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每年都会举行盘王节,通过“拜王”“度身”“挂灯”等传统活动纪念瑶胞始祖盘王,让群众感受瑶乡民族风情、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
A.经济开发 B.文化传承 C.科技创新 D.民族平等
【答案】B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每年都会举行盘王节,通过‘拜王’‘度身’‘挂灯’等传统活动纪念瑶胞始祖盘王,让群众感受瑶乡民族风情、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可知,通过一系列传统活动,让群众感受瑶乡民族风情,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B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文化传承,并未说明经济开放、科技创新以及民族平等等内容,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少数民族相关知识的掌握。
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何族自治县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村民选举制度
【答案】B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基本国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全国已建立西藏、新疆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3.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下图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A.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D.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答案】D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是最适当的标题, D 项正确;
对外开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国防建设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A 、 B 和 C 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4.(2023八下·昌平期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是( )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白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A项正确;
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排除B项;
1958年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排除C项;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成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5. 2022年,浙江省拟安排援疆资金21亿元、项目405个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此举能够( )
A.扩大新疆人民的政治权利 B.保证阿克苏地区的高度自治
C.消除两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D.增进民族团结推动共同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浙江省对口支援新疆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D项正确;
扩大新疆人民的政治权利说法错误,新疆人民的政治权利不会随意扩大,排除A项;
保证阿克苏地区的高度自治说法错误,“高度自治”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
消除两地的经济发展差距理解绝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此题要抓住题文材料关键信息分析,明确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排除错误项与干扰项。
6.作为我省民族工作重点县,泰顺广泛组织各族群众,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其中,司前畲族镇成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这体现泰顺( )
①实践了“一国两制”方针
②巩固了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③践行了协调共享发展理念
④坚持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泰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体现了泰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巩固了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践行了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坚持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②③④是正确的选项,D项正确;
“一国两制”方针主要为港澳台提出,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区域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7.如图是1959- 2020 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图中西藏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得益于( )
①国家在西藏实行了民族区城自治制度
②青藏铁路通车促进了西藏的经济发展
③西部大开发为西藏发展创造巨大机遇
④西藏地区拥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1959- 2020 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可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原因有国家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青藏铁路通车促进西藏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为西藏发展创造巨大机遇。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
西藏地区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3九上·福州月考)根据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各少数民族自治区将开斋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壮族三月三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假日。这体现了国家( )
A.探寻传统节日的起源 B.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D.丰富节日文化交流形式
【答案】B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据题干“根据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各少数民族自治区将开斋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壮族三月三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假日。”和所学知识可知,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假日,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体现了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B项正确;
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假日不一定能探寻出传统节日的起源,排除A项;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假日关联不大,排除C项;
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假日,不能说明国家丰富节日文化交流形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
9.(2023九上·崇阳开学考)分析表格,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统计表(部分)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扶持资金(亿元) 1.12 6.42 6.73 10.26
A.国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B.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C.民族地区推行社会主义改造 D.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
【答案】B
【知识点】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统计表”可知,从2005年至2008年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逐年增加,由此可见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力度之大、投入资金之多、覆盖范围之广,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针,B项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资金扶持,未涉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排除A项;
题干主要强调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资金扶持,未体现民族地区推行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
题干主要强调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资金扶持,未阐述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共同繁荣的认识。
10.(2023八下·黄埔期末)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首长均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干部担任,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
A.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B.加快了西部大开发的步伐
C.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D.传承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首长均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干部担任,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可得出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充分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A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而非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史料从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角度去分析归纳。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广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据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2013年 2019年
国民生产总值 35 389.3亿元 57 493.0亿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 150.2元 24 179.8元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 307.8万人 3 846.7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
(1)材料一中,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
(2)根据材料二,“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答案】(1)原因: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双向融合。人物:黄帝和炎帝。
(2)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民生产总值大幅上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急剧猛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普遍普及。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华夏族、炎黄传说。根据材料一“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可知,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是炎帝和黄帝。
(2)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根据材料二“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本题考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根据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迅速增加。
(4)本题考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对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数千年来国家统一基础上形成的优秀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各民族最高利益,是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
故答案为:
(1)原因: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双向融合。人物:黄帝和炎帝。
(2)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民生产总值大幅上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急剧猛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普遍普及。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点评】本题考查华夏族、炎黄传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每年都会举行盘王节,通过“拜王”“度身”“挂灯”等传统活动纪念瑶胞始祖盘王,让群众感受瑶乡民族风情、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
