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6 10:23:25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九二共识”。该“共识”是指(  )
A.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增进同胞福祉
B.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等八项主张
C.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D.两岸实现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交流
2.(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8月底台北市长蒋万安访问大陆,对两岸和平交流产生重大影响。维护台海和平的定海神针是(  )
A.九二共识 B.两岸三通 C.友好交往 D.合作共赢
3.(2023八下·赞皇期末)观察下图的漫画,其反映的突出主题是(  )
A.“一国两制”获得成功应用 B.国际反华势力支持“台独”
C.讽刺“台独”势力不自量力 D.解决台湾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4.(2023八下·新都期末)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  )
A.“三不”政策 B.八项主张
C.两岸“三通” D.“九二共识”
5.(2023八下·武侯期末)2022年春节前夕,87岁高龄的高秉涵以“台湾老兵”的身份发表视频谈话。他饱含深情地说:“老兵有个口头禅,就是活着已做游子,死后不做游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高秉涵的谈话(  )
A.打破了两岸的隔绝状态 B.迫使台湾调整“三不”政策
C.彰显了两岸同胞的亲情 D.实现了海峡两岸的“三通”
6.(2023八下·西安期末)20世纪90年代,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共识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D.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7.(2023·南海模拟)1987年6月,在台北市金华女中体育馆,一场以“想回家,怎么办?--打开海峡两岸探亲管道”为主题的座谈会召开,到会者六七千人。这反映了(  )
A.香港澳门回归产生重大影响 B.“九二共识”引起社会共鸣
C.民众打破两岸隔绝愿望强烈 D.“一国两制”首次成功实践
8.(2023八下·仓山期末)2023年4月1日,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回乡途中,遇到当地群众问候:“欢迎回家”,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应:“湘潭伢子回来了!”这说明海峡两岸(  )
A.结束敌对状态 B.实现三通
C.逐渐走向统一 D.同根同源
9.(2023八下·莲湖期末)1987年,回乡探亲寻祖的台湾同胞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倾诉分离之苦;在大陆一些亲人离散比较多的省份,广播、电视里不断地播送寻找亲人的启事。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B.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
C.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10.(2023八下·莲湖期末)中共二十大强调,我国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完成祖国统一。由此可知,我们的对台策略是(  )
A.“一国两制” B.反“独”促统
C.武力解决 D.一个中国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九上·子洲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鉴于情况复杂,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摘编自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摘编自《反分裂国家法》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民族问题复杂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为解决民族问题实行了哪一政治制度?
(2) 材料二图中“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于哪一年举行?根据材料二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反分裂国家法》颁布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两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C项正确;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增进同胞福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等八项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两岸实现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考查学生对“九二共识”内容的准确记忆。
2.【答案】A
【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九二共识”是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经两岸双方分别授权商谈达成的,“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定海神针”,A项正确;
2008年,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B项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排除B项;
2008年以来,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互信,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CD项都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漫画可知,漫画中小舟上的男人代表台独势力,拿着一根竹竿准备推翻庞大的冰山,从其吃力的样子可以看出讽刺“台独”势力自不量力,故C项正确;
A、B、D与漫画主题不符,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考查对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的因素的把握,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图片、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就是“九二共识”,故选项D符合题意;
A.“三不”政策,1987年前台湾当局实行的对大陆政策,不符合题意;
B.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提出对对台主张,不符合题意;
C.两岸“三通”,2008年实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识记。
5.【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老兵有个口头禅,就是活着已做游子,死后不做游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可知,高秉涵的谈话体现了割不断的民族血脉,彰显了民族亲情,充分说明了两岸骨肉亲情相连,彰显了两岸同胞的亲情,C项正确;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打破了海峡两岸近40年的隔绝状态,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排除AB项;
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故2022年春节前夕高秉涵的谈话无法得出实现了海峡两岸的“三通”的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认识。
6.【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1992年, 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共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这就是“九二共识”,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不符合题意;
C. 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不符合题意;
D. 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 、通航、通商,是在2008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1987年6月”“想回家,怎么办?--打开海峡两岸探亲管道”,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香港澳门回归是1997年、1999年,不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海峡两会达成口头协议“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即为“九二共识”,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信息,“想回家,怎么办?--打开海峡两岸探亲管道”,切实反映了台湾民众打破两岸隔绝的愿望强烈,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标志“一国两制”首次成功实践,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海峡两岸关系演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遇到当地群众问候:‘欢迎回家’,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应:‘湘潭伢子回来了’。”可知,材料说明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同根同源,D项正确;
海峡两岸尚未正式结束敌对状态,排除A项;
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故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海峡两岸逐渐走向统一,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海峡两岸的交往与祖国统一大业等知识。
9.【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回乡探亲寻祖的台湾同胞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倾诉分离之苦;在大陆一些亲人离散比较多的省份,广播、电视里不断地播送寻找亲人的启事。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国民党台湾当局调整了之前的“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故选项D符合题意;
