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区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监测试卷
高二年级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庄子尤为强调精神的自由,因此《庄子》开篇便是《逍遥游》。他生逢乱世,生活穷困潦倒,却洒脱地鄙弃权势名利,坚拒楚相之职,竭力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在他看来,顺从天道,自然而为,不为物累,方能旷达处世,泰然逍遥。所以《庄子·逍遥游》里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域,便无须依赖外物。 然而,世人总有“机心”,心为俗物所羁绊,便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如《庄子·养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庄子看来,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一种“机心”,这恰恰是为利益所累。如何能“不物于物”,达到逍遥的境界 庄子提出了“心斋”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即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由生理激起的贪欲,使心境达于空明之境。具体怎么才能返璞归真,庄子又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即当做到不为人工而毁灭天然,不为世故而毁灭性命,不为贪得而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去。
与逍遥的心态相辅相成的是齐物论。齐物论包括齐物之论、齐同物论,以及齐物我等层面,希望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庄子·齐物论》言:“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在庄子看来,成心,即成见,是引发是非争执的原因。但是各派所见,其实只是一家之偏见,是非曲直其实并没有共同的标准。同时,万物相齐,地位平等。庄子认为世间万物本无美丑、高低、大小、尊卑之别,“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其分也,成也; 其成也,毁也”,即一切事物无所谓完成与毁坏,其实都复归一个整体,所有分别都是人们刻意区分出来的。 因此,庄子强调“丧我”,即去除成见、打破自我中心。
高二年级 语文第1页(共8页)
在他看来,圣人便不执着于是非争论,而依顺自然均衡之理,亦能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之别。对待是非观念、万事万物如此,对待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亦如此。同样,死生亦是自然的规律,能做到“相忘以生,无所终穷”,方是超然于物外。因此,庄子妻子去世后,庄子不仅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看似不近人情, 实则坦然面对、顺从生老病死之定律。正如他所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任其自然。
(摘编自孙欣《〈庄子〉:旷达逍遥,天人合一》)
材料二:
《庄子》文本,虽也运用矛盾对立的逻辑思辨说理,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齐物论》)之类,且这种说理方法直接影响了汉晋佛经翻译,但其基本特点则是寓哲理于形象描述之中,创造了一个充满童真的文本世界。
《庄子》文本创造了几个世界:一是恢诡的现象世界。庄子笔下的现象并非客观世界的描述,而是主观认知的呈现。如《秋水》中,河伯见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认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而洋洋自得; 直至顺流东行,到达北海,向东而视,浑灏无涯,顿时黯然失色,于是望洋向若而叹, 引出反躬自省的冷静说理。其说理路径,以神话人物为叙事核心,通过恢宏奇诡的现象描述,在宇宙规律上揭示“道”,在生命意义上揭示“真”,强调“达于理”“明于权”而进乎“道”,“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而回归生命本真。在《庄子》文本中,现象世界永远只是作为认知对象而存在。
二是缪悠的神人世界。庄子创造了种种不同人物,如“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道,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 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天下》),但是“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异”(郭象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基本一致,皆非世间至善至德、智行超卓的圣人,而是超越时空、绝灭烟火的世外神人。《逍遥游》为了说明唯有消解“有待”,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境界,才能真正获得自由逍遥,特别虚拟了一个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世界。神人也,虽“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恍如人间美女,冰清玉洁,轻盈柔美,但“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方外与种种“有待”的方内现象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缪悠的神人描述,凸显顺乎自然、超绝现实以游乎无穷的“无待”逍遥之境。
