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期末模拟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最先并没有在中华本土引起辩难,而是在域外文化界发生了争议。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赵氏孤儿》的法文简译本在杜赫德编的《中国通志》上刊出时,编者竟鄙薄说:“在中国,戏剧跟小说没有多少差别,悲剧跟喜剧也没多少差别”,“中国戏剧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因此不可能跟当时的欧洲戏剧相比”。然而嗣后不久,英国的李却德·赫尔德却辩驳道:“《赵氏孤儿》就它的布局或者结构来谈,跟希腊悲剧是很相近的”,双方的观念,针锋相对,可以看作是当时西方文化界在中国古代有无悲剧问题上的舆论的代表。
中国的问题,终不会永远只由外国人去谈论、裁决。1904年,蒋观云发表了《中国之演剧界》,率先引进“悲剧”概念并极力推崇悲剧是“有益人心”的伟业,但在总体上却认为:“我国之剧界中,其最大缺憾,诚如訾者所谓无悲剧。”1912年,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问世,明确断言元代“有悲剧”,并具体指出“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蒋、王的文章揭开了由中国人自己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学术论战历史的第一页。
这场论战,自1904年迄今,一直没有停止,而论战的关键在于确立怎样的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1980年5月,国内部分文艺理论专家第一次就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进行理论上的深入讨论,提出了“人物典型说”“悲主喜宾说”“审美情感说”等五种观点。尽管“五说”莫衷一是,却大都注意了从中国古代戏曲的实际出发,试图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只是这“五说”有意无意地绕过了早已构成体系的西方悲剧理论的门墙。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历来被认作是西方悲剧理论的经典。《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其一,只有身世显赫的大人物才能充当悲剧的主角;其二,悲剧的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常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这显然是一种未能完全知己知彼而轻易妄自菲薄的心态。
不错,作为西方悲剧范型的古希腊悲剧都是以名声显赫的著名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但在西方悲剧史上,这一法则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艺复兴和嗣后的启蒙运动时期,这一传统观念便有所突破。特别是到启蒙运动时期,创作上出现了第一部市民悲剧——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于是宣告了仅由身世显赫的大人物独霸悲剧剧坛的历史的结束。因而在西方悲剧的“变革”中,大人物和小人物一齐登上了悲剧舞台。如果我们再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剧坛,便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戏曲中,既有以大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汉宫秋》《梧桐雨》等,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窦娥冤》《雷峰塔》等。仅就这种意义而言,中国古代悲剧可谓毫不逊色。超然客公众号
中国无悲剧论者,往往认为“先离后合,始穷终达,这是中国剧的常套”,其“结局必终于团圆”,并以此来否定中国古代悲剧的存在。其实,拿《诗学》中关于悲剧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的模式来规范,中国古代戏曲中一般被认可为悲剧的作品,也有并不是“终于团圆”的。例如《梧桐雨》第四折,就只写到唐明皇幸蜀还京,独自退居西宫后对杨贵妃的苦苦思量,让全出戏在雨打梧桐、泪染龙袍的悲凉、凄清境况中落下了帷幕。《汉宫秋》第四折,也只是在汉元帝独返咸阳,孤处昭阳,闻雁叫而增悲的舞台气氛中结束了全剧。这些作品,一概不是先离后合,始穷终达,也都没有以团圆终其结局,倒是符合了“由顺境转入逆境”的“常规”。
即使就我们认可为悲剧而遭一些人反对的结尾“终于团圆”的某些作品看,也明显存在着结局表面团圆而内里悲痛的现象。最有代表性的例证莫过于《窦娥冤》。《窦娥冤》第四折写到生父与死女相认,冤狱终于平反,大仇得以申报,善和恶都在冥冥之中有所报应,构成了一种带喜剧性的结局。但是,舞台上以“魂旦”行当主唱的窦娥的鬼魂,实质上是以“冤魂”身份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悲剧形象,是生时的悲剧主角窦娥在特定的艺术环境中的复活。她是冤死的鬼,却又是“急煎煎把仇人等待”的不甘屈服的“人”。她鸣冤,诉苦,告状,复仇,将生时遭受的种种苦难乃至屈死后的“一灵儿怨哀哀”都血泪俱迸地倾吐了出来。关汉卿在结局中让窦娥继续“活”下来,自己来凭吊,自己来见证,自己来洒泪,让已经感受过窦娥苦难的台下观众,同台上虽死犹生的窦娥一起,再感受一次全剧的悲哀,并使这般悲哀感受升华到感天动地泣鬼神的境界。这种带“喜剧性”的悲剧结局,放到悲剧美学的天平上衡量,实质上是一种富有“悲剧性”的悲剧结局。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之有悲剧,难道还有什么疑义吗?
