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中国古代史时间轴(部分),其中阶段④的特征是 (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金人所处之天然环境,又远不如宋,时时有进攻宋之疆土,取得优良的生活环境之企图……次宗生长于深宫之中,更事甚少,宰执者朝曰主和夕日主战,各陈其是非利害,使听者耳萤心惑。”材料反映了( )
A.北宋灭亡的背景 B.宋金和议的影响
C.女真崛起的原因 D.南宋偏安的表现
3.五代时沿用《唐律》,把”谋大逆”(侵犯皇帝尊严的行为)和”谋叛”(策划背叛朝廷的行为)定为不赦之罪。属于当时“谋大逆”“谋叛”行为的是:( )
A.玄奘私出边关西行 B.赵匡胤黄袍加身
C.寇准力劝皇帝亲征 D.岳飞创建岳家军
4.忽必烈继承汗位后,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他严厉禁止屠城,使临安得以”九衢之市肆不移,一代之繁华如故”。此举措有利于( )
A.促进边疆开发 B.统一蒙古各族
C.减轻人民负担 D.延续中华文明
5.下图是宋与西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赵构 B.阿骨打 C.元昊 D.铁木真
6.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制约地方长官
C.控制财政大权 D.监视文武百官
7.宋代城市街道的两边可开设店铺。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要扩大营业面积,连通衢大街也要侵占,以至到宋徽宗时官府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
A.乡村出现了草市 B.各族政权交流频繁
C.经济重心已南移 D.城市商业日益繁盛
8.(2023七下·天河期中)某同学在学习中绘制了四幅中国古代史上政权并立局面示意图,其中绘制正确的是( )
A. B.
C. D.
9.(2023七下·花都期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出现如下表所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6% 15% 4% 17.2% 24.5% 46.1%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国家统一的实现 D.社会经济的发展
10.(2023七下·天河期中)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岳飞抗金》历史剧 B.阎立本的《步辇图》
C.《史记》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11.(2023七下·天河期中) 宋初,赵普向宋太祖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宋太祖为“稍夺其权”采取的措施有( )
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B.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C.由文官出任地方长官 D.设置转运使
12.(2023七下·天河期中) 下表为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三位皇帝部分年份的财政收支表,从下表可以反映出王安石在1069年进行变法的背景是( )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12625万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中央集权加强 B.财政危机加重
C.提倡“重文轻武” D.对外战争失利
13.(2023七下·增城期末) 著名史学家傅乐成认为,宋朝是继唐朝之后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又一高峰期,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型文化”,在各个领域硕果累累,享誉千古。“宋型文化”在文艺上的成就有( )
A.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 B.关汉卿的《窦娥冤》
C.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D.汤显祖的《牡丹亭》
14.(2023七下·增城期末)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途径和动力。元朝时,来自中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互相通婚,逐渐吸收交融而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
A.藏族 B.党项族 C.回族 D.女真族
15.(2023七下·增城期末) 如表中国古代历朝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该表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2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北方生产技术一直领先
C.南方政局战乱频繁 D.北方人口增长超过南方
16.(2023七下·广州期中) 弄清历史评价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宋朝统治者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
B.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重文轻武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D.在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17.(2023七下·广州期中) 据《辽史 世表》记载:耶律俨(辽朝大臣、史学家)称辽为轩辕(黄帝)后。这说明,契丹族( )
A.与汉民族同根同源 B.有跟中原王朝改善关系的愿望
C.认同先进的华夏文明 D.冒充炎黄子孙以图入主中原
18.(2023七下·广州期中) 《马可 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徼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海上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
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
19.(2023七下·广州期末)《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
A.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丝绸之路畅通,扩大疆域范围
C.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非洲
D.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
20.(2023七下·海珠期中) “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北宋与辽签订和议,互称兄弟之国
B.南宋与金和议中,金割让领土给宋
C.南宋向辽称臣,并送岁币
D.南宋与金和议,以淮水——大散关为界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下·增城期末) 广州历史悠久,是千年商贸都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朝廷设市舶司于广州,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陆续于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密州(今山东诸城)设立市舶司。唐玄宗开元年间,广州即设有市舶使,这是市舶司的前身。市舶使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其职责主要为: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二: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
——徐旭《中国海洋产业报告(2014-2015版)》
材料三:明朝初年推行朝贡体系,于宁波、泉州和广州各置市舶提举司,分设“安远”“柔远”“怀远”馆驿。……清朝统一台湾后,沿海设置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中国对欧美国家的海洋贸易逐渐集中到以广州——澳门为中心的广东地区。1757年,清廷为抑制外商向北方港口扩大贸易的企图,遂将对欧洲的海洋贸易限于广州,即所谓的“一口通商”。
——摘编自克里斯托旺 维埃拉《广州来信》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市舶司的主要职能。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广州成为重要港口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明朝和清朝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反映了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2.(2023七下·开州期末)阅读以下材料并判断:
(1)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填“√”;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填“×”;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填“O”。
①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
②1272年,元朝定都于大都。
③文天祥是著名的抗金英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统一有何意义。
