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1 社戏
八年级下
人教版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类似于“村庄”。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先时,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后发展为以演戏酬神祈福,进而沿袭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一般在庙里戏台上演出,也有露天搭台演出的。
在绍兴,社日演戏由来已久,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让我们一起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究竟是怎样的呢?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2
知识必备
3
初感“社戏”
4
梳理“社戏”
5
回味“好戏”
6
检查预习
1
语言鉴赏
7
积累拓展
8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感受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重点)
2.理解文中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重点)
3.领会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难点)
4.欣赏鲁迅作品的语言,获得审美体验。(难点)
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语言运用: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和精彩语段,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课文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重点)
审美创造:品味文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语言魅力,涵养高雅情趣,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难点)
核心素养
钳( ) 撮( ) 僻( )
行 ( ) 省( ) 侮( )
蕴藻( ) 嘱 ( ) 怠 ( )
数( ) 撺掇( ) 凫 ( )
潺潺( ) 踊 ( ) 屹 ( )
眷( ) 皎 ( ) 歹( )
qián
cuō
pì
hánɡ
wǔ
zhǔ
dài
shù
cuān duo
fú
chán
yǒnɡ
yì
juàn
jiǎo
dǎi
xǐnɡ
yùn zǎo
字音字形
检查预习
偏
辈
归
欺
咐
慢
礼
水
跃
立
家
洁
好
数见不鲜( )
行
银行( )
行走( )
hánɡ
xínɡ
省
省份( )
归省( )
xǐnɡ
shěnɡ
叉
叉腰( )
叉住( )
chá
chā
折
折纸( )
折本( )
zhé
shé
多音字
检查预习
shuò
数
数不胜数( )
数量( )
shǔ
shù
叉着腿( )
分叉( )
chǎ
chà
折腾( )
zhē
形近字
检查预习
鞭( )入里
辟 pì
荒( )
僻 pì
辟 僻
( )然成风
蔚 wèi
安( )
慰 wèi
蔚 慰
( )罩
笼 lǒnɡ
收( )
拢 lǒnɡ
笼 拢
( )跃
踊 yǒnɡ
陶( )
俑 yǒnɡ
踊 俑
( )洁
皎 jiǎo
( )痛
绞 jiǎo
绞 皎
归省:
行辈:
礼数:
撺掇:
凫水:
自失:
蕴藻:
词语解释
检查预习
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长辈)。
辈分。
水草。
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游泳。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礼节。
词语辨析
检查预习
伫立 屹立
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 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央。
百万人自动 在长安街两旁,人人神情肃穆,静静地迎送着缓缓行进的灵车。
屹立
伫立
相同点 都含有“站着”的意思。
不同点 “伫立”指长时间地站着。
“屹立”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坟》《热风》等。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呐喊》
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文学常识
知识必备
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文体知识
知识必备
文章写于1922年。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
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
《社戏》就是其中一篇。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文章层次该怎么划分?
线索 段落 内容 详略
去赵庄看社戏 1-4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略
5-30 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详
31-40 看社戏的余波 略
初感“社戏”
“平桥轶事,童年遗梦”,社戏是无趣的,社戏又是美的;
“生旦净丑,人生百态”,再回首却已物是人非;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这么说?
小住平桥村的生活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
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乡间的小伙伴。
表现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为下文写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
夏天
赵庄
春赛
梳理“社戏”
“我”去看社戏前遇到了哪些波折?又有哪些转机?
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
叫不到船。
不准和别人一起去。
觉得孩子不可靠。
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
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有船了。
小伙伴可以一起去。
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
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盼望
急得要哭
沮丧
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
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高兴
沮丧
兴奋、急切
写这些“波折”“转折”有什么好处?
