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
A.推动了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B.实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是通过缩减文教卫生的投资实现的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工业建设成就颇丰 ”“ 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 ,在我国建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推动了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是在改革开放后,不符合题意;
B. 实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 是通过缩减文教卫生的投资实现的 ,违背了题干中的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2023八下·昌平期末)1954年,毛泽东在《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中说:“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次会议是( )
A.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根据“1954年”“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B项正确;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于1949年,排除A项;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1987年,排除C项;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于2013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相关史实。
3.(2023八下·黄埔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4年这一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就是( )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初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D.颁布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954年这一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就”及所学可得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良好开端,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土地改革,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7年,我国超额完成第一个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理解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1954年”“民主政治”,联系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史实去判断出正确答案。
4.(2023八下·新都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这样的起点上,我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
A.纺织业 B.畜牧业 C.轻工业 D.重工业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这样的起点上,我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纺织业,不符合史实;
B.畜牧业,不符合题意;
C.轻工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5.(2023八下·武侯期末)1952年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对高等院校进行全面院系调整,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新建钢铁、地质、航空、水利、土木建筑等11所专门工科院校。这一调整( )
A.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 B.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C.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 D.为经济建设发展培养人才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52年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对高等院校进行全面院系调整,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新建钢铁、地质、航空、水利、土木建筑等11所专门工科院校。”可提出关键词“1952年秋”、“钢铁、地质、航空、水利、土木建筑”,可知:高等院校最重要教学内容为重工业。而1953到1957年,我国开展了一五计划,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可知,此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的特点。比较选项,D项说的是高校教学内容调整为重工业为经济建设发展培养人才,说法正确,符合题意,选择D项;
A项强调的是高校教学内容调整为重工业有利于高教的普及,两者无逻辑关系,排除A项;
B项说的是高校教学内容调整为重工业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此说法错误,排除B项;
C项说的是高校教学内容调整为重工业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两者无因果关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设置了一个情景,需要学生联系一五计划的知识,侧重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史料辨析能力。
6.(2023八下·武侯期末)某桥的建成与通车,被称为是“新中国建桥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该桥修建于( )
A.土地改革期间 B.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C.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桥史上第一座里程碑”指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与通车,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动工建设,1957年建成通车,是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的一项重大成就,C项正确;
土地改革进行于1950-1952年,排除A项;
抗美援朝发生于1950-1953年,排除B项;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于1958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记忆一五计划背景、目的、主要成就、意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7.(2023八下·临潼期末)对下表反映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增长速度比重变化 行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1953年农轻重比例(%) 农轻重比例(%)
农业 4.5 52.8 43.5
轻工业 12.8 29.6 29.2
重工业 25.4 17.6 27.3
①农业增长相对缓慢
②实现了工业化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经济建设成绩突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可知,1953-1957年经济建设成绩突出,其中农业年平均增长速度比轻工业、重工业慢,重工业发展速度最快。故D符合题意;一五计划的完成,没有实现工业化,排除含有②的ABC项,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一五计划的完成,没有实现工业化。
8.(2023八下·仓山期末)1954年,我国通过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自此,中国人民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表明我国( )
A.实行多党合作制度 B.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C.选举制度不断改进 D.以法律保障人民权力
【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材料“1954年,我国通过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可知,五四宪法确立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保障了人民的权力,D项正确;
题干说明的是法律保障人民权力,未涉及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
题干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并未涉及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排除B项;
题干说明的是法律保障人民权力,未涉及选举制度的改进问题,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9.(2023八下·成华期末)成都东郊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还是一片人口稀少的寂静原野。1953年起,国营锦江电机厂、西南无线电器材厂等一大批工厂在此陆续开建,拉开了成都现代工业发展的序幕。成都东郊首批工厂的开建主要得益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53年起,国营锦江电机厂、西南无线电器材厂等一大批工厂在此陆续开建,拉开了成都现代工业发展的序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都东郊首批工厂的开建主要得益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化,A项正确;
1956年底,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
“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C项;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意义。
10.(2023八下·莲湖期末)下面是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部分统计数据表。这反映出我国( )
类别 工业总产值 钢产量 原煤产量 发电量
1957年 704亿元 535万吨 1.31亿吨 193亿千瓦时
比1952年增长 128.6% 296% 98.5% 164%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7年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钢产量、原煤产量、发电量都有了大幅提高,这些都属于重工业,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不符合题意;