(选自杨建文《中国古典悲剧史》,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显然是一种……妄自菲薄的心态”中的“这”,是指《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
B.杜赫德、蒋观云等人认为中国古代无悲剧,是因为中国戏剧既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
C.《梧桐雨》和《汉宫秋》都是以身世显赫的大人物为主角,且结局并非终于团圆,是符合《诗学》关于悲剧的界定的。
D.文章结尾,给人一种针对西方编者的鄙薄和某些国人的遗憾,给以有力的驳斥之后的扬眉吐气之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不能只依据西方的悲剧理论,还要结合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
B.即使完全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评判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也是有许多毫不逊色的悲剧的。
C.既然西方戏剧中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那么就应该取消以主角的身份地位判定悲剧的标准。
D.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的出现标志着西方悲剧都是以身世显赫的大人物充当悲剧主角时代的结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哈姆莱特》讲述丹麦王子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的故事。
B.《西厢记》叙写书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C.《茶馆》讲述了裕泰茶馆在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惨淡经营,最终仍走向衰败结局的故事。
D.《桃花扇》讲述了侯方域与李香君相恋却因权臣干预而离散,最终于国家灭亡之后斩断情根、双双入道的故事。
4.《窦娥冤》不符合《诗学》中关于悲剧的评判标准,“大团圆式”的结局甚至带有“喜剧性”,为什么作者认为它是悲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作者如何证明中国古代是有悲剧的?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英珠
葛亮
车入日隆,已是黄昏。我们在一家银器店门口遇见了藏女英珠。她赶着两匹当地的矮马,上坡的时候,还在马屁股上轻轻推一下。嘴上说,都是我的娃,大的叫银鬃,小的叫鱼肚。
她还告诉我们,去著名的景点大海子,要行经崎岖泥泞的山路,非人力可为,希望我们能租借她的马。她说完这些,态度羞涩地低头,似乎在提出一桩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同意了。
我们在一幢三层的小楼前停住,山墙刷成了粉白色,上面绘着图案,能辨出日月的形状,还有的好像是当地的图腾。屋顶上覆着红瓦。门楣上有块木牌,上面镌着汉藏两种文字。
英珠喊了一声,很快走出一个中年女人。招呼我们上去。
英珠说,这是瑞姐,这里的老板娘。
楼里有个小姑娘擦着桌子,嘻笑地说,瑞姐当年是我们日隆的第一美人。
瑞姐撩一下额前的刘海儿,似乎有些享受这评价,然后说,那还不是因为英珠嫁了出去。
说完这句,却都沉默了。
英珠低着头,抬起来看我们,微笑得有些勉强。她轻声说,你们先歇着。就走出去。
瑞姐望她走远了,打一下自己的脸颊,说,又多了嘴。
瑞姐看着她走远的背影,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转过脸对我说,小弟,你们拿准了要租英珠的马,可不要再变了啊!听说你们明天要跟团,团里有镇上马队的人,她怕你再被他们说动了。良心话,英珠收得可真不算贵,就算是帮帮她。
我点了点头。
次日清晨,雪住了。外面粉白阔大的一片,阳光照在上头,有些晃眼。
装备齐整,英珠备鞍。旅伴牵走了银鬃的缰绳,我上马前,鱼肚舔了舔我的手,舌头糙得很,热烘烘的。
我们从村入了沟,开初都挺兴奋。远山如黛,极目天舒。雪还没化干净,马蹄踏在上头,咯吱咯吱地乱响,很有点跋涉的意境。
走了十几分钟,山势陡起来,路窄下去。因为雪又化了一些,马走得也有些打滑。
海拔高了,鱼肚呼出的气息结成白雾。英珠从包里掏出一条棉围脖,套在鱼肚颈子上。我看到,围脖上绣了两个汉字——一个金、一个卢。
我就问英珠字的来由。她一笑,说,金是我的汉姓,我汉名叫金月英。上学时都用这个。
我问,那卢呢。
她没有答我,只是接着说,我们镇上的人多半都有个汉名,在外头做事也方便些。
当雪再次落下的时候,我们正走在林间泥泞的路上,几乎没有知觉。直到天色暗沉下来。英珠抬头望了望天,说,坏了。
半个小时后,雪在天空中开始打旋,被凛冽的风挟裹着打在我们脸上,我们开始理解了她说出那两个字的分量。
我们遭遇了山里的雪暴。
雪如此迅速地弥漫开来,铺天盖地,密得令人窒息。英珠使劲地做着手势,示意我们下马。我们刚想说点什么,被她制止。稍一张口,雪立即混着风灌进了喉咙。
我们把重物都放在马背上,顶风而行,终于在半里外发现一顶帐篷。我想,这或许是登山队的废弃品,但对我们却好像天赐。
我们掀开门帘,看到里面已有两个人。是一对青年男女,靠坐在一起,神情颓唐。看到我们,眼神警惕了起来。在我们还在犹豫的时候,男的说,进来吧。
帐篷突然充盈了。当鱼肚探进了头,年轻男人很大声地叫起来,马不能进来。
