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组
(2023高一上·郑州月考)我国将在青海省冷湖附近建设一座中国最大的天文观测基地,观测条件可以媲美国际公认的三个最佳光学天文观测基地(位于智利北部山区、夏威夷莫纳克亚峰和南极内陆冰穹)。同时,我国已获准在智利北部的文特峰建立光学天文观测站。下图为冷湖和文特峰观测站的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材料中所有天文观测基地选址的共同区位因素有( )
①气温 ②降水 ③光污染 ④基础设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与文特峰观测站相比,冷湖天文观测站的突出优势是( )
A.空气稀薄 B.人口稀少 C.土地廉价 D.夜长更长
3.我国建设文特峰观测站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基本实现全天时连续观测 ②获得更加优越的观测条件
③开展射电天文观测 ④利于观测南半球天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图为某处火山口湖附近等高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湖中小岛最高处的海拔可能为( )
A.1898米 B.1945米 C.2048米 D.2123米
5.形成该小岛岩石多为岩浆喷发而形成。岩浆的来源最可能为( )
A.地壳 B.地核 C.岩石圈 D.软流层
6. 下列地区地壳最厚的是( )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马里亚纳海沟
(2022高三上·宝应开学考)不同地质年代的沉积岩含有不同生命现象的信息。下图示意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根据地层及其化石的有关知识,可知( )
①任何地层都含有生物化石②化石的特点与环境关系密切
③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④生物总是从复杂向简单演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人类出现在(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9.下列关于各地质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B.中生代,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C.中生代,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
D.古生代末期,海洋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下图表示四类地貌的素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① ② ③ ④地貌景观类型依次是( )
A.峡谷、三角洲、风蚀蘑菇、新月形沙丘
B.峡谷、冲积扇、风蚀蘑菇、三角洲
C.“U”形谷、三角洲、冲积扇、新月形沙丘
D.瀑布、冲积扇、水蚀崖、三角洲
11.对于①②③④地貌景观所处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景观多位于河流中下游
B.②景观多位于干支流交汇处
C.③景观多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D.④景观在我国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12.④地的盛行风向最有可能是( )
A.偏西风 B.偏东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电影《热气球飞行家》根据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詹姆斯及其副手亨利在1862年9月5日进行的真实研究改编:两人乘坐热气球飞上了11278米的高空,在途中遭遇了极端恶劣的天气情况和安全事故,凭借强大的意志力最终完成了研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该电影中的热气球主要飞行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14.下列天气情况适合乘坐热气球飞行的是( )
①晴朗天气 ②阴雨天气 ③较小风力 ④较大风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
1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太阳能资源在近40年来,不论是在总辐射量、年日照时数还是在年有效日照天数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减少,只是在减少幅度上存在着差异。不少学者对变化原因也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分析,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在太阳能资源变化上,我国东部与西部的主导因素并非一致。东部地区主要是人文原因,西部地区主要是自然原因。下图为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单位:亿焦耳/平方米)图。
(1)描述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2)比较甲乙两地年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3)简要分析影响年太阳辐射量的因素有哪些?
