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的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仪式开始
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脏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隆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接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段光荣历史。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取材于朱启平《落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么?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们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取材于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通过描写日本签字投降前的宏大场景,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喜庆的氛围,表达了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B.材料一以“落日”为题,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投降典礼”持续到傍晚,另一方面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C.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都具有民族英雄气概。
D.《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蕴含的民族感情深厚,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之情。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从第一个小标题开始,除顺叙外,还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
B.材料一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像是用一个个生动的镜头展现日本签字投降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
C.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总结了全文,也照应了题目。
D.《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表面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暗寓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3.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3分)( )
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广岛长崎。
4.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
5.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红旗飞舞
魏巍
第三阶段的作战地区在北汉江以西、金化以东和金城以南的弓形战线上。郭祥所在的第五军,对这里的地形比较熟悉,被调到这个地区来,准备对黑云岭的敌人展开进攻。7月12日上午,师政治部派人来授予担任突击任务的三连一面红旗,要他们把它插上黑云岭的主峰。三连的战斗情绪顿时达到沸腾状态,全连都在红旗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黄昏时分,突击营向前开进。邓军和周仆站在交通沟旁边,与出击的战士们一一握手。军文工团和师文工队的男女队员敲锣打鼓,喊着口号,说着快板。松树杈挂着的大喇叭一遍又一遍地播送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与《歌唱祖国》的歌曲。
“小钢炮”在前面高高地举着红旗,战士们一个个挺着胸脯,步伐越发显得威武雄壮了。敌我阵地之间,横隔着一道宽阔的金城川。为了在攻击时避免敌人炮火的拦阻射击,同时为了迅速而突然地攻上敌人阵地,指挥员们费了许多心思,才想出一个新奇的办法,就是事先在敌人的山脚下秘密地挖一些屯兵洞,使部队在攻击之前偷偷地潜伏在这里。郭祥的突击营于当晚午夜时分偷渡过那道宽阔的大川,在敌人山脚下的林莽之中潜伏下来。
这种战斗方式,使各级指挥员在精神上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他们惟恐敌人有一丝一毫的察觉,也惟恐哪一位战士在敌人盲目的射击下负伤而忍受不住。郭祥和老模范蹲在一个小小的洞子里,真是觉得百爪挠心,实在难捱。终于天又黑下来。总攻时间一秒钟一秒钟地迫近了。通讯员小牛两只眼眨也不眨地望着我方阵地。当秒针刚刚踏上下午九点钟时,只听他尖声尖气地欢叫了一声:“看,信号弹飞起来啦!”话音未落,人们就觉得身子猛地一震,炮火的风暴遮天盖地地轰鸣起来。郭祥和老模范等人立即出了洞口,向我方阵地一望,只见三颗红色的信号弹,还飘坠在空中。数百门大炮出口的闪光,像连续不停的闪电,把半面天空照得通红。尤其是成批的火箭炮弹,拖着长长的火尾巴从顶空穿过,像赤红的钢板一样,倾泻到敌人的阵地,使整个的大地都为之震动。
这场炮火急袭,整整进行了20分钟。霍地又腾起三颗绿色的信号弹,郭祥立即跃出洞口,举起驳壳枪高喊了一声:“同志们!冲呵!”部队在激越的冲锋号声中,向着黑云岭的主峰冲去。在火光与硝烟中,可以看到三连突击排的前面,有一面鲜艳的红旗,火团似地在向前滚动。
冲在最前面的是乔大夯率领的爆破组。他们拿着爆破筒,挟着炸药包,向前飞快地跑着。山坡上共有七道铁丝网,已被炮火摧毁了五道,第六道也被他们迅速炸开,只剩下最后一道了。一个战士接着扑上去爆破。烟尘还没有散,乔大夯就领着爆破组的同志冲了上去。哪知冲到跟前,才发现这道足有两公尺宽的屋脊形铁丝网,只炸开了一道小口,仍然不能通过。乔大夯立刻塞进一根爆破筒准备拉火,后面一片冲杀声,回头一看,火光里闪着一面红旗,突击排已经冲了上来,只有几步远近,爆破已经来不及了。地堡里的敌人已经清醒过来,重机枪正哗哗地射击着。如果让红旗退回去,同志们就会遭到更大的伤亡。
乔大夯心里一急,登时出了一身大汗。他立刻对爆破组大声喊道:“同志们!爆破来不及啦!我们不能让红旗老等在这里。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到啦!”说着,他把手里的爆破筒往旁边一扔,就趴到了铁丝网上。爆破组的其他四个同志也纷纷丢掉了炸药包和爆破筒,挨着他那长大魁伟的身躯,在铁丝网上趴成了一排。乔大夯还一个劲儿地挥动着他的手臂,大声地喊:“同志们!快过去呀!快过去呀!”其他几个组员也跟着喊:“不要犹豫了!”“为了胜利,快过去吧!”