英珠一愣,几秒钟后,她半站起来,对男的深深鞠一躬。我们听到近乎哀求的声音,先生,它年岁很小,这么大的风雪。
男人不再说话,将头偏到一边去。
女人开启了陌生人的对话,原来他们是和大部队失散的登山驴友。他们身边摆着专业的登山设备,这会儿靠在帐篷上,狼狈地滴着水。
应急灯闪了一闪,突然灭了。帐篷里一片漆黑。在这突然的死寂里,我们看不到彼此,但都听到外面的风越来越大,几乎形成了汹涌的声势。帐篷在这风的撞击下,也越来越剧烈地抖动。
有人啜泣。开始是隐忍而压抑的,渐渐放肆起来。歇斯底里的哭声,在黑暗里令人绝望。
这时候,有另一种声音,响起来。
极细弱的,是一个人在哼唱。
是英珠。
英珠唱起一支歌谣,用藏语。
我们听不懂歌谣的内容,但是辨得出是简单词句的轮回。一遍又一遍。旋律也是简单的,没有高潮,甚至也没有起伏。只是在这帐篷里萦绕,回环,充满。在我们心上触碰一下,又触碰一下。
我在这歌声里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天已经大亮。看见阳光从帐篷的间隙照射下来,温润清澈。
眼前的人,是英珠,靠在马鞍上,还没有醒。挨着她的鱼肚,老老实实地裹在主人的军大衣里。
临近中午,我们到达了目的地。看到墨蓝色的大海子,很美。
我们要离开日隆的时候,瑞姐送我们去车站。
问起英珠。瑞姐说,英珠回来就发起了烧,给送到镇上医院去了。唉,这么冷,大衣盖在个牲畜身上。
瑞姐叹一口气,人都烧糊涂了,只管叫她男人的名字。
我突然想起什么,问道,她男人是姓卢么。
瑞姐愣一下,说,是啊。三年前的事了。两口子本来好好地在外地做生意。她男人说要帮她家乡办旅游,要实地考察,就跟我们一个后生上了山。那天雪大的。马失了蹄,连人一起滚沟里了。精精神神的人,说没就没了。那马那会儿才下了驹没多久,驹娃子就是鱼肚。
大约是又过了几年,我偶然从一个民歌歌手那里,问到了当年英珠唱起的那支藏歌。
歌词真的简单,只有四句:
当雄鹰飞过的时候,雪山不再是从前模样,
因为它那翅膀的阴影,曾经抚在了石头的上面。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环境是旅游景区,在现代商业与古朴文明的碰撞中,当地居民与旅客们相互交流。
B.小说多以简单直白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叙述语言质朴无华,“远山如黛”等表达富有诗意。
C.老板娘瑞姐不小心说“多了嘴”心怀内疚,所以希望我们通过租马的方式来帮助英珠。
D.镌着汉藏两种文字的木牌、大海子的墨蓝色等细节描写,使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7.对文中“雪暴”情节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雪暴风凛冽雪密集,我们这些平日热爱旅行的人在困境里几近崩溃,与英珠形成鲜明对比。
B.英珠在雪暴时不顾自己安危也要照顾小马鱼肚,主要是因为小马鱼肚年岁小,不容易存活。
C.男人的警惕和不让鱼肚进帐篷让情节起了波澜,但双方矛盾并不激烈,在短暂的冲突后回归温情。
D.英珠的丈夫因雪暴丧命,作者含蓄地道出苦难的普遍性,再现了苦难世界中人们的真实生存图景。
8.英珠的故事分别由“瑞姐”和“我”这两个不同的视角交替讲述,请分析这种叙述方式的表达效果。(4分)
9.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可在歌声中流淌而出,英珠所唱的歌谣在心间回环,湮没于日常又在偶然间回响。请结合文本赏析“歌谣”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病重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
材料二: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
羽既矫A杀B卿子冠军C义帝D必不能堪E非F羽弑帝G则H帝杀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骸骨”是古代大臣请求辞职归家的婉词,与致仕、致事、致政、休致等词义相近。
B.“所立”是名词性短语,与“燕王吾所立”(《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所立”结构不同。
C.“绝”指断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的“绝”词义不同。
D.“人杰”与现在所说的“人杰地灵”含义相同,材料二中具体是指张良、萧何、韩信。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邦善于采纳意见,他使用陈平之策致范增与项羽产生矛盾,范增大怒选择离开项羽,在路上病亡。
B.苏轼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计策没有必然的联系。
C.文中提到范增曾与项羽共事,是平级关系,后来却成了君臣关系。苏轼从这个角度分析认为范增见识浅陋。
D.材料二中刘邦认为相比于项羽,他虽然自身才能有限,但他善于重用人才,因此项羽最终被他取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2)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1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苏轼认为范增是人杰的三个依据。(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歌寄赠张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先果后因倒装句式起笔,倾泄了满腔感喟,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超然客公众号