(4)目前我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没有大面积推广,简述其原因。
18.当地时间2月1日,危地马拉富埃戈火山在2018年首次喷发,火山灰形成巨大的“蘑菇云”进入大气层,形成火山灰云。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云”,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 和 。
(2)“蘑菇云”增强了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 。
(3)从理论上讲,“蘑菇云”会使当地白天地面温度不至于 ,夜晚温度不至于 ,昼夜温差会变 。
19.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出海陆间循环各个环节的名称。A ,B ,C ,G 。
(2)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当前人类能够施加影响的主要是 (填字母)环节。
(3)改变水循环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布的方法分别是① ,② 。
(4)如果该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湖泊也被围垦为耕地,可能会对该地区降水造成什么影响 为什么
20.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图1示意我国东部某地某时刻等压面,图2示意该地某日海陆气温变化,图3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材料二:北京地形图
(1)此时图1中a、b点之间的气温是a b(填“低于”“等于”或“高于”),a地大气垂直运动方向是向 。图2中实线表示 (填“陆地”或“海洋”)的气温变化。此时图1所示情况应出现于图2中的 (时间段)。
(2)在晴朗的时候,北京山区和平原之间常出现风向昼夜相反的变化。一般情况下,白天的风向为 风,夜晚的风向为 风。
(3)图3中字母A代表 层,B代表 层。A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分析其原因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地球仪与经纬网;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图的基本知识
【解析】【点评】天文观测主要受纬度、天气、云层、湿度、光污染以及设备器材等多种因素影响。
1.根据材料可知,天文观测基地既有位于高纬度的南极内陆冰穹,也有位于热带的夏威夷莫纳克亚峰与智利北部的文特峰,说明气温的影响较小,①错误;材料中的天文观测基地所在地降水量均较小,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利于观测,②正确;材料中的天文观测基地所在地均属于人口密度较小的区域,人类活动少,光污染较少,利于观测,③正确;材料中的天文观测基地所在地人口稀少,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④错误。
故答案为:B。
2.冷湖天文观测站的海拔高于文特峰观测站,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透明度越好,越有利于天文观测,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3.冷湖(94°E)与文特峰((72°W)时差近12小时,因此可实现全天时连续观测,①正确;冷湖与文特峰的观测条件相差不大,②错误;文特峰观测站是光学天文观测而不是射电观测,③错误;文特峰观测站位于南半球,有利于观测天空的南天区,我国天文观测的是主要是北天区,观测区域上能达到互补,④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4.D
5.D
6.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火口湖又称火山口湖,是指火山喷发后,因喷火口塌陷而形成的漏斗状洼地,之后经积水而形成的湖泊。火口湖形状独特,远远望去是一座锥形山体,四周为高峻的山峰所环绕,湖区往往伴随着众多的温泉。湖泊的外形似圆形或马蹄形,其面积较小,湖岸陡峭,湖水碧蓝且深不可测。
4.读图可知,等高距为100m,湖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等高线,小岛的最外面的海拔高度必然和火山最里层的海拔高度一样,即为1950m,那么小岛的最高处海拔在2050~2150m之间,故最可能为2123m,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5.由所学知识可知,岩浆形成的源地是地球内部圈层的软流层,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四个选项中青藏高原海拔最高,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7.B
8.D
9.A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一、地球的演化史:
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
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早古生代:三叶虫、册湖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一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
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5、新生代(距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二、地球环境演化与矿产形成
1、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格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有三个大的成煤期
(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
(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3)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7.生物化石的形成需要一定条件,并非所有地层都有化石,①错;化石能够指示当时的地理环境,说明化石与环境关系密切,②对;生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简单向复杂进化,③对④错。综上,本题选②③,即B。
8.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片可知,人类出现在新生代第四纪,D对。本题正确答案为D。
9.结合所学知识,古生代和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期,A对;新生代形成海陆基本格局,B错;古生代中后期,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初现,C错;古生代末期,60%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D错。综上,本题选A。
【答案】10.A
11.D
12.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
【解析】【点评】峡谷是一种狭而深的河谷,两横剖面呈V字形,两壁陡峭,谷底几乎全部被河床占据,谷地狭窄,深度大于宽度这是在山区由于流水下切作用强烈形成的。U形谷又称槽谷、冰蚀谷,由于冰川的创蚀使原沟谷加深、加宽,冰蚀谷常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的槽形谷。在U形谷底或两壁常能发育磨光面及冰川擦痕。