A.“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是在1982年,不符合题意;
B. 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 ,最早在2005年,不符合题意;
C.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新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注意理解“三不政策”的含义。
10.【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中共二十大强调,我国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完成祖国统一,由此可知,我们的对台策略是反“独”促进祖国统一,即反“独”促统,故选项B符合题意;
A.“一国两制”,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武力斗争,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一个中国,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1.【答案】(1)表现: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各民族存在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之间宗教信仰的取向问题。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年份:1997年。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3)意义: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表明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法律保障。看法: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1)从“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可知,我国民族问题复杂的表现是: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各民族存在很深的隔阂。从“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可知,少数民族之间宗教信仰的取向问题,也是我国民族问题复杂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从“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如期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从“‘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可知,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这也是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重要原因。
(3)从“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可知,《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反对和遏制了“台独”势力分裂国家。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可知,《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表明了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从“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可知,《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等方面进行叙述,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
故答案为:
(1)表现: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各民族存在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之间宗教信仰的取向问题。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年份:1997年。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3)意义: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表明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法律保障。看法: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
【点评】解答时注意认真研究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是“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祖国统一大业,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作答,做到准确无误,思维发散,多角度多方面作答。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九二共识”。该“共识”是指(  )
A.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增进同胞福祉
B.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等八项主张
C.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D.两岸实现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交流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两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C项正确;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增进同胞福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等八项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两岸实现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考查学生对“九二共识”内容的准确记忆。
2.(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8月底台北市长蒋万安访问大陆,对两岸和平交流产生重大影响。维护台海和平的定海神针是(  )
A.九二共识 B.两岸三通 C.友好交往 D.合作共赢
【答案】A
【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九二共识”是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经两岸双方分别授权商谈达成的,“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定海神针”,A项正确;
2008年,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B项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排除B项;
2008年以来,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互信,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CD项都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3八下·赞皇期末)观察下图的漫画,其反映的突出主题是(  )
A.“一国两制”获得成功应用 B.国际反华势力支持“台独”
C.讽刺“台独”势力不自量力 D.解决台湾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漫画可知,漫画中小舟上的男人代表台独势力,拿着一根竹竿准备推翻庞大的冰山,从其吃力的样子可以看出讽刺“台独”势力自不量力,故C项正确;
A、B、D与漫画主题不符,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考查对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的因素的把握,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图片、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023八下·新都期末)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  )
A.“三不”政策 B.八项主张
C.两岸“三通” D.“九二共识”
【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就是“九二共识”,故选项D符合题意;
A.“三不”政策,1987年前台湾当局实行的对大陆政策,不符合题意;
B.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提出对对台主张,不符合题意;
C.两岸“三通”,2008年实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识记。
5.(2023八下·武侯期末)2022年春节前夕,87岁高龄的高秉涵以“台湾老兵”的身份发表视频谈话。他饱含深情地说:“老兵有个口头禅,就是活着已做游子,死后不做游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高秉涵的谈话(  )
A.打破了两岸的隔绝状态 B.迫使台湾调整“三不”政策
C.彰显了两岸同胞的亲情 D.实现了海峡两岸的“三通”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老兵有个口头禅,就是活着已做游子,死后不做游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可知,高秉涵的谈话体现了割不断的民族血脉,彰显了民族亲情,充分说明了两岸骨肉亲情相连,彰显了两岸同胞的亲情,C项正确;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打破了海峡两岸近40年的隔绝状态,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排除AB项;
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故2022年春节前夕高秉涵的谈话无法得出实现了海峡两岸的“三通”的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认识。
