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青春激扬)单元研习任务
[单元任务一]
讨论话题“青春的价值”
一、本单元作品抒发的都是青春情怀。作品中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哪些是你以前未曾留意,而读过之后感受很深的?哪些已经点燃了你思考人生、积极上进的热情?认真阅读、欣赏这些作品,从你最有感触的一点出发,与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教师用书解析]
第一项任务主要是落实人文主题学习,引导学生感悟青春情怀,理解青春的价值,虽然目标是落实在人文主题上,但落实的手段还是要从语文入手,所以首先还是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认真阅读、欣赏这些作品”做到位。
这里的阅读欣赏是主题性的,要以青春元素去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所以要回答“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就要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内容,比如诗句、语言、人物、情节、细节、心理活动等。
接着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有关这一主题的生活经验、情感触动和人生思考带进来,与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比较,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落实任务群提出的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进行阅读的目标。回答“感受最深”,要扣住“感受”,既要将阅读课文的收获说出来,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
再接着就要引导学生对“青春的价值”进行思考了。要注意,这一思考不是泛泛的、表面的,而是集中在价值与理想层面,所以,要从正面进行引导和约束,而且不能脱离对课文的 阅读和理解。既要回答“哪些”,又要具体回答“思考”和“热情”,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另外,既然是讨论,就要从口头表达上对学生进行辅导,并提出相应的要求。至于讨论的范围和形式,可以视情况而定。但不管怎样的范围和形式,都要形成成果,落实到纸面,从而把任务完成到位。
[单元任务二]
1.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
二、反复诵读本单元诗歌作品,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感受不同的风格。
1.五首诗歌风格各异,但诗人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任选一首,想一想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写一则札记。
[教师用书解析]
第二项任务是围绕本单元诗歌的阅读与欣赏来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学习诗歌鉴赏重点是学习诗歌欣赏的方法,并且点出了路径——意象和诗歌语言,并引导学生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感受作品不同的风格。
这一任务具体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重在意象:选一首作品来欣赏,抓住意象,写一则札记。建议让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再把诗歌意象的知识巩固提高一下。对如何写欣赏札记做好辅导。札记内容要记录自己欣赏感悟的内容,要写出自己的感受,不一定长,一两百字就可以了;也不一定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要言不烦。以欣赏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为例,先看看这首词用了哪些意象,如寒秋、湘江、山、秋天的红树林、清澈见底的江水、“争流”的船只、天上的飞鹰、水中的游鱼,以及观看风景的人物等,然后把这些意象归类,如有关于季节的,有关于自然景物的,有关于人物的,之后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得出特点:总的来说是阔大、雄浑、豪迈,充满理想激情。这种风格的意象会引发欣赏者相应的情感反应,使欣赏者受到感染,发现祖国山川大地的美丽,激发出为之奉献的豪情壮志。其过程就是阅读文本,找出意象,给意象进行分类,分析不同意象表达的思想情感,再将它们进行综合,体悟作品整体的意蕴和情感,由此完成作品的欣赏。写作札记能记录这一过程就可以了。
[参考示例]
《沁园春·长沙》的意象思考
意象,是指诗词中某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经其他作者反复运用,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作者首先选取的意象是湘江。深秋,作者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奔流。脚下是橘子洲,面前是奔流不息的湘江水,背后是“寥廓江天万里霜”的秋景图,整个画面气势恢宏。“立”前冠一“独”字,让人份佛看到作者顶天立地、雄姿英发、中流砥柱的伟人形象。作者把自己置身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境界。
此外,作品中还有一系列的意象:山、林、江、鹰、鱼。山、林、江、射分别为万山、层林、漫江、百射,以数量之多和外在形象之大涉染博大的、辽阔的空间。作者眼中看到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层层叠叠的树林,一片火红树林如火,是作者热情如火的外在形象。红色象征着激情,象征着燃烧,象征着革命,也可以将其看成燎原的星星之火,暗合当时的革命形势,与作者志气昂扬、心潮澎湃的思绪相契合体现了强大的艺术魅力。接着作者又把视线从广阔的背景中收回,百条大船在宽广的江市上劈波斩浪,竞相行驶,描写出一幅热闹的“百射争流图”,烘托了作者心中的火热激情。
意象对于作者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特定意义,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感情。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由于选取意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营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给人以很强的审美体验。
[单元任务二]
2.通过写作背景和诗歌语言来欣赏诗歌
二、反复诵读本单元诗歌作品,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感受不同的风格。
2.查找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资料,建议阅读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加深对这首词主旨的理解。还要注意感受词作的意境,抓住“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去欣赏这首词。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
[教师用书解析]