10.图中①景观显示是横剖面呈V字形,两壁陡峭,谷底几乎全部被河床占据,谷地狭窄,深度大于宽度这是流水下切作用强烈的山区 ,形成的峡谷;图中②地貌出现在河流入海口处,形如三角形,是流水堆积形成的三角洲地貌;③景观是一个突起的孤岩石,呈现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这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④景观特点是平面形如新月,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这是风力堆积形成的新月形沙丘。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A、①景观是峡谷,多位于河流上游,A错误;
B、②景观是三角洲,多位于河流入海口处,B错误;
C、③景观是风蚀蘑菇,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C错误;
D、④景观是新月形沙丘,多位于我国西北地区,D正确。
故答案为:D
12.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答案】13.A
14.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运动
【解析】【点评】热气球的唯一飞行动力是风。对于环球飞行的热气球来说,必须选择速度和方向都合适的高空气流,并随之运动,才能高效地完成飞行。就像作环球旅行时需要不停地换飞机一样,热气球需要搭乘不同的气流,“换气流”时飞行员所要做的就是调整高度,热气球的高度通常要达到十几千米。
13.A、根据材料“两人乘坐热气球飞上了11278米的高空”可知,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左右,目途中遭遇了只有对流层才有的极端恶劣天气,所以热气球主要飞行在对流层,A正确;
B与D、平流层水汽含量少,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不会出现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中,B、D错误;
C、高层大气空气稀薄,不可能产生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C错误。
故答案为:A
14.由于热气球受天气影响较大,大风不利于热气球的上升,阴雨天气不利于热气球的飞行,所以选择适合乘坐热气球飞行的天气是晴朗天气和较小风力。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5.D
16.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白天多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低;夜间多云,由于云层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使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高。晴朗的夜晚,天空没有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大,这样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寒冬里人造烟幕能起到防霜冻作用,人造烟幕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所以可以预防霜冻。
15.读图分析,①是太阳短波辐射,②是地面长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少,气温下降。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6.读图分析,①是太阳短波辐射,②是地面长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由于“秋阴不散”而导致“霜飞晚”,这句诗所表达的是阴天,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增强,导致下霜的时间晚。因此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7.【答案】(1)总量分布不均;西北多,东南少。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多,四川盆地少。
(2)太阳辐射最强的是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弱的是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四川盆地为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用强。
(3)纬度位置、天气状况,地势高低,海陆位置,大气透明度等等。
(4)太阳能不稳定,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开发太阳能的装备和技术成本较高,效率偏低等。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1) 根据材料中的图可看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不均。从空间方位上看,西北地区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在60~80亿焦耳/平方米左右,东南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在40~50亿焦耳/平方米左所以大致是西北多,东南少;从地形区上看,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量为70~80亿焦耳/平方米左右,为最多,内蒙古高原、新疆等地区年太阳辐射量为60~70亿焦耳平方米左右,相对较多,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量小于40亿焦耳/平方米,属最少。
(2)根据图中可看出,甲地为我国的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小于40亿焦耳/平方米,乙地为我国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70亿焦耳/平方米,所以太阳辐射最强的是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弱的是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比较洁净,尘埃少,对大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大阳辐射强,青藏海拔高,空气比较稀薄,水汽含量少,云量较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纬度较低,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平均较大,所以太阳辐射强。四川盆地为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失,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从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导致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量远大于四川盆地。