突击排的同志停下来了,怎么忍心从自己同志的身上踩过去呢!连长齐堆心里热辣辣的,不知怎样处理才好。带领突击排的副连长疙瘩李更急得什么似的,摆着手说:“不行!不行!快下来组织爆破!”这时,郭祥和他的通讯员小牛已经赶了上来。他见到这种情景,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乔大夯听见郭祥的声音,又几乎用哀求的声调说:“营长!你就快下命令吧!为了胜利,你就让大家快踩过去吧!”郭祥回头一看,红旗已经停止前进,后面还拥挤着数百名战士,队伍里正在不断地增加着伤亡,就把心一横,牙一咬,把驳壳枪果断地一挥,说:“同志们!踩过去!”
这一声号令,响彻云霄,震人心魂。在中国大地上,这一支战胜千难万险、冲过雪山草地的铁军,今天不得不踏着自己同志的肉身前进了。他们仿佛在一刹那间变成了生着羽翼的天兵飞上了主峰,那面在主峰上飘扬的红旗,在硝烟与火光中也显得更加鲜红了。
——节选自《东方》,有删改
6.下面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方》是当代作家魏巍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为背景,深刻再现在那火红的岁月中,志愿军战士的战斗和情感历程。
B.本文通过进攻黑云岭,特别是过铁丝网的叙述,成功塑造了以郭祥、乔大夯为代表的一批英雄群像。
C.疙瘩李不愿从战士身上踩过去,体现了他的优柔寡断与心地善良;郭祥指挥战士们踩过去,体现了其雷厉风行与坚决果敢。
D.文章在数百门大炮轰击敌人阵地的场面描写中,通过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我志愿军进攻炮火的猛烈。
7.下面对小说的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情节设计别具特色,主线清晰,高潮部分主要采用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的迅速发展,使情节紧凑,矛盾冲突非常集中。
B.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把战士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传达给读者。如乔大夯在喊出“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到啦”后趴到了铁丝网上,真实地表现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文章使用第三人称叙述,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叙述人能够随时关注志愿军战士的言行,灵活自由地反映战争场景。
D.小说叙述了一件攻占山头的事,没有长津湖之战那样惨烈,也不是什么大事件,却能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主题。
8.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多次写到的“红旗”的作用。(4分)
9.魏巍说:“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与刚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样“最可爱的人”的。(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有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之便于体,膳啖之赚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B.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C.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D.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B.“愿大王无绝其欢”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绝”字含义相同。
C.“若使有罪”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若”字含义不同。
D.“受其币而厚遇之”与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者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后,诸侯都去祝贺,但赵王派去祝贺的使者往返三次都没有得到通报接见,这让赵王忧心忡忡。
B.在赵王身边的人推荐下,谅毅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秦国,最终谅毅不辱使命,成功地完成了赵王交给他的任务。
C.秦王在接到谅毅的献书后,并没有马上接见谅毅,而是派使者告诉谅毅自己的想法,在得到让其满意的回答后才接见了谅毅。
D.谅毅以“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做比喻,目的是劝说秦王不要伤了叶阳君、泾阳君的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2)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
14.为什么秦王开始多次拒绝接见赵使?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16.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
(1)《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月亮从潮水中涌出的雄阔景象。
(2)虽然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内心仍充满自信, 《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就是明证。
(3)《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本题共3小题,9分)
花儿喜欢肥沃的土壤,那是它们的家园;而我喜欢鸟语花香的社会,我渴望没有硝烟的世界,那才应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我时常电视中看到那些被战争而失去父母家园的孩子们,呆滞的目光里流露出更多的无奈和呼唤。( )?是人类!是那些利欲熏心的人们!
