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
高一生物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第1-10题每小题2分,第11-20题每小题3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原创)唐代诗人杜牧被晚风中的白鹭迷住了,从而触景生情,创作了《鹭鸶》一诗:“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对诗中蕴含的生命系统相关知识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青玉嘴”和“梨花”直接参与构建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是不同的
B.“溪”远处的“碧山”中全部动物、植物共同形成了一个群落
C.“溪”中可能存在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的生命系统
D.“溪”是白鹭、鱼等所有生物及无机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
2.(原创)2023年11月24日,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做好冬春季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今冬明春中国可能面临新冠、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局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流感病毒中的核酸均含两种五碳糖和五种碱基
B.新冠病毒以自身核糖体为场所和宿主细胞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
C.肺炎支原体中的生物膜系统为其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提供了保障
D.青霉素、头孢等以细胞壁作为靶点的药物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完全无效
3.(原创)缺素症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因缺乏某种营养素而导致的一些生长异常的症状,如下表所示:
缺素 植物生长发育的部分症状
N 生长受到抑制,植株矮小、瘦弱,叶片薄而小,整个叶片成黄色
P 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叶色暗绿,无光泽或成紫红色
K 开始从老叶尖端沿叶缘逐渐变黄,茎细小,节间短,容易倒伏
B 新叶粗糙,淡绿色,果实或种子不充实,甚至花而不实
Mg 首先从下部老叶开始失绿变黄,叶肉组织逐渐变褐色而死亡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P、K、B、Mg等元素在细胞中含量较多,称为大量元素
B.N、P、K、B、Mg等元素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C.缺N、K、Mg均会使叶片变黄,说明N、K、Mg是构成叶绿素的元素
D.N在细胞中含量相对表中其它元素较高,其原因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关
4.(原创)大足冬菜是川渝特产,被列为“中国传统名腌菜之一”。冬菜学名“大叶芥菜”,每年“白露”播种,“立春”收获,因而得名。关于低温下的冬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会影响低温下冬菜细胞的代谢强度
B.冬菜受冻害程度与细胞中结合水/自由水比值成正比
C.寒冷状态下,水分子与亲水性物质更易结合以提高冬菜抗寒性
D.冬菜细胞中自由水相对越多,细胞就越容易结冰而发生冻害
5.(原创)甘油分子有3个-OH,每个-OH和一个脂肪酸的-COOH脱水结合而形成一个脂键,就形成一个脂肪分子,如下面的反应式所示,其中R代表脂肪酸的碳氢链:
研究表明,对于哺乳动物和人,至少有2种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是必须脂肪酸。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脱水结合而成的,可被苏丹Ⅲ染成红色
B.哺乳动物和人不能自己合成亚油酸和亚麻酸,只能从外界摄取
C.高等植物体内的R中不饱和程度较高,形成的脂肪在室温时呈液态
D.一个脂肪分子中的3个脂肪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所以脂肪的种类多种多样
6.(原创)构成各种生物机体的细胞种类繁多,形态结构与功能各异,但作为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所有细胞却又有共同的基本点。下列叙述不是细胞共同的基本点的是( )
A.所有细胞的遗传物质都以脱氧核苷酸为基本单位
B.所有细胞都是一个绝对独立的、有序的代谢体系
C.所有细胞都有“脂-蛋白体系”生物膜
D.所有细胞都有蛋白质合成机器——核糖体
7.(原创)下列关于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核是区分真核和原核生物的标志,也是真核细胞代谢的中心
B.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C.核仁是某种RNA合成的重要场所,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D.核孔是可以对进出细胞核的大分子进行选择控制的蛋白质复合体
8.如图表示胰岛素分子的一条多肽链,其中有3个甘氨酸且分别位于第8、20、23位,现设法除去图中的3个甘氨酸。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多肽链形成时要脱去29个水分子 B.除去3个甘氨酸后,能形成4条多肽