(3)根据材料中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可分析得出影响年太阳辐射量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一般来说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强) 、天气状况(阴天:太阳辐射弱,晴天:太阳辐射强)、地势高低 (地势高,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太阳辐射弱)、大气透明度 (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大气透明度底,太阳辐射弱) 等。
(4)太阳辐射易受到纬度高低、海拔高低、天气阴晴、昼夜情况等因素影响,表现为日变化大和季节变化大,导致太阳能资源开发不稳定;开发太阳能的装备和技术成本较高,不利于大面积推广此项技术,对地区要求性较高,导致安装效率偏低。
【点评】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更多,大气污染更为严重,雾霾天气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而我国西部地区近几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十年来太阳辐射量减少主要受自然原因的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受纬度、海拔、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纬度、海拔等变化不大,推测可能是受天气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近几十年来降水增多,云雨天气增多,云层更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
18.【答案】(1)①;②
(2)③
(3)过高;过低;小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读图判断①表示大气反射作用,②表示大气吸收作用,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蘑菇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反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即①和②。
(2)由上题分析知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为③。
(3)理论上,“蘑菇云”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反射和吸收作用,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使晚上气温不至于过低,当地昼夜温差会变小。
【点评】富埃戈火山,位于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西南约40千米处,是中美洲最活跃的火山之一。 富埃戈火山地处北纬14.473°,西经90.88°,海拔3763米,是由玄武岩、苦橄武岩构成的火山。富埃戈火山毗邻著名古城安地瓜,俯瞰危地马拉前首都安提瓜的三座大型层状火山之一,是南北走向的阿卡特南戈火山—富埃戈火山综合体的南端。
19.【答案】(1)降水;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
(2)G。
(3)修建水库、植树种草;跨流域调水
(4)使降水减少。植被和湖泊遭到破坏后,会减少地表的水汽蒸发和植物蒸腾,使大气中水汽减少。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从图示陆地、海洋及箭头关系可知,B箭头从海洋指向上,示意蒸发,A示意大气降水,C从海洋上空指向陆地上空,示意水汽输送,G箭头在地表指向海洋,为地表径流。
(2)目前人类能通过植树造林、跨流域调水等形式,影响地表径流,即主要是图示G环节。
(3)目前人类主要通过修建水库(或植树种草)来改变降水季节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跨流域调水来改变空间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如果该地区的植被遭到破坏,湖泊也被开垦为耕地,会使该地区降水减少没有植被和较大水面,则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会减少,空气中水汽含量会减少,从而会使降水减少区域气候会变得相对干燥
【点评】我国的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湖泊,自60年代以来被大规模围垦造田,加剧了湖区环境生态的劣变。湖北省的洪湖,1964年尚有水田83.2万亩,经多次围湖累计达30万亩,现存水面53万亩。由于湖容减小,严重减弱湖区的调蓄抗灾功能,以致汛期渍涝灾害频繁、低湖田土壤环境恶化,效益下降。围垦使水禽赖以生息的大片芦苇、荻丛环境遭到破坏,使水生动、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有些种群几乎绝迹,建闸使江湖隔断,洄游、半洄游鱼类的游动通道受阻,破坏了繁殖、肥育的生态条件,使湖区水产资源受到极大损害。围湖造田必须通过综合调查,保证湖泊生态的协调,发挥湖泊的调蓄、水产、农业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以获得生态、环境、经济的综合效益。
20.【答案】(1)高于;上;陆地;8~16时
(2)南(偏南)风;北(偏北)
(3)对流;平流;降低;该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于地面,越往高处,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高空中的等压面推测出近地面的等压面情况,此时近地面a地为低压,b地为高压,而近地面的高低气压是由于空气的冷热不均引起的,因此两地相比,此时a地气温高于b地;a为低压,原因是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的密度减小形成的。图2中实线的气温日较差大,虚线气温日较差小,所以实线表示陆地的气温变化;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气压低,海洋气压高,图1所示情况应出现于图2中的8~16时。
(2)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北京山区位于北方平原位于南部,白天山坡增温速度较快,为热源,平原为冷源,近地面风向由平原吹向山区,为偏南风,晚上山坡为冷源,平原为热源,近地面风由山区吹向平原,为偏北风。白天山坡升温速度快于山谷为热源,盛行上升气流,平原为冷源,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风由山谷吹向山区。
(3)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层为12km以下,为对流层,其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近获得的热量越多,气温越高,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能量越少,气温越低,所以其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B层为12km一50km之间,为平流层;C层位于50km以上,为高层大气。
【点评】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的特点是山地多、平原少,北部为中低山区,东南部是缓斜的平原,其中山区面积约占61%,平原面积约占39%。全市平均海拔43.5米。北京市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主要山脉有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北京市西部为西山属太行山脉;北部和东北部为军都山属燕山山脉。最高的山峰为京西门头沟区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最低点三垡位于通州区,海拔7米。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1 / 1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组
