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8 21:46:58

文档简介

广州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三校联考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按照中国的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要进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的表达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加以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译的。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
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每个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本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本身可以溯源于三十年代金岳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所区分的“在中国的哲学史”还是“中国哲学的史”。尽管对人生意义、生活价值以至宇宙本源等等问题有同样的兴趣和探求,但中国并无西方的哲学(philosophy)。儒、道均是半哲学、半宗教。它们强调的是“践履”,“工夫即本体”不只是哲学命题,而更是实践法规。宋明理学不仅有“半日读书”,明辨义理,而且还有“半日静坐”,修心养性。儒家的修、齐、治、平,主要不是哲学思辨,孔、孟、程、朱、陆、王也大不同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但自胡适、冯友兰用西方框架剪裁中国材料编写“哲学史”以来,随后又由侯外庐、冯契、牟宗三等人或用唯物唯心,或用范畴演进,或用“智的直观”等来阐释、编写,已形成了数十年来的学术常规。它在理出一套逻辑理路,廓清传统思想和概念的模糊含混、缺乏系统上大有功绩,却产生了可能有失传统真相的问题。最近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巨著也表明朱熹等所谓“哲学家”真正关切和论辩的,主要并不在于形上心性,而仍在现实政治,仍是政治文化,这便颇有异于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以纯粹西方哲学模式描画出来的宋明理学。实际上,在西方哲学史课本中,无论亚里士多德或洛克,可以一字不提他们重要的政治思想;而在中国“哲学史”的课本,无论孔、老以及他人,不谈“礼”“仁”等政治思想,“哲学”即无从谈起。离开“不忍人之政”,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无所着落。玄学和理学的种种“哲学”讨论,也总是紧密与现实伦常政治和个体修身教导缠在一起。所以,即使同样说“爱智”(哲学一词“本义”),中国所“爱”的“智”恐怕与希腊也并不全同。这一切似乎表明,在接受了一百年的欧风美雨之后,中国思想学术界在重新反思,在开始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传统阐释。A“中国有思想无哲学”,德里达近年访问中国重申这一断言,曾引起好些人作黑格尔式的理解而备感愤慨。其实,B无哲学,有何妨?所以另一批人将“中国有哲学”称之为“汉话胡说”。
从思想领域的语言说,这是如何更准确而不是套用西方框架来阐释传统,但又不回避使用以西方词汇为基本工具的现代语言。我们不必追随马一浮。马游学美国,且有译著,却拒绝现代通用语言,坚持沿袭理、气、道、心等等传统词汇来谈自己的儒家“六艺论”。此路难通,已成史实。所以,出路只能是:在接受普世性的现代哲学词汇和语言的同时,注意这些语言、词汇、概念、范畴使用到中国文化上所具有的局限和缺失,从而注意更好地进行准确把握和解释阐说。“哲学”一词未可废,“本体论”“现象”“本体”“形而上学”“超验”等等也仍需采用,尽管中国向无Being问题,也少“超验”观念,“本体”与“现象”并不两分。相反,灵肉不分、一个世界、情理交融、天人合一以及重功能大于重实体,重过程大于重存在,申说“过犹不及”的“中庸”辩证法等等,却是来源于“巫史传统”的实用理性的本性所在。揭示这些“本性”,了解自己传统,可能有助于建立中国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
(摘编自李泽厚《思想史的意义》,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学习中国哲学时,要想完全理解、充分欣赏哲学著作,就必须联系著作中的暗示内容,不能只读译文。
B.中国哲学学术常规采用西方框架剪裁方式,虽理出了一套逻辑理路,但产生了可能有失传统真相的问题。
C.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关切和论辩的重点是现实政治,与现代新儒学家描画出的宋明理学相似。
D.马一浮拒绝用现代通用语言,而坚持沿袭理、气、道、心等传统词汇来阐释儒家传统,已被证明走不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哲学的语言不够明晰、富于暗示,这与他们表达思想的习惯和方法有密切关系。
B.尽管中国与西方在某些问题上有着同样的兴趣和探求,但其哲学思想却更强调思辨。
C.中国“哲学史”课本中对“哲学”的探讨常常与现实伦常政治、个体修身教导紧密联系。
D.研究并揭示“巫史传统”的实用理性的本性,可能有助于建立中国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材料中冯友兰所说的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的一项是( )(3分)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B.蜒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老子四章》)
C.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4.文中A、B两处的“无哲学”内涵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为什么中国古代哲学在现代很难准确阐释,请结合材料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地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
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赵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
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著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 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可能性。
D.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直接烘托老百姓艰难的生存处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碑》展现出一种符合战争残酷性的凝重悲壮,与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比较,二者都是抗战题材,但艺术风格不一致。
C.小说结尾处写滹沱河“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运用比拟手法,作者借此寄寓了击退敌军的决心。
D.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部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8.同为表现战士牺牲后群众的悲情,文中画线处描写小菊悲情的语句能不能用在大娘身上,为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分)