23.(2023七下·成都期末)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走向成熟乃至体系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材料四: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赦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并肩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中的填空并指出这是中国古代哪项制度?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太祖为了解决“方镇残虐”,采取了什么措施?(不得照抄材料)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哪位皇帝开始实施的措施?实施该措施目的何在?
(4) 根据材料四,归纳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并概括军机大臣的职能。
(5)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24.(2023七下·雨花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 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 住人口达百万……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图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 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 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 高产作物,明代引进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 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经济哪一领域的繁荣 这一现象后来在哪个朝 代被打破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技术因素和政策因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对当时经济的积极作用。 举一例说明清朝前期在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综上,请概括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观察时间轴可知,阶段④是“907-1368年”处于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过程。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北宋灭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元朝时期完成了统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所以阶段④的时代特征就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A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 由材料“金人”“钦宗生长于深宫之中,更事甚少,宰执者朝曰主和夕曰主战,各陈其是非利害,使听者耳萤心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靖康之变的背景。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靖康之变的相关知识,关键对材料信息的分析与理解。
3.【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赵匡胤黄袍加身属于“谋大逆”“谋叛”的行为。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据题干“忽必烈继承汗位后,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他严厉禁止屠城,使临安得以‘九衢之市,一代之繁华如故’”可知,此举措有利于延续中华文明,促使临安商业更加繁荣,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宋夏和战主要为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西夏损失很大。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议和以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设榷场,译汉文书,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故题目空白方框处应填写元昊。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西夏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建立民族、都城等相关基础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可知,这表明通判的作用监督制约地方长官,加强中央集权,B正确;
材料反映的内容看,并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A排除;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财政,C排除;
宋代在知州以外,设置通判,不能 监视文武百官 ,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进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宋代城市街道的两边可开设店铺。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要扩大营业面积,连通街大街也要侵占”可知,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城市商业日益繁盛,选项D正确;
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038年元昊建立的西夏在我国的西北,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125年金灭辽后,1127年靖康之变消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D符合题意;
三国时期的魏也叫曹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排除A;
南宋建立时辽已经灭亡,排除B;
西晋被灭亡后建立了东晋,而不是同时存在,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权并立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中国古代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因东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主要依据门第高低,有利于士族地主、不利于庶族地主(寒门子弟),因此造成东晋寒门子弟入仕较少局面,隋创立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不分门第高低,强调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科举制在唐、北宋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因此自隋开始,到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出现题干图表所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变革与创新,B符合题意;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A项;
国家统一的实现,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0.【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包括遗址遗迹、出土文物、当事人所记录的笔记、著作等,“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是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
《岳飞抗金》历史剧属于后人编写的文学作品,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
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是绘画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项;
《史记》译注本为后人为《史记》做的注,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学基本方法的理解,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手史料的认识。
11.【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宋太祖为“稍夺其权。”可知,北宋为了“稍夺其权”所采取重文轻武的措施,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借此剥夺了地方大将的权力,C项正确;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属于预防地方藩镇割据,排除A项;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属于“收其精兵”,排除B项;
设置转运使属于“制其钱谷”,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
12.【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财政收支表可知,宋真宗年间,宋朝的财政还有盈余,但到了宋英宗年间,财政已经出现了亏损,这说明宋朝面临的财政危机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之一,B项正确;
宋朝的确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且在对外战争中几乎屡战屡败,但图表内容无法反映出这些问题,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相关内容的掌握。