(2023高一上·郑州月考)我国将在青海省冷湖附近建设一座中国最大的天文观测基地,观测条件可以媲美国际公认的三个最佳光学天文观测基地(位于智利北部山区、夏威夷莫纳克亚峰和南极内陆冰穹)。同时,我国已获准在智利北部的文特峰建立光学天文观测站。下图为冷湖和文特峰观测站的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材料中所有天文观测基地选址的共同区位因素有( )
①气温 ②降水 ③光污染 ④基础设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与文特峰观测站相比,冷湖天文观测站的突出优势是( )
A.空气稀薄 B.人口稀少 C.土地廉价 D.夜长更长
3.我国建设文特峰观测站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基本实现全天时连续观测 ②获得更加优越的观测条件
③开展射电天文观测 ④利于观测南半球天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地球仪与经纬网;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图的基本知识
【解析】【点评】天文观测主要受纬度、天气、云层、湿度、光污染以及设备器材等多种因素影响。
1.根据材料可知,天文观测基地既有位于高纬度的南极内陆冰穹,也有位于热带的夏威夷莫纳克亚峰与智利北部的文特峰,说明气温的影响较小,①错误;材料中的天文观测基地所在地降水量均较小,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利于观测,②正确;材料中的天文观测基地所在地均属于人口密度较小的区域,人类活动少,光污染较少,利于观测,③正确;材料中的天文观测基地所在地人口稀少,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④错误。
故答案为:B。
2.冷湖天文观测站的海拔高于文特峰观测站,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透明度越好,越有利于天文观测,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3.冷湖(94°E)与文特峰((72°W)时差近12小时,因此可实现全天时连续观测,①正确;冷湖与文特峰的观测条件相差不大,②错误;文特峰观测站是光学天文观测而不是射电观测,③错误;文特峰观测站位于南半球,有利于观测天空的南天区,我国天文观测的是主要是北天区,观测区域上能达到互补,④正确。
故答案为:C。
下图为某处火山口湖附近等高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湖中小岛最高处的海拔可能为( )
A.1898米 B.1945米 C.2048米 D.2123米
5.形成该小岛岩石多为岩浆喷发而形成。岩浆的来源最可能为( )
A.地壳 B.地核 C.岩石圈 D.软流层
6. 下列地区地壳最厚的是( )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马里亚纳海沟
【答案】4.D
5.D
6.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火口湖又称火山口湖,是指火山喷发后,因喷火口塌陷而形成的漏斗状洼地,之后经积水而形成的湖泊。火口湖形状独特,远远望去是一座锥形山体,四周为高峻的山峰所环绕,湖区往往伴随着众多的温泉。湖泊的外形似圆形或马蹄形,其面积较小,湖岸陡峭,湖水碧蓝且深不可测。
4.读图可知,等高距为100m,湖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等高线,小岛的最外面的海拔高度必然和火山最里层的海拔高度一样,即为1950m,那么小岛的最高处海拔在2050~2150m之间,故最可能为2123m,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5.由所学知识可知,岩浆形成的源地是地球内部圈层的软流层,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四个选项中青藏高原海拔最高,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2高三上·宝应开学考)不同地质年代的沉积岩含有不同生命现象的信息。下图示意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根据地层及其化石的有关知识,可知( )
①任何地层都含有生物化石②化石的特点与环境关系密切
③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④生物总是从复杂向简单演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人类出现在(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9.下列关于各地质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B.中生代,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C.中生代,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
D.古生代末期,海洋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答案】7.B
8.D
9.A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一、地球的演化史:
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
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早古生代:三叶虫、册湖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一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
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5、新生代(距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二、地球环境演化与矿产形成
1、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格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有三个大的成煤期
(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
(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3)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7.生物化石的形成需要一定条件,并非所有地层都有化石,①错;化石能够指示当时的地理环境,说明化石与环境关系密切,②对;生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简单向复杂进化,③对④错。综上,本题选②③,即B。
8.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片可知,人类出现在新生代第四纪,D对。本题正确答案为D。