A.经济开发 B.文化传承 C.科技创新 D.民族平等
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何族自治县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村民选举制度
3.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下图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A.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D.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4.(2023八下·昌平期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是( )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白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5. 2022年,浙江省拟安排援疆资金21亿元、项目405个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此举能够( )
A.扩大新疆人民的政治权利 B.保证阿克苏地区的高度自治
C.消除两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D.增进民族团结推动共同发展
6.作为我省民族工作重点县,泰顺广泛组织各族群众,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其中,司前畲族镇成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这体现泰顺( )
①实践了“一国两制”方针
②巩固了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③践行了协调共享发展理念
④坚持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如图是1959- 2020 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图中西藏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得益于( )
①国家在西藏实行了民族区城自治制度
②青藏铁路通车促进了西藏的经济发展
③西部大开发为西藏发展创造巨大机遇
④西藏地区拥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23九上·福州月考)根据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各少数民族自治区将开斋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壮族三月三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假日。这体现了国家( )
A.探寻传统节日的起源 B.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D.丰富节日文化交流形式
9.(2023九上·崇阳开学考)分析表格,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统计表(部分)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扶持资金(亿元) 1.12 6.42 6.73 10.26
A.国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B.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C.民族地区推行社会主义改造 D.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
10.(2023八下·黄埔期末)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首长均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干部担任,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
A.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B.加快了西部大开发的步伐
C.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D.传承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广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据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2013年 2019年
国民生产总值 35 389.3亿元 57 493.0亿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 150.2元 24 179.8元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 307.8万人 3 846.7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
(1)材料一中,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
(2)根据材料二,“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每年都会举行盘王节,通过‘拜王’‘度身’‘挂灯’等传统活动纪念瑶胞始祖盘王,让群众感受瑶乡民族风情、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可知,通过一系列传统活动,让群众感受瑶乡民族风情,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B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文化传承,并未说明经济开放、科技创新以及民族平等等内容,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少数民族相关知识的掌握。
2.【答案】B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基本国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全国已建立西藏、新疆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是最适当的标题, D 项正确;
对外开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国防建设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A 、 B 和 C 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4.【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A项正确;
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排除B项;
1958年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排除C项;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成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5.【答案】D
【知识点】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浙江省对口支援新疆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D项正确;
扩大新疆人民的政治权利说法错误,新疆人民的政治权利不会随意扩大,排除A项;
保证阿克苏地区的高度自治说法错误,“高度自治”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
消除两地的经济发展差距理解绝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此题要抓住题文材料关键信息分析,明确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排除错误项与干扰项。
6.【答案】D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泰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体现了泰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巩固了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践行了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坚持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②③④是正确的选项,D项正确;
“一国两制”方针主要为港澳台提出,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区域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7.【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1959- 2020 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可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原因有国家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青藏铁路通车促进西藏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为西藏发展创造巨大机遇。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
西藏地区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据题干“根据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各少数民族自治区将开斋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壮族三月三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假日。”和所学知识可知,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假日,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体现了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B项正确;
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假日不一定能探寻出传统节日的起源,排除A项;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假日关联不大,排除C项;
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假日,不能说明国家丰富节日文化交流形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
9.【答案】B
【知识点】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统计表”可知,从2005年至2008年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逐年增加,由此可见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力度之大、投入资金之多、覆盖范围之广,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针,B项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资金扶持,未涉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排除A项;
题干主要强调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资金扶持,未体现民族地区推行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
题干主要强调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资金扶持,未阐述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共同繁荣的认识。
10.【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首长均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干部担任,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可得出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充分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A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而非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史料从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角度去分析归纳。
11.【答案】(1)原因: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双向融合。人物:黄帝和炎帝。
(2)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民生产总值大幅上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急剧猛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普遍普及。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华夏族、炎黄传说。根据材料一“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可知,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是炎帝和黄帝。
(2)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根据材料二“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本题考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根据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迅速增加。
(4)本题考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对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数千年来国家统一基础上形成的优秀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各民族最高利益,是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
故答案为:
(1)原因: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双向融合。人物:黄帝和炎帝。
(2)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民生产总值大幅上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急剧猛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普遍普及。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点评】本题考查华夏族、炎黄传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