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学校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务必将第Ⅰ卷的1—11题,第Ⅱ卷的第16题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33分)
一、(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文创,当然要有文化。________,文创产品就是“文+创+产品”,其中“文”,是放在第一位的。一款文创产品如果失去了文化属性,也就失去了灵魂,( )。扬州剪纸艺术大师张永寿,一开始的作品还属于“剪样”的范畴,比如剪鞋样,剪刺绣样,后来,他从中国古典绘画中寻出路,最终使剪纸艺术得到了的发展。
但好文创光有文化还不够。很多文创产品,虽然标榜很有文化,仍然市场并不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创”上做得不够造成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老是那样________,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文化在于创造,必须要有创意,要给人眼前一亮,产生共情的感觉。
这些年来,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常被放在一起讲,文创也是如此,这个行业需要________的工匠精神。如果一款产品只顾追风口、蹭热量,忽视了对品质的追求,甚至走向了粗制滥造,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未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当其冲 突飞猛进 面面俱到 精益求精
B.顾名思义 循序渐进 面面俱到 勤勤恳恳
C.顾名思义 突飞猛进 四平八稳 精益求精
D.首当其冲 循序渐进 四平八稳 勤勤恳恳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一个艺人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也就很难成为大师
B.而一个大师如果失去了深厚的文化素养,也就不能成为大师
C.如果失去了深厚的文化素养,一个艺人也就不能成为大师
D.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一个大师也就很难成为大师
3.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多文创产品,虽然标榜很有文化,但市场并不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创”上做得不够。
B.很多文创产品,虽然标榜很有文化,市场仍然并不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创”上做得不够造成的。
C.很多文创产品,虽然标榜很有文化,仍然市场并不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创”上做得不够。
D.很多文创产品,虽然标榜很有文化,但市场并不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创”上做得不够。
4.下列文学常识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原列传》——司马迁——东汉——国别体
B.《苏武传》——班固——汉代——纪传体
C.《包身工》——夏衍——现代——报告文学
D.《荷花淀》——孙犁——现代——小说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土地在20世纪中国生活和文化中的特殊位置,这最集中地体现在农民身上。新文学中农民的土地意识表现得并不单纯,它不只是怀恋,而是伴随着逃离甚至厌弃的复杂感情。然而,不管在什么时候,农民对土地的主导情感始终是恋土。即使是在30年代,“丰收成灾”迫使农民逃离乡土,也未曾泯灭他们内心深处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在90年代,离土成为一个农民生活中客观的现实,恋土意识依然深藏在许多农民的心中。另一方面,新文学对乡村的种种书写,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刻、也是作家们传达得最传神的部分,无疑就是农民的恋土感情。这深刻地反映出中国农民与土地息息相关。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土地既是农民的现实需要,也渗透到他们的灵魂中,成为农民文化精神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李健吾的话无疑是非常贴切的:“对于中国人,土地是他们的保姆、看护和送终的道姑。”
(摘编自贺仲明《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
材料二:
在写作形式上,赵树理始终坚持“为农民而写”,以农民的审美习惯为第一原则。他说过“我每逢写作的时候,总不会忘记我的作品是写给农村的读者读的”“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尽管他的创作在进入新文学之后也自觉不自觉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总体而言,他的小说观念是乡村文化式的,与现代文学理念存在着大的差异:“凡写小说的,都想把他自己认为好的人写得叫人同情,把他自己认为坏的人写得叫人反对。”而且,在创作实践中,他的叙述语言与所叙述的生活对象达到了完全合一,不但使叙述对象——农民的生活得到了真实的表现,而且也显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孙犁小说的语言尽管也是清浅的白话,但绝不是赵树理式的民间口语化的白话,而是趋于简洁、雅致的文人白话。在《嘱咐》一文中,他这么写道:“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他的小说,处处可见文字的优美,感受到作者充满爱的心灵。
当1949年后文学的发展方向与赵树理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相背离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沉痛而失落的:“受学校教育的学生(从中学起就是)已经把自己的文章练习得脱离了‘语言’,……在艺术生活方面,他们也只习惯于歌曲、朗诵诗,而对民间传统则无所继承。……总之,老的真正的民间艺术传统形式事实上已经消灭了,而掌握了文化的学生所学来的那点脱离老一代群众的东西,又不足以补充其缺。”这其中蕴涵的正是赵树理对农民文化和农民文学深切的热爱和坚持精神。
(摘编自贺仲明《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
材料三:
当前农村几乎面临无文学可读的窘境。这并非夸张之词,就我所了解的晋北农村,农民的文学生活不仅远不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八十年代也不能相比,在中老年论者那里,我们还可看到《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古典小说,以及《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革命题材小说,而在青年农民那里,顶多偶尔浏览一些时尚生活、科技文化读物,与文学却很是隔膜了,城市里热炒的、各种“争奇斗艳”的“新作”和“力作”更是与他们无关。这样的晋北农村,自然不能代表中国各式各样的农村,但农村文学空间近年的急剧萎缩,确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其实,我们并不缺少乡村文学作品。在数届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中,乡村文学作品所占比重也最大。然而,大家有个普遍的印象:现在乡村文学历史叙事多了,现实叙事少了;揭露的、批判的作品较多,正面的、讴歌的作品较少;凭印象编造的东西呈泛滥之势,而体验深切精心提炼的东西却日渐稀少……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作家已变为深陷城市的“观察者”甚至“旁观者”,在思想、感情、心理上疏离了农村和农民。
农村和农民并不是不需要文学。农民读者需要的是跟他们血肉相连“知脾合性”的文学。农民的审美趣味,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单一、封闭。譬如柳青的《创业史》就借鉴了许多西方小说的艺术手法,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浸透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思想、感觉和情调,但都赢得了农民读者的喜爱。
文学是感应时代脉动的探测器,是烛照国民精神前行的航标灯。一个时代的文学,特别是写农村和农民的文学,如果在整体上“悬浮”于城市,而与那块广袤的土地、与数亿底层农民不相往来,让文学和农民之间的坚冰冻结得越来越厚,那就值得我们警醒和审视了。
(摘编自段崇轩《乡村文学别“悬浮”于城市》)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民即使因为“丰收成灾”被迫逃离乡土,或主动离开乡土寻求新的生活,依然存在恋土意识,说明土地已成为农民无法割舍的命根。
B.土地不但满足了农民的现实需求,也是农民文化精神重要的一部分,新文学侧重描写农民的“恋土”情结,是一种自然与必然的选择。
C.赵树理的创作无疑是乡村文化式的,其作品的叙述语言与所叙述的生活对象达到了完全合一,这一特点让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D.对农民文化和农民文学的深切热爱,让赵树理对小说创作有着持久的追求,虽然进入新文学后他的创作有了变化,但其原则没有根本变化。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文学中的农民的土地意识比较复杂,不只是怀恋,还夹杂着逃离甚至厌弃的情感,但对土地的依恋仍是农民的主导情感。
B.孙犁的小说语言也使用清浅的白话,但比赵树理简洁、雅致,不是民间口语化的白话,因此艺术成就更高。
C.当前青年农民只偶尔浏览一些文化读物,与城市里热炒的“新作”和“力作”无缘,这折射出青年农民比中老年农民的文学生活更为贫瘠的尴尬现状。
D.写农村和农民的文学,如果能不“悬浮”于城市、紧贴农民生活,那么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就更符合他们的审美趣味。
7.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以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形象来证明的一项是( )
A.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土地在20世纪中国生活和文化中的特殊位置,这最集中地体现在农民身上。
B.李健吾的话无疑是非常贴切的:“对于中国人,土地是他们的保姆、看护和送终的道姑。”
C.赵树理的理念是“凡写小说的,都想把他自己认为好的人写得叫人同情,把他自己认为坏的人写得叫人反对”。
D.大家有个普遍的印象:现在乡村文学历史叙事多了,现实叙事少了;揭露的、批判的作品较多,正面的、讴歌的作品较少。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8—11题,每小题3分)
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虽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略可见矣。
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者,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选自《四部丛刊》之《楚辞》卷一,有删节)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 易:修改
B.危言以存国 危:危险
C.详愚而不言 详:通“佯”,假装
D.窃其华藻 窃:学习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荣显而名著 举类迩而见义远
B.若夫怀道以迷国 少以父任
C.盖志士之所耻 屈平之作《离骚》
D.是亏其高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
B.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
C.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
D.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恪守忠义却遭人诬陷,心中无限忧郁悲愤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慰,抒发郁结之情。
B.除班固、贾逵分别编纂的《离骚经章句》外,另有十五卷关于楚辞的著作,但缺失太多,不能令人满意,且见解悖谬怪异。
C.汉孝武帝弘扬教化,让王安编纂了《离骚经章句》,高度评价屈原;班固改变了先前的定论,认为屈原有损自身的清廉。
D.王逸认为,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一样,屈原是为守忠贞而死;在他看来,文学的怨刺功能不容否认。
第Ⅱ卷(67分)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2.本试卷共10小题,共67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怨刺其上”,王逸是如何进行反驳的?请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词积累与鉴赏(14分)
14.课内古诗文积累(6分)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___________,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司马迁《屈原》)