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不符合题意;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共十四大以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通过对比发生的变化,再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分析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74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不平凡的复兴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穷二白】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神奇逆转】
材料二:
年份 项目 粮 棉 钢 煤
1952年 总产量 1.64亿吨 130.4亿吨 135亿吨 0.65亿吨
比1949年增长 36% 193%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 1.95亿吨 164亿吨 535亿吨 1.3亿吨
比1952年增长 19% 26% 296% 97%
【成就瞩目】
材料三:1953年至1957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
——摘编自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开启征程】
材料四:1952年底,全国出现了农民自愿组织的830多万个互助组和3600多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这样开始了。1953年,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相继开始。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直接促进作用。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工业状况 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建成的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的名称。
(4)阅读材料四,围绕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有总结。)
【答案】(1)工业状况: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措施:编制并实施“一五”计划。
(2)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武汉长江大桥。
(4)观点: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或三大改造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论述:1953—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继展开。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结论: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点】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为此我国政府编制并实施了“一五”计划。
(2)据材料二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 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时期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的大桥是武汉长江大桥。
(4)本题是历史小论文,根据材料内容,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史实进行论证,要求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史论结合。如拟定观点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论述是从1952年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1953年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相继展开。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者拟定观点为三大改造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从1952年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1953年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相继展开。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三大改造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答案为:
(1)工业状况: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措施:编制并实施“一五”计划。
(2)原因: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三大改造。
(3)武汉长江大桥。
(4) 观点: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或三大改造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论述:1953—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继展开。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结论: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状况、一五计划的实施以及主要成就、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三大改造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
A.推动了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B.实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是通过缩减文教卫生的投资实现的
2.(2023八下·昌平期末)1954年,毛泽东在《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中说:“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次会议是( )
A.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3.(2023八下·黄埔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4年这一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就是( )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初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D.颁布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4.(2023八下·新都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这样的起点上,我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
A.纺织业 B.畜牧业 C.轻工业 D.重工业
5.(2023八下·武侯期末)1952年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对高等院校进行全面院系调整,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新建钢铁、地质、航空、水利、土木建筑等11所专门工科院校。这一调整( )
A.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 B.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C.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 D.为经济建设发展培养人才
6.(2023八下·武侯期末)某桥的建成与通车,被称为是“新中国建桥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该桥修建于( )
A.土地改革期间 B.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C.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
7.(2023八下·临潼期末)对下表反映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增长速度比重变化 行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1953年农轻重比例(%) 农轻重比例(%)
农业 4.5 52.8 43.5
轻工业 12.8 29.6 29.2
重工业 25.4 17.6 27.3
①农业增长相对缓慢
②实现了工业化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经济建设成绩突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2023八下·仓山期末)1954年,我国通过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自此,中国人民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表明我国( )
A.实行多党合作制度 B.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C.选举制度不断改进 D.以法律保障人民权力
9.(2023八下·成华期末)成都东郊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还是一片人口稀少的寂静原野。1953年起,国营锦江电机厂、西南无线电器材厂等一大批工厂在此陆续开建,拉开了成都现代工业发展的序幕。成都东郊首批工厂的开建主要得益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10.(2023八下·莲湖期末)下面是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部分统计数据表。这反映出我国( )
类别 工业总产值 钢产量 原煤产量 发电量
1957年 704亿元 535万吨 1.31亿吨 193亿千瓦时
比1952年增长 128.6% 296% 98.5% 164%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74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不平凡的复兴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穷二白】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神奇逆转】
材料二:
年份 项目 粮 棉 钢 煤
1952年 总产量 1.64亿吨 130.4亿吨 135亿吨 0.65亿吨
比1949年增长 36% 193%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 1.95亿吨 164亿吨 535亿吨 1.3亿吨
比1952年增长 19% 26% 296% 97%
【成就瞩目】
材料三:1953年至1957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
——摘编自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开启征程】
材料四:1952年底,全国出现了农民自愿组织的830多万个互助组和3600多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这样开始了。1953年,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相继开始。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直接促进作用。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工业状况 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建成的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的名称。
