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29 06:0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读懂本文,理解其思想内容。
2、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和特殊句式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翻阅教材,重温课文及注释,完成下列填空: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 》,这部作品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其作者是 ,该作品又称《 》或《 》。
二、给加点字注音
夜缒而出( ) 阙秦( ) 鄙远( ) 失其所与( )
三、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焉用亡郑以陪邻 ( “ ”通“ ”,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通“ ”, )
夫晋,何厌之有? ( “ ”通“ ”, )
秦伯说,与郑人盟 ( “ ”通“ ”, )
失其所与,不知 ( “ ”通“ ”, )
四、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文 句 古 义 今 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亦去之
五、一词多义归纳
以 A、介词,用,拿,把 B、因为 C、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以其无礼于晋 ( ) 敢以烦执事 ( )
越国以鄙远 (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阙秦以利晋 ( )
以乱易整,不武 ( )
六、解释下列活用词类的用法及意义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越国以鄙远
5.越国以鄙远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 8.既东封郑
七、选出下列特殊句式所属类别(只填序号)
A、省略句 B、介词结构后置句 C、宾语前置句 D、判断句
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 2.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
3. 是寡人之过也 ( ) 4. 敢以烦执事 ( )
5. 夫晋,何厌之有? ( ) 6.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
八、学考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 军:驻军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舍:屋舍
C、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 D、唯君图之 图:考虑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C、子犯请击之 D、因人之力而敝之
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见秦伯 见:通“现”,出现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C、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D、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晋侯、秦伯围攻郑国的理由来看,秦郑两国之间并没有很深的矛盾。
B、晋军和秦军驻扎的地方不同,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有利条件。
C、秦伯接受了烛之武的建议,与郑人结盟,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考虑。
D、秦国与郑国结盟后,晋文公认为此时攻打秦军“不仁”“不知”“不武”。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2)吾其还也。 译文:
荆轲刺秦王
复习目标:
1.读懂本文,理解其思想内容。
2.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
一、翻阅教材,重温课文及注释,完成下列填空:
1.《荆轲刺秦王》选自《 》,该书是由西汉 整理的一部 体史书。
2. 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
二、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拊( )心 以药淬( )之 忤( )视 樊於期 ( )
匕( )首 变徵( )之声 瞋( )目 戮没( )
三、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秦王还柱而走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群臣惊愕,卒其不意
5.秦王必说见臣
四、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顾计不知所出耳 2、荆轲遂就车而去
3、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4、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五、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文句 古义 今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可以解燕国之患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4、终已不顾
5、愿大王少假借之
6、诸郎中执兵
7、事所以不成者
六、指出下列加点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进兵北略地 2、樊於期乃前曰
3、函封之 4、今太子迟之
5、皆白衣冠以送之 6、使使以闻大王
7、乃朝服,设九宾 8、群臣怪之
9、箕踞以骂曰
七、选出下列特殊句式分别属于哪类
A、省略句 B、定语后置句 C、宾语前置句 D、判断句
E、被动句 F、介词结构后置句
1、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 2、秦王购之金千斤 ( )
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 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
八、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以下练习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顾笑武阳 顾:回头看 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把:抓住
C、秦王惊,自引而起 引:伸直身子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用手提起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乃以手共搏之
A、以次进 B、以故荆轲逐秦王
C、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3、对下列句中加点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赈”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卒:通“猝”
C、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 D、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4、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的场面。
B、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C、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D、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使毕使于前
(2)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鸿 门 宴
复习目标:
1. 读懂本文,理解其思想内容。
2. 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
一、翻阅教材,重温课文及注释,完成下列填空:
《鸿门宴》选自《 》,该作品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作者是 ,西汉著名史学家。该书分 五种体例,鲁迅称赞其是“ , ”。
二、字音字形
飨( )士卒 美姬( ) 鲰( )生 奉卮( )酒
目眦( ) 按剑而跽( ) 彘( )肩 啖( )肉
刀俎( ) 瞋( )目 chì( )骂 典yā( )
tuí( )废 刀zǔ( ) 不胜杯sháo( ) 拜yè( )
三、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成五采 2、具告以事
3、距关,毋内诸侯 4、张良出,要项伯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7、令将军与臣有郤 8、因击沛公于坐
四、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文句 古义 今义
沛公居山东时
约为婚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沛公军霸上 2、素善留侯张良
3、项伯杀人,臣活之 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5、秋毫不敢有所近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7、范增数目项王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9、日夜望将军至 10、常以身翼蔽沛公
11、头发上指 1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3、间至军中 14、此其志不在小
15、籍吏民
六、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 )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
3、具告以事 ( ) 4、籍何以至此 ( )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
7、大王来何操 ( ) 8、沛公安在 ( )
9、吾属今为之虏矣 ( ) 10、长于臣 ( )
11、孰与君长少 ( ) 12、军中无以为乐 ( )
七、学考演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 B、度我至军中 度:估计
C、沛公则置车骑 置:置办,准备 D、会其怒,不敢献 会:遇上
2.下列各句中的“为”与“为击破沛公军”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何辞为 D、公为我献之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道芷阳间行”中的“道”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范增数目项王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4.下列句中与“大王来何操”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A、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D、沛公安在
5.翻译下列句子:
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文:
⑵道芷阳间行。
译文:
⑶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