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青海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民族班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青海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民族班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0 22:0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青海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民族班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2、本试卷包含1、Ⅱ两卷。第1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黑色水笔填在答题卡的相应区域内。
第I卷(选择题)本部分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地,称掷国。史书记载“殷民大悦”。后武庚叛乱被杀,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未参加叛乱的纣王之兄微子启,国号宋(见如图)。这样做的目的是
2.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铸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及榷酒等一系列经济统制政策。政策制定者之一御史大夫桑弘羊说,是因为对匈奴战争“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 ”这说明
A.统制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 B.西汉政府注重加强中央集权
C.汉代官营手工冶铁业较发达 D.朝廷解决边患危机条件成熟
3.唐宋以来,宰机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唐中后期使相的变化
时间阶段 数量 出身 所在 结果
玄宗 (44年间) 8人 多科举制出身; 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 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 代天子巡边
肃宗—懿宗 (100年间) 36人 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 多数在藩镇, 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
僖宗—哀帝 (34年间) 67人 强藩霸臣推荐 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藩镇之间频繁征战
A.表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B.说明藩镇制度名存实亡
C.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D.推动中枢权力体系完普
4.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之事,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的女婿。由此可知
A,追名逐利成为社会主流 B,士人群体的地位急剧下降
C.传统重农抑商观念被抛弃 D.经济发展导致观念的变化
5.清初,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外,还对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等进行祭祀…乾隆帝更是提出了“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这反映了
A.清朝皇帝对外族文化的喜爱认同 B.君主专制空前强大
C.清政府努力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D,中央集权日益发展.
6.道光年间《防范夷人章程》规定:“夷人私带番妇住馆,及在省乘坐肩奥,均应禁止:夷人具禀事件,应一律由洋商转禀,以肃政体;禁在广州住冬,限令离居洋行,由行商负责约束;不准汉人借领外夷资本,禁雇汉乳妈及买汉婢”。这些规定
A.迟滞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 B.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C.造成了中国外贸的入超局面 D.维护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地位
7.某当代史家曾写道:“太平天国的斗争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着宗教而摆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这表明
A.该史家低估了太平天国的意义 B.太平天国的失败具有必然性
C.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宗教战争 D.时代差异影响历史事件评价
8.民国初年,苏州丝绸业从业者大多世代相传,各织绸厂都采用手拉织机。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这一变化
A.未能突破传统丝织业的技术瓶颈 B.反映苏州重工业发展领先轻工业
C.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应用 D.标志着我国丝织技术领先世界
9.1935年12月6日,中共中夹《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苏维埃政府并应保障富农扩大生产(如租佃土地,开辟荒地,雇用工人等)与发展工商业的自由。如某一乡村大多数农民要求平分一切土地时,富农应照普通农民一样,平均分得土地。这一改变的主要目的是
A.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 B.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
C.巩固新生的电华苏维埃政权 D.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10.1956年12月、毛泽东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说:“(地下工厂)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私健大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抵私营 毛泽东意在强调
A.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遗留问题 B.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C.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新认识 D.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11.1983年底,全国80%的社员参加农村供销合作社,吸收农民直接参与供销社的管理。到1984年底,全国已有62000多名农民当选为供销社正、副主任。供销社恢复农民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联营。出现这一现象得益于
A.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行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C.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展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任何施行陶片放逐法的建议都必须提交公民大会,经公民大会讨论表决是否施行放逐都没有定数;提议在公民大会上获得通过后也不立即进行投票,等到两三个月后才进行;投票时还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作弊,并且票数总数要达到发动数目。这样做的目的是
A.彰显公民大会的司法决策权 B.凸显直接民主政治的公正性
C.遵循选举过程中的契约精神 D.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公平正义
13.17世纪,秘鲁所产小麦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到了17世纪末,稻、麦等谷物已经成为北美佛吉尼亚重要的经济作物。当地农民在1697年谈到:“小麦、稻、玉米、燕麦在此长势良好,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倒、新英格兰等地。”这说明
A.市场潜力推动了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B.小麦的特性决定其必将在美洲得到推广