9.小说以“碑”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择相应位置断句并将答题卡上对应的字母涂黑。(3分)
故其子孙A虽有至愚B不肖者足以C亡国D而天卒不忍E遽亡之F此虑之G远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文中表示“统一”,与《阿房宫赋》“四海一”中的“一”词义一样。
B.去就,在文中有“取舍”之义,与《屈原列传》“同死生,轻去就”中的“去就”词义一样。
C.盖,在文中有“大概因为”之义,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的“盖”不一样。
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叠双脚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士人对秦王暴政的恐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
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之所以灭亡,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
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纠正主上。
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2)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塞上
高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②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③,按节④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⑤。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注]①本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诗人初次出边塞欲从军立功之时。②转斗:连续作战。③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一说指战国时赵将李牧,二人均抗击匈奴,使其不敢犯境。④按节:持节。⑤纵横谟:合纵连横之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总起全诗,前一句交代诗人行踪,后一句则凝练简洁地概括诗人的感想。
B.“亭堠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写军队士气。
C.“常怀”两句对“纵横谟”未具体解说,但读者仍可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抱负与自信。
D.尾句的“郁纡”既写关河迂回的眼前景,又写诗人愁闷的心中情,情景妙合无间。
15.“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都写到“李将军”,但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在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力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 ”。
(2)《燕歌行》中,突出边关军情紧急,预示战斗激烈的诗句是:“ , ”。
(3)创业难,守成更难。嬴政历尽艰辛开创了秦朝基业,但统治的暴政与贪欲却导致“ ”(《过秦论》),煌煌帝国大厦顷刻间土崩瓦解;后唐庄宗牢记父训,征燕伐梁,但功成之后宠幸优伶,荒废朝政,以致天下动乱,落得逃跑路上“ ”(《五代史伶官传序》),徒留君臣面面相觑。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 ”一句,高度评价屈原保持出污泥而不染的皎洁品质,并推许他的志向“ ”。
(四)课内文言文(本题共3小题,9分)
17.对下列各句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燕王吾所立 ②仁以为己任 ③为降虏于蛮夷 ④见犯乃死,重负国
⑤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⑥治之于未乱 ⑦秦,虎狼之国 ⑧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 ⑩外欺于张仪
A.①/②⑥/③⑤/④⑩/⑦/⑧⑨ B.①⑦/②/④⑩/⑤⑨/③⑥⑧
C.①④/②③⑩/⑤⑨/⑥⑧/⑦ D.①⑦/②③⑥⑩/④/⑤⑧/⑨
18.下列选项中均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3分)
①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③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④乃令张仪详去秦 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⑦信义安所见乎 ⑧吞二周而亡诸侯 ⑨赢粮而景从 ⑩非及乡时之士也
A. ①③④⑨ B. ②⑤⑥⑧ C. ③⑦⑧⑩ D. ③④⑥⑨
19. 对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③欲因此时降武 ④邪曲之害公也
⑤函梁君臣之首 ⑥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⑧朝闻道,夕死可矣 ⑨单于壮其节 ⑩序八州而朝同列
A.①⑥⑧/②⑤/③⑦⑩/④/⑨ B.①⑥/②⑤/③⑩/④⑧/⑦⑨
C.①⑥/②⑤⑧/③⑦/④⑩/⑨ D.①⑥⑧/②⑤⑩/③⑦/④/⑨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小题。(本题共2小题,6分)
鲁迅先生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蔼”,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污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____①_____,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____②_____。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____③_____。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可以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纵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____④_____要张口说出。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言而喻 颠扑不破 盈盈在目 情不自禁
B.不可理喻 颠扑不破 历历在目 身不由己
C.不言而喻 不攻自破 历历在目 情不自禁
D.不可理喻 不攻自破 盈盈在目 身不由己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B.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C.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可以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D.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2小题。(本题共1小题,6分)
萱草存在于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忘忧草及母亲花等人文意象,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积淀。