曾几度在电视上看到西方列强,动辄 对某某国家进行军事打击,让原本和平安宁的家园瞬间变得硝烟弥漫、残垣断壁、尸横遍地。因为战争,人们的日常生活时常受到军事 ,失去了自由。战争带来的罪恶 ,战争给人们造成的伤害终生难忘。
人类本应该让战争成为历史的 ,不应该让战争的阴云时常笼罩在人们的头顶。人类需要安宁,世界需要和平,衷心祝愿地球上遍布着橄榄绿,天空中飞翔着和平鸽。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时常看到电视中那些被战争而失去父母家园的孩子们,呆滞的目光里流露出更多的无奈和呼唤。
B.我时常电视中看到那些因战争而失去父母家园的孩子们,呆滞的目光里流露出更多的无奈和呼唤。
C.我时常电视中看到那些被战争而失去父母家园的孩子们,呆滞的目光里流露出更多的无奈和期待。
D.我时常看到电视中那些因战争而失去父母家园的孩子们,呆滞的目光里流露出更多的无奈和期待。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让幸福的生活变得动荡痛苦的是谁,把肥沃的土壤变得贫瘠荒芜的又是谁
B.把肥沃的土壤变得贫瘠荒芜的是谁,让幸福的生活变得动荡痛苦的又是谁
C.是谁把肥沃的土壤变得贫瘠荒芜,又是谁让幸福的生活变得动荡痛苦
D.是谁让幸福的生活变得动荡痛苦,又是谁把肥沃的土壤变得贫瘠荒芜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宣告 管制 有目共睹 陈迹
B.宣布 控制 有目共睹 遗迹
C.宣布 管制 引人注目 陈迹
D.宣告 控制 引人注目 遗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8分)
“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可以想办法种点儿菜。”如今“种菜情结”,已不是长辈的专属, ①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洒满阳光的阳台是最接近自然的地方,年轻人转型为“城市农夫”,开始在自家阳台种菜。“今天,你种菜了吗?”成了都市流行寒暄语。不少年轻人还将阳台种菜视为一种自我减压的方式,小阳台成为“桃花源”。阳台虽小,但在方寸之间,与泥土、种子相处, ② ,放松身心,享受难得的田园时光。
在住宅小区的阳台种菜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毕竟城市空间人口密集,楼上楼下邻居因为阳台浇菜渗水而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 ③ ,是建设“阳台菜园”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家和邻居共享瓜果之乐。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
B.妙玉笑道:“ 忽听见你两个联诗,更觉清雅异常,故此听住了。”
C.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D.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3分)
23.下面四副对联中最适合悬挂在冬奥村运动员楼的一副是( )
2022年2月4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时值春节假期,中国楹联学会组织广大楹联专家为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创作了一批春联,希望用对联这种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学形式,为冬奥场馆建设融入中国元素、烘托文化氛围、弘扬奥运精神。张家口崇礼太子城冬奥村运动员楼选用了几副对联:“友谊花开冬奥梦,和平春暖地球村。”“跃入江山千里画,拓开冰雪九重天。”这些对联言简意赅、富有文采。
A.玉骨三分酬白雪,冰心一片付青春。
B.五环旗映绿荫浓,万国心连晴宇阔。
C.犁开雪海三分浪,滑出冰山一道虹。
D.高擎圣火看龙飞,大筑鸟巢迎凤舞。
四、写作(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船停在码头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人待在家里是最舒服的,但那不是人生的意义。最美好的生活方式,莫过于脚踏实地彩绘自己的未来,莫过于选择正确的方向奔跑在理想的路上,莫过于顺应时代的要求成就不凡人生……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答案
1.C 2.C 3.B
4.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举例论证:如举出具体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引用论证: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富有力量。语言的形象性:如“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起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5.①真实性:开头出现具体时间,还有仪式前的场面白描,体现出真实性。
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开头关于天气和海风、海面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写水兵脸上的微笑等,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③评论性:结尾评论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启发人们要珍惜和平;评论我们国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保卫胜利的果实,富有思想性。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知识分子都能认清……”以偏概全,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的“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表明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材料信息和写作特色的分析能力。