13.【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宋朝”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文学的主要主流形式是宋词,而苏轼是宋代豪放派词人,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C项正确;
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属于唐朝书法的代表,关汉卿的《窦娥冤》属于元曲的代表,汤显祖的《牡丹亭》属于明代昆曲的代表,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词的认识。
14.【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元朝时,来自中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互相通婚,逐渐吸收交融而形成的一个新民族——回族,C项正确;
藏族、党项族以及女真族在元朝以前就存在,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回族相关知识的掌握。
15.【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分析图表可知,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占比远超过南方,但是到了唐代,南方人口与北方人口占比相差已经不那么明显,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更是超过了北方人口,这说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A项正确;
图表反映的是人口变化,与技术无关,排除B项;
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的一个原因就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排除C项;
图表反映的是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
16.【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则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达, 重文轻武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评价。C项正确;
宋朝统治者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
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
在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评价的相关史实。
17.【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耶律俨(辽朝大臣、史学家)称辽为轩辕(黄帝)后”可知,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后追根溯源,认为契丹族是华夏族的后裔,体现了契丹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C项正确;
题干信息不能证明同根同源,排除A项;
有跟中原王朝改善关系的愿望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
冒充炎黄子孙以图入主中原表述错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契丹族的兴起。
18.【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据“(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可知,这说明元代泉州海上贸易繁荣。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外国使节增多,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造船技术发达,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文化生活丰富,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代泉州海上贸易繁荣的相关史实。
19.【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统一以后,疆域十分辽阔,为了加强各地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元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体系,A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提及丝绸之路,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元朝驿站分布广泛,没有体现驿站最远达欧洲,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元朝驿站分布广泛,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不是题干材料直接所体现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元朝设立驿站的认识。
20.【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和所学知识可知,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和金对峙局面形成,D项正确;
“北宋与辽签订和议,互称兄弟之国”、“南宋向辽称臣,并送岁币”与题干材料“与金国和议成”不符,排除AC项;
据题意可知,南宋“割唐、邓二州”给金国,而非金割让领土给宋,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金议和内容的掌握。
21.【答案】(1)主要职能:征收关税;采购舶来品;管理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2)原因:朝廷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畅通、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等。
(3)特点:明朝朝贡贸易;清朝限制对外贸易。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主要职能:根据材料一“市舶使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其职责主要为: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可知,市舶司的主要职能是征收关税;采购舶来品;管理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2)原因: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广州成为重要港口的原因有朝廷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畅通、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等。
(3)特点:根据材料一“明朝初年推行朝贡体系,于宁波、泉州和广州各置市舶提举司,分设“安远”“柔远”“怀远”馆驿。”可知,明朝对外贸易的特点是朝贡贸易。根据材料“清朝统一台湾后,沿海设置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中国对欧美国家的海洋贸易逐渐集中到以广州——澳门为中心的广东地区。1757年,清廷为抑制外商向北方港口扩大贸易的企图,遂将对欧洲的海洋贸易限于广州,即所谓的‘一口通商’。”可知,清朝对外贸易的特点限制对外贸易。对外政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故答案为:
(1)主要职能:征收关税;采购舶来品;管理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2)原因:朝廷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畅通、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等。
(3)特点:明朝朝贡贸易;清朝限制对外贸易。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市舶司职责的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元时期广州成为重要港口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清对外贸易特点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认识。
22.【答案】(1)√;O;×
(2)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1)正确与否:①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61年,改造国号为元。故正确。②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272年,元朝定都于大都,但材料没有体现。故未涉及③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文天祥是著名的抗元英雄。故错误,金改为元。
(2)根据所学可知,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①正确 ②未涉及③错误
(2)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元朝相关知识的掌握。
23.【答案】(1)尚书省;三省六部制。
(2)重文轻武。
(3)明太祖;加强皇权。
(4)皇帝需要助手帮助起草政令;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削弱满族亲王的权力);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职能:传达皇帝旨意。