C.除去3个甘氨酸时需要消耗6个水分子 D.胰岛素的功能与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
9.(原创)右图为人体细胞中某种核酸的局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核酸的完整结构应该含有两条链,分布于细胞核中
B.图示方框中三种化合物组成一分子脱氧核苷酸
C.该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与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有关
D.一分子该核酸彻底水解产生多个(4种)脱氧核苷酸
10.(原创)玉米籽粒的胚由活细胞组成,而胚乳由死细胞组成。先将玉米籽粒在温水中浸泡,恢复细胞活力,然后纵向切开,再浸入盛有红墨水的烧杯中,使胚和胚乳能与红墨水充分接触。一段时间后发现,胚乳被染成红色而胚不会被染色。上述现象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 )
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D.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1.(原创)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纸层析法对新鲜绿叶的色素进行提取和分离,下图是对层析结果中不同色素带相关特征的记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研磨过程中不加碳酸钙,则图中①②③④的纵坐标均下移
B.色素带②①③④分别代表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
C.色素带①②③④中所含色素吸收的光波长有差别,但都是可见光
D.色素带④在滤纸条上扩散距离最远,说明该色素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最高
12.(原创)下表为某生物兴趣小组选取相关材料分别浸润在不同溶液中观察质壁分离现象的实验设计方案,右图为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相关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材料 外界溶液
甲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5mol/L蔗糖溶液
乙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2mol/L乙二醇溶液
丙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2mol/L蔗糖溶液+适量红墨水
A.与甲乙两组不同,丙组通过观察红色区域大小来判断原生质体大小,原生质体随红色区域面积增大而增大
B.曲线ABC是根据乙组实验结果绘制而成的,其中AB段细胞的吸水能力越来越强
C.曲线ADE是根据丙组实验结果绘制而成的,第118s后不再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D.曲线AFG是根据甲组实验结果绘制而成的,若在第62s时将该细胞放入清水中,则其原生质体大小变化趋势如曲线FH所示
13.(原创)下图表示醋酸杆菌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①-③代表有关生理过程,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发生②和③的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B.若为醋酸杆菌提供18O2,则可检测到放射性的H218O和C18O2的产生
C.物质甲产生于细胞质基质,可转化为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质
D.物质乙指还原性辅酶Ⅱ,记作[H],过程①中物质乙的生成量少于过程②
(
酶
)14.(原创)在酶促反应中,酶并不是给反应提供了能量,而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屏障加速了反应,下图为关于(A-B)+ C → A +(B-C)酶促反应原理示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代表使用酶时酶为该反应降低的活化能
B.不同条件下,同种酶体现出的a的大小可以不同
C.b代表不用酶时的活化能,用于破坏A-B之间的化学键
D.使用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时降低的活化能相对低一些
15.(原创)利用乌本苷(Na+-K+泵活性抑制剂)处理人红细胞,等渗溶液中的红细胞会迅速吸水涨破。研究表明,水分子以自由扩散方式穿过脂双层的速率非常缓慢,仅凭自由扩散很难解释红细胞在水溶液中很快吸水膨胀而溶血的现象。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人红细胞在等渗溶液中会保持细胞形态不变
B.乌本苷抑制Na+-K+泵的正常功能可能导致红细胞的渗透压下降
C.推测人红细胞膜上存在水通道蛋白以协助水分的运输
D.导致人红细胞迅速吸水涨破的水分子运输方式应该为协助扩散
16.(原创)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重庆市蓝天救援队38名救援人员从万州区和主城区分两梯队出发,前往甘肃积石山县,在倒塌的房屋废墟中开展搜救工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低温条件下废墟中被困灾民的需氧量更高是对救援工作的一大考验
B.救援过程中要求废墟中被困灾民尽量少说话,保持平静,以通过降低呼吸作用保持体能
C.废墟中被困灾民因长时未进食导致糖代谢发生障碍而供能不足,脂肪可大量转化为糖类
D.对废墟中被困灾民指部伤口包扎时需要选用透气的纱布以抑制厌氧型细菌的感染
