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物质的分类 构成物质的微粒
命题点1 物质的分类
1.(2021长沙)运用分类法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
A.N2 B.KMnO4 C.KOH D.H2SO4
2.(2021福建)全硼富勒烯团簇(B40)的分子结构像中国红灯笼(如图)。B40属于( )
第2题图
A.单质
B.氧化物
C.酸
D.盐
3.(2021南京)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空气 B.氦气 C.煤 D.海水
4.(2021陕西)分辨物质是学习化学的基本要求。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醋 B.冰 C.土 D.银
5.(2021扬州)自然界中的物质大多数是化合物。下列化合物属于酸的是( )
A.K Cl B.NaOH C.CuO D.HNO3
6.(2021桂林)下列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A.葡萄糖(C6H12O6) B.乙醇(C2H5OH)
C.乙酸(CH3COOH) D.水(H2O)
7.(2021湖州)某考古团队在发掘被火山灰覆盖的绘画时,用激光设备打碎其表面附着的极小的石灰岩,这个过程会释放出钙离子,钙离子与火山灰周围的氟离子结合形成氟化钙( CaF2)。氟化钙在物质分类上属于( )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8.(2021青海)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9.(2021宜宾)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下列物质所属类别正确的是( )
A.H2SO4——氧化物 B.水蒸气——混合物
C.C60——化合物 D.Na2CO3——盐
10.(2021黄石)下列物质按照混合物、碱、氧化物顺序排列的是( )
A.冰水混合物、苛性钠、二氧化锰
B.液化石油气、熟石灰、二氧化硫
C.食盐水、纯碱、干冰
D.天然气、氢氧化钾、大理石
11.(2021大庆改编)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某同学对所学的部分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类别 单质 氧化物 碱 盐 混合物
A He Al2O3 小苏打 KNO3 盐酸
B Mg SO2 烧碱 胆矾 AgNO3溶液
C O3 K2O 熟石灰 MgSO4 白磷
D 青铜 P2O5 Ba(OH)2 Na Cl 波尔多液
命题点2 构成物质的微粒
12.(202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水 B.铜 C.氢气 D.氯化钠
13.(2021台州)如果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硫原子,则下列模型可以表示二氧化硫分子(SO2)的是( )
14.(2021赤峰改编)下列有关原子、分子的认识,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分子、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15.(2020嘉兴)某化合物在水中能完全电离,将该化合物配制成甲、乙、丙三种不同浓度的水溶液,对溶液中所含阴、阳离子数目进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由图可判断该化合物可能是( )
第15题图
A.CaCl2 B.Al(NO3)3
C.NaOH D.H2SO4
命题点3 用微粒的性质解释常见的现象
16.(2021南京)在压强为101kPa时,将1L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降温,变为淡蓝色液体,下列有关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B.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C.氧分子的数目变少
D.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17.(2021青海)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墙里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干冰升华——分子间间隔增大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18.(2021海南)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现象
解释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19.(2021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苯分子的图像。观察下图,有关苯分子的表述错误的是( )
第19题图
A.它在不断运动
B.它体积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隔
D.它真实存在
20.(2021东营)干冰可以制造云雾缭绕的效果,当喷出的干冰周围出现云雾时,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
B.二氧化碳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C.水分子间的间隔
D.水分子的运动速率
21.(2021衡阳)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会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大
B.篮球久置会变瘪,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小
C.水在0℃时结冰不能流动,是因为分子不再运动
D.40L的钢瓶可充入6000L氧气,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22.(2021烟台)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小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再分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D.食物腐烂变质——食物中的分子种类不变,但分子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23.(2021毕节)化学既需要“见微知著”,又需要“见著知微”。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宏观现象辨识 微观原因探析
A 桂花十里飘香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很多果汁有酸味 这些果汁中含有氢离子
C 酒精与水混合后振荡,总体积变小 分子间有间隔
D C60与C18的性状不同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24.(2020潍坊)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冰,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第24题图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②>③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③
C.水分子的质量:①=②=③ D.②→③的过程中水发生了分解
命题点4 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25.(2021重庆B改编)如图是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25题图
A.该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
C.该实验也能说明浓氨水显碱性
D.将浓氨水换成浓氢氧化钠溶液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26.(2021河北)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第26题图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27.(2021泸州)同学们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酚酞滴入KOH溶液中,观察到液滴周围立即变红,并逐渐扩散开来。下列与实验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验证了KOH的碱性
B.实验中酚酞分子没有任何变化
C.红色扩散说明了分子在运动
D.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命题点5 原子的结构
28.(2021广东)在测定锌、铟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家是( )
A.杨振宁 B.屠呦呦 C.侯德榜 D.张青莲
29.(2021百色)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航母“山东舰”在建造时用到了大量钛合金,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相对原子质量为48,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第29题图
A.22
B.26
C.48
D.70
30.(2021盐城)铀-214的质子数为92,相对原子质量为214。下列有关铀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核电荷数为92
C.中子数为92
D.铀-214与铀-235属于不同种元素
31.(2021自贡)不久前,某国决定将核废水排放入海引发国际争论。核废水中含有氚、锶、铯等放射性元素。已知氚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下列关于氚、氢两种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不同种元素 B.都有中子,但数目不同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D.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32.(2021东营)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根据这个实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 )
第32题图
A.金原子核带正电荷
B.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
C.金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
D.金原子核的质量与α粒子质量相当
命题点6 微粒结构示意图
33.(2021南京)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34.(2021云南)如图为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第34题图
A.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
B.氟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C.氟原子易失电子
D.氟原子的核电荷数为9
35.(2021常德)如图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35题图
A.上述五种微粒只涉及四种元素
B.②③⑤表示的微粒性质较稳定
C.①②④属于原子,③⑤属于阴离子