(5)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重文轻武的政策;军机处的设立;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所以材料一的空处应填尚书省;制度:三省六部制。
(2)措施: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新,宋太宗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3)皇帝:由材料“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丞相的废除。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目的: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4)原因:由材料“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救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可知,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雍正帝需要进一步巩国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
(5)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到宋代的重文轻武、到明代丞相制度的废除、到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故答案为:
(1)尚书省;制度:三省六部制。
(2)措施: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或采用文臣治理地方)
(3)皇帝:明太祖;目的:加强皇权。
(4)原因: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雍正帝需要进一步巩国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职能:军机大臣与皇上并肩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或跪受笔录)
(5)特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朝加强皇权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军机处的认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认识。
24.【答案】(1)商业;北宋。
(2)广州、泉州;技术因素:指南针的广泛运用。政策因素: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适当的政策、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安定。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 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 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 住人口达百万……。”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商业领域的繁荣。北宋时期坊市界限被打破,东京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
(2)根据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图。”可知,北宋时期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技术因素:指南针的广泛运用。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政策因素: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根据材料三“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 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 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 高产作物,明代引进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 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可知, 这一现象对当时经济的积极作用: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朝前期在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经济发展的因素:适当的政策、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安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经济、北宋商业、北宋海外贸易等相关史实。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中国古代史时间轴(部分),其中阶段④的特征是 (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观察时间轴可知,阶段④是“907-1368年”处于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过程。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北宋灭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元朝时期完成了统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所以阶段④的时代特征就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金人所处之天然环境,又远不如宋,时时有进攻宋之疆土,取得优良的生活环境之企图……次宗生长于深宫之中,更事甚少,宰执者朝曰主和夕日主战,各陈其是非利害,使听者耳萤心惑。”材料反映了( )
A.北宋灭亡的背景 B.宋金和议的影响
C.女真崛起的原因 D.南宋偏安的表现
【答案】A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 由材料“金人”“钦宗生长于深宫之中,更事甚少,宰执者朝曰主和夕曰主战,各陈其是非利害,使听者耳萤心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靖康之变的背景。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靖康之变的相关知识,关键对材料信息的分析与理解。
3.五代时沿用《唐律》,把”谋大逆”(侵犯皇帝尊严的行为)和”谋叛”(策划背叛朝廷的行为)定为不赦之罪。属于当时“谋大逆”“谋叛”行为的是:( )
A.玄奘私出边关西行 B.赵匡胤黄袍加身
C.寇准力劝皇帝亲征 D.岳飞创建岳家军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赵匡胤黄袍加身属于“谋大逆”“谋叛”的行为。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
4.忽必烈继承汗位后,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他严厉禁止屠城,使临安得以”九衢之市肆不移,一代之繁华如故”。此举措有利于( )
A.促进边疆开发 B.统一蒙古各族
C.减轻人民负担 D.延续中华文明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据题干“忽必烈继承汗位后,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他严厉禁止屠城,使临安得以‘九衢之市,一代之繁华如故’”可知,此举措有利于延续中华文明,促使临安商业更加繁荣,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下图是宋与西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赵构 B.阿骨打 C.元昊 D.铁木真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宋夏和战主要为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西夏损失很大。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议和以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设榷场,译汉文书,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故题目空白方框处应填写元昊。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西夏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建立民族、都城等相关基础知识。
6.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制约地方长官
C.控制财政大权 D.监视文武百官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可知,这表明通判的作用监督制约地方长官,加强中央集权,B正确;
材料反映的内容看,并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A排除;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财政,C排除;
宋代在知州以外,设置通判,不能 监视文武百官 ,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进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宋代城市街道的两边可开设店铺。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要扩大营业面积,连通衢大街也要侵占,以至到宋徽宗时官府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
A.乡村出现了草市 B.各族政权交流频繁