B.颔联把无形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
C.“睫在眼前长不见”,指人们经常看不到自身的长处,表现了杜牧对张祜的安慰。
D.“道非身外”,是杜牧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
16.有人认为尾联是“劝慰之金句”,对此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春江花月夜》一诗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其中描绘花之美景的诗句为“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两句明确指出了屈原诗作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的艺术特色。
(3)古诗词中,作者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寄寓情感。其中,三国人物的故事就经常被引用,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
早在1120年,欧洲就出现了自鸣钟。自鸣钟最早流入中国的时间,是在明朝。到了清朝中叶,钟表仍被视为奇珍异品。在《红楼梦》中,描写到钟表的情节随处可见。超然客公众号
在第六回,作者用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来引出这部著作的头绪。这位乡野老妪刚在凤姐东屋坐下,就看到了自鸣钟。刘姥姥自诩是见过些世面的,但如此见多识广的刘姥姥竟然还会被自鸣钟唬住, A 。
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当家奶奶,钟表最能展现其气派。在第十三回,她针对宁府的五项弊端提出应对策略,各个击破。她将众仆妇分班安排、各负其责, B 。她道:“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从凤姐此话可得几个信息:其一,凤姐的贴身随从都携带钟表,以利于按时办事,①这时的钟表显然不是装饰品,②而是一个实用工具的展现;其二,宁府的上房也有挂钟,③而且挂有时辰钟的上房肯定不仅一间,④毕竟宁府奢华程度不在荣府之下,⑤绝对不会围在一个上房让一堆人看时辰的画面出现。
⑥《红楼梦》通过对小小的钟表在书中的各种描写和记述,⑦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⑧展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⑨亦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隅。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归国。因钱学森力荐,归国后的郭永怀被委以重任。他和钱学森、钱伟长等投身于刚组建的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工作。1960年,因中苏关系交恶,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郭永怀临危受命,与王淦昌、彭桓武一起主持中国核武器研制。随着核武器研制步伐加快,中央开始在青海进行试验,郭永怀经常辗转北京、青海等地。
1968年12月,郭永怀乘坐飞机将一组原子弹绝密试验数据带回北京。凌晨时分,飞机进入北京上空,在距离地面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而坠毁。救援人员拆开机舱后,发现壮烈一幕:两具尸体紧紧抱在一起。人们小心翼翼地将他们分开,发现是郭永怀与警卫员牟东方紧紧地搂在一起。郭永怀穿的夹克服已烧焦一大半,一只公文包从他的怀中掉落下来,因为有血肉之躯相掩,并未被烧着。
这不是普通的公文包,里面装有绝密文件,记录了郭永怀在实验基地研究两个多月的重要试验数据。
郭永怀牺牲后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两弹一星”元勋中,郭永怀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20.对实用类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冒号,有时也很有表现力。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请分析其中的冒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21.从语义上看,画横线的句子可以并入上一段中,但独立成段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3分)超然客公众号
22.该文段属于一篇人物传记,请为其拟一个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老子》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与“自知”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人说,“知人”很重要,我们要学会认识人心,辨别人品;有人说“自知”很重要,我们要认清自己,客观看待自己;还有人说“自知”比“知人”更重要,只有“自知”,才能更好地“知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B项中国戏剧“不遵守三一律”是杜赫德的观点,蒋观云并未提及此观点;“遵守三一律”也不是判断悲剧的标准。