(2)___________,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司马迁《屈原》)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5)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6)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引》)
15.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
宋欧阳修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密啼晓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1)(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二句写诗人所居的茅舍掩映在绿荫深处。这样,既写出了环境的优美,也暗示了诗人暂时居家的际遇。
B.三、四句,麦穗迎风摇摆,蚕食桑叶窸空可闻;含蓄地写出了小满时节的时令特点,流露出对丰收的向往与喜悦。
C.作者对“老翁”只关心收成、“饷妇”不知时节和田园美景的美好表示失望与遗憾,认为他们不解风情。
D.最后四句诗人自问自答,结构上呼应了前文中“饷妇安知时节好”,以议论的方式道出了自己历尽沧桑的感慨。
(2)赏析“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一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全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山里的春天
孙犁
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他说一切都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忙着跑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老乡,有鸡蛋吗?卖给咱几个啊!”
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
我说:“我只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么!”于是,就走了出来。
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主任来找我,叫我去给一家抗属①翻沙,农具他也拿来了,说话间就带我来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主任说:“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这沙子挑到地边去,好种玉茭子。辛苦你了!”说完,村主任笑一笑走了。
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吐芽,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捻,使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
今天干活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我想山里的土质坏,种地才费这么大劲;而我家里那三亩菜园子就好多了,出产也大,够她们娘儿俩吃的了。
起晌②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女人,左手拉着一个女孩子,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个年轻的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同志,休息一下吧,我和你谈谈。”
我说:“谈什么呀?”
她说:“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有人手的家庭,地都种好了,可咱这地还没翻沙呢。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看了看,这农活太费劲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干得了?我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
我问:“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
她狠狠地说:“人家会告诉咱?头一天晚上,他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他送衣服鞋袜,还躲着不见哩!”
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们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
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那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你在家里也种地吗?”
我说:“种地,我家有三亩菜园子。”
她又问:“家里有大人孩子吗?”
我说:“有,老婆,女儿,孩子今年六岁了。”
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她们,你家里的③不骂你呀?”
我说:“她不骂我。今天家乡来人了,捎来她的口信,要我好好抗日,不要想家,说是抗日有了成绩,她们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都受人家尊敬。”
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她说:“呀,你家里的进步!”
我说:“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
她说:“有人给她种地吗?”
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
这时候,那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④,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
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
这时候,女孩子跑到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的小手里,那女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
(一九四四年)
【注】①抗属:抗日军人的家属。②起响:晌午。③家里的:妻子的俗称。④落意:安心。
16.(4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年轻的女人生气地拒绝我向她买鸡蛋,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一探究竟的阅读兴趣。
B.听说“我”的妻子不仅不骂“我”,还鼓励“我”好好抗日,不要想家,年轻的女人脸红
一下,讽刺地说道:“呀,你家里的进步!”
