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感受小说人物的英雄性格。
2、品味小说优美生动的语言
3、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品味小说优美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电影风光片导入
播放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华北明珠——白洋淀》中有关白洋淀的风光部分片断。
影片播放中,以马玉涛演唱的歌曲《白洋淀风光美》为背景歌曲,同时在屏幕上出现下列介绍白洋淀风光的文字:
在华北平原上,有90多个相连通的大小湖泊,它们统称白洋淀,又被誉为“华北明珠”。在人们眼中,白洋淀风光是神奇的、美丽的、迷人的。白洋淀最吸引人的当属水乡风光,而且随季节不同景色各异:春季芦苇丛生,满湖青翠;夏季荷花初绽,风光旖旎;秋季芦花纷飞,鱼鸭满淀;冬季湖面冰封,莹润如玉。
白洋淀还盛产鱼虾,有芦苇十四万亩,年产编织苇席七百万片。白洋淀,河淀相连,沟壕纵横。淀内既有村庄又有田园,景色清新、淡雅。白洋淀独特的风韵,使人难忘。
导言:然而,这么美丽的白洋淀,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那茂密的芦花荡里,更是革命战士奋勇杀敌的好战场,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孙犁一同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感受革命前辈的英雄壮举。
屏幕上显示课题:芦花荡
方式二:电影导入
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断:
嘎子和房东小女孩英子泛舟在白洋淀湖面上……
导言:上面这段影片就是我国著名的电影《小兵张嘎》。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白洋淀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利用有利的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辗转茫茫河淀上,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谱写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凯歌,“雁翎队”也因此闻名中外。同学们知道吗,当年在白洋淀里带领游击队员打鬼子的雁翎队队长赵波。已年过八旬的老人,身板还很硬朗,登上小木船时很显轻盈。说起“白洋淀,英雄多,到处都有嘎子哥”这在淀区家喻户晓的民谣,这位电影《小兵张嘎》中“嘎子”的原型大声笑着说:“全雁翎队的队员都是‘嘎子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芦花荡就是反映当年抗日游击队战斗生活的小说。
方式三:简介作者及作品引入
播放作者孙犁生前各个时期的照片和作品集的各种版本,并配以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同时播出孙犁的简介:
孙犁——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等,此外还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叙事诗集、通讯报告集、散文集、论文集、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划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二、教与学
(一)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使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深入阅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提3个问题,并拟出问题的答案;
3、用一句话记录下自己初读课文后的感受;
4、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本课的相关资料,并准备在全班进行交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交流字词解释,
[电脑显示]
阴森:[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昏暗而令人害怕的;形容幽暗惨淡的样子;
监视:从旁监察注视;监督;
自信:相信自己;
自尊:自我尊重;
清爽:清新凉爽;清雅豪爽;轻松爽快;整洁;干净;
阴惨:阴暗凄惨;
飒飒:形容风吹动树木枝叶等的声音;
泅:qiǘ,游泳
央告:恳求
2、问题交流
3、抽生宣读感受
4、资料介绍
(一)整体感悟
1、听读课文,把握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电脑显示]
时间:抗日战争期的一天夜里到第二天中午
地点:芦花荡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抗日战士、日本鬼子
事件:老头子划着小船穿过封锁线将大菱、二菱送到芦花荡里去。
(注:显示顺序从上而下,同一行先黑后红)
2、默读课文,划分结构,归纳内容。
学生发言后,[电脑显示]
第一部分(○1—○8):故事的开端:介绍老头子多次驾船穿过日寇的封锁线,出色完成运输任务。
第二部分(9—54):故事的发展:写老头子运送两个女孩子回苇塘,穿过封锁线时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
第三部分(55—62):故事的高潮:写老头子智惩鬼子,为大菱报仇。
第四部分(63):故事的结局:写二菱藏身于芦花苇叶之下,目睹老头子英雄壮举。
3、探读课文,品析人物。
学生探究一: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你从课文中哪些内容看出?