古人相信萱草可以忘忧。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 言树之背”。谖草即为萱草,“谖”有忘记之意;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说:“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唐代白居易《酬梦得比萱草见赠》曰:“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大概意思就是 ① 。 因此,萱草又叫忘忧草。
萱草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成语“椿萱并茂”比喻父母健康,家庭欣欣向荣,“椿”代表父亲,为中国父亲树,一般指楝科的椿类高大乔木; ② ,是一种种在房前屋后的草本植物,古人以“萱堂”指代母亲居住的地方。关于母亲的诗歌,最广为流传的大约是唐代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母亲的爱意犹未尽,孟郊还写过《游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孩子归来,以萱草传达孝亲乡愁。
萱草的栽培历史起源于汉朝,而在唐朝后民间普遍种植萱草。人们对萱草的栽培早有研究。《本草纲目》云:“肥土所生,则花厚色深,有斑文,起重台,开有数月;瘠土所生,则花薄而色淡,开亦不久。”明代李时珍也注意到, ③ ,花的质地、色泽的深浅和花期的长短是有变化的,这一观点也被现代植物学家所证实。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60分)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上岸”这个词语的使用几乎被泛化到生活的各类领域。考研成功叫上岸,考公务员成功叫上岸,考上重点初高中是上岸……,有人认为,“上岸”引申自“脱离苦海”,也有人开玩笑说,没“上岸”,就意味着一直泡在“水”里。
而90年代曾出现一个热词——“下海”。“下海”原指渔民到海上捕鱼;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职位,转而到新的领域创业经商、谋求发展,也被称为“下海”。
将“上岸”与“下海”联系在一起,或许有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请结合材料,联系社会人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广州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三校联考
高二语文答案
1.C 【解析】C.“与现代新儒学家描画出的宋明理学相似”错误,原文为“这便颇有异于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以纯粹西方哲学模式描画出来的宋明理学”,不是相似,是“异于”,是不相同。
2.B 【解析】B.“其哲学思想却更强调思辨”错误,原文为“它们强调的是‘践履’,‘工夫即本体’不只是哲学命题,而更是实践法规”。
3.D 【解析】原文有“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可见冯友兰认为“暗示性”是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D项明确说出君子应当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此项没有暗示性。
4.①德里达的“无哲学”是站在西方角度评论,认为中国不具备西方哲学的特点,因为中国哲学往往与政治思想、修身等联系在一起,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 ②李泽厚的话是站在中国的角度评论,认为中国哲学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中国思想学术界也在开始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传统阐释,即使不纳入西方认为的哲学范畴,也没有妨碍。
5.①中国古代哲学表达不明晰、具有暗示性,阅读时存在语言障碍;②中国古代哲学不只是哲学命题,更多是实践法规,用西方框架阐释会有失真相;③普世性现代哲学词汇,使用到中国文化上会造成语言、词汇等方面的局限与缺失。
6.D 【解析】D项“也直接烘托老百姓艰难的生存处境”说法有误。根据“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可知,“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一是说明天气恶劣,二也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展露了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没有“直接烘托老百姓艰难的生存处境”。
7.C 【解析】C.“寄寓了击退敌军的决心”错,本句寄寓着八路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象征着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永存,没有体现“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
8.不能。①在前文中,小菊听出李连长到来,虽然“又惊又喜”,但并未直接表露,还嘱咐大娘小心点,可见小菊矜持内敛,所以在战士牺牲后,作者使用动作描写如“织布”“用力”,神态描写“发呆”和心理描写“心里一股东西流走了”含蓄地传达小菊深藏的悲愤和痛楚,符合她的形象和性格。②而前文中,大娘听出李连长声音时“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等内容,可以看出大娘热情爽利,在得知战士牺牲后“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并不掩饰内心的悲情,更符合她直率的性格,所以描写小菊悲情的句子不能用在大娘身上。
9.①“碑”指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八路军战士战斗与牺牲的见证者和纪念者;②“碑”喻指保家卫民的八路军英雄,昭示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③“碑”联结着军与民,象征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和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
10.ADF 【解析】句意: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成才足以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故其子孙”中“其子孙”作后文的主语,较长,可在其后A处断开;“足以亡国”语意联系紧密,“而”表转折,用于句首,D处断句;“天卒不忍遽亡之”是主谓句,主语是“天”,后文主语是“此”,所以在F处断句。
11.B 【解析】 A.正确。句意:统一天下。/天下统一。B.错误。取舍;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句意:做到取舍有序。/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
C.正确。大概因为;通“盍”,何不。句意:大概因为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D.正确。
12.B 【解析】B.“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错,由原文“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可知,他们之所以灭亡,灭亡的原因是出常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13.(1)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好坏、存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
