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下的刀锋现代文阅读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薄暮下的刀锋现代文阅读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28 11:5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 同学们,准备好你的双色笔
课本、导学案、还有你的激情了吗?
那么,让我们激情投入,全力以赴,阳光学习吧!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薄暮下的刀锋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2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探求人和事物要探求其本质的内涵。
4、全力以赴,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习目标】覆盖 侵袭 粗糙 譬如
酷暑 污渍 膝盖 斜睨
惭愧 收敛 戗剪子 唏嘘 热情讨论合作共赢要求:
1、小组长负责分配小组的任务,保证组员能积极认真地投入到讨论中,确保人人参与,高效讨论。
2、小组内先一对一讨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不会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交流。
3、重点讨论4、5题. 提示:讨论完后小组长组织组员疯狂记忆基础知识.
我展示 我快乐 我参与 我成长揽活开刃磨刀再磨找钱拒磨感叹1、对老人的赞扬及我的愧疚之情。
2、告诉我们探究人和事物的本质不要光停留在表面。《只想让你听听我的心跳》
1、赞扬了老夫妇的仁爱之心,对老夫妇的感激之情。
2、告诉我们好人终有好报要知恩图报
《薄暮下的刀锋》
1、对老人的赞扬及我的愧疚之情。
2、告诉我们探究人和事物的本质不要光停留在表面。
标题“薄暮中的刀锋”中“刀锋”的含义是什么?(3分)①表面含义:
明指匠人在薄暮中为“我”磨的刀刃;(1分) ②深层含义:
暗含对老人的赞扬及我的愧疚,告诉我们透过表面探求人和事的本质(探究事物的本质不要光停留在表面)
2分)。 ?①明指匠人在薄暮中为“我”磨的刀刃;(1分) ②暗含解剖自我,探求人和事的本质的寓意。(2分)。 2. 第⑨段中画线语句“余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写得非常传神,请加以赏析。(3分)评分说明:
剪纸多把纸剪出物体的轮廓来展现事物的形象。文中作者把匠人工作的身姿定格,是有意突出其专注;又略去周围的种种繁杂的景象,用干净明晰的画面映衬匠人的纯朴;而这样纯净的画面也会进一步引发读者对匠人这个小人物形象的更多思考。比喻1分,专注、单纯朴实、引发思考,答对1点给1分,答对任意2点给2分。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
(2)把匠人在夕照下的身姿比作剪纸,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匠人磨刀时的专注,也映衬出匠人的纯朴,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的思考(2分)。 3. “我”对匠人的称呼由第③段的“你”到第⑾段变为“您”,根据文意,谈谈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2分)
?   
开始,“我”并不了解匠人,有所戒备、轻视,所以证据不够尊敬,用一般性的称呼,称“你”。(1分)
后来,“我”对匠人有了较深的认识,对匠人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所以改称为“您”。(1分)。 评分说明:对用“你”的理解,答出“不了解”、“一般性称呼”即可给分。4. 下面哪段文字更适合作为文章的结尾?说说你的理由。(4分) A.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厚暗,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 B.我站在昏黄的路灯下,端详着匠人磨好的菜刀,那刀锋闪过一丝光芒,夺人心魄,竟让人不敢直视。
4. 4分  
示例一:选A段。(1分)
(1)A段与开头“放眼望去的人与事,往往不是它的本质”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完整。(1分)
(2)更有利于点明应该透过表面来体察人和事的本质的主旨。(1分)
(3)B段过于强调刀锋的锐利,“让人不敢直视”,显现出的敬而畏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从匠人身上得到的认识和作者要进行的自我解剖不一致。(1分) 示例二:
选B段。(1分)
(1)B段照应题目,与标题“薄暮中的刀锋”相呼应;(1分)
(2)很好地表达了“我”对匠人敬业、真诚等美好品质的敬意。(1分)
(3)文末已借张老师的话说出了匠人的品质,文章到此结束,会让读者更有回味的余地。所以不用补写A段。(1分) 评分说明:只有选择,没有分析不给分;有选择,但分析不合理可酌情扣分;也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5.匠人拒绝多收两元的行为似乎难以理解,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阅读文本获得的启示,谈谈你的看法。(3分)   (1)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他诚实纯朴的品性的体现。(1分)
(2)(正如作者说的,“放眼望去的人与事,往往不是它的本质”)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要分析支配他行为的思想、性格。(1分)
(3)文中,匠人不用砂轮而手工挫刀、不接因天晚无法按质完成的工作,这些表现都说明匠人具有敬业、诚实的品质。因此,匠人拒绝多收两元的行为是符合他诚实纯朴的品性的。(1分)
评分说明:看法1分;结合启示,1分;结合文本内容分析,1分。如果只有看法,没有分析,不给分,有看法,但分析不合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