沙
C.水
(2)蒸发装置乙中,a仪器的名称是  C 。
A.石棉网
B.三脚架
C.蒸发皿
(3)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方式中,正确的是  B 。
(4)如果实验时,不小心把点燃的酒精灯弄翻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
A.马上跑开,怕烧到自己
B.用湿抹布扑灭
C.用沙土扑灭
分析:混合物分离选用的方法要充分考虑混合物的特点,常用方法有用筛子筛、用磁铁吸引、用滤纸过滤等。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解答:(1)分离食盐和沙,将食盐和沙子的混合物倒入水中,经充分搅拌后,我们发现食盐慢慢消失了,沙子沉入水底,说明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将食盐和沙子的混合物分离开,我们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我们观察到在滤纸上留下了沙子,溶解的食盐无法通过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最终水会变成水蒸气不见了。沙子在水中不能溶解,可以利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水和沙子。将食盐和沙子的混合物用滤纸过滤,我们发现滤纸上留下了沙子,溶解了的食盐无法通过过滤分离出来。
(2)在蒸发食盐水时,边加热边搅拌、当蒸发皿里出现白色颗粒时熄灭酒精灯,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最后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获得食盐。蒸发装置乙中,a仪器的名称是蒸发皿。
(3)酒精灯使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自下而上点燃酒精灯;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取下灯帽扣放在桌面上;用完要熄灭时,应该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要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选项使用酒精灯的方式中,正确的是B。
(4)如果实验时,不小心把点燃的酒精灯弄翻了,应该用湿抹布或沙土盖灭火焰,怕烧到自己,马上跑开,容易造成火势蔓延,引发更大损失,是错误的做法。故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1)B。
(2)C。
(3)B。
(4)A。
点评:掌握混合物分离、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10分)天气的研究。
下面是五华区一周的天气情况,请根据图表的数据完成题目。
(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12月14日这天国旗往东北方飘动,风向标箭头指向  C 。
A.东北方
B.西北方
C.西南方
(2)一般情况下,气温计的量程是
A.﹣30℃﹣50℃
B.﹣10℃﹣100℃
C.35℃﹣42℃
(3)12月5日科学小组测量的气温结果如图所示,请你帮他们读写出来,补充在旁边的横线上。
读作: 十五摄氏度 ;
写作: 15℃ 。
(4)气象部门报告降雨概率在80%以上,就是说  B 。
A.一定会下雨
B.下雨的可能性很大
C.下雨的可能性很小
(5)科学小组还准备制作雨量器测量降雨量,在下列容器中,适合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是  A 。
(6)自制雨量器收集雨水时,要放在  C 的位置。
A.斜坡上
B.茂密大树下
C.平坦的空地上
(7)如果12月13日这天测得的降水量与天气预报相符,雨量器中的降水量有可能为  C 。
A.1毫米
B.10毫米
C.30毫米
(8)根据天气预报,你觉得周末两天(12月16日和17日)比较适合  A 。
A.去翠湖看红嘴鸥
B.穿轻薄的短T恤出去踏青
C.在家烤火取暖
(9)根据天气预报,12月13日那天,在穿衣上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穿长袖衣服注意保暖,穿雨衣防雨淋。 
分析: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因此,风来自北方叫做北风,风来自南方叫做南风。通常用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基本方向来表示风向。为了方便人们更好地了解天气状况,传递气象信息,气象部门专门制作了天气符号。天气符号是代表各种天气现象、云状、天空状况等的专用符号。包括供观测记录使用的天气现象符号和供媒体传播使用的天气图形符号。
解答:(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12月14日这天是西南风3级,国旗往东北方飘动,风向标箭头指向西南方向。
(2)气温计是测量空气冷热程度的温度计,一般情况下,气温计的量程是﹣30℃~50℃。﹣10℃~100℃通常是水温计的量程;35℃~42℃是体温计的量程。
(3)图中温度计的一个小格代表1℃,液柱在10和20之间过5个小格,数值向上越来越大,说明是零上温度,读作十五摄氏度,写作15℃。
(4)气象部门报告降雨概率在80%以上,就是说下雨的可能性很大,不是一定会下雨。
