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6 16:38:52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新都期末)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在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此次会议是(  )
A.联合国大会 B.八七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亚非会议
2.(2023八下·武侯期末)万隆会议期间,在29个与会国中,只有6个国家与中国有外交关系,不少国家对中国还抱有成见和敌意。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之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审时度势,作出不懈努力,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材料表明新中国(  )
A.解除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B.为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C.正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D.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3.(2023八下·晋安期末)2022年2月25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英国、欧盟以及法国的相关高层通话,就俄乌冲突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强调:“中方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立场是一贯的,在乌克兰问题上同样适用。”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源自(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B.《告台湾同胞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亚信峰会上的主张
4.(2023八下·莲湖期末)周恩来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团结。”由此可知,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的主张是(  )
A.“求同存异” B.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C.独立自主 D.和平共处
5.(2023八下·海淀期末) 1955年,一位参加万隆会议的美国记者赞叹道:“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万隆会议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  )
A.“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普遍欢迎
B.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与亚非国家广泛建立外交关系
D.会议促成了中美之间邦交正常化
6.(2023八下·禅城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案卷编号为206-Y0002的档案,是周恩来发表的一个声明:“这个会议将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作为档案材料,其价值在于(  )
A.实证亚非会议在万隆圆满结束 B.实证当时历史的原始材料
C.佐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具有主观色彩的影像史料
7.(2023八下·东丽期末)如图是《中国外交第一人周恩来》一书的部分目录摘编,其中第二处标题恰当的是(  )
第四章智慧 一、独立自主 二、…… 三、求同存异 四、以大事小
A.和平共处 B.分道扬镳 C.扬眉吐气 D.乒乓外交
8.(2023八下·长丰期末)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由此形成的会议精神是(  )
A.日内瓦精神 B.万隆精神
C.APEC精神 D.古田会议精神
9.(2018八下·句容期中)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年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一边倒”政策的实施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
10.(2023八下·弋江期末)1963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1964年,墨西哥体联主席何塞 赫苏斯 克拉克率代表团访华,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了该代表团。该时期我国的体育交流活动(  )
A.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B.形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D.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外交环境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缅方欢迎中方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双方同意将继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加强海洋经济、互联互通、科技环保、社会人文等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中缅及与其他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周恩来《中缅关于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合作的联合声明》
材料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955年4月19日)
材料三: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优点,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要肃清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确立国际主义思想。
——周恩来《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1952年4月30日)
(1)材料一中“和平合作”和“互利共赢”分别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哪两点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方针。
(3)根据材料三,谈谈中国对其它国家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又称为亚非会议,故选项D符合题意;
A.联合国大会,不符合题意;
B.八七会议,不符合题意;
C.日内瓦会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之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审时度势,作出不懈努力,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结合所学则可知,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B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中国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并不能推出解除了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A项;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展全方位的外交,排除C项;
题干中强调中国在会上的作用,但不能推出新中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万隆会议的认识。
3.【答案】C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中方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立场是一贯的,在乌克兰问题上同样适用”和所学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C项正确;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未涉及外交原则,排除A项;
《告台湾同胞书》属于祖国统一问题,与外交无关,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与亚信峰会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识。
4.【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 ……团结”,可以看出, 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的主张是“求同存异”,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独立自主,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和平共处,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5.【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结合所学知识,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A项正确;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
中国与亚非国家广泛建立外交关系不是万隆会议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中美之间邦交正常化是1979年,与题干时间“1955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万隆会议的认识。
6.【答案】B
【知识点】日内瓦会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 》 案卷, 作为档案材料 ,其价值在于实证当时历史的原始材料,属于第一手史料,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实证亚非会议在万隆圆满结束 ,这是日内瓦会议,不符合题意;
C. 佐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是在1953年周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不符合题意;
D. 具有主观色彩的影像史料 ,这是原始史料,不是主观,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识记史料的价值。
7.【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开始起步,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分道扬镳,不符合题意;
C.扬眉吐气,不符合题意;
D. 乒乓外交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点评】
8.【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据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万隆会议有关,由此形成的会议精神是万隆精神。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万隆精神就是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万隆精神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1955年”“ 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联系所学知识,1955年,众多非亚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A项“一边倒”政策的实施是指新中国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社会一边,和题干中这些国家来自各个大洲,并且社会性质不一定与中国相同相违背,不符合题意;
B项“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是1955年中国外交出现题干中新局面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C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的实现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不符合题意;
D项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是在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63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可知,中国与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加强交流,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获得更多国家的支持。D项正确;
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指的是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排除B项;
材料与改善中美关系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11.【答案】(1)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求同存异。
(3)互相尊重和学习,取长补短,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的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合作”和“互利互赢”分别体现了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2)依据材料二信息“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可以看出,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中国对其它国家的态度是互相尊重和学习,取长补短,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故答案为:(1)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求同存异