(4)阅读材料四,围绕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有总结。)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工业建设成就颇丰 ”“ 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 ,在我国建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推动了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是在改革开放后,不符合题意;
B. 实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 是通过缩减文教卫生的投资实现的 ,违背了题干中的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根据“1954年”“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B项正确;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于1949年,排除A项;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1987年,排除C项;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于2013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954年这一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就”及所学可得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良好开端,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土地改革,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7年,我国超额完成第一个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理解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1954年”“民主政治”,联系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史实去判断出正确答案。
4.【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这样的起点上,我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纺织业,不符合史实;
B.畜牧业,不符合题意;
C.轻工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5.【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52年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对高等院校进行全面院系调整,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新建钢铁、地质、航空、水利、土木建筑等11所专门工科院校。”可提出关键词“1952年秋”、“钢铁、地质、航空、水利、土木建筑”,可知:高等院校最重要教学内容为重工业。而1953到1957年,我国开展了一五计划,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可知,此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的特点。比较选项,D项说的是高校教学内容调整为重工业为经济建设发展培养人才,说法正确,符合题意,选择D项;
A项强调的是高校教学内容调整为重工业有利于高教的普及,两者无逻辑关系,排除A项;
B项说的是高校教学内容调整为重工业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此说法错误,排除B项;
C项说的是高校教学内容调整为重工业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两者无因果关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设置了一个情景,需要学生联系一五计划的知识,侧重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史料辨析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桥史上第一座里程碑”指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与通车,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动工建设,1957年建成通车,是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的一项重大成就,C项正确;
土地改革进行于1950-1952年,排除A项;
抗美援朝发生于1950-1953年,排除B项;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于1958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记忆一五计划背景、目的、主要成就、意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7.【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可知,1953-1957年经济建设成绩突出,其中农业年平均增长速度比轻工业、重工业慢,重工业发展速度最快。故D符合题意;一五计划的完成,没有实现工业化,排除含有②的ABC项,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一五计划的完成,没有实现工业化。
8.【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材料“1954年,我国通过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可知,五四宪法确立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保障了人民的权力,D项正确;
题干说明的是法律保障人民权力,未涉及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
题干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并未涉及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排除B项;
题干说明的是法律保障人民权力,未涉及选举制度的改进问题,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53年起,国营锦江电机厂、西南无线电器材厂等一大批工厂在此陆续开建,拉开了成都现代工业发展的序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都东郊首批工厂的开建主要得益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化,A项正确;
1956年底,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
“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C项;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意义。
10.【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7年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钢产量、原煤产量、发电量都有了大幅提高,这些都属于重工业,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不符合题意;
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不符合题意;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共十四大以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通过对比发生的变化,再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分析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1.【答案】(1)工业状况: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措施:编制并实施“一五”计划。
(2)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武汉长江大桥。
(4)观点: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或三大改造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论述:1953—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继展开。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结论: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点】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为此我国政府编制并实施了“一五”计划。
(2)据材料二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 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时期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的大桥是武汉长江大桥。
(4)本题是历史小论文,根据材料内容,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史实进行论证,要求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史论结合。如拟定观点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论述是从1952年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1953年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相继展开。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者拟定观点为三大改造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从1952年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1953年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相继展开。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三大改造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答案为:
(1)工业状况: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措施:编制并实施“一五”计划。
(2)原因: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三大改造。
(3)武汉长江大桥。
(4) 观点: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或三大改造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论述:1953—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继展开。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结论: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状况、一五计划的实施以及主要成就、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三大改造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