D.①④对应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
36.(2021凉山州)用氢、锶(Sr)等材料制成的原子钟精准度极高,常被用于卫星的精准计时。下图中图1是锶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图1 图2
第36题图
(1)锶原子形成的离子可用符号表示为________,图1、图2中共有________种金属元素。
(2)图2中与锶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微粒符号是________,锶原子与图2中 C代表的微粒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命题点7 分子、原子、离子的综合题
37.(2021临沂)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的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相等
C.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D.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专题九 物质的分类 构成物质的微粒
1. A 2. A 3. B 4. B 5. D 6. D
7. C 【解析】氟化钙由钙离子和氟离子构成,属于盐,C正确。
8. C 【解析】纯净物是由含同种元素的单质或者含不同种元素的化合物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A中只含有一种单质,属于纯净物,A不符合题意;B中只含有一种化合物,属于纯净物,B不符合题意;C中含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是由两种物质混合组成,属于混合物,C符合题意;D中物质是一种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属于纯净物,D不符合题意。
9. D
10. B 【解析】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A错误;液化石油气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属于碱,二氧化硫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B正确;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C错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属于混合物,D错误。
11. B 12. B 13. C 14. C
15. C 【解析】由图示可知,该化合物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比为1∶1,氯化钙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比为1∶2,A错误;硝酸铝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比为1∶3,B错误;氢氧化钠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比为1∶1,C正确;硫酸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比为2∶1,D错误。
16. D 【解析】在压强为101 kPa时,将1 L氧气在密闭容器中降温后形成淡蓝色的液氧,液氧的体积小于氧气的体积,但氧分子体积不变,A错误;在该变化过程中,构成氧气或液氧的氧分子种类、数目及质量均不发生变化,B、C错误;氧气变为液氧,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小,D正确。
17. D 【解析】墙里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花的香气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A正确;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二氧化碳由固态变为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增大,B正确;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C正确; 蔗糖放入水中溶解的实质是蔗糖分子在不断运动,扩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中,D错误。
18. A 【解析】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液体量减少,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部分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A不正确;挤压塑料瓶中的气体,气体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间隔变小,B正确;能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香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C正确;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干,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D正确。
19. A
20. A 【解析】喷出的干冰周围出现云雾时,二氧化碳分子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发生改变,分子质量不变,A正确;分子间间隔变大,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B错误;干冰升华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所以空气中水分子间隔发生改变,C错误;随温度的变化,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发生改变,D错误。
21. D
22. C 【解析】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缩小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减小,分子本身的体积不会变化,A错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B错误;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分子的运动来实现的,运动的过程中水分子的大小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C正确;食物腐烂变质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变化,D错误。
23. D
24. C 【解析】①为水的固态,②为液态,③为气态,水分子间的间隔②<③,A错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①<③,B错误;三种状态中水分子的质量相等,C正确;②→③的过程中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和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D错误。
25. D 26. D
27. B 【解析】将酚酞滴入KOH溶液中,观察到液滴周围变红,说明KOH显碱性,A正确;液滴周围立即变红并扩散开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C正确;酚酞遇碱变红属于化学反应,因此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酚酞分子发生了变化,B错误、D正确。
28. D 29. A
30. B 【解析】“铀”字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A错误;铀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92,B正确;铀的中子数约为214-92=122,C错误;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铀-214与铀-235的质子数相等,二者属于同种元素,D错误。
31. C 【解析】氚和氢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A不正确;氢原子中没有中子,B不正确;氚和氢的质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C正确;氚和氢的中子数不同,相对原子质量不同,D不正确。
32. A 【解析】α粒子带正电,该实验α粒子束发生偏转说明金原子核带正电荷,A正确;α粒子束大部分未发生偏转说明原子不是实心球体,B错误;该实验不能证明金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C错误;α粒子束被反弹,说明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D错误。
33. A
34. C 【解析】分析图示信息,可知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A正确;氟原子有2个电子层,B正确;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C错误;氟原子的核电荷数为9,D正确。
【图解】
35. C 【解析】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故上述五种微粒只涉及四种元素,A正确;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当最外层电子数是8时(氦除外),化学性质比较稳定,B正确;原子不带电,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带负电,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阳离子带正电,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故①②④属于原子,③属于阳离子,⑤属于阴离子,C不正确;①对应的元素是F,④对应的元素是Na,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D正确。
36. (1)Sr2+ 2(或两) (2)Mg SrCl2
【解析】(1)由图1可知,锶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有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Sr2+;图2中A是氦元素,B是镁元素,C是氯元素,所以图1、图2中共有2种金属元素。(2)锶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A是氦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该层最多有2个电子,化学性质稳定;B是镁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C是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因此图2中与锶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微粒符号是Mg;锶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在化合物中显+2价,C表示氯原子,其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在化合物中显-1价,则锶元素与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SrCl2。
37.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