[电脑显示]
老头子是一个 的人,我从 看出,因为 。
学生发言后,[电脑显示]
老当益壮、精明干练 外貌
满怀自信、勇敢无畏 肖像
头 藐视敌人、技艺高超 语言
爱国抗日、爱憎分明 动作
子 智勇双全、胆识过人 神态
抗日老英雄
学生探究二:品析课文中其他人物形象
[电脑显示]我从 看出, 是一个 的人,因为 。
学生交流发言后,[电脑显示]
大菱 年轻机敏 语言
活泼爽直 动作
热爱生活 神态
二菱 勇敢坚强
革命小战士
(二)研读赏析,欣赏优美的景物描写
1、从课文中勾划出生动优美的描写
2、反复朗读品味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记录下来。
3、交流美词、美句、美段的赏析
4、美段赏析
[电脑显示]
例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了鬼子往北飞去,落到一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例二: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例三: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
学生合作分析,写出赏析感受,交流发言后,再出示赏析参考:
赏析一:“躲开”写出水鸟对鬼子的憎恶,鸟犹如此,更何况是英雄的白洋淀人民,为下文老头子杀鬼子为大菱报仇埋下伏笔。
赏析二:“狠狠”写出老头子对敌人的仇恨,这源于要为大菱报仇,也为了要实现自己在两个女孩子面前许下的诺言,在惩恶的间隙还不忘“向着苇塘望一眼”,那意思是叫藏身于此的二菱可要瞧仔细了,我们不禁为老头子要强而又自尊的举动发出会心的微笑。后面对芦花美景的描绘,使这位老英雄的壮举充满诗意,更给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赏析三:“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晶莹明澈,星倒映在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给人“滴落下来”的幻觉。而就是在这美丽的地方,白天却是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见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道出了强烈的爱憎,在这险恶的环境中,苇子“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顽强生存的姿态刻画形神毕肖,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三)回读课文,写出自己读了本文的感受和体会,字数200字左右。
(四)课堂活动
1、模拟导游
视频一:白洋淀风光
要求:学生一边观看白洋风光片,一边以导游的身份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讲解;
2、撰写解说词
视频二:白洋淀民风民俗
要求:学生即兴为其配上一段解说词
3、仿写景物
视频三:中央电视台风光片——白洋淀
活动:学生将所观看到风光写一段景物描写。
三、想议练
A级: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及表达作用
1、苇子还是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天。
2、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3、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
4、小女孩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
B级:《芦花荡》中许多富于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再现了白洋淀优美的水乡特色,请你仔细观察自己的家乡,写一篇表现家乡特色的写景文章。
C级:阅读下文的选文,然后完成文后各题。
海尔曼博士是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大夫。他开的诊所已远近闻名,在波兰的布拉沙市里没有人不知道海尔曼和他的诊所的。
一天夜里,他的诊所被一个小偷给撬开,一点现金和贵重的药物,都被小偷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小偷摔折了大腿,要跑与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我诊所里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海尔曼把小偷抬上手术台,连夜给他做了连肢的手术,并打上石膏绷带。一直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把他交给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您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又一天,他的前妻护送一位车祸中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她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唯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正是夺走海尔曼爱妻的列夫斯特。
列夫斯特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待进了手术室才清醒过来。见拿着手术刀的是海尔曼,不由得大吃一惊,连忙挣扎着要起来。
“老实躺好,这是上帝的安排,你是我必须抢救的患者。医生在手术室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装送到海尔曼诊所。海尔曼支走了所有的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换上了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了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的。他没有地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这个人的心脏上……
在受审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他一字一顿地说,“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先是冷静地思考片刻,然后就扮演起自己的角色。’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字字千钧,全市人民都听到了。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里到处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海尔曼医生面对文的小偷和情敌,他对“天职”是怎样理解的?面对法西斯分子,他对“天职”又是怎么理解的?
2、比较原句与改句,哪句表述得更好?说明理由。
原句:然后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
改句:然后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剖开了 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
3、小说的前两个故事情节表现了主人公海尔曼医生仁慈、宽容的性格特征,第三个故事情节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4、海尔曼医生给法西斯“治病”是时为什么要换上去教堂才穿的西装和最新的白外套?
5、当海尔曼医生认出那名德国警官时,他会怎么想?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6、选文中画线的句子引用了斯威夫特《杂感》中的名言。斯威夫特是英国18世纪著名作家,他创作的小说《格列佛游记》共分四卷,请分加用一句话概括其中三卷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A级:1写出苇子的坚强不屈,是白洋淀人民坚强不屈的性格写照;2、写出老头子的自信;3、写出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抗日战士们勇敢乐观地打击敌人。4、写出了小女孩的活泼可爱,令人喜爱。B级略;C级1 作为医生面对患者,救死扶伤是应尽的职责;作为战士面对法西斯分子,消灭敌人是应尽的职责。2 原句更好,“一下子”表现动作之迅猛、果敢;更能表现出海尔曼医生的对法西斯无比仇恨的思想感情。3 勇敢、正义 。4 表明今天的“手术”与往日不同,表达出了他视死如归的决心。5 心理描写只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当时的情境即可。6 小人国游记(或:利立浦特游记);大人国游记(或:勒皮他游记,或:拉普他等地纪事);智马国游记(或:慧因国游诩)。
《芦花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2.分析人物性格,体验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了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能力目标】
1.紧扣小说特点,从情节、环境、人物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2.通过佳作欣赏和延伸拓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开展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情感目标】
1.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探究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先请同学们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欣赏一下美丽的芦花荡风光,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
(注意点评,如你的描述让我也不禁神往了;真美)
师: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主要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2、人物性格特征。
速读课文,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说说文章是怎样来突出这一特征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爱憎分明: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智勇双全: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三、复述故事情节
①默读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生动感人,请同学们试着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复述出来。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可以先列提纲,然后按提纲复述。
复述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语言要简练(用尽量少的话说清楚事情的经过)、生动(绘声绘色地叙事)。声音洪亮,仪态大方,用普通话复述。
②学生在小组内复述给同学听,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③每位代表复述结束后,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④最后评选出最佳复述者。
四、赏析人物,深入研读
师:讲完老人的故事,你觉得这位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师: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师小结:课文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作家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各个方面,使他身上具有一种立体美(板书)
五、品味景物,适当延伸
师:老人的形象无处不折射出可贵的人性之美,但我要说:芦花荡美丽景色的映衬使老人的形象更美。你们同意老师的这个观点吗?
投影:品一品
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六、课堂小结,拓展熏陶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更让我们赞叹不已。其实,在那个年代,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像这样的英雄又何止一位?
投影:结束语。
从这些英雄的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同学们,老师们,我提议: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这些英雄吧!
●板书设计
情节 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 真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