C.经济重心已南移 D.城市商业日益繁盛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宋代城市街道的两边可开设店铺。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要扩大营业面积,连通街大街也要侵占”可知,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城市商业日益繁盛,选项D正确;
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
8.(2023七下·天河期中)某同学在学习中绘制了四幅中国古代史上政权并立局面示意图,其中绘制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038年元昊建立的西夏在我国的西北,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125年金灭辽后,1127年靖康之变消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D符合题意;
三国时期的魏也叫曹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排除A;
南宋建立时辽已经灭亡,排除B;
西晋被灭亡后建立了东晋,而不是同时存在,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权并立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中国古代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3七下·花都期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出现如下表所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6% 15% 4% 17.2% 24.5% 46.1%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国家统一的实现 D.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因东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主要依据门第高低,有利于士族地主、不利于庶族地主(寒门子弟),因此造成东晋寒门子弟入仕较少局面,隋创立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不分门第高低,强调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科举制在唐、北宋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因此自隋开始,到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出现题干图表所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变革与创新,B符合题意;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A项;
国家统一的实现,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0.(2023七下·天河期中)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岳飞抗金》历史剧 B.阎立本的《步辇图》
C.《史记》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包括遗址遗迹、出土文物、当事人所记录的笔记、著作等,“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是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
《岳飞抗金》历史剧属于后人编写的文学作品,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
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是绘画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项;
《史记》译注本为后人为《史记》做的注,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学基本方法的理解,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手史料的认识。
11.(2023七下·天河期中) 宋初,赵普向宋太祖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宋太祖为“稍夺其权”采取的措施有( )
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B.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C.由文官出任地方长官 D.设置转运使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宋太祖为“稍夺其权。”可知,北宋为了“稍夺其权”所采取重文轻武的措施,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借此剥夺了地方大将的权力,C项正确;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属于预防地方藩镇割据,排除A项;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属于“收其精兵”,排除B项;
设置转运使属于“制其钱谷”,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
12.(2023七下·天河期中) 下表为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三位皇帝部分年份的财政收支表,从下表可以反映出王安石在1069年进行变法的背景是( )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12625万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中央集权加强 B.财政危机加重
C.提倡“重文轻武” D.对外战争失利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财政收支表可知,宋真宗年间,宋朝的财政还有盈余,但到了宋英宗年间,财政已经出现了亏损,这说明宋朝面临的财政危机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之一,B项正确;
宋朝的确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且在对外战争中几乎屡战屡败,但图表内容无法反映出这些问题,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相关内容的掌握。
13.(2023七下·增城期末) 著名史学家傅乐成认为,宋朝是继唐朝之后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又一高峰期,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型文化”,在各个领域硕果累累,享誉千古。“宋型文化”在文艺上的成就有( )
A.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 B.关汉卿的《窦娥冤》
C.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D.汤显祖的《牡丹亭》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宋朝”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文学的主要主流形式是宋词,而苏轼是宋代豪放派词人,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C项正确;
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属于唐朝书法的代表,关汉卿的《窦娥冤》属于元曲的代表,汤显祖的《牡丹亭》属于明代昆曲的代表,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词的认识。
14.(2023七下·增城期末)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途径和动力。元朝时,来自中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互相通婚,逐渐吸收交融而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
A.藏族 B.党项族 C.回族 D.女真族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元朝时,来自中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互相通婚,逐渐吸收交融而形成的一个新民族——回族,C项正确;
藏族、党项族以及女真族在元朝以前就存在,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回族相关知识的掌握。
15.(2023七下·增城期末) 如表中国古代历朝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该表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2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北方生产技术一直领先
C.南方政局战乱频繁 D.北方人口增长超过南方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分析图表可知,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占比远超过南方,但是到了唐代,南方人口与北方人口占比相差已经不那么明显,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更是超过了北方人口,这说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A项正确;
图表反映的是人口变化,与技术无关,排除B项;
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的一个原因就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排除C项;