C.小说最后写年轻的女人看着女儿穿上“我”的军装上衣“响亮地笑了”,心情愉悦,说明她理解了自己的丈夫,并感到自豪。
D.小说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小说中的“我”、年轻的女人和女孩子是实写,而“我”的妻子、女儿,是虚写。
E.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亲切,客观地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山区军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
17.赏析划线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说以“山里的春天”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关于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说是“我”,也有人说是年轻的女人,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运用(4分)
20.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屈原、苏武、李陵、卫律、司马迁、后唐庄宗李存勖等人物纷至沓来。同学们走近他们,对他们有了更多和更深入的了解,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班级拟组织一次“演说历史人物”的主题活动。请从本单元任选一位历史人物,以“________的选择”为题,结合人物经历,对人物的选择做一个短评。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语言简明,条理清晰,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写作(3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潮水,有起有落;人生,有进有退。“进”,意味着向前发展,向着更高层次提升,向着更激烈的状态转化,向着目标前进,向着理想靠拢;“退”,则意味着向后倒退,向更低的层次下沉,向更平静的状态回归,远离目标,背离理想。“进”“退”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二字包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着为人处世之道,与每个人的学习生活、求学交友、从业工作等息息相关。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以“进与退”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体现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看法。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东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首当其冲:首先遭受攻击的。顾名思义:从事物的名称联想到它的含义。根据横线后面“文创产品就是‘文+创+产品’”,可知“……就是……”,是由名称联想到其含义,选择“顾名思义”。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指学习或工作)。“循序渐进”不能作定语,所以选择“突飞猛进”。
面面俱到:各方面都照顾到,没有遗漏。四平八稳:形容说话、做事、写文章稳当。有时也指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结合“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可知应选择“四平八稳”。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勤勤恳恳:工作或学习勤奋踏实。语境说错误的行为只顾追求风口、蹭热量,忽视品质追求,所以应选择“精益求精”。
2.A【解析】括号中的句子应和“一款文创产品如果失去了文化属性,也就失去了灵魂”结构一致,这就排除CD。“而一个大师如果……就不能成为大师”语义矛盾,这就排除B。故选A。
3.D【解析】画线句语病有:“虽然……仍然”搭配不当,和“虽然”搭配的关联词是“但是”或“却”;“重要的原因,就是……造成的”句式杂糅,删掉“造成的”;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
4.A【解析】《屈原列传》,作者是司马迁,西汉,体例是纪传体。
5.B【解析】B“新文学侧重描写农民的恋土情结”错。材料一“新文学对乡村的种种书写,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刻、也是作家们传达得最传神的部分,无疑就是农民的恋土感情”,不能表明“新文学侧重描写农民的恋土情结”,故选B。
