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复述小说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小组讨论来分析文章人物形象,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
情感与价值观:在理解“心声”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含义,培养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想听听同学们本周回家的感受。老师小结这位同学的感受,用一个词概括他的“心声”。今天我就来作一回听众,用心去倾听一下黄蓓佳笔下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有兴趣吗?
二、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读教材导语,及课后一个练习题,结合自读课文特点,本次课我们确定几个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概括本文故事。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把握本文的主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并在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边打个记号。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希望能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3、学生来集体评议朗读的学生读得怎样。李京京为什么会读得这样好?那怎样才能读好文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小结:李京京读得好是因为李京京与“万卡”经历相似,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李京京理解“万卡”的内心感受, “万卡”想念爷爷,他也想念爷爷。李京京觉得文中的“万卡”就是自己。
启示:要想读好文章,就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要从小说中走出来,(联系生活),又要走到小说中去(思考小说人物内心)。
四、学生自主学习,再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读后感:
1、读完课文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建议同学们从字词理解,从内容概括,人物评价,主题思考,也可从刚才三个学习目标中去谈你得到的感受,也可以质疑,问几个为什么。
要求用以下这几句式回答:我知道了 、我发现了 、我认为 、我对 有点疑问。
2、学生小组交流,每人讲一个方面。
3、全班再交流同学们的发现与理解。老师作适当点拔,并适当引导、启发、规纳,尤其是要引导同学们对人物的认识,对“心声”的理解。
五、整理学习后的成果:
本文的主人公是: 主人公是这样一个孩子: 主人公的心声是: 老师应怎样对待每一个学生:
六、课外拓展:
从李京京的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特别是做人方面的。
七、总结:这篇小说用真诚、纯朴、善良感动了各位同学,我相信每个人的未来是美好的,相信我们每个人也会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因为 我们都有许多不足,但是我相信只要有信心,没有办不到的事。
八、板书设计:
心 声
黄蓓佳
人物:李京京 真诚 勇敢 追求美好生活
程老师 认真 好强 自信 弄虚作假
主题:每个孩子都渴望幸福美好的生活
老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教学反思
首先,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甚至超过了讲读课文,因为同学们在充分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起来,更主动,更易于消化。其次,这节课是生动的。学生提问,学生整理,学生解决。他们直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发言精彩,畅所欲言。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活跃的。再次,这节课是散而有序的。看起来很乱,实则有恰当的组织。正如上面的教学流程所呈现。我觉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在于学生充分的预习,在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于教师巧妙的安排,在于师生积极的合作。以前,我也曾试着让学生上课,或者说让几个学生完成一篇文章的分析。那不是学生全面的参与,更多的是某些同学的表演。今天,有了这节课的试验,我想我的自读课教学就有清晰的思路与方法。我将用心探讨下去。《心声》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学生对小说反映的事件比较熟悉,有的可能还有过类似经历,因此这篇小说易于学生把握和理解。教法上以朗读、体会、讨论为主,激发共鸣,引发思考。
二、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情感,理解“心声”的丰富内涵。
2.抓住小说中的重要词句,品析文章中有关人物心理、动作的描写。
3.以小说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评析人物。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来就向往温暖与关爱,但往往又不得不生活在隔膜与孤独之中。《心声》就写了这样一个生活在孤独之中渴望交流和理解的心灵,让我们听听作品中主要人物李京京的心声吧。
(二)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了解故事。
对李京京、程老师、赵小桢三个人物的语气、情感的把握是重点。请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理解。
2.人物分析,问题探究。
阅读文章,然后说说你对李京京和程老师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结合文章具体句子探究:
(1)为什么李京京能读出《凡卡》的真切情感,而赵小桢不能。
(2)程老师开始不让李京京读课文,后来“只好”让他读,最后用“发颤”的声音请他把课文全部读完。说说程老师的内心活动。
(3)品析“心声”的内涵:李京京“想朗读课文”,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者同时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
3.语言品味,细节揣摩。
(1)抓住传神的动词品味:
这个故事他喜欢极了。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
京京刚走出教室,琅琅的读书声就从背后追了上来。
这个小小的可怜的“凡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
(2)抓住人物细节描写分析:
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课上要求大家有表情地朗读,大家把讲义拿出来。”
程老师有点慌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
(三)重点难点突破
1.情节安排:双线展开。
李京京一心想朗读课文的愿望与李京京的生活经历双线交织,情节发展推进巧妙。作者安排回家路上李京京读课文、回忆往事,一方面解开上文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的悬念,另一方面为下文李京京朗读课文时涌出眼泪作铺垫。虚实相间,角度多变,感染力强。插叙手法与心理描写相结合,有助于全面了解人物形象。
2.细节描写:细腻丰富。
细腻的描写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体现出作者情节构思的巧妙:极尽蓄势之能事,势愈高,则爆发愈烈,感染力愈强。
(1)公开课前,程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李京京“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结结巴巴地说”。
(2)回家路上,路过一片小树林时,李京京“忍不住……轻轻地念出声来”“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了起来”“心里难受极了”。
(3)第二天放学后,听赵小桢练习朗读时,李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不是这样的!”当赵小桢惊讶地质问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奚落他时,他“有点儿发窘”“嘟嘟囔囔地说”“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委委屈屈地离开教室”。
(4)公开课上,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时,李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其他如:“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这也是张力很大的一段,可以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3.作品主题:小中见大。
例如开头的描写:“大家都下课了,就是他们班还不下课。程老师总喜欢拖那么几分钟,好像这样就能让全班都考一百分似的。”读到这句话,你有何感想?“好像……似的”,作者的不以为然尽在其中。
公开课进行时:“林蓉从容不迫地朗诵了第一段。她读得很流畅,很清楚,程老师满意极了,连连点头,眉里眼里都是笑。”这也是一段纯客观的描写,但内容丰富,可以引发我们很多联想。
四、拓展延伸
1.阅读黄蓓佳的其他小说,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
2.以“公开课后”为题,发挥想象为课文续写,描写作品中人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