图表反映的是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
16.(2023七下·广州期中) 弄清历史评价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宋朝统治者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
B.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重文轻武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D.在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则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达, 重文轻武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评价。C项正确;
宋朝统治者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
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
在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评价的相关史实。
17.(2023七下·广州期中) 据《辽史 世表》记载:耶律俨(辽朝大臣、史学家)称辽为轩辕(黄帝)后。这说明,契丹族( )
A.与汉民族同根同源 B.有跟中原王朝改善关系的愿望
C.认同先进的华夏文明 D.冒充炎黄子孙以图入主中原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耶律俨(辽朝大臣、史学家)称辽为轩辕(黄帝)后”可知,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后追根溯源,认为契丹族是华夏族的后裔,体现了契丹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C项正确;
题干信息不能证明同根同源,排除A项;
有跟中原王朝改善关系的愿望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
冒充炎黄子孙以图入主中原表述错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契丹族的兴起。
18.(2023七下·广州期中) 《马可 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徼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海上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
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据“(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可知,这说明元代泉州海上贸易繁荣。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外国使节增多,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造船技术发达,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文化生活丰富,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代泉州海上贸易繁荣的相关史实。
19.(2023七下·广州期末)《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
A.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丝绸之路畅通,扩大疆域范围
C.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非洲
D.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统一以后,疆域十分辽阔,为了加强各地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元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体系,A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提及丝绸之路,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元朝驿站分布广泛,没有体现驿站最远达欧洲,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元朝驿站分布广泛,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不是题干材料直接所体现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元朝设立驿站的认识。
20.(2023七下·海珠期中) “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北宋与辽签订和议,互称兄弟之国
B.南宋与金和议中,金割让领土给宋
C.南宋向辽称臣,并送岁币
D.南宋与金和议,以淮水——大散关为界
【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和所学知识可知,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和金对峙局面形成,D项正确;
“北宋与辽签订和议,互称兄弟之国”、“南宋向辽称臣,并送岁币”与题干材料“与金国和议成”不符,排除AC项;
据题意可知,南宋“割唐、邓二州”给金国,而非金割让领土给宋,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金议和内容的掌握。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下·增城期末) 广州历史悠久,是千年商贸都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朝廷设市舶司于广州,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陆续于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密州(今山东诸城)设立市舶司。唐玄宗开元年间,广州即设有市舶使,这是市舶司的前身。市舶使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其职责主要为: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二: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
——徐旭《中国海洋产业报告(2014-2015版)》
材料三:明朝初年推行朝贡体系,于宁波、泉州和广州各置市舶提举司,分设“安远”“柔远”“怀远”馆驿。……清朝统一台湾后,沿海设置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中国对欧美国家的海洋贸易逐渐集中到以广州——澳门为中心的广东地区。1757年,清廷为抑制外商向北方港口扩大贸易的企图,遂将对欧洲的海洋贸易限于广州,即所谓的“一口通商”。
——摘编自克里斯托旺 维埃拉《广州来信》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市舶司的主要职能。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广州成为重要港口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明朝和清朝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反映了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答案】(1)主要职能:征收关税;采购舶来品;管理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2)原因:朝廷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畅通、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等。
(3)特点:明朝朝贡贸易;清朝限制对外贸易。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主要职能:根据材料一“市舶使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其职责主要为: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可知,市舶司的主要职能是征收关税;采购舶来品;管理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2)原因: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广州成为重要港口的原因有朝廷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畅通、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等。
(3)特点:根据材料一“明朝初年推行朝贡体系,于宁波、泉州和广州各置市舶提举司,分设“安远”“柔远”“怀远”馆驿。”可知,明朝对外贸易的特点是朝贡贸易。根据材料“清朝统一台湾后,沿海设置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中国对欧美国家的海洋贸易逐渐集中到以广州——澳门为中心的广东地区。1757年,清廷为抑制外商向北方港口扩大贸易的企图,遂将对欧洲的海洋贸易限于广州,即所谓的‘一口通商’。”可知,清朝对外贸易的特点限制对外贸易。对外政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故答案为:
(1)主要职能:征收关税;采购舶来品;管理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2)原因:朝廷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畅通、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等。