三是虚拟的历史世界。庄子笔下的历史并非历史真实的叙说,而是将人物、事件悬置于虚拟的历史情境中,蕴涵特殊的哲学意义。《德充符》通过虚构发生于刖足者王骀、申屠嘉、叔山无趾与孔子、子产之间的系列故事,说明身残者遗形弃智,道德充实,恪守本心,体证大道,而健全者则心系形骸,意存荣辱,鄙吝多欲,丧失本心。在虚构的历史世界中,通过精神与形体的错位对比,强调“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凸显内在生命的充实圆满。雨果《巴黎圣母院》所塑造的卡西莫多就闪烁着王骀之流的身影,或许正是庄学的文学表达。
《庄子》说理,几乎都是以虚构情节、人物对话为桥接手段,通过想象、象征、夸饰、奇诡的叙事方式,“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天下》)的叙事风格,浸染喜剧色调的完整自足的叙事情境,构筑文本的童真世界。
(摘编自刘运好《论〈庄子〉文本的“童真”》,有删改)
高二年级 语文第2页(共8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认为, “以有涯随无涯”,这是危险的事情,是心为俗物所羁绊的表现,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B.《庄子》文本注重艺术世界的形象化,也有矛盾对立的逻辑思辨说理,而且这种说理方法对汉晋佛经翻译产生了影响。
C.庄子认为,圣人没有所谓的是与非的观念,而依顺自然均衡之理,能够用平等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的差别。
D.《庄子》中的历史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庄子把故事置放在虚构的历史情境之中,使其蕴涵特殊的哲学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庄子追求逍遥游的境界,可以给现代社会的人们以人格独立和追求精神自由的启示。
B.庄子强调“丧我”,启示人们,看待事物不要总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候要忘掉自我。
C.《逍遥游》中的神人“游乎四海之外”,终于摆脱了“有待”,获得自由逍遥的境界。
D.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形象脱胎于《庄子》中王骀、申屠嘉、叔山无趾等故事。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第1段先提出“庄子尤为强调精神的自由”观点,接着引用《庄子·逍遥游》和《庄子·养生主》内容进行分析。
B.材料二第2段以《秋水》中神话人物的叙述为例,证明庄子笔下的现象并非客观世界的描述,而是主观认知的呈现。
C.材料一第2段先提出“与逍遥的心态相辅相成的是齐物论”观点,接着分别阐释了齐物之论、齐同物论,以及齐物我等概念。
D.材料二第3段引用了《天下》中的话、郭象的注解和《逍遥游》中的话,阐释了庄子神人世界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请分别解释材料一中“心斋”和材料二中“无待”的含义。 (4分)
5.请简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他娶了世上最丑的女人。
作为一家颇有知名度的马戏团的助理,他专程去维也纳看她。这可绝不是预谋在先——他事先压根儿没想过自己会娶她为妻。可是一旦看到她,一旦过了最初的惊愕,他就再也无法将自己的眼睛从她身上移开。她长着一颗硕大的头颅,上面覆盖着肿瘤和肿块。一双流泪不止的小眼睛紧贴着低低的、满是皱纹的额头。
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好让观众能回去向他们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或他们的孩子们描述这张脸,好让他们在拿镜子与自己的脸比较时,能再次想起来这张脸,然后轻
高二年级 语文第3页(共8页)
松地舒口气。她很耐心地站着,当目光掠过他们的头顶,眺望远处的屋顶时,她或许有一种高人一等之感。
演出结束后,当他与她靠着马戏团内取暖的小马口铁炉子喝茶时,他发现她相当机灵。她当然是会说话的, 并且还非常言之有理。她谈吐风趣,思路连贯具体,根本不是他原来想的那样。突然她开始使他心烦意乱,尽管他不清楚那到底是为什么。
于是,他向她告辞。而令他吃惊的是,她居然向他伸出手去——一个非常女性化的姿态,实际上是一位淑女的姿态,而且还是一只非常可爱的手。他弯下身去,但是没有用他的唇碰它。
他开始给她买花,不是什么特别的花束,只是便宜的地摊货,用锡箔纸包起来,普通皱纹纸, 上面打个蝴蝶结, 又买了一条印花棉布围巾、 一条闪亮的丝带,还有一盒果仁巧克力。然后,他就像被施了催眠术一样,看着她把丝带绑在了额头上,打了个色彩明亮的蝴蝶结,不但没带来装饰的美感,反倒让人不寒而栗。
每当他开始感到不自在,他就跟他们说他要去办一件要事。他会把靴子擦得铮亮,最好的衬衫洗干净,然后动身上路。他从不走远。他会在最近的城镇停下来,喝得酩酊大醉。但是,哪怕在那种时候,他也从没有忘记她, 因为他开始谈论她。她成了他最有价值的资产。需要的时候,他甚至可以用她的丑来支付酒水费———甚至,他可以凭着描述她的那张脸,迷惑漂亮女人。
就在他们共处的第一个演出季结束,他向她求婚了。她连脖子根都红了,浑身颤抖。然后她静静地说,“好吧”,把头温柔地靠到他的臂膀上。他忍受了这一刻, 然后缩了回去,开始给她讲自己对两人共同生活的规划。他在房间里踱着步,她的眼睛就一直盯着他,伤心但一言不发。到最后,她抓住他的手,说她想要的正好相反———她希望他们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再也不用到处漂泊,再也不用见任何人。她希望她烧菜做饭,生儿育女,拥有一个花园。
“你绝对不可能习惯这种生活,”他气愤地驳斥道,“你在马戏团长大,你想要、你需要被人观看。离开别人注视的目光,你会死的。”
她没有作答。
圣诞节那天,他们在一个小小的教堂里结婚了。主持婚礼的牧师差点昏了过去,声音颤抖地诵念着。
不久之后,她告诉他自己怀孕了。 自那时起,他成了一个分裂的人。他希望她生一个与她一样的小孩——那么他们将会有更多的合同,他今后的生活将得到保障,哪怕他妻子在此期间死了。或许他还会成名呢 但是,立刻,他会想到那孩子可能是一个怪物,他真的宁愿撕破她的肚皮,把它从有毒的、满是缺陷的血液中拯救出来,也不愿它注定过像她一样的人生。他祈祷她流产。
晚上她缝制起婴儿服来。“你知道,”她会停下来片刻,眼睛定定地注视着远方的某个地方,说,“人是那么脆弱,那么孤单。他们坐在我面前,注视着我的脸时,我为他们感到难过。似乎他们自己是空的,似乎他们不得不注视着某样东西,拿那样东西把自己填满。有时候,我想他们是羡慕我的。至少我是一样东西。他们是那样地缺少异乎寻常的东西,缺乏自己的独特之处。”
她这么说时,他不由地心里一惊。
高二年级 语文第4页(共8页)