C.小麦依靠工业革命获得了快速推广 D.美洲的物种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14.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在曼彻斯特的一个纺织厂区里,每到星期天就有3000多个工人集体坐在路边谈论政治、社会和文化。工人们把宗教歌曲或赞美诗改为世俗歌曲,唱出他们希望联合力量改变社会现状的心声。这反映出
A.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C.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性 D.无产阶级建立政党的迫切要求
15.1939年,在罗斯福的不懈努力下,国会通过《1939年改组法案》和《1939年第一号改组计划》,授权总统改组联邦政府机构,随后,罗斯福发布行政命令,迅速把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局等几个机构并入“总统行政办公室”。这表明,当时美国
A.政府的经济职能占据主导 B.总统权力凌驾于国会之上
C.行政改革适应经济新模式 D.立法行政权逐渐发生转移
16.1962年,肯尼迪任命赫克契担任总统艺术顾问负责联邦政府介人艺术界,此后,美国总统艺术顾问委员会、国家艺术委员会、国家艺术基金会相继成立,并重金扶持现代艺术的发展。而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现实主义仍然是艺术的主流,1963年全苏美术家代表大会开幕,大会的任务之一是限制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意识。这表明美苏两国
A.对现代主义艺术认识的差别 B.着力保持本国艺术的独立性
C.借助政府力量支持艺术发展 D.通过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三题,17题25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55分
17.汉江流域的开发(25分)
材料一:随着南宋湖北地区军事战略地位的上升,汉江漕运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汉水运量增大,而宜府所付漕运脚钱不仅没有增加多少,反而由于支付湖广会子,而实际脚钱呈下降趋势。以当时市值两论,2贯700文湖广会子才可见换一贯铜钱交子。由于湖广会子贬值严重,到达鄂州的纲船听说要改拔裹阳,没有不张皇失措的。另一方面,汉江下游幡冢、仓浪、大别一带,水势湍急,但从汉口溯流至郢州,滩碛比较少见,行船尚不算困难。环州、襄阳以上水道有所谓36滩之险。纲运至此,必须换上数百小舟转漕,谓之“般滩”,所需费用大大增加。
——摘编自王瑞明、雷家宏《湖北通史宋元卷》
材料二:明末清和80年间,受战乱和人口锐减的影响,汉江航运一度比较冷清。随着康熙中期社会秩序的恢复,汉江上游人口的大幅度增长(部分来自于周边人口涌入),由于汉江流域尤其是山区耕地及亩产增加,经济作物烟草、药村、漆树、油桐、木耳、香草等扩种,农业商品化率的提高。以及秦巴山区手工工场的兴办,到乾隆年间有了明显变化、嘉庆、道光两朝形成汉江航运繁荣时期。与此相应,汉江干支流一批城镇逐渐兴盛起来,如汉中港、兴安港、老河口港、裹樊港等等。在汉江流域城镇和集市的流通货物品种,基本上都是日常用品,并且借助汉口镇大批的商人群体,大大加快了本区城的商品流通。
——摘编自张笃勤《文化视域的汉江与武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汉江漕运的主要困难,并说明此时期汉江水运地位突显的原因。(7分)
(2)根据村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汉江流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1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民主与自由关系密切,但不能等同。实行民主是为了保障自由,但其本身也需要自由的辅助。公权利比私叔利距离民主更近,它本身是代议制民主制度的一部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都不完全属于权力、而主要属于权利范畴。民主与自由可能和谐,也可能冲突,民主机制本身可能构成对自由和权利的压制,还可能出现多数人暴政:自由有时也可能妨害民主,如对私权利的沉溺使人们对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漠不关心,而失去分寸的自由也会使民主陷入僵局。
——摘编自马冷《民主与自由关系的思考》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古代、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可以赞成材料相关观点,也可以反对其观点,请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咸同之际(1850——1875),是晚清财政体制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关税所入仅存虚名”,中央政府出于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起初被动默许地方自行筹措军饷,后来却主动督促各地督抚“无论何款,赶紧设法筹备”,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晚清政府也曾试图将下放的财权收归中央,却使得地方财权进一步扩展,终使财权下移之局呈不可逆转之势。各种洋务企业的开办,地方掌握和控制了新的财源一官业盈利,随着洋务局所的增加,所需人员增多,督抚的用人权也延续下来,以省为单位的经济体系、财税体系、军事体系、外交体系逐步形成,地方事权的扩展成为财权下移的一股推动力量。此外,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晚清财权的下移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蔡国斌《咸同变局与晚清财权下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同时期中央财权下移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威同时期中央财权下移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A D C A B C B D B D A C C D
二、非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25分)
(1)困难:官府支付的脚钱在减少,运费不敷;(2分)水运条件不便,开销巨大。(2分)
原因:汉江靠近宋金边界,成为南宋中部的交通动脉(或湖北地区军事战略地位提升)。(3分)
(2)表现:汉江航运地位得到恢复;人口大幅增加;农业进步,耕地面积和亩产增加,经济作物提高了农业商品化率;手工工业有所发展;商业城镇和农村集市大量兴起;以日常用品为主的商品流通加快。(10分,每点2分,写满5点即可)
原因:清代社会秩序长期稳定;人口压力促使人口向本区流动;山区开发加速,尤其是高产耐旱作物引入;湖北地区商人群体的作用。(每点2分,共8分)
(12分)
示例:论题:民主制的实施有利于公民自由。
阐述: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有利于公民自由参政议政;近代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障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参与政治的自由;近代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促进了美国社会的自由和进步;近代法国在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也有利于法国资产阶级自由的实现;近代德国在1871年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给德国带来自由进步气息。总之,民主制调动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为民众参政议政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和机制保障,因此说民主制的实施有利于公民自由。
阅卷建议: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民主与自由关系密切,但不能等同实行民主是为了保障自由”“民主与自由可能和谐,也可能冲突”“民主机制本身可能构成对自由和权利的压制,还可能出现多数人暴政”“自由有时也可能妨害民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不同论题,考生在作答时可以赞成材料相关观点,也可以反对其观点,可以从材料整体出发拟定论题,也可从部分材料出发拟定论题,但答题时务必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分)
(1)特点:由被动到主动(1分);与政治形势密切相关(2分);是地方事权扩大的体现(2分);下移趋势不可逆转。(2分)
(2)原因:维护统治的需要;洋务运动的推动;中央财政的困境;地方督抚事权的扩大;列强入侵的刺激。(8分,每点2分,写满4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