2.C【解析】从文中可以看出,西方以主角的身份地位来判定悲剧,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悲壮,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辛酸,没说应该取消这个评判标准。
3.D【解析】作者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是有悲剧的”,无论是从悲剧主角还是从结局来分析。A项《哈姆莱特》是外国悲剧,不是中国的;B项《西厢记》是喜剧,C项《茶馆》是现代戏,不符合古代的条件。
4.①窦娥虽然是小人物,但西方判定悲剧的标准后来也有所变化,西方也有以小人物为悲剧主角的。②《窦娥冤》的结局其实是“团圆”的表象、悲剧的实质,窦娥只能在死后以“冤魂”的身份为自己鸣冤、复仇,大仇得报的表象之下是深沉的悲苦和控诉,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性。
(每点2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①首先指出这场论战由来已久,关键在于确立一个科学标准,驳斥中国无悲剧论者只依据西方的悲剧理论判断中国古代无悲剧的看法。②然后指出西方判定悲剧的法则本身也是在发展变化的。③接下来举例证明,即使按照西方的判定悲剧的理论,中国古代也有合其标准的悲剧。④以《窦娥冤》为例,进一步反驳某些人不正确的看法,从本质上证明了其悲剧性。
(每点2分,能根据论证过程、论证方法等围绕“驳论”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超然客公众
6.C(因果关系理解有误。瑞姐希望“我们”租英珠的马,是因为瑞姐本就与英珠相识, 了解英珠的为人,而且租马费用价格公道,从原文“深深地叹了口气”“良心话,英珠收得可真不算贵”和结尾瑞姐补充英珠的故事可知。从整体人物形象理解,即使瑞姐没 有说“多了嘴”,她也依旧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帮英珠。)
7.B(B项“主要是因为小马鱼肚年岁小,不容易存活”错。根据文意,雪暴的时候,英珠 恳求他人让小马进到帐篷里来,将自己的军大衣脱下来盖在小马的身上,她用生命呵护着小马鱼肚,主要是因为这匹马是唯一与亡夫有关的东西,英珠把对亡夫的深切思念寄 托在小马驹鱼肚身上。)
8.(4分)①“瑞姐”是英珠过去的见证者,凸显英珠对待亡夫的坚贞之情;“我”是英珠当下故事的见证者,初见英珠羞涩质朴,后经历雪暴,表现英珠面对困难的坚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②“我”与“瑞姐”两个视角交替讲述,内容互相补充,使叙事富于变化,增强小说的感染力,导引读者挖掘苦难背后人性的温暖内涵。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4分。第②点若答其他角度,如“主题”“人物形象”等,言 之成理也可得分。]
9.(6分)①在担忧的夜里,英珠低声哼唱起藏语歌谣,体现了英珠面对困境时平静而坚强的形象。(人物角度)②英珠哼唱的歌谣,既舒缓了当时紧张的气氛,也使情节自然推动到“我们”安然渡过暴风雪。(情节角度)③小说结尾呈现歌词内容,壮丽亦有哀 伤,深化了主题内涵,挖掘苦难背后的坚韧、善意与温情。(主旨角度)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答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得分。如:歌谣抚慰心灵, “我们”在英珠的歌谣中睡去,不再恐惧。但需结合文本的两处歌谣作答,只答其中之 一,最多得4分。]
10.C E G(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
11.B(B项错误。结构相同,都是所字结构。)
12.C(原文为“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陋指的是范增弄不清 去、留的分寸,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
13.(8分)(1)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是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 而已。[善,好,1分;独,唯独,只是,1分;恨,遗憾,1分;句意1分。]
(2)(义帝)在众多人中识别出有才华的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主语省略1分;稠,多,密,1分;擢,提拔,1分;句意1分。]