(3)特点:明朝朝贡贸易;清朝限制对外贸易。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市舶司职责的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元时期广州成为重要港口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清对外贸易特点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认识。
22.(2023七下·开州期末)阅读以下材料并判断:
(1)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填“√”;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填“×”;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填“O”。
①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
②1272年,元朝定都于大都。
③文天祥是著名的抗金英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统一有何意义。
【答案】(1)√;O;×
(2)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1)正确与否:①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61年,改造国号为元。故正确。②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272年,元朝定都于大都,但材料没有体现。故未涉及③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文天祥是著名的抗元英雄。故错误,金改为元。
(2)根据所学可知,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①正确 ②未涉及③错误
(2)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元朝相关知识的掌握。
23.(2023七下·成都期末)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走向成熟乃至体系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材料四: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赦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并肩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中的填空并指出这是中国古代哪项制度?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太祖为了解决“方镇残虐”,采取了什么措施?(不得照抄材料)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哪位皇帝开始实施的措施?实施该措施目的何在?
(4) 根据材料四,归纳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并概括军机大臣的职能。
(5)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答案】(1)尚书省;三省六部制。
(2)重文轻武。
(3)明太祖;加强皇权。
(4)皇帝需要助手帮助起草政令;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削弱满族亲王的权力);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职能:传达皇帝旨意。
(5)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重文轻武的政策;军机处的设立;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所以材料一的空处应填尚书省;制度:三省六部制。
(2)措施: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新,宋太宗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3)皇帝:由材料“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丞相的废除。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目的: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4)原因:由材料“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救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可知,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雍正帝需要进一步巩国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
(5)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到宋代的重文轻武、到明代丞相制度的废除、到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故答案为:
(1)尚书省;制度:三省六部制。
(2)措施: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或采用文臣治理地方)
(3)皇帝:明太祖;目的:加强皇权。
(4)原因: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雍正帝需要进一步巩国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职能:军机大臣与皇上并肩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或跪受笔录)
(5)特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朝加强皇权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军机处的认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认识。
24.(2023七下·雨花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 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 住人口达百万……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图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 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 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 高产作物,明代引进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 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经济哪一领域的繁荣 这一现象后来在哪个朝 代被打破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技术因素和政策因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对当时经济的积极作用。 举一例说明清朝前期在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综上,请概括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商业;北宋。
(2)广州、泉州;技术因素:指南针的广泛运用。政策因素: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适当的政策、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安定。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 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 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 住人口达百万……。”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商业领域的繁荣。北宋时期坊市界限被打破,东京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
(2)根据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图。”可知,北宋时期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技术因素:指南针的广泛运用。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政策因素: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根据材料三“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 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 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 高产作物,明代引进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 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可知, 这一现象对当时经济的积极作用: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朝前期在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经济发展的因素:适当的政策、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安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经济、北宋商业、北宋海外贸易等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