她是在晚上分娩的,没有任何兴师动众,而是安安静静的,如同一个动物。助产师只是过来剪了脐带。他给了她一沓钞票,确保她不过早地将消息散布出去。他的心怦怦直跳,立刻点亮了所有的灯,好仔细察看一下那样东西。孩子长得非常可怕,甚至比母亲更糟糕。他不得不闭上眼睛,来抑制心头的恶心。
早春时节,一场可怕的西班牙流感袭来,母亲和孩子双双病倒。她们并排躺着,高烧不退,呼吸沉重。偶尔,出自恐慌的本能,她会搂抱孩子,在神志不清中试图给女儿喂奶。她不知道女儿正濒临死亡,再也没有力气吸奶。最后女儿死了,他轻轻地把她放在床边,然后点上一支雪茄。
那天晚上,这个最丑的女人短暂地恢复过意识,只是绝望地抽泣和哀号。他受不了——这是夜的声音,黑暗的声音,直接来自最漆黑的深渊。他掩上耳朵,最后也抓起帽子跑了出去,但是他没跑多远。他在自家公寓的窗下来回走着,直到第二天早晨。他以此帮助她死去。
他把自己关在他们的卧室里,看着两具尸体,茫然不知所措,于是除了教授他没有告诉其他任何人。他坐在那里,直接就着瓶子喝酒,看着暮色逐渐吞没床上那一动不动的影子的轮廓。后来前来执行尸体解剖的教授递给他一张纸,那位鳏夫用右手!了字,用左手收了钱。
但是就在同一天,他消失在码头前,帮助教授用马车把尸体运送到大学诊所不久它们将在那里被秘密制成标本。
很长一段时间,几乎二十年,它们就站立在大楼寒冷的地下室,直到好光兼了,它们加入到主要的收藏品行列,包括犹太人和斯拉夫人的头颅、双头婴儿和各秋种、肤色的连体婴儿。如今人们仍可在病理与解剖博物馆的贮藏室里见到——一对着玻璃眼的母亲和女儿,依然以极富尊严的姿势凝冻着,如同某个不成功的新的残留物。
(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她成了他最有价值的资产”一句,点破了“他”的卑劣心思,即希望用人们对丑女人的猎奇心理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B.“他”初次见丑女人时感到惊愕,之后眼睛便无法离开她,与她交流后始心烦意乱,是因为她虽有内在美,但外表太丑。
C.“他成了一个分裂的人”,表现了“他”为得到更多的利益希望孩子如妻一样,但又不想让怪物般的孩子来到人世的复杂心理。
D.“他”在规划未来时,丑女人伤心但一言不发,表明两人追求不同; 面对“他”的反驳,丑女人不作答,表现了丑女人的妥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弯下身去,但是没有用他的唇碰它” “他忍受了这一刻,然后缩了自去”等细节描写,暗示了“他”并不是真的喜欢丑女人。
B.丑女人把丝带扎在额头上,色彩明亮的蝴蝶结不但没能给人带来美感,而让人不寒而栗,强烈的反差突显了丑女人之丑。
C.小说内容看似怪诞,但实则是被高度戏剧化的现实,这是对现实主义写法的否定,说明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已经不足以描述这个世界。
D.本文与《复活》均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能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详尽描述了人物的真实想法。
高二年级 语文第5页(共8页)
8.文中两次提及“他”喝酒,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喝酒的原因有何不同。(4分)
9.鲁迅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请结合丑女人的命运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 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 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 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 未可问也。”
——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材料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 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 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 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颜率A 曰B 不敢C 欺 D 大国 E 疾 F 定 G
所从 H 出I 弊邑J 迁鼎 K 以 L 待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休,美好之意,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永保无疆之休”的“休”意思相同。
B. 九鼎,相传为大禹时所铸,夏、商、周三代将之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
C. 危国,意思是面临着危险的国家,与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的意思相同。
D. 弊邑,意思是偏僻的小城,常用于对自己国家或守地等的谦称,文中是指周国。
高二年级 语文第6页(共8页)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面对楚王的无理询问,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了他的睿智忠诚。
B. 颜率在秦国发兵索取九鼎时,向齐国求救,用献鼎为诱,巧妙地借兵,退秦救国。
C. 颜率回顾了当初武王伐殷获九鼎,运输耗费大,为此替齐王担忧,以解决其难题。
D. 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 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14. 材料一中王孙满的回答,是为了让楚国放弃索鼎,王孙满的理由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3 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 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待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