14.(3分)①智谋角度:审时度势,能提预测性意见,如鸿门宴建议杀刘邦。②忠义角度: 恪守君臣之分,忠于义帝,如劝项梁拥立义帝。(或:苏轼认为义帝是贤主,范增劝项梁拥立义帝,是忠臣。)③史实角度:范增离开项羽的历史结果。(或:项羽的失败与范增的离开有紧密关系。)[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3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疾病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是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义帝)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众多人中识别出有才华的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情,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说:”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决一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 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胜利),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他被我取代的原因呀。
15.C[解析]“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暗讽白居易不擅识人
16.“谁人得似”即无人可比,表现杜牧对张祜的推崇之高。(2分)“千首诗轻万户侯”,一个“轻”字表现张祜把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赞善他的清高豁达。(2分)尾联含蓄委婉地表达对张祜的赞美、同情、慰勉、敬重之情,以及对白居易的不满(2分)
17.(1)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霞(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而见义远(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如有其它答案,符合要求均可得分。)
18.A可知其(钟表)稀罕的程度/可见钟表的珍贵(稀少)B工作(办事)都有时间限制大小事须按时办理(每句2分。符合上下文语境,没有语病即可。
19.语句②:而是一个实用工具 (或把“的展现”删去)语句⑤:绝对不会让一堆人围在一个上房看时辰的画面出现(或把“让一堆人”放到“在”前面)语句⑥:《红楼梦》通过对小小的钟表的各种描写和记述(或删去“在书中”)[解析]第一处表述不当是语句②,主宾搭配不当。语句是并列复句的后一分句,主语承前省略,是“钟表”,“钟表”与“展现”搭配不当。语句②真正的宾语应该是“实用工具”,所以应该把“的展现”删去。第二处表述不当是语句⑤,语序不当。联系前文“宁府奢华程度不在荣府之下”,“让一堆人”这一状语修饰的是“围着”这个动词,而非修饰“看”,说明宁府的挂钟多,绝非只有一个。语句⑤应该把“让一堆人”放到“围在”前面。超然客公众号第三处表述不当是语句⑥,成分赘余。介宾结构“在书中”与前面“《红楼梦》”重复,应将“在书中”删去20.①句子中的冒号引出了下文的内容,解释说明了上一句“壮烈一幕”的具体情况,震撼感更强。(2分)②该句冒号将“两具尸体紧紧抱在一起”置后,有强调的作用,更能引起读者思考其中的原因,突出了郭永怀及其警卫员把国家绝密看得比自己重要的爱国精神。(2分)
21.画横线句子独立成段,强调绝密文件的重要性,使郭永怀和牟东方誓死保护文件的行为显得符合情理,表现出二人爱国之情和牺牲精神。(2分) 如果并入上一段,则会大大削弱划子的表现力。(1分)
22.郭永怀:丹心报祖国,烈火中永生烈火涅槃,丹心永怀(涉及人名或身份1分,概括人物事迹或精神1分,使用修辞手法1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于文体特征、文章概括以及修辞手法等能力的掌握程度。首先,题干中已提示文段属于“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主要以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精神,因此需要先对郭永怀的事迹进行概括,通过临危受命开展研究、以生命守护国家机密等事件表现郭永怀“爱国、勇于担当、不畏牺牲、不辞辛劳”等精神品质。其次,为文章拟标题,标题的作用在于揭示人物、事件、主旨等,因此在所拟标题中需要涉及人名或人物的身份,体现主要事迹或精神。最后,题目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对偶、比喻、双关等,只要合乎文意,皆可使用。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材料引用(老子)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引出“知人”与“自知”。然后阐述了人们的各种看法,有人说“知人”很重要,有人说"自知"很重要,有人说"自知”比“知人"更重要。材料引导我们思考“知人”与”自知"的问题,
参考立章:①“自知"比“知人”更重要;②既要"知人",也要"自知”:③学会“知人”,不忘“自知“!④“知人"比“自知”更重要。
(二)写作任务和要求
1.感悟和思考
作文必须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体现自己的一些思考。
2、结合材料
材料的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所体现,有概述或分析,要由材料引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33、
3.明确文体
文体不限,自定文体,但要有文体意识,选择使用什么文体,就要符合相应的文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