6.(2023八下·西安期末)20世纪90年代,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共识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D.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1992年, 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共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这就是“九二共识”,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不符合题意;
C. 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不符合题意;
D. 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 、通航、通商,是在2008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7.(2023·南海模拟)1987年6月,在台北市金华女中体育馆,一场以“想回家,怎么办?--打开海峡两岸探亲管道”为主题的座谈会召开,到会者六七千人。这反映了(  )
A.香港澳门回归产生重大影响 B.“九二共识”引起社会共鸣
C.民众打破两岸隔绝愿望强烈 D.“一国两制”首次成功实践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1987年6月”“想回家,怎么办?--打开海峡两岸探亲管道”,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香港澳门回归是1997年、1999年,不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海峡两会达成口头协议“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即为“九二共识”,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信息,“想回家,怎么办?--打开海峡两岸探亲管道”,切实反映了台湾民众打破两岸隔绝的愿望强烈,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标志“一国两制”首次成功实践,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海峡两岸关系演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史实。
8.(2023八下·仓山期末)2023年4月1日,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回乡途中,遇到当地群众问候:“欢迎回家”,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应:“湘潭伢子回来了!”这说明海峡两岸(  )
A.结束敌对状态 B.实现三通
C.逐渐走向统一 D.同根同源
【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遇到当地群众问候:‘欢迎回家’,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应:‘湘潭伢子回来了’。”可知,材料说明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同根同源,D项正确;
海峡两岸尚未正式结束敌对状态,排除A项;
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故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海峡两岸逐渐走向统一,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海峡两岸的交往与祖国统一大业等知识。
9.(2023八下·莲湖期末)1987年,回乡探亲寻祖的台湾同胞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倾诉分离之苦;在大陆一些亲人离散比较多的省份,广播、电视里不断地播送寻找亲人的启事。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B.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
C.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回乡探亲寻祖的台湾同胞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倾诉分离之苦;在大陆一些亲人离散比较多的省份,广播、电视里不断地播送寻找亲人的启事。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国民党台湾当局调整了之前的“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故选项D符合题意;
A.“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是在1982年,不符合题意;
B. 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 ,最早在2005年,不符合题意;
C.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新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注意理解“三不政策”的含义。
10.(2023八下·莲湖期末)中共二十大强调,我国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完成祖国统一。由此可知,我们的对台策略是(  )
A.“一国两制” B.反“独”促统
C.武力解决 D.一个中国
【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中共二十大强调,我国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完成祖国统一,由此可知,我们的对台策略是反“独”促进祖国统一,即反“独”促统,故选项B符合题意;
A.“一国两制”,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武力斗争,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一个中国,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九上·子洲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鉴于情况复杂,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摘编自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摘编自《反分裂国家法》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民族问题复杂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为解决民族问题实行了哪一政治制度?
(2) 材料二图中“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于哪一年举行?根据材料二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反分裂国家法》颁布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看法。
【答案】(1)表现: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各民族存在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之间宗教信仰的取向问题。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年份:1997年。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3)意义: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表明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法律保障。看法: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1)从“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可知,我国民族问题复杂的表现是: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各民族存在很深的隔阂。从“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可知,少数民族之间宗教信仰的取向问题,也是我国民族问题复杂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从“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如期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从“‘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可知,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这也是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重要原因。
(3)从“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可知,《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反对和遏制了“台独”势力分裂国家。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可知,《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表明了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从“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可知,《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等方面进行叙述,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
故答案为:
(1)表现: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各民族存在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之间宗教信仰的取向问题。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年份:1997年。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3)意义: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表明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法律保障。看法: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
【点评】解答时注意认真研究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是“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祖国统一大业,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作答,做到准确无误,思维发散,多角度多方面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