6.A【解析】B“比赵树理简洁、雅致”,原文并未作此对比;“艺术成就更高”,推断错误,两人只是艺术风格不同。C以偏概全,这只是晋北农村的现状。D“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就更符合他们的审美趣味”的推断有误。原文“农民读者需要的是跟他们血肉相连‘知脾合性’的文学。农民的审美趣味,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单一、封闭。譬如柳青的《创业史》就借鉴了许多西方小说的艺术手法,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浸透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思想、感觉和情调,但都赢得了农民读者的喜爱”,例举《创业史》《山乡巨变》是为了说明农民的审美趣味并非完全单一、封闭,不能得出“更符合”的结论。
7.C【解析】A强调土地在生活和文化中的特殊位置最集中地体现在农民身上,而“三仙姑”形象与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关系不大。B强调土地是农民的保姆、看护和送终的道姑,而“三仙姑”形象与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关系不大。C“凡写小说的,都想把他自己认为好的人写得叫人同情,把他自己认为坏的人写得叫人反对”,“三仙姑”是落后人物形象,作者写出了她的好逸恶劳,作风不正,极其自私,适合前面的观点。D“现在乡村文学历史叙事多了……讴歌的作品较少”,这里说的是当前的乡村文学作品。
8.B【解析】B危言:正直的话。
9.C【解析】A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以:连词,表转折;介词,凭借,依靠。C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其:指示代词,他的;疑问副词,表命令、强调语气,一定、千万。
10.B
11.C【解析】C“让王安编纂了《离骚经章句》”错误,应是淮南王刘安;“班固改变了先前的定论”错误,文中只说班固提出了自己的评价,“以前的定论”并无提到。
12.翻译句子:
(1)楚国人赞赏屈原的高尚节操,珍视屈原瑰丽的文采,用他的作品相互传习使之广泛流传。(高: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高,赞赏,1分;玮;珍视,1分)
(2)况且作人臣的本分,以忠诚正直为崇高品质,以殉节为贤德。(伏节,1分;整句通顺1分)
13.反驳:从人臣的道德准则忠正守节出发,证明屈原是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以伯夷、叔齐为例,坚守本分,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他们并不是想显露自己、获得名声而反对周朝的;引用《诗经》里的话,《诗经》中说对待错误,也要用恳切的话加以规劝;孔子对于《诗经》中讽谏之语,加以保留并以为大雅,文学可以有“怨”的功能。(任意两点即可,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可知,从人臣的道德准则忠正守节出发,证明屈原是绝世之行,俊彦之英。由原文“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为切”可知,以诗经《国风》讽喻君王,深得孔子赞扬的事实,驳斥班固“怨刺其上”的谬论。
14.古诗文积累:
(1)谗谄之蔽明也 (2)信而见疑 (3)并吞八荒之心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赢粮而景从 (6)女娲炼石补天处
(每句1分,错字、漏字、多字皆不给分)
15.诗歌鉴赏:(1)C(对老翁只关心收成、饷妇不知时节和田园美景的美好表示失望与遗憾,认为他们不解风情,理解错误)
(2)赏析:①视听结合,野梨花开、石榴火红,这是视觉,晚莺和山鸟啼叫,这是听觉;②对仗,句式采用了“三一三”的节奏。③色彩渲染,梨花白,石榴红,色彩艳丽。(任意1点,1分)描绘了初夏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
(3)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心怀归老田园的渴望;感慨年老尚不能隐退的无奈;未能及早归隐田园的后悔与遗憾。(任意三点即可,每点1分)
16.CE【解析】C“年轻的女人脸红一下,讽刺地说道”,错误,并无讽刺意味,是难为情。E“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反映社会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错误。
17.赏析划线句子:暮春三月,枣树吐芽,杨树叶子绿油油,画面感强,意境优美(1分);用景物描写烘托“我”帮助村民翻沙的愉悦心情(1分)。
18.标题: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意象清新、优美,让阅读者感到清爽,产生阅读兴趣。③暗喻通过“我”的开导,“女人”理解了丈夫的参军抗日行为,她的思想由“寒冬”转变为“春天”。④小说叙述山里村民春播遇到困难,但在村主任、八路军的帮助下,及时在春天完成了耕种,标题暗示山里村民将迎来生活的“春天”。(每点1分,共4分)