B.“日暖南山石。”一句为实写,作者回到家乡看到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颔联上句中的“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
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
16.请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增广贤文》有言“知彼知己,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 ”所讲的道理相似。
(2)《老子》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 。 ”
(3)“江”与“月”作为典型的意象,在古诗词中往往并存,诗人常以此来描写雄浑壮美、孤独寂寥、闲适清雅的画面,如“
高二年级 语文第7页(共8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 A 的,①在人类文明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②但是我们党领导的红军能够一路走下来,③就是因为他们要救中国于危难之时,救民众于水火之中。④他们有了高于天的革命理想,⑤在长征路上,他们没有从极度的困难低头。⑥他们不怕任何艰难险阻,⑦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⑧硬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击退了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⑨臣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⑩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地。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 B ,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 小题,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 题。
亚洲运动会承载着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开幕式上,亚洲各国家和地区的地标性建筑共同呈现,构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亚洲画卷;“同呼吸同感受同梦想,同爱同在同分享”的歌词振奋人心,传达“亚洲一家携手同行”的美好愿望;全场齐声吟出张九龄的千古名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①。只要以亚运会为名、以体育为媒,就一定能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为推动构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数字烟花、裸眼3D时效、数实融合点火 ② ,展现杭州作为未来之城、科技之城的独特魅力。本届亚运会首次将 3D双威亚技术应用于大型运动场,成就了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打造了史上首个“数实融合”点火仪式,由“数字火炬手”与现场最后一棒火炬手汪顺共同点燃主火炬塔。 ③ ,不仅带给人们全新的亚运体验,更是对“绿色、智能、节俭、文明”办赛理念的生动践行,展现中国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推断存在问题,请具体说明。(3分)
21.针对材料中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写出你的看法,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 (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老子·八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
黄宗羲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利也”,强调了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的合理之处。但当今有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个人私利作为唯一追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高二年级 语文第8页(共8页)
2023 年高二期末考试题答案
语文
1. C 【解析】“圣人没有所谓的是与非的观念”错误,文中说的是“圣人便不执着于是非争论”。
2. D 【解析】“脱胎于《庄子》中王殆、 申屠嘉、叔山无趾等故事”错误, 文中只是说“闪烁着王治之流的身影”。
3. C 【解析】“分别阐释”错,没有分别阐释。
4.①“心斋”是去除功利之心,消除由生理而激起的贪欲后,使心境达于空明之境,达到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②“无待”指人的思想及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和束缚,无所依赖、无所凭借,摆脱了客观世界的束缚,是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 (或:无所凭借、顺乎自然、超绝现实以游乎无穷的逍遥之境。)
(评分参考:每点 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①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庄子》寓哲理于形象描述之中,创造了一个充满童真的文本世界的观点;接着从《庄子》文本创造了“恢诡的现象世界”“缪悠的神人世界”“虚拟的历史世界”等三方面进行论述; 最后,总结《庄子》构筑文本的童真世界的特点。②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证方法,大量引用《庄子》原文。③论证语言严密准确,如“或许”“几乎”等词语的运用。
(评分参考:每点2 分,共 6分,学生围绕论证过程、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 B【解析】 “与她交流后开始心烦意乱,是因为她虽有内在美,但外表太丑”错,他想利用丑女人谋利,但她又太丑,内心矛盾而产生心烦意乱。