17.(原创)生物细胞中含有衡量的ATP,因而可以通过测定样品中ATP的含量来间接反应微生物的含量。目前常用的ATP含量测定方法是ATP荧光检测法,其检测原理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ATP荧光检测法检测样品中微生物时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B.检测结果显示荧光亮度越强,样品的卫生状况越差
C.荧光素转变为荧光素酰腺苷酸是伴随着ATP水解的放能反应
D.ATP分子脱去两分子磷酸基团产生的AMP可用于合成RNA
18.(原创)某校组织学生在智能温室大棚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和技术人员一起测量A、B两种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吸收量,并绘制成相应曲线(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向大棚内A、B两种植物适量增施有机肥,c点和d点均向左移
B.光照强度为f时,A植物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等于B植物
C.夜间没有光照,A和B两种植物呼吸作用较强的是A
D.限制B植物e点光合作用强度的内部因素主要是光合色素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19.(原创)关于线粒体起源,可以利用Margulis提出的内共生起源学说加以解释。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真核细胞的祖先是一种体积巨大、不需氧的、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通过无氧呼吸获取能量。而线粒体的祖先是一种需氧型细菌,这种细菌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以后,在长期互利共生中演化形成了现在的线粒体(如下图所示):
下列证据不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的是( )
A.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与脂质的比值接近于细菌细胞膜的比值
B.线粒体的RNA聚合酶可被原核细胞RNA聚合酶抑制剂所抑制
C.线粒体中的蛋白质和细菌所含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
D.线粒体中的DNA分子呈环状,且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
20.(原创)游离的核糖体转移至粗面内质网继续合成分泌蛋白的决定性因素包括蛋白质N端的信号肽、信号识别颗粒和内质网膜上的信号识别颗粒受体等。信号识别颗粒识别信号肽并与信号肽结合,再与内质网上的信号识别颗粒的受体结合,从而将核糖体固定在内质网膜上(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信号识别颗粒既能与信号肽结合,也能与信号识别颗粒受体结合
B.血红蛋白的合成过程不会发生信号识别颗粒与受体结合的过程
C.信号肽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完成合成后立即转移至附着型核糖体上
D.附着型核糖体合成的肽链通过通道蛋白转移至内质网腔中进行加工、折叠等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1.(原创,13分)糖原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肌肉中的细胞质基质中,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当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能量,人和动物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于正常时,糖原便分解产生葡萄糖及时补充为血糖。下图为糖原分解的过程和场所(局部)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组成糖原的化学元素是 ;与糖原相比,人和动物细胞中的脂肪才是更好的储能物质,原因是
。
(2)据图分析,糖原分解发生的场所是 。
(3)a分子的名称是 ,多个a分子在水中总是自发地形成 。
(4)研究表明,肝糖原能完成水解生成葡萄糖以调节血糖水平,肌糖原磷酸化形成葡萄糖-6-磷酸后不能离开肌肉细胞,只能在肌肉细胞内直接氧化分解供能,据此推测上图所示细胞应为 (填“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
(5)1972年,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与之相比,上图中的内质网膜结构缺乏 ,该结构与 等功能有密切关系。
22.(原创,11分)茄子被切片后,其软组织暴露在空气中,在有氧气的条件下,其软组织中的酚类物质氧化形成醌,醌的多聚化以及它与其他物质的结合产生黑色或褐色的色素沉淀。切片中的某种酶能加快该反应,该现象称为酶促褐变。为探索减缓酶促褐变的措施,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科学探究实验,详细方案见下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变量 烧杯编号
1 2 3 4 5
变量A 茄子切片 3片 3片 3片 3片 3片
自变量 25℃室温,PH=3的柠檬酸溶液 + - - - -
25℃室温,PH=7的蒸馏水 - + - - -
25℃室温,PH=11的NaOH溶液 - - + - -
0℃冰水混合物 - - - + -
100℃沸水 - - - - +
因变量变化 褐变程度 轻微 严重 无褐变 轻微 较严重
注:表中“+”表示添加试剂,“-”表示不添加试剂
(1)由实验方案可知设计者的思路是:通过 以缓解酶促褐变现象。根据实验结果,在确保菜肴的品质、味道和食品安全的同时,你能为厨师在菜品制作过程中提出的建议是 。
