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2019
新课标人教版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分析资源,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分析,总结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分布。(区域认知)
运用资料分析,理解环境问题的主要危害及应对措施。(人地协调观)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境导入
由于合成了一种高效的有机杀虫剂DDT(二氯联苯三氯甲烷),瑞士化学家米勒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度被广泛使用的DDT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材料
为什么DDT被禁止使用?
DDT的广泛使用到禁止过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危害
目 录
1
2
1
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产生
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
1
①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
②同时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自然系统的特点
环境问题的产生
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
1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要限制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自然系统对人类的要求
1.在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流动方向、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有什么不同?
环境问题的产生
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
1
思考:
①自然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是太阳能、自然环境;流动方向为物质循环,能量释放到环境中;生物多样性丰富。
②人类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来源为太阳能及环境中的能源、自然环境;物质能量单向流动,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多样性遭破坏。
2.你认为哪种系统能维持稳定状态?请说明理由。
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
1
思考:
环境问题的产生
自然系统能形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2020年8月21日至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境工程技术中心、广州某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广州共同举办“2020全国城市及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与水环境生态修复论坛”,论坛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保水环境生态修复”为主题,邀请了相关部委领导及行业专家、业主单位、工程公司、技术设备企业到场对接交流。
探究1 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产生
(1)城市黑臭水体的存在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2)城市的黑臭水体是如何形成的?
水污染问题
生产、生活中排放了大量污染性废水;城市建设使许多城市水体面积减小,水流不畅,导致大量污水积聚。
环境问题的产生
2
原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
工业革命后,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
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
环境问题的产生
[归纳提升]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表现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环境问题的产生
[归纳提升]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表现
环境问题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
地形封闭,大气稳定,水域封闭,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等矿物能源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以重工业为主);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污染物排放量大
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蚀严重,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气候干旱,多大风,地表物质松散(荒漠化);植被稀少
土地利用不合理;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工程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资源储量小,时空分布不均
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资源需求量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3
环境问题的产生
案例一:科学研究人员表示,美国人成为地球上资源使用量最高的人群之一。平均而言,一个美国人的能源消费量相当于墨西哥人的6倍,中国人的13倍,印度人的31倍,孟加拉国人的128倍,坦桑尼亚人的307倍,埃塞尔俄亚人的370倍。此外,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产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加拿大,位居全球第二。美国人只占世界人口的5%左右,却制造了全球一半的固体废物。
案例二:非洲人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迅速,年均自然增长率超过了2%,人口快速增长,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缩小,粮食供应压力巨大,人们只能缩短轮种周期,从而导致土壤肥力急剧下降。而且城乡主要生活燃料来自薪柴,为了获取更多薪柴只能砍伐森林。在草原牧区增加载畜量,最终使生态失衡,生态环境恶化。这样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最终使粮食极度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制约,导致政局动荡。
1.以上两个地区产生了什么样的环境问题?
2.这两个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①消费过度
②人口数量增长
①环境污染
②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
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3
案例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加剧了环境问题的产生。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煤的燃烧,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含量剧增;内燃机的出现造成了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
案例四:科技应用于传统工业区的改造,使能耗降低,资源利用率提高,污染物排放减少.环境得到改善。清洁技术的不断开发,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循环利用,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降低。
以上两个案例说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促进科技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3
环境问题的产生
①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也会增加。
②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人均资源消费量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③技术水平: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人类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3
环境问题的产生
2
环境问题的危害
环境问题的危害
1
①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下降
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②调节服务功能失常
使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并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③文化服务功能降低
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
为了获取林木资源,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森林的供给服务功能下降,出现了资源枯竭;同时森林的调节服务功能下降,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下降,出现了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此外森林的文化服务功能下降,降低了人们的舒适感等。
①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环境问题的危害
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2
人类排放的大量细颗粒物等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形成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户外活动,诱发多种疾病.
环境问题的危害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DDT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并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DDT被许多国家禁止使用。
②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2
环境问题的危害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3
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许多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发展经济容易导致自然环境退化,退化的环境反过来又制约经济的发展,构成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为了控制和治理环境问题,人类社会可能会付出高昂的成本。
探究2 环境问题的危害与治理
环境问题的危害
黄土高原曾经是林草茂密的地区,但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加上植被遭破坏和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了目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要想恢复到原来的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3)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生物措施是什么?
黄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
导致土壤肥力丧失;诱发地质灾害;导致河道淤积、引发洪涝灾害;使生态环境退化,制约了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等。
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归纳拓展]
1.环境问题的危害
环境问题的危害
危害 主要表现
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①供给服务功能下降,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②调节服务功能失常,使环境污染与生态加剧
③文化服务功能降低,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
①环境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②有些污染物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归纳拓展]
环境问题的危害
2.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
内涵 地位 目标
生态持续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
社会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归纳拓展]
3.解决措施和建议
环境问题的危害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
根本措施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加强绿化,增强环境自身净化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根本措施是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案例: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日本的“母亲湖”(图1.18)。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琵琶湖附近人口大量增加,工厂大量出现。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湖中,琵琶湖出现严重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并在1971年至1972年达到高峰。水质恶化导致琵琶湖丧失了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的供给能力,也损害了琵琶湖的水质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芦苇、河边森林的减少也表明琵琶湖支撑服务功能受到危害
材料1
1.日本琵琶湖出现了哪些环境问题?
2.日本琵琶湖出现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水污染和生态破坏
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湖中导致水质恶化,从而丧失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的供给能力,再加上人类对芦苇和和河边森林的破坏,导致琵琶湖区生态破坏严重
案例: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
1972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制定琵琶湖治理的相关政策,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组织全民参与琵琶湖的治理,同时注重对水源地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日本政府对琵琶湖周边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实行了综合整治。当地政府通过修建城市下水道、农村生活排水设施、联合处理净化槽,处理生活污水;通过制定鼓励环保型农业政策,与当地农民协商减少50%的化肥使用量,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在重点污染行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可再生和再循环使用的产品和材料,降低工业污染;还采取多种措施,如疏浚河底污泥、在河流入口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对入湖河流直接净化。
材料2
3.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琵琶湖?
制定琵琶湖治理的相关政策,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组织全民参与,注重对水源地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案例: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
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治理,投资总计超过28600亿日元(截至2006年),在国家、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琵琶湖的水质得到改善。日本政府计划将琵琶湖水质恢复到1965年以前的水平。
材料3
4.通过案例分析,你是如何看待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
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统一。
活动: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历史上,许多地区的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有学者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括这一过程(图1.19)。该曲线显示,环境质量在前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恶化,但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环境污染的程度会逐渐降低。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出现拐点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①人们收入达到一定水平;②技术达到一定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和处理废弃物能力提高;③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④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的完善等。
2.环境“先污染、后治理”是不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查找相关资料,用事实说明你的观点。
活动: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历史上,许多地区的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有学者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括这一过程(图1.19)。该曲线显示,环境质量在前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恶化,但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环境污染的程度会逐渐降低。
不是。当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后,充分利用自然规律,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就可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区域经济发展如何避免经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活动: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历史上,许多地区的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有学者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括这一过程(图1.19)。该曲线显示,环境质量在前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恶化,但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环境污染的程度会逐渐降低。
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②加强监管;③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④废弃物先处理并达标后排放等。
自学窗
1.阅读《寂静的春天》,了解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
2.了解《寂静的春天》的出版过程,认识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是一个艰辛的历程。
小结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
产生危害
人口数量
人均资源消费量
技术水平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
损害自然环境
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2019
新课标人教版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