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大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品质。
2.领会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关键语句。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式
教学步骤:
导语:读书是为了什么?许多人的回答都各不相同,也因此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周恩来同志为何能成为一个伟人,这与他从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受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
读课文
正音解词:
光耀(yào)门楣(méi),崛(jué)起,
沦(lún)陷,遗(yí)迹(jì),轧(yà)死,
血(xuě)泊(pō),奇耻(chǐ)大辱(rǔ),
训斥(chì),防(fàng)碍(ài),分(fèn)量,
一桩桩(zhuāng),奴仆(pú),渺(miǎo)小,
天津(jīn),侵(qīn)略,惹(ruǒ)麻烦,千钟粟(sù)
崛起:兴起
清晰:清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训斥:训戒和斥责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部分(见书)
分析课文(讨论)
1.读书如同干任何事,都应有一定的目的,文章中说到哪些读书目的?
(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为中华之崛起)
2.正确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它与其它目的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为国家,为民族,还是为个人)
3.作者在叙写课堂问答这个场面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
文章用对比的手法反衬出少年周恩来非凡的抱负,伟大的志向。
4.课文连写两次回答,“庄重”写他回答的态度,“慢慢”写他回答的语调,这里着力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志向的如何?
(成熟、坚定)
周恩来小小年纪便具有这样远大的志向,而与他同学的那些人却不能,那么少年周恩来是怎样产生这种远大志向的?
这是读者自然会提出的疑问,也是重点要解释的问题,于是课文自然而然地引出周恩来的志向萌生的过程。
5.课文怎样由记叙周恩来少年立大志转入分析他产生大志的原因?
(第9段,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由记叙自然过渡到分析议论)
6.既然不是灵机一动随便想出来的,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①中华贫弱不振的现实②强烈的爱国之心
7.课文中举了哪些事件,反映出“中华不振”?
10—17段,沈阳:中国的土地,中国人不能丢;日俄两个帝国主义打仗却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打,死的都是中国人;外国人的汽车在中国轧死了中国人可以扬长而去;死者家属反遭训斥。
这一桩桩触目惊心的事实强烈刺激着少年周恩来的心,国家不兴才遭受奇耻大辱,这是他产生远大志向的社会原因。
8.与周恩来同时代的青少年千千万万,为何与他同学的那些人,只想到个人前途呢?课文在哪一段把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的?
(18段,人各有志,读书的目的因各人的世界观不同而各异)
9.那些人的观点是什么?周恩来又是什么观点?
(把读书当作个人发财升官的“敲门砖”)目的渺小,成不了事业。
(根本反对只是为个人找出路而读书)自觉地把个人前途置于国家的前途之中,认为(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
通过这些议论分析,鲜明地指出了少年周恩来产生远大理想的主观原因——强烈的爱国精神。
这样,课文以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少年周恩来产生远大志向的原因,回答了9段提出的问题。
读最后一段
课文以热烈的抒情予以赞颂,用点睛之笔激发读者仰慕学习之心,并进一步指出爱国之心、伟大志向、伟大事业之间的必然关系,有力地回应了标题。
(板书)
写作方法:
1.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
2.倒叙手法
3.反衬手法
做书后练习
课件8张PPT。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余心言周恩来,1898年3月5日诞生于江苏淮安。他的童年时代正是中国急剧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时代。他从小目睹中国的贫弱不振,立志要为国家为民族的振兴而读书。正是在这种志向的引导下,并不断践行自己的理想,终于成为一代改变数亿人民命运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简介1、全面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形成过程。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能够准确地阅读文中的重点段落。
4、把握文章的三点写作特色。复习要点门楣( )
血泊( )
训斥( )
庄重( )
轧死( )
遗迹( )重点字词文章的基本结构重点语段阅读阅读文中第10—17段,完成下列练习:
1、“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打仗,战争的地点竟是中国的土地,倒在血泊里的竟是中国的人民。”两个“竟”字说明了什么?
2、“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为什么敢“扬长而去”?这说明了什么?
3、“沉重的分量”表达了周恩来怎样的感情?
4、说说“誓当中华之主人”与上联表达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答:“竟”:出乎意料,不符合常理。说明日俄战争中,中国受的耻辱大而深重。答:帝国主义享有“治外法权”,说明中国贫弱不振。答:表明了他沉重的忧虑和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感。答:背景和句式不同。一从半殖民地背出发,一从中华独立发展的前景出发;句式上一个否定,一个肯定。阅读第18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1、“人各有志”的“志”是什么意思?这一段主要写了哪两种“志”?
2、“渺小的目的”指代什么?
3、“周恩来根本就反对只是为个人找出路而读书的想法。”这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在南开学校讨论为什么上中学的问题时,周恩来的回答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答:“志”指志向。一种是为个人的升官发财而读书,另一种是为国家民族而读书。答:只为个人找出路而读书。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或为国家独立富强而读书。1、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达中心思想。
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周恩来的伟大抱负。
3、用语准确,感彩鲜明。(为……而……准确地表明了“目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竟;惹了麻烦、列强、奇耻大辱、扬长而去”表明了憎恨旧政权和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庄重、崛起、沉重”等表达了热爱中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