(5)制作雨量器要选择透明直筒的容器。首先,选择透明容器,容易读取容器中水的高度是多少;其次,直筒容器刻度均匀,不容易产生误差。所以,如图容器中,适合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是透明直筒的A。
(6)雨量器时测量降水量的装置,用自制雨量器收集雨水时,将雨量器平坦的空地上,水平放置,待降雨停止以后,液面稳定后再读数。
(7)通常根据一个地方24小时降雨量的多少来确定降雨量的等级。降雨量的等级划分标准是:24小时内降雨量在0.1﹣9.9毫米之间的是小雨;10.0﹣24.9毫米之间的是中雨;25.0﹣﹣49.9毫米之间的是大雨;50.0﹣﹣99.9毫米之间的是暴雨;100.0﹣﹣249.9毫米之间的是大暴雨;超过或等于250.0毫米的是特大暴雨。根据天气预报可以看出,12月13日这天的降水量等级是大雨,因为测得的降水量与天气预报相符,雨量器中的降水量有可能为30毫米。
(8)A.根据天气预报,周末两天(12月16日和17日)是晴天,适合去翠湖看红嘴鸥,故A正确;
B.周末两天(12月16日和17日)最高气温只有17℃,天气较凉,不适宜穿轻薄的短T恤出去踏青,故B错误;
C.周末两天(12月16日和17日)气温在6~17℃,气温虽然不高,但是不需要在家烤火取暖,故C错误;
(9)根据天气预报,12月13日那天是大雨天气,最高气温只有14℃,气温较低,有没有太阳,因此,应该穿长袖衣服注意保暖,穿雨衣防雨淋。
故答案为:(1)C。
(2)A。
(3)十五摄氏度;15℃。
(4)B。
(5)A。
(6)C。
(7)C。
(8)A。
(9)穿长袖衣服注意保暖,穿雨衣防雨淋。
点评:该题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需要对天气和气候等教材相关知识理解掌握。
二、空气的研究(16分)
29.(8分)探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做如图的实验时,我们发现  C 。
A.纸全湿了
B.纸部分湿了
C.纸没湿
(2)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  A 。
A.空气能占据空间
B.水能占据空间
C.纸不能占据空间
(3)如图,如果在这个杯底扎一个小洞,,再塞一团纸,倒扣到水槽中,过一会儿拿出杯子,我们发现  A 。
A.纸全湿了
B.纸设湿
C.不清楚
(4)在第3小题的这个实验中,不会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C 。
A.有小泡泡从小孔中冒出来
B.水跑进杯子了
C.杯子中的空气没有空化
分析: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
解答:(1)空气虽然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但是能够占据空间。把纸团塞在杯子底部,然后把杯子竖直地倒扣在水槽中,纸团不会湿,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2)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占据空间。
(3)如图所示,如果在这个杯底扎一个小洞,再塞一团纸,倒扣到水槽中,过一会儿拿出杯子,我们会发现纸全湿了。这是因为空气从小洞跑出,水进入杯子里面。
(4)在第3小题的这个实验中,杯底扎一个小洞,会有小气泡从小孔中冒出来,水进入到杯子里,杯子中的空气被水挤出来了,杯子里的空间被水占据。
故答案为:(1)C。
(2)A。
(3)A。
(4)C。
点评:正确理解掌握空气的性质特征,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30.(8分)我们用下面材料做了“热气球”实验。
我们用塑料袋装满一代空气,袋口向下用手拉住塑料袋的上角,放在纸筒上,点燃蜡烛。
(1)请你在下图中画出过一段时间后塑料袋的样子:
(2)点燃蜡烛后用手贴住塑料袋外壁,过一会儿观察到  A 。
A.外壁变热,袋子更鼓
B.外壁变热,袋子更瘪
C.外壁没变化,袋子大小不变
(3)袋中空气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松开双手,我们观察到了  B 。
A.袋子往下掉
B.袋子会上升
C.袋子待在原位置
(4)取相同体积加热前后的空气比较质量,会发现  B 。
A.加热前的较轻
B.加热后的较轻
C.加热后的较重
分析: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要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热气球就是利用热空气上升实现的。
解答:(1)我们用塑料袋装满一代空气,袋口向下用手拉住塑料袋的上角,放在纸筒上,点燃蜡烛,过一段时间后塑料袋会鼓起来,因为空气受热体积变大。

(2)点燃蜡烛后,袋子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用手贴住塑料袋外壁,可以感觉到袋子外壁变热,袋子更鼓,体积变大。
(3)袋中空气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松开双手,我们观察到了袋子会上升,这是因为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变轻了。
(4)取相同体积加热前后的空气比较质量,会发现加热前的空气较重,加热后的空气较轻。
故答案为:(1)

(2)A。
(3)B。
(4)B。
点评:熟练掌握空气的特征,是回答此题的关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