7. C【解析】 “这是对现实主义写法的否定,说明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已经不足以描述这个世界”错,不能说是对现实主义写法的否定。
8.①第一次是因为他想利用丑女人获利,又忍受不了丑女人的丑,于是去喝酒。
②第二次是因为丑女大母女去世,自己没有了谋利来源,对未来感到茫然。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9.①有价值的东西:丑女人温柔善良有礼貌,谈吐风趣,头脑清晰,有着强烈的母性,是一位对生活有着美好期待的人。②毁灭:丑女人遭到“他”的欺骗后,委屈自己听从“他”的安排,分娩时如同动物一般不受待见,一场可怕的流感带
走了自己和女儿的生命, “他”只是冷眼相待,甚至促了这场结局; 在死后仍不得安宁,被“他”卖给教授,最终被制作成标本储存在博物馆。③给人看:作者通过塑造丑女人这一悲剧形象,揭示了人性的悲凉与人们对人尊严的漠视及追逐金钱的丑恶嘴脸。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0. BEI
【解析】句意:颜率赶紧解释说: “我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敝国随时听候命令迁出九鼎。 ”
“颜率曰”,主谓结构, “曰”引出后面说话内容,此处断开; “不敢欺大国”,为省略主语的主谓宾结构,单独成句,后面断开; “弊邑”作“迁鼎以待命”的主语,前面断开。故三处句读为 BEI。
11. C【解析】A.正确。句意:德行美好光明/永远保持无尽的美善。B.正确。C. “意思相同”错误。危险; 正直。句意: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D.正确。 故选 C。
12. C【解析】“为此替齐王担忧,以解决其难题”错误,结合原文“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 ‘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 ”可知,颜率并非真正替齐王担忧,设身处地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颜率是让齐王知难而退,巧妙地将违约责任推给对方。故选 C。
13. (1)我东周君臣内部尽力谋划,(认为)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大国(您)。( “内” , 内部; “计” , 谋划; “不若” , 不如。)
(2) 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 所以我私下在为大王担忧。 (“纵”,即使; “何途之从”,宾语前置句,从哪条路; “私”,私下。)
14.①在德不在鼎,认为君王贵在修德; ②鼎应为周天子所有,君臣之序不可动摇。
【解析】结合“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 ‘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可概括出,在德不在鼎,认为君王贵在修德; 结合“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邴,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可概括出,鼎应为周天子所有,君臣之序不可动摇。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庄王攻打陆浑之戎,于是到达洛水边,在周王的疆界检阅军队。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楚庄王问鼎的大小与轻重。王孙满说: “这决定于君主的道德而不在于鼎的本身。往昔夏朝正当有德的时候,远方的人把各种东西画成图像,九州的长官贡献了铜,铸成鼎,把各种东西的图像铸在鼎上,各种事物都得以备载,让人民认识神道与邪恶的东西。因此人民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详的东西。魑魅魍魉,这类鬼怪都不会遇到,因而能够使上上下下的人们和睦相处以领受上天赐予的福分。桀德行昏聩惑乱,鼎迁到商朝,经历了六百年。商纣王残暴肆虐,鼎迁移到周。德行美好光明,鼎虽小,分量很重;如果奸邪昏乱,鼎虽大,分量很轻。上天赐福给明德的君王,总有终结的日子。成王把鼎安顿在郏廓,占卜的预言说可传三十代,享年七百年,这是天意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材料二:
秦国发兵逼近周境索取九鼎,周君为此忧惧不安,将此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 “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王暴虐无道,要兴师威胁周君,并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内部寻思对策,认为与其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赢得美名;如得到九鼎这样的重器,又获得巨大的宝贝。希望大王能认真考虑! ”齐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军因此退兵。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时,周君又一次忧虑不安。颜率说: “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东去齐国解决这件事。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 “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甘愿将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从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 ”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 “不行。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 “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 “这也不行。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之中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 ”颜率说:“我