(2)实验方案中的变量A指 。为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对于烧杯1-5中的3片茄子切片的要求是 (至少两点)。
(3)烧杯4和烧杯5设置的条件对酶活性影响的区别是
;从常态分子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的能量需求角度分析,烧杯5中褐变程度较严重的原因是
,该变化 (填“是”或“不是”)酶促褐变。
23.(原创,12分)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为碘化酪氨酸,是由I取代酪氨酸R基中的H而生成,根据被取代的H的数量和位置可分为T3和T4等类型。下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过程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酪氨酸的分子式为C9H11NO3,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推知其R基为 。
(2)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碘浓度比血液中的高20-25倍,由此可知,碘-钠转运蛋白介导的I-运输的方式是 ,这种运输方式是Na+驱动的,直接动力来自Na+ 。根据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概念,可判断碘-钠转运蛋白属于 。
(3)与甲状腺球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 。
(4)滤泡中的碘化甲状腺球蛋白通过 跨膜运输方式进入甲状腺上皮细胞,该过程 (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能量。
(5)碘化甲状腺球蛋白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后,在酸性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为T3和T4,该水解酶最有可能来自于 (填细胞器名称)。
24.(原创,14分)某研究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研究小麦种子的细胞呼吸,图中刻度玻璃管可以用来读取液面高度。
实验步骤:
a.将适量种子浸泡后加入烧杯中
b.将烧杯放入气密性完好的气球中,排尽空气后向气球内注入适量氧气,扎紧气球保持密闭状态,放入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中
c.将装置放入20℃恒温水浴中。从注水口注入20℃的温水,调节刻度玻璃管液面至零刻度
d.记录实验结果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的短时间内,装置中的刻度玻璃管液面不发生变化,请写出此段时间内以葡萄糖为底物的相关生理过程的方程式: 。
一段时间后,装置中刻度玻璃管液面高度 (填“上升”或“下降”),原因是 。
(2)若将小麦种子换成花生种子,则装置中刻度玻璃管液面高度的变化趋势是
。
(3)有同学提出异议,题(1)中液面高度变化可能并不完全是由种子的呼吸作用引起的,请利用另一相同的装置设计实验对该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正,简要写出实验方案:
(4)利用该装置还能探究不同温度对种子细胞有氧呼吸强度的影响。方法是:设置对照实验,将实验步骤的20℃恒温水浴和20℃的温水换成所要探究的温度,记录两组实验 所需的时间。所需时间 的装置对应的温度更有利于种子的有氧呼吸。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
高一生物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第1-10题每小题2分,第11-20题每小题3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 BDDBA 6-10 BABCB 11-15 CBCAB 16-20 CCBC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1.(13分)
(1)C、H、O (1分) 脂肪分子中氢的含量高而氧的含量低,氧化分解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释放的能量更多(或所占体积小、储存能量多)(2分)
(2)细胞质基质(胞质溶胶)和内质网膜(内质网)(2分)
(3)磷脂(1分) 双分子层(2分)
(4)肝脏细胞(2分)
(5)糖被(1分) 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2分)
22.(11分)
(1)改变温度和PH条件降低酶的活性(2分) 对切片后的茄子进行低温保藏(1分)
(2)无关变量(1分) 切片大小相同、厚薄均匀、来自同一茄子等(2分,合理即可)
(3)烧杯4中的低温条件抑制酶的活性,烧杯5中设置的高温条件使酶失去活性(2分)
高温条件为参加化学反应的分子提供了活化能,让褐变反应更容易进行(2分)
不是(1分)
23.(12分)
(1)—C7H7O(2分)
(2)主动运输(1分) 电化学势能(Na+浓度差)(1分) 载体蛋白(2分)
(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2分)
(4)胞吞(2分) 需要(1分)
(5)溶酶体(1分)
24.(每空2分,共14分)
(1)C6H12O6+6H2O+6O2 → 6CO2+ 12H2O +能量 上升
随着有氧呼吸的进行O2逐渐减少,小麦种子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使气球体积增大,装置中刻度玻璃管液面上升
(2)先下降后上升
(3)设置对照实验,在烧杯中放入等量加热煮熟的小麦种子,观察两组实验装置中刻度玻璃管液面高度的变化
(4)实验装置中刻度玻璃管液面高度发生变化 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