19.主要人物:(示例1)主要人物是“我”。①从情节上看,“我”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部情节,所有故事都是通过“我”串联起来的。②从人物形象上看,本文塑造了一个热爱劳动、爱护群众、思想进步、热爱国家的八路军战士形象,形象饱满。③从环境上看,“我”是在日寇侵华、家乡被日军占领,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的社会大环境下参加八路军的,“我”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小说赞扬了“我”保家卫国的责任感。④从主题上看,小说通过写“我”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来表达八路军爱护群众、是人民的军队的观点,来赞扬同仇敌忾抗击日寇、团结互助的时代精神。(每点1分,共4分)
(示例2)主要人物是年轻的女人。①从情节上看,年轻的女人贯穿了小说的始末。本文的主要情节是围绕她展开的;开端是她不卖鸡蛋还发火;发展过程是她发现“我”来帮忙挑沙整地,做解释,并询问“我”的参军经过和家里人的情况;高潮是她心情愉悦地理解了自己的丈夫;结局是她开心地看着女儿穿上“我”的军装。②从人物形象上看,本文详细叙述了3年轻女人的心理变化,由“生气”“恨”,到羞愧,再到谅解、自豪,年轻女人的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③从环境上看,年轻的女人在艰苦的环境下顽强地生活着,最后还能顾全大局,理解并支持家人参加抗战,顺应了历史的大环境。④从主题上看,小说通过写年轻的女人经由八路军的帮助、劝慰、开导,能够理解并支持丈夫参军抗日,歌颂了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舍小家为国家的崇高精神。
20.(示例)苏武的选择:苏武选择了在茫茫大漠中牧羊,选择了北海边独自徘徊,选择了维护汉朝的尊严;鄙弃的是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他崇尚孝道,却有家不回。历经十九年磨难,始终坚守心中那方净土,始终保持至死不渝的忠诚!(个人的具体选择,2分;选择的意义,2分)
【解析】扣住“历史人物”主题,阐述历史人物的特点,将个人遭遇与精神品质糅合在一起。比如坚贞不屈的理想,受时代和命运的捉弄,但这种选择有流芳百世的功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1.作文(略)
参考译文:
屈原恪守忠义而遭人污蔑陷害,心中无限忧郁悲愤,故遵循《诗经》传统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慰,抒发郁结之情。当时,君主昏庸,朝政紊乱,而忠贞之言不被采纳,愤懑之情充斥胸间,时或喷薄而出,于是又作《九歌》及其以下二十五篇。楚国人赞赏屈原的高尚节操,珍视屈原瑰丽的文采,用他的作品相互传习使之广泛流传。
到孝武帝时期,弘扬教化,让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经章句》,大义要旨就显著明白了。等到刘向勘校经书,把它分为十六卷。孝章皇帝即位,极力发扬学问和技能,而班固、贾逵由凭借自己的发现修改从前的疑问,各自写了《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缺失太多,不能令人满意,又以壮为状,见解悖谬怪异,叙事不概括精炼。现在我又根据自己的知识见闻,考查旧章,集合经传,写作了十六卷章句。虽然不能深入研究其中的精微深奥之处,然而文章的精髓要旨大概也能表现出来。
况且作人臣的本分,以忠诚正直为崇高品质,以殉节为贤德。所以有人说正直的话来保存国家,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因此伍子胥不因尸体浮于江中而遗憾,比干不因被剖腹挖心而后悔,这样以后忠诚之心确立,美好的品行成就,荣耀彰显而名声显著。至于有才能却不能贡献于国家,假装痴呆而不直言,国家颠覆却不能扶持,有了危险而不能使之稳定,柔顺听从顺应主上,退却躲避祸患,即使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岁,大概也是有志之士所耻辱的,愚昧的人所轻贱的。
如今像屈原这样,怀有忠贞的品质,拥有清廉洁净的本性,正直得像磨刀石一样平,像射出的箭一样直,语言像丹青一样的赤诚,为官不隐藏自己的谋略,离官也不顾惜自己的性命,这实在是绝代的品行,杰出的英豪啊。班固却认为他显露才能,宣扬自己,与众多小人比高下,怨恨怀王,讽刺楚大夫子椒和令尹子兰,一心想要寻求进位,强烈反对那些人,不被众人所容纳,愤恨沉江而死,这种做法是丧失了高明,而污损了自己的廉洁的品德。从前伯夷、叔齐谦让君位坚守本分,不吃周朝的粮食,最终饿死,难道可以说他们是有求于世而有怨言吗?况且《诗经》上说:“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委婉规劝的话,在这里表现很是恳切。然而孔子评论它,把它列入大雅,引用这个来比拟它,屈原的言词,悠闲和顺,难道因为楚国国君不明智的缘故,想要谆谆告诫他吗?评论的人认为他显露才能,宣扬自己,怨恨怀王,强烈反对那些人,大概是失之公允啊。
《离骚》这篇文章,是依据五经来确立主旨的。所以有大智慧的人他的语言广博,才华出众的人见识远大。屈原的言辞,确实广博深远啊。自从他死后,有名气的读书人和博学通达之士,写作辞赋,没有不模仿《离骚》的体式,效法它的规矩,取法其中的精要妙处,学习它的华丽的辞藻。《离骚》就是所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十分完美,即使百代也无法与之匹敌,名声无尽流传,永远不会磨灭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