9.结合所学知识,古生代和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期,A对;新生代形成海陆基本格局,B错;古生代中后期,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初现,C错;古生代末期,60%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D错。综上,本题选A。
下图表示四类地貌的素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① ② ③ ④地貌景观类型依次是( )
A.峡谷、三角洲、风蚀蘑菇、新月形沙丘
B.峡谷、冲积扇、风蚀蘑菇、三角洲
C.“U”形谷、三角洲、冲积扇、新月形沙丘
D.瀑布、冲积扇、水蚀崖、三角洲
11.对于①②③④地貌景观所处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景观多位于河流中下游
B.②景观多位于干支流交汇处
C.③景观多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D.④景观在我国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12.④地的盛行风向最有可能是( )
A.偏西风 B.偏东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答案】10.A
11.D
12.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
【解析】【点评】峡谷是一种狭而深的河谷,两横剖面呈V字形,两壁陡峭,谷底几乎全部被河床占据,谷地狭窄,深度大于宽度这是在山区由于流水下切作用强烈形成的。U形谷又称槽谷、冰蚀谷,由于冰川的创蚀使原沟谷加深、加宽,冰蚀谷常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的槽形谷。在U形谷底或两壁常能发育磨光面及冰川擦痕。
10.图中①景观显示是横剖面呈V字形,两壁陡峭,谷底几乎全部被河床占据,谷地狭窄,深度大于宽度这是流水下切作用强烈的山区 ,形成的峡谷;图中②地貌出现在河流入海口处,形如三角形,是流水堆积形成的三角洲地貌;③景观是一个突起的孤岩石,呈现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这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④景观特点是平面形如新月,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这是风力堆积形成的新月形沙丘。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A、①景观是峡谷,多位于河流上游,A错误;
B、②景观是三角洲,多位于河流入海口处,B错误;
C、③景观是风蚀蘑菇,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C错误;
D、④景观是新月形沙丘,多位于我国西北地区,D正确。
故答案为:D
12.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电影《热气球飞行家》根据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詹姆斯及其副手亨利在1862年9月5日进行的真实研究改编:两人乘坐热气球飞上了11278米的高空,在途中遭遇了极端恶劣的天气情况和安全事故,凭借强大的意志力最终完成了研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该电影中的热气球主要飞行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14.下列天气情况适合乘坐热气球飞行的是( )
①晴朗天气 ②阴雨天气 ③较小风力 ④较大风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3.A
14.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运动
【解析】【点评】热气球的唯一飞行动力是风。对于环球飞行的热气球来说,必须选择速度和方向都合适的高空气流,并随之运动,才能高效地完成飞行。就像作环球旅行时需要不停地换飞机一样,热气球需要搭乘不同的气流,“换气流”时飞行员所要做的就是调整高度,热气球的高度通常要达到十几千米。
13.A、根据材料“两人乘坐热气球飞上了11278米的高空”可知,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左右,目途中遭遇了只有对流层才有的极端恶劣天气,所以热气球主要飞行在对流层,A正确;
B与D、平流层水汽含量少,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不会出现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中,B、D错误;
C、高层大气空气稀薄,不可能产生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C错误。
故答案为:A
14.由于热气球受天气影响较大,大风不利于热气球的上升,阴雨天气不利于热气球的飞行,所以选择适合乘坐热气球飞行的天气是晴朗天气和较小风力。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
1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5.D
16.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白天多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低;夜间多云,由于云层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使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高。晴朗的夜晚,天空没有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大,这样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寒冬里人造烟幕能起到防霜冻作用,人造烟幕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所以可以预防霜冻。
15.读图分析,①是太阳短波辐射,②是地面长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少,气温下降。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6.读图分析,①是太阳短波辐射,②是地面长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由于“秋阴不散”而导致“霜飞晚”,这句诗所表达的是阴天,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增强,导致下霜的时间晚。因此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太阳能资源在近40年来,不论是在总辐射量、年日照时数还是在年有效日照天数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减少,只是在减少幅度上存在着差异。不少学者对变化原因也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分析,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在太阳能资源变化上,我国东部与西部的主导因素并非一致。东部地区主要是人文原因,西部地区主要是自然原因。下图为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单位:亿焦耳/平方米)图。
(1)描述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2)比较甲乙两地年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3)简要分析影响年太阳辐射量的因素有哪些?