(“出人”,超出常人;“几”,事物变化的前兆、迹象;“审”,周密;大意1分)
(2)(张仪)到了楚国,他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
(“如”,到;“因”,趁机;“设诡辩”,说假话;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超出智谋和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的,那是天道的安排。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当时认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
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大概因为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
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好坏、存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材料二: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峻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上古的历史,来验证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度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事而变化,所以历时长久而使国家安定。
14.B 【解析】B.“‘亭堠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写军队士气”错误。“亭堠列万里”意思是写诗人在关河之上,看到的是亭与堠,它们排列万里,不是写军队士气。
15.同:都表达了思慕名将、期盼边境安宁的情怀。
异:本诗还暗含对朝廷御边之策的批评和自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的感慨;《燕歌行》还表达了对征战沙场的士卒的同情和对边将的批评。
16.(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2)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4)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7.B 【解析】①判断句。 ②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③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蛮夷为降虏。 ④被动句,“见”表被动。⑤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送留在汉匈奴使者。 ⑥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未乱治之。 ⑦判断句。 ⑧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⑨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铸以为十二金人。 ⑩被动句,“于”表被动。
18. D 【解析】有通假字的句子为:③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皲”,皮肤冻裂);④乃令张仪详去(通“佯”,假装);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意旨,旨趣);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⑦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赢粮而景从(同“影”,像影子一样);⑩非及乡时之士也(乡,同“向”,先前)。
19.A 【解析】①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②名词作动词,继承。 ③使动用法,使……投降。 ④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 ⑤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⑦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⑧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⑨意动用法,以……为壮。 ⑩使动用法,使……朝见。
20.C 【解析】第一空,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语境是指其凶残、下劣便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应用“不言而喻”。 第二空,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颠扑不破:比喻理论学说完全正确,不会被驳倒推翻。语境是指无耻谰言都经不起反驳或攻击,应用“不攻自破”。 第三空,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盈盈在目:指美好的形象犹在眼前。语境是指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应用“历历在目”。 第四空,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身不由己:身体不由自己做主。语境是指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要张口说出,应用“情不自禁”。
21.B 【解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语序不当,应是“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二是搭配不当,“预见……全景”搭配不当,“预见”改为“想见”;三是成分残缺,“可以想见”缺少主语,“可以”改为“能使人”。
22.①萱草和酒一样能让人忘掉忧愁 ②“萱”代表母亲 ③在不同土质上栽培的萱草
23. 审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借助近年的社交媒体热点,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上岸”的一些案例,引出“上岸”这一话题,并结合相关案例对“上岸”做出解说,如“求学路上晋级”,如“获得理想的工作”;并由此进一步对“上岸”做出阐释,即脱离动荡、存在风险的境地,来到更加稳定的安全的地方。第二段,则借助90年代热词引出与“上岸”相对的“下海”。如果说“上岸”是对稳定踏实生活的追逐,是脚踏实地的生活状态,那么“下海”则是面对生活、理想时的敢于尝试勇于冒险。如何才能上岸?需要脚踏实地地付出,需要执着地奋斗。如何才敢“下海”?自然需要敢为的魄力,需要勇于尝试的精神。考生应结合这些案例,联系实际,展开对“上岸”和“下海”其内涵的思考。试题还要求联系社会人生展开思考,写作表明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本次作文需要我们继续思考“上岸”“下海”“人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用材料引出话题,如“上岸”或“下海”,接着思考面对现实生活,如何才能“上岸”,或者怎样才能勇敢“下海”,并列举相关青年事例进行证明,最后发出呼吁,回扣标题。当然,也可以将“上岸”与“下海”进行比较,并指出对于当今亟待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来说,我们更需要追求稳妥、不断进步的“上岸”还是敢于尝试、勇敢创新的“下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