周王室也正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九鼎,并不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的,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还需要有士兵工匠等人力、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作为配套。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但)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 所以我私下在为大王担忧。”齐王说: “贤卿多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 ”颜率赶紧解释说: “我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敝国随时听候命令迁出九鼎。”齐王只好停止索要九鼎。
15. B【解析】“‘日暖南山石。’一句为实写”错误。选项中的“日暖南山石”,使用了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16.①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②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③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解析】题目“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首联“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这两句是说在外漂泊千里满心的悲凉,而家乡的山都是暖和的,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 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诗人总是客居他乡,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尾联“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诗人想效仿古人,以求入朝为官却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17. (1)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3)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18.示例: A.绝无仅有 B.千难万险
(评分参考:每空1分,共2分,答案不唯一,不是成语不给分)
19.①“世界战争史”与“人类文明史”互换位置 ⑤“从”改为“向” ⑨“臣服”改为“征服”
(评分参考:每处2分,指出序号1分,修改1分。共 6 分)
20.不是所有的以亚运会为名、以体育为媒的活动,都能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为推动构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只要……就”“一定”的表述将前提条件绝对化了。
(评分参考:共3分。意思对即可)
21.示例: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就是联姻共生,让艺术插上了翅膀,让科技更接地气,可以有效实现梦幻与现实、真实与虚拟、艺术性与技术性的深度融合。
(评分参考:写出看法,且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给3 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2.示例:①道出了亚洲人民共同的心声 ②开幕式科技感十足 ③这些科技成果的创新使用
(评分参考:每处 2分,共6分。符合字数要求,意思对即可)
23. 【解析】材料关键词——利己,利他。材料引用《老子 八章》里的一句话,“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意为,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指出老子推崇水的原因是水有“利他”精神。接着引用了黄宗羲的一句话, “有生之初,人各自利也”,黄宗羲的话表达的是从人的本性而言,维护自我利益的实现本身是合理的。但从对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描述可见社会上存在着一心“利己”的不良风气。所以,考生从“利己” “利他”两个角度写作,并建立起两者的逻辑关系,富有思辨色彩。
“利己”即“对自己有利”, “利他”即“对他人有利” 。我们不能否定获得利益的主体可以是“自己”,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利己”之上,我们还应有更高的人生追求。老子所谓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正是“利他”精神的集中体现,而践行“利他”精神也正应是新时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缺乏人生信仰,将自我套在名利的缰索之中,是一种庸俗化的体现。融利己于利他之中,完成自他二利,既实现自我价值又福泽他人,这应是一种理想结果,但当二者有所矛盾时,我们应该择“利
他” , 舍 “利己” 。
评分标准:
1. 切入分 42 分
2. 两者都谈,明确二者关系,具有思辨色彩,46 及以上;
3. 两者都谈,思辨性不强,不超过 46分;
4. 只谈一面, 不超过40分;
5. 偷换核心词,不超过38分;
6. 跑题, 不超过 35 分。
注意事项:
1. 明确文体。确实是文体不明,适当扣分。
2. 缺标题扣2分。
3. 字数不足800字, 已完篇, 每少50字扣1分; 未完篇, 不足600字, 30分以下; 不足400字, 20分以下。
4. 错别字:一字1分,上限5分。错字太多,其他项也会扣分,影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