第二部分的任务相对复杂一些,主要由两方面的学习训练组成。一是学习“知人论世”的文学欣赏方法。教材对这一方法的学习已经提供了资源信息,即阅读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通过这本书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和与长沙的关系。毛泽东是在长沙上的师范学校,在求学期间就接触革命。后来又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编辑革命刊物,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这首词写于1925年,是毛泽东从家乡经长沙去广东时写下的,经过长沙,毛泽东睹物生情,想起过去的峰嵘岁月和革命的前途、国家的未来和自己的使命,有感而发。
这些革命经历和创作情境都是具体的、生动的,是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与革命状况密切相关的。
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分享,说出各自的阅读感受,特别是对资料中记载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的章节有哪些感受,最难忘的片段有哪些,等等。这样的阅读和讨论会加深学生对毛泽东的认识,从而在欣赏词作时给作品中的豪情壮志注入具体的内容,更会对作品的创作意图,包括为什么会写成这样的风格有真切的理解。教师可以此为例与学生讨论这一学习方法的意义和作用,举一反三,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本单元其他作品的学习中去。
第二个方面是扣住总任务的,即落到诗歌语言上。不管是通过意象,还是通过诗歌语言,总是离不开作品的整体理解,个别与整体是互相依存的。对整体的理解,有赖于对局部的把握;对局部的理解,有赖于对整体的把握:这种关系在阐释学上叫作“阐释循环”。对诗歌特别是旧体诗而言,这整体可以是作品的意境。意境这个概念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到,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词作整体的感受,这种感受的表达要有画面感,要有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指出自己最喜欢,最有心得的词语,谈谈这些词语对构成和生成作品意境的作用和效果,这样就将对词语表现力的感受和理解落到了实处。比如“万山红遍”,语言很精练,秋天到了,树叶红了,如何写出这种红,以及红的程度?如何通过红叶写出秋天的壮观?作者一是用了“万”,二是用了“遍”,并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但那种气象、境界就出来了。“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都有相同的表达效果。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由于每个人关注点不一样,对不同词语的感受也不一样,这就有了讨论交流的前提和必要。通过讨论,学生会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参考示例]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 1925年。这年深秋,毛泽东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站在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想起往昔的峰嵘岁月、革命的前途、国家的未来和自己的使命,创作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词中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可感且富于表现力。
用词准确生动。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的“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了树林的层层叠叠,“染”字则描绘出枫林宛若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这些词语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渲染出浓艳鲜明的色彩,表述准确生动。
用词形象可感。如“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儿在水中轻快自如地游动像鸟在空中翱翔一样的情态。“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境界在这个字的烘托下现出一隅,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诗歌形象。
语言富于表现力。如“粪土当年万户候”中的“粪土”二字是名词作动词,恰当地表达出了词人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的蔑视阶级敌人的革命气概,语言精练而含义丰富。
[单元任务二]
3.通朗诵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3.任选一首诗,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对诗作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同学之间相互点评。
[教师用书解析]
第三部分是有关朗读训练的。这一部分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贯串在整个诗歌学习的过程中。
诗歌是适合朗读的文体,也是必须朗读的文体,诗歌之美在朗读中会体现得更明显,要让学生理解、领会作品内容与朗读之间的关系。朗读要传达出作品的意蕴和神采,对作品理解得越深刻到位,朗读的效果就会更好。所以,体悟与分析是朗读的前提。要指导学生作朗读方案设计,不要只是凭着感觉走,而是要将此前学习过的对作品的理解作为朗读的依据。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朗读,评判朗读的效果。
[提示]
朗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②朗读熟练,声音洪亮;③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准确把握作品节奏停顿适当;④准确把提作品内涵,声情并茂,朗读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单元任务三]
历史背景与作品内涵 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 点评细节描写
三、《百合花》写的是战争年代一名革命军人的牺牲,《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两篇小说的时代背景不同,表现的青春情怀却都是那样感人。阅读时要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作品的内涵,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从两篇小说中各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
[教师用书解析]
第三项任务是两篇短篇小说的学习。这项任务有三个目标。
