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精品学案:第28课湖心亭看雪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精品学案:第28课湖心亭看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27 14:2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学案
一、字音字形
毳衣(cuì) 雾凇沆砀(hàng dàng)
更定(gēng) 更有此人(gèng)
二、重要词语
1.重点词理解
(1)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2)喃喃:低声说话的样子。[21世纪教育网
2.一词多义辨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3.词类活用解释
是金陵人,客此。活用词语:客 解释:旅居他乡,名词用作动词。
三、作家作品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有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点拨: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来源:21cnj*y.co*m】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出处:21教育名师】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2.核心图解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定(gēng) 雾凇(sēng) 沆砀(hàng)
B.毳衣(cuì) 喃喃(nán) 相公痴(chī)
C.崇祯(zhēng) 金陵(líng) 舟一芥(jiè)
D.铺毡(zhān) 俱绝(jù) 拏小舟(n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是日,更定矣(     )
(3)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     )
(4)雾凇沆砀(     )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赏析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 http: / / www.21cnjy.com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21cnjy.com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下列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一童子/烧酒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余拏/一小舟
6.下列“而”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相同的是(  )。
A.杂然而前陈者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D.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
(2)与余舟一芥(  )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4)是金陵人,客此(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1世纪教育网
9.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21·cn·jy·com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www.21-cn-jy.com
C.本文写景句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形象、更富有魅力。21世纪教育网
D.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2·1·c·n·j·y
【类文阅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西 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0.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此 时 欲 下 一 语 描 写 不 得。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12.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此次游西湖时的心情如何?
1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妙笔生花】
14.作者写雪景,巧用白描,堪称绝妙。请你也写一段描写“雪”的文字。
【体验中考】
15.(2011·湖南益阳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
益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颇负盛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文化之乡。特别是这里留下了关于三国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资水中学201班开展以“益阳三国文化”为专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21教育网
材料一:吴蜀双方在益阳对垒争锋,留下了一批历史遗迹,如鲁肃堤、马良湖、关羽濑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益阳文化墨客历来喜欢以三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为题材吟诗作对,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民间通过讲故事、演花鼓戏、唱歌谣等方式反映了三国历史,这些都成为益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www-2-1-cnjy-com
(1)信息收集
以上两则材料透露的共同信息是什么?
参考示例:益阳有丰富的“三国文化”遗产。
(2)对联探究
在考察资阳区林坳老武圣庙时,同学们录下了一副对联: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21世纪教育网
请写出对联中涉及的两个三国人物,并联系名著《三国演义》,写出其中一个人物的相关故事。
人物:①________ ②________
故事名称:________
参考答案:
1. 解析:A项,“凇”读音应为“sōng”;C项,“祯”读音应为“zhēn”;D项,“拏”读音应为“ná”。2-1-c-n-j-y
答案:B
2. 答案:(1)消失 (2)这 (3)抱 (4)寒气弥漫的样子
3. 解析:C项的朗读停顿应为“湖中/人鸟声/俱绝”或“湖中人鸟声/俱绝”。
答案:C
4. 参考答案:(1)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21·世纪*教育网
(2)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川、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  21*cnjy*com
5. 答案:D
6. 解析:B项和例句中的“而”都是表示承接。
答案:B
7. 答案:(1)这 (2)小草 (3)酒杯 (4)旅居他乡
8. 解析:注意一些重点词的意思,“俱”是“全、都”的意思。
参考答案:(1)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2)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9. 解析:作者拥船而行,是动态观察。
答案:B
10. 答案: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11. 参考答案:这大概就像东阿王在梦中初次遇见洛神时一样啊。
12. 解析:结合文中“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来思考。【版权所有:21教育】
参考答案:兴奋、愉悦、舒畅。
13. 解析:《西湖》的写景内容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运用了比喻和排比。
参考答案:《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和排比写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4. 参考例文:啊,翩然落下了,雪花!从玉 ( http: / / www.21cnjy.com )宇苍穹中飘落下来,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一朵朵,一片片,玲珑剔透,晶莹如玉,洁白无瑕。你那婀娜多姿的神韵,玉洁冰清的风采,婆娑起舞的身姿,都是那样的优美动人。你像那仙女撒下的碎玉,像天庭派出的小天使,像月宫的桂树落英缤纷。21*cnjy*com
15. 参考答案:人物:刘备、张飞、诸葛亮、赵子龙 故事名称示例:(刘备)三顾茅庐 (诸葛亮)草船借箭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