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4语文第一专题1季氏将伐颛臾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4语文第一专题1季氏将伐颛臾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29 06:09:00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礼治和德政的政治思想和他积极致仕行义的政治态度。
2、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中的句式,能直译文言文。
3、学习简练生动的语言和雄辩有力的论证方法。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生字正音
颛臾( ) 冉( )
稷( ) 椟( )
兕( ) 柙( )
费( ) 相( )戈( )Zhuānyú r?njìsìxiádúbìxiànggē拜见、谒见让、做“恐怕……吧”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何以伐为?”是社稷之臣也 ,季氏将伐颛臾。采取军事行动责备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摆出来、施展才能居、充任职位不就职不稳定跌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错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家有国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坚固憎恨回避说托词、辩解之词少平均如今攻取担忧一定成为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使动用法,使……来使动用法倾覆整治、治理,意为施行军事辅佐指鲁国内部使动用法,使……来思考问题:一、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为什么认为季氏不应该伐颛臾?
2、孔子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什么主张?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3、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反对讨伐颛臾: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孔子驳斥冉有的观点孔子提出自己的观点:文章内容:均修文德和安引用名言说理法以盲人用相喻说以虎、玉喻说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他的弟子的对话,批评了季氏企图兼并颛臾的做法及辅臣不尽职之错,并阐述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文章不仅在此,另外还意在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深刻的政治眼光和独特的人格(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文章主旨:1.本文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破中有立的论证方法)
——全文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冉有的三段话引出了孔子的三段议论。冉有的三段话,先是报告事实,继而推卸责任,最后为季氏辩护,这就构成了孔子驳论的三个驳论论点。孔子抓住对方的错误做法及论点,步步紧逼,层层推进,将驳论不断深入,且破中有立,引用史官周任的名言,说明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又阐述文德教化的治国主张,这些立论,都使驳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
——例证法:“昔者……是社稷之臣也”(历史材料作论据);“丘也……安无倾。”(普遍情形作论据);“今由与求……于邦内。”(现实状况作论据)。
引证法——周任之言 喻证法——盲人、虎玉文章写作特色:求!无乃尔是过与?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来之,则安之。本文重要语句翻译及强化背记孔子的思想:一、“仁”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
均、和、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业1、熟读《季氏将伐颛臾》。
2、根据历史背景材料,将本文改写成一篇历史小故事。谢谢观看,再见!课件24张PPT。季氏将伐颛臾《论语》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欲速则不达。
三军可得帅者,匹夫不可夺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是记录____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 体,凡20篇,为__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____”。
春秋语录儒四书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相关实词、虚词及句式的意义、用法。
2、学习文章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和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
3、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人生态度。
背景链接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还想要讨伐已成为鲁国附属国的颛臾,以扩大自己的实力。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自学检测一论语
颛臾
冉有
社稷
虎兕

柙lúnzhuān yúrǎnshè jìsìdúxiá自学检测二有事于颛臾
陈力就列

舍曰
欲之
而必为之辞
不患寡而患不均
安无倾
相夫子解释下列词语指用兵,采取军事行动担任痛恨,讨厌回避想要托辞,借口忧虑,担忧倾覆辅佐,辅助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 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家臣学生季氏冉有、季路孔子师生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对话的? 对于这件事师生的态度各是什么?季氏将伐颛臾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合作释疑一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文中学生的话:学生的态度:
支持 赞同 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而在萧墙之内也。文中老师的话:老师的态度:
批评 反对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则将焉用彼相
矣?……是谁之过与?合作释疑一1、通读全文,找出文中出现的疑难文言现象,把它们圈画出来。
2、小组合作,探究这些文言知识的含义及用法。
3、准确判断一些特殊句式的特点。
词类活用1.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而不能来也
2.既来之,则安之。动词的使用动法,使……来(归顺)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3、相夫子
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②吾恐季孙之忧相,名词活用为动词,辅佐。 忧——指忧患的事。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古今异义 “国”、“家”,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1、有国有家者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之”(颛臾)。为:做为。今义:认为。一词多义?
?
无乃尔是过与过是谁之过与且尔言过矣名词,错误、过失动词,责备形容词,错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不译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苛政猛于虎介词,表被动介词,表比较特殊句式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
介词结构后置句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谋动干戈于邦内
宾语前置句
无乃尔是过与?
被动句
龟玉毁于椟中
固定句式
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 (“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是”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孔子是如何批驳冉有的观点的?

子季将有事于颛臾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君子品质不可伐斥失职(不满)
不必伐不当伐(生气)(怒不可遏)揭穿阴谋斥为人明观点洞世事先王之臣邦域之中社稷之臣政治主张引用名言巧设比喻晓之以礼晓之以德晓之以理文中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礼治 仁政 教化关键词:均 和 安 修文德对内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文中成语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当堂检测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那颛臾,过去先代的国君曾经让它作主管祭祀蒙山的人,况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是鲁国的一部分。施展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行,就该辞职。(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作相的人呢?4、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6、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却一定要找借口的人。依照这样,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附,就发扬文教、德政来使他们来。1、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2、孔子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批驳冉有,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3、本文是一篇驳论,用的是哪一种驳论方法?简答题:谢谢观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