一是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特定的内涵。比如这两篇小说,一篇写于解放初期,内容是关于解放战争的故事;一篇写于改革开放不久,内容是小山村年轻人的故事。对其主旨的解读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离不开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阅读作品不能孤立地去看作品,不能就文本说文本,而要将文本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在特定时空、作家自身与文本建立的多维世界中解读作品。
因此,《百合花》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年轻人追求民族解放和自由进步的青春,《哦,香雪》是改革开放时代山村青年对现代生活的向往,是另一种青春。同是青春,内涵与表现形态都不一样。
二是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描写是小说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描写的种类很多,如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又可以再细分,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可以结合具体的作品欣赏给学生们介绍,让学生在具体的分析中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
就这两篇小说而言,描写很多,也很成功,可以让学生阅读作品,然后从作品中寻找描写的部分,如《百合花》中对小战士和年轻媳妇的人物描写,回忆中的景物描写与风俗描写,再如《哦,香雪》里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一般来说,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小说的一切艺术手段都是为人物服务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而环境描写包括景物描写也都是为了反映或烘托人物的心理,渲染气氛,最终还是为了表现人物。比如《百合花》写“我”对小通讯员拖毛竹场景的想象,这一想象场景的描写不但从感情上拉近了两人的距离,而且通过这一美好的场景写出了小通讯员的勤劳、善良,写出了人物的纯真善良。
三是评点。评点的内容主要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评点是一种常见的、简单实用的读书方法。评点可以在书上做记号,也可以把当时的感想用最简洁的话写在旁边。为以后深入阅读、撰写读书笔记和作研究留下最初的印记。从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来说这两篇小说可评点的精彩之处很多,如《百合花》中借被子和最后送别小通讯员的段落,《哦,香雪》中少女们火车边的活动和香雪从西山口往回走两部分内容,等等。
[参考示例一]
《百合花》中对通讯员枪简里插的树枝、野菊花的细节描写,巧妙妥帖地表现了小战士的形象特点。
在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我”从通讯员背后看去,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不是伪装,而是“装饰点缀”,这正是通讯员天真活泼性格的反映,是他那颗年轻而火热的心的写照。当通讯员回团部时,“我”又一次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含蓄地表现了小战士面临战斗却毫不畏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两处细节体现出我们的战士是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和平与幸福的生活而扛起枪杆的。他们对敌人有无比的恨;同时,他们也有着爱自然、爱生活、爱和平的情愫。
[参考示例二]
《哦,香雪》的“香雪夜归”这一情节中,作者抓住一系列的细节展开了复杂、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示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使香雪的形象更加丰满。
文中“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叫人心跳的寂静”“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等句,用环境折射出她的恐惧。如此胆小的她却能独自面对大山与黑夜,表现出她的勇敢和强烈的自尊心。接着写她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作者用了“举”“拍”“放”“合”等一系列动词,传神地写出了香雪“心里很满意”。随着香雪心情的变化,“风也柔和了许多”“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静谧的自然环境烘托了香雪愉悦的心情。
小说着重描写香雪独自一人走夜路时的所见所感,在这其中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充分而细致地揭示了香雪的心理活动,展现了香雪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以及她对都市文明的渴慕与追求。
[单元任务四]
写一首诗 合作编辑一本诗集
四、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结合本单元诗作和能够引发你思考的其他作品,发挥想象写一首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给未来留下宝贵的记忆。注意借鉴本单元诗歌在意象选择、语言锤炼等方面的手法,使诗作多一些“诗味”。汇总所有同学的诗作,全班合作编辑一本诗集作为青春的纪念。
[教师用书解析]
第四个任务是以写作为中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一任务再次回扣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以另一种方式来思考青春、理想、成长和社会责任并表达出来。这一任务可以参考本单元的写作知识短文《学写诗歌》来完成。
这一任务可以分解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诗歌创作。可能有部分学生较早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但总体来说创作水平应该是参差不齐的,建议对学生进行分别指导。还有就是要从诗歌写作的最基本技能出发,可以借助诗歌写作指导书籍、当地诗人的讲座辅导来辅助教学。可以在志愿的基础上用学生的习作来分析成败得失。要特别重视修改,对初学写诗的人来说,反复修改会让他找到感觉,使作品越来越有诗味。总之,要尝试、寻找最契合学生诗歌写作实际的方式来指导他们。
第二部分是比较和鉴赏。编诗集,使学生一下子接触到了一大批以青春为主题的诗作。要编,就要选,哪些诗写得好,哪些不太成功,哪些需要修改,这是一个锻炼眼力的好机会,师生应该共同参与到这一有用又有趣的活动中去。单元中的诗作都是经典师生是带着崇敬的心理去学习的,在它们面前,我们的思维往往是单向度的,就是琢磨它们好在什么地方。面对自己和同学们的作品就不能这么单向度了,既要发现和欣赏其中的好,又要寻找和发现其中的不足,要鉴别、挑选,这是双向度的,所以,特别能锻炼人。
第三部分是编。编既涉及写、选,还涉及编排。编排有好多方法,大家要好好地讨论,找到恰当的编排顺序,既反映写作成绩,又能吸引读者,形式还要争取新颖活泼符合青春的主题。集子最终以什么形态呈现也是一个学习任务,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都涉及内容编排、栏目设置、排版设计、撰写前言或后记等,需要多方面的能力才能完成。所以,这一任务的活动性、实践性、交叉性和合作性都很强,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