(4)目前我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没有大面积推广,简述其原因。
【答案】(1)总量分布不均;西北多,东南少。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多,四川盆地少。
(2)太阳辐射最强的是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弱的是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四川盆地为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用强。
(3)纬度位置、天气状况,地势高低,海陆位置,大气透明度等等。
(4)太阳能不稳定,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开发太阳能的装备和技术成本较高,效率偏低等。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1) 根据材料中的图可看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不均。从空间方位上看,西北地区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在60~80亿焦耳/平方米左右,东南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在40~50亿焦耳/平方米左所以大致是西北多,东南少;从地形区上看,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量为70~80亿焦耳/平方米左右,为最多,内蒙古高原、新疆等地区年太阳辐射量为60~70亿焦耳平方米左右,相对较多,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量小于40亿焦耳/平方米,属最少。
(2)根据图中可看出,甲地为我国的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小于40亿焦耳/平方米,乙地为我国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70亿焦耳/平方米,所以太阳辐射最强的是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弱的是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比较洁净,尘埃少,对大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大阳辐射强,青藏海拔高,空气比较稀薄,水汽含量少,云量较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纬度较低,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平均较大,所以太阳辐射强。四川盆地为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失,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从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导致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量远大于四川盆地。
(3)根据材料中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可分析得出影响年太阳辐射量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一般来说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强) 、天气状况(阴天:太阳辐射弱,晴天:太阳辐射强)、地势高低 (地势高,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太阳辐射弱)、大气透明度 (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大气透明度底,太阳辐射弱) 等。
(4)太阳辐射易受到纬度高低、海拔高低、天气阴晴、昼夜情况等因素影响,表现为日变化大和季节变化大,导致太阳能资源开发不稳定;开发太阳能的装备和技术成本较高,不利于大面积推广此项技术,对地区要求性较高,导致安装效率偏低。
【点评】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更多,大气污染更为严重,雾霾天气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而我国西部地区近几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十年来太阳辐射量减少主要受自然原因的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受纬度、海拔、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纬度、海拔等变化不大,推测可能是受天气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近几十年来降水增多,云雨天气增多,云层更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
18.当地时间2月1日,危地马拉富埃戈火山在2018年首次喷发,火山灰形成巨大的“蘑菇云”进入大气层,形成火山灰云。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云”,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 和 。
(2)“蘑菇云”增强了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 。
(3)从理论上讲,“蘑菇云”会使当地白天地面温度不至于 ,夜晚温度不至于 ,昼夜温差会变 。
【答案】(1)①;②
(2)③
(3)过高;过低;小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读图判断①表示大气反射作用,②表示大气吸收作用,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蘑菇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反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即①和②。
(2)由上题分析知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为③。
(3)理论上,“蘑菇云”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反射和吸收作用,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使晚上气温不至于过低,当地昼夜温差会变小。