1.为下文看戏途中的好心情做铺垫。
2.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写包票的三个理由: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3.使文章文气连贯,引人入胜。
看戏途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来突出当时的心情的?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这一句对小伙伴的开船动作“点”“磕”“退”等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出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愉快的心情。
通过“已经”“即”这些副词,表现看戏时的急切心情。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这一句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富有江南水乡特征的景物的香味,空气清新。“扑面”从侧面体现出船行得很快,表现了小伙伴们急切的心情。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朦胧”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江南月色在水气氤氲中迷蒙、富有诗意的特点,体现出“我们”愉悦的心情。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这一句将连山比喻成兽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在夜色中的颜色、线条。山在船行进时视觉上给人的上下起伏的感觉。“踊跃”
“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化静为动,表现船行之快,衬托出小伙伴们急切又兴奋的心情。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句话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笛声的悠扬,“自失”写出“我”当时为笛声而吸引陶醉、沉静的心情。
作者描写以上写景内容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渲染了朦胧、静谧的氛围,烘托着“我”的好心情,表达了“我”对景色的喜爱和留恋。为下文在赵庄看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有力地表现了中心——这一路所见的优美自然风光正是“我”难以忘怀这一夜的重要原因。
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
回味“好戏”
为什么在“我”看来平桥村是“乐土”?
3.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还可以“看社戏”,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这种生活无疑是新鲜有趣、有魅力的。
1.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
2.“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
“我”和小伙伴来到赵庄看到了怎样的戏?
铁头老生表演了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却并不翻跟头。
小旦表演了咿咿呀呀的唱。
蛇精、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
很老的小生不知表演了什么。
红衫的小丑表演了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
老旦表演了坐下来唱,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他却慢慢放在原地继续唱。
从看完社戏回家途中的“偷豆”事件中你读出了什么?
读出
可爱的人
小伙伴
双喜
阿发
其他小伙伴
六一公公
有领导力,做事考虑周全,热情体贴
淳朴、热心
动手能力强,能干,热情好客
善良宽厚,
爱惜劳动果实
淳朴好客
好强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请客?——这是应该的。
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送给母亲和我吃的。
好客、热诚
“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文中的“偷豆”行为是好是坏呢?
“偷豆”这一情节,和平常理解的“偷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情况不一样。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结合文章内容,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我”怀念小伙伴的陪伴,江南水乡的美景,自由、轻松、平等的氛围,童年生活的童真和野趣还有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
为什么那夜的“好豆”“好戏”如此令“我”难忘?
难忘的是“平桥村”“平桥村善良的人”“平桥村朴素且另人轻松、欢愉的民风”
本文叙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们一起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天地中自由欢乐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小结
语言鉴赏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议论
一、体会文章不同的表达方式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点明主旨,表达了“我”内心的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
议论
从视觉、嗅觉、触觉角度写两岸的景象和月色,给人以美的享受,衬托出“我”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二、体会文章不同的修辞方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急切、激动的心情。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三、体会鲁迅先生的语言特点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几句话表明了地名、地理位置、村庄规模、村民生计等内容,简练且信息量不少。语言简练而精粹,内涵丰富。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用平实的语言告诉读者:小伙伴们生活在偏僻小村,平时交往时礼教让位于亲情、友情,大家生活得和睦、快乐。
语言平实而有情味。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动态场景的描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航船”比作“大白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精彩传神。语言生动而有画面感。
语言
写作手法
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多种修辞手法想结合
语言特点
语言简练而精粹,内涵丰富
语言平实而有情味
语言生动而有画面感
板书设计
鲁迅曾评价自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辛苦于中国的发展,他慨叹民族的未来,他的文字是振聋发聩的、是引人深省的……
然而,《社戏》语言的轻快与优美,让我们幡然意识到——犀利如鲁迅,或许在他“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时,也曾是个天真孩子。
小结
积累拓展
《社戏》原文开头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提示:以眼前的戏为写作的由头,反衬早年“社戏”的好看;其实未必真好看,主要是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让“我”神往,“我”在心里的一角永远保持着对家乡的爱、对乡民的爱、对乡村文化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