(3)互相尊重和学习,取长补短,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其含义,再拿它来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细心分析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新都期末)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在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此次会议是(  )
A.联合国大会 B.八七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亚非会议
【答案】D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又称为亚非会议,故选项D符合题意;
A.联合国大会,不符合题意;
B.八七会议,不符合题意;
C.日内瓦会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2023八下·武侯期末)万隆会议期间,在29个与会国中,只有6个国家与中国有外交关系,不少国家对中国还抱有成见和敌意。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之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审时度势,作出不懈努力,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材料表明新中国(  )
A.解除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B.为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C.正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D.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之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审时度势,作出不懈努力,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结合所学则可知,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B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中国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并不能推出解除了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A项;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展全方位的外交,排除C项;
题干中强调中国在会上的作用,但不能推出新中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万隆会议的认识。
3.(2023八下·晋安期末)2022年2月25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英国、欧盟以及法国的相关高层通话,就俄乌冲突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强调:“中方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立场是一贯的,在乌克兰问题上同样适用。”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源自(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B.《告台湾同胞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亚信峰会上的主张
【答案】C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中方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立场是一贯的,在乌克兰问题上同样适用”和所学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C项正确;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未涉及外交原则,排除A项;
《告台湾同胞书》属于祖国统一问题,与外交无关,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与亚信峰会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识。
4.(2023八下·莲湖期末)周恩来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团结。”由此可知,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的主张是(  )
A.“求同存异” B.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C.独立自主 D.和平共处
【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 ……团结”,可以看出, 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的主张是“求同存异”,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独立自主,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和平共处,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5.(2023八下·海淀期末) 1955年,一位参加万隆会议的美国记者赞叹道:“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万隆会议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  )
A.“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普遍欢迎
B.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与亚非国家广泛建立外交关系
D.会议促成了中美之间邦交正常化
【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结合所学知识,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A项正确;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
中国与亚非国家广泛建立外交关系不是万隆会议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中美之间邦交正常化是1979年,与题干时间“1955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万隆会议的认识。
6.(2023八下·禅城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案卷编号为206-Y0002的档案,是周恩来发表的一个声明:“这个会议将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作为档案材料,其价值在于(  )
A.实证亚非会议在万隆圆满结束 B.实证当时历史的原始材料
C.佐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具有主观色彩的影像史料
【答案】B
【知识点】日内瓦会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 》 案卷, 作为档案材料 ,其价值在于实证当时历史的原始材料,属于第一手史料,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实证亚非会议在万隆圆满结束 ,这是日内瓦会议,不符合题意;
C. 佐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是在1953年周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不符合题意;
D. 具有主观色彩的影像史料 ,这是原始史料,不是主观,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识记史料的价值。
7.(2023八下·东丽期末)如图是《中国外交第一人周恩来》一书的部分目录摘编,其中第二处标题恰当的是(  )
第四章智慧 一、独立自主 二、…… 三、求同存异 四、以大事小
A.和平共处 B.分道扬镳 C.扬眉吐气 D.乒乓外交
【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开始起步,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分道扬镳,不符合题意;
C.扬眉吐气,不符合题意;
D. 乒乓外交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点评】
8.(2023八下·长丰期末)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由此形成的会议精神是(  )
A.日内瓦精神 B.万隆精神
C.APEC精神 D.古田会议精神
【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据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万隆会议有关,由此形成的会议精神是万隆精神。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万隆精神就是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万隆精神的相关史实。
9.(2018八下·句容期中)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年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一边倒”政策的实施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
【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1955年”“ 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联系所学知识,1955年,众多非亚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A项“一边倒”政策的实施是指新中国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社会一边,和题干中这些国家来自各个大洲,并且社会性质不一定与中国相同相违背,不符合题意;
B项“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是1955年中国外交出现题干中新局面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C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的实现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不符合题意;
D项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是在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23八下·弋江期末)1963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1964年,墨西哥体联主席何塞 赫苏斯 克拉克率代表团访华,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了该代表团。该时期我国的体育交流活动(  )
A.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B.形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D.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外交环境
【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63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可知,中国与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加强交流,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获得更多国家的支持。D项正确;
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指的是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排除B项;
材料与改善中美关系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缅方欢迎中方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双方同意将继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加强海洋经济、互联互通、科技环保、社会人文等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中缅及与其他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周恩来《中缅关于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合作的联合声明》
材料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955年4月19日)
材料三: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优点,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要肃清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确立国际主义思想。
——周恩来《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1952年4月30日)
(1)材料一中“和平合作”和“互利共赢”分别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哪两点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方针。
(3)根据材料三,谈谈中国对其它国家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答案】(1)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求同存异。
(3)互相尊重和学习,取长补短,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的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合作”和“互利互赢”分别体现了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2)依据材料二信息“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可以看出,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中国对其它国家的态度是互相尊重和学习,取长补短,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故答案为:(1)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求同存异
(3)互相尊重和学习,取长补短,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其含义,再拿它来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细心分析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