【点评】富埃戈火山,位于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西南约40千米处,是中美洲最活跃的火山之一。 富埃戈火山地处北纬14.473°,西经90.88°,海拔3763米,是由玄武岩、苦橄武岩构成的火山。富埃戈火山毗邻著名古城安地瓜,俯瞰危地马拉前首都安提瓜的三座大型层状火山之一,是南北走向的阿卡特南戈火山—富埃戈火山综合体的南端。
19.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出海陆间循环各个环节的名称。A ,B ,C ,G 。
(2)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当前人类能够施加影响的主要是 (填字母)环节。
(3)改变水循环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布的方法分别是① ,② 。
(4)如果该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湖泊也被围垦为耕地,可能会对该地区降水造成什么影响 为什么
【答案】(1)降水;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
(2)G。
(3)修建水库、植树种草;跨流域调水
(4)使降水减少。植被和湖泊遭到破坏后,会减少地表的水汽蒸发和植物蒸腾,使大气中水汽减少。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从图示陆地、海洋及箭头关系可知,B箭头从海洋指向上,示意蒸发,A示意大气降水,C从海洋上空指向陆地上空,示意水汽输送,G箭头在地表指向海洋,为地表径流。
(2)目前人类能通过植树造林、跨流域调水等形式,影响地表径流,即主要是图示G环节。
(3)目前人类主要通过修建水库(或植树种草)来改变降水季节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跨流域调水来改变空间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如果该地区的植被遭到破坏,湖泊也被开垦为耕地,会使该地区降水减少没有植被和较大水面,则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会减少,空气中水汽含量会减少,从而会使降水减少区域气候会变得相对干燥
【点评】我国的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湖泊,自60年代以来被大规模围垦造田,加剧了湖区环境生态的劣变。湖北省的洪湖,1964年尚有水田83.2万亩,经多次围湖累计达30万亩,现存水面53万亩。由于湖容减小,严重减弱湖区的调蓄抗灾功能,以致汛期渍涝灾害频繁、低湖田土壤环境恶化,效益下降。围垦使水禽赖以生息的大片芦苇、荻丛环境遭到破坏,使水生动、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有些种群几乎绝迹,建闸使江湖隔断,洄游、半洄游鱼类的游动通道受阻,破坏了繁殖、肥育的生态条件,使湖区水产资源受到极大损害。围湖造田必须通过综合调查,保证湖泊生态的协调,发挥湖泊的调蓄、水产、农业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以获得生态、环境、经济的综合效益。
20.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图1示意我国东部某地某时刻等压面,图2示意该地某日海陆气温变化,图3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材料二:北京地形图
(1)此时图1中a、b点之间的气温是a b(填“低于”“等于”或“高于”),a地大气垂直运动方向是向 。图2中实线表示 (填“陆地”或“海洋”)的气温变化。此时图1所示情况应出现于图2中的 (时间段)。
(2)在晴朗的时候,北京山区和平原之间常出现风向昼夜相反的变化。一般情况下,白天的风向为 风,夜晚的风向为 风。
(3)图3中字母A代表 层,B代表 层。A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分析其原因 。
【答案】(1)高于;上;陆地;8~16时
(2)南(偏南)风;北(偏北)
(3)对流;平流;降低;该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于地面,越往高处,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高空中的等压面推测出近地面的等压面情况,此时近地面a地为低压,b地为高压,而近地面的高低气压是由于空气的冷热不均引起的,因此两地相比,此时a地气温高于b地;a为低压,原因是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的密度减小形成的。图2中实线的气温日较差大,虚线气温日较差小,所以实线表示陆地的气温变化;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气压低,海洋气压高,图1所示情况应出现于图2中的8~16时。
(2)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北京山区位于北方平原位于南部,白天山坡增温速度较快,为热源,平原为冷源,近地面风向由平原吹向山区,为偏南风,晚上山坡为冷源,平原为热源,近地面风由山区吹向平原,为偏北风。白天山坡升温速度快于山谷为热源,盛行上升气流,平原为冷源,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风由山谷吹向山区。
(3)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层为12km以下,为对流层,其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近获得的热量越多,气温越高,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能量越少,气温越低,所以其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B层为12km一50km之间,为平流层;C层位于50km以上,为高层大气。
【点评】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的特点是山地多、平原少,北部为中低山区,东南部是缓斜的平原,其中山区面积约占61%,平原面积约占39%。全市平均海拔43.5米。北京市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主要山脉有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北京市西部为西山属太行山脉;北部和东北部为军都山属燕山山脉。最高的山峰为京西门头沟区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最低点三垡位于通州区,海拔7米。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