C.“这个对比”错误,“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这一“走”一“来”之间并无对比,材料二倒数第二段指出“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白皮书是一部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记录和辩护书。白皮书和司徒雷登本质上都代表的是美国对华的侵略,毛泽东对白皮书进行批判时,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引导那些对美国仍然抱有幻想的人透过现象看本质。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 .“百万将士痛击日寇”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与“恻隐之心”没有关系。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第一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此处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
有例证法:如“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
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论证“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
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起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题干中的“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分析材料一。
①真实性:如开头的具体时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体现真实性;仪式前的场面白描,如“到处都是密密簇簇的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等,让读者感受到人们对于胜利的渴望和胜利到来的喜悦;
③评论性:如“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段光荣历史了”,评论了胜利来之不易,启发人们应珍惜和平,不要轻启战争;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很有思想性。
6.C 7.B
8.①是文章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照应文章标题,使文章结构和谐、严谨。②烘托人物形象,红旗一路在前,永不退缩,表现了志愿军英勇无畏的品质。③彰显主题,象征着军魂与胜利,激励士兵,歌颂了保家卫国的献身精神。
9.①用细节凸显人物个性。如通讯员小牛“两只眼眨也不眨地望着”“尖声尖气地欢叫”,在紧张兴奋中体现他的纯洁与勇敢。②用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乔大夯的无畏、郭祥的果敢都是通过自身语言,表现了他们的坚韧与刚强。③用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出征时,领导送别、文艺表演、播放歌曲,烘托出志愿军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④运用群像描写,塑造多个人物形象,反映时代风貌。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优柔寡断”错,疙瘩李是不忍心下命令从自己同志身上踩过,不是“优柔寡断”。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错,应该是“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牺牲精神”。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开头“师政治部派人来授予担任突击任务的三连一面红旗,要他们把它插上黑云岭的主峰。三连的战斗情绪顿时达到沸腾状态,全连都在红旗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红旗代表了胜利,鼓舞了军心;
冲锋时“可以看到三连突击排的前面,有一面鲜艳的红旗,火团似地在向前滚动”“火光里闪着一面红旗”“如果让红旗退回去,同志们就会遭到更大的伤亡”“我们不能让红旗老等在这里”“红旗已经停止前进,后面还拥挤着数百名战士,队伍里正在不断地增加着伤亡”红旗的形象烘托人物形象,红旗一路在前,永不退缩,表现了志愿军英勇无畏的品质。
战斗结束后“那面在主峰上飘扬的红旗,在硝烟与火光中也显得更加鲜红了”红旗象征着军魂与胜利,彰显主题,歌颂了保家卫国的献身精神。
从情节看,红旗贯穿全文,作为文章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结构看,文章题目是“红旗飞舞”,红旗的形象照应了标题,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通讯员小牛两只眼眨也不眨地望着我方阵地。当秒针刚刚踏上下午九点钟时,只听他尖声尖气地欢叫了一声:‘看,信号弹飞起来啦!’”这里运用细节描写,突显小牛的兴奋心情;
“郭祥立即跃出洞口,举起驳壳枪高喊了一声:‘同志们!冲呵!’”“他立刻对爆破组大声喊道:‘同志们!爆破来不及啦!我们不能让红旗老等在这里。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到啦!’”“乔大夯还一个劲儿地挥动着他的手臂,大声地喊:‘同志们!快过去呀!快过去呀!’其他几个组员也跟着喊:‘不要犹豫了!’‘为了胜利,快过去吧!’”这里运用语言描写,表现指战员的坚韧与刚强;
文章第一段“邓军和周仆站在交通沟旁边,与出击的战士们一一握手。军文工团和师文工队的男女队员敲锣打鼓,喊着口号,说着快板”“松树杈挂着的大喇叭一遍又一遍地播送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与《歌唱祖国》的歌曲”描写出征时的场景,烘托志愿军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
小说塑造人物有郭祥、乔大夯、小牛、疙瘩李等个体描写,也有人物群像塑造,如“邓军和周仆站在交通沟旁边,与出击的战士们一一握手。军文工团和师文工队的男女队员敲锣打鼓,喊着口号,说着快板”“‘小钢炮’在前面高高地举着红旗,战士们一个个挺着胸脯,步伐越发显得威武雄壮了”“爆破组的其他四个同志也纷纷丢掉了炸药包和爆破筒,挨着他那长大魁伟的身躯,在铁丝网上趴成了一排”运用群像描写,塑造多个人物形象,全面反映时代风貌。
10.A 11.B 12.D
13.(1)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
(2)大王扩大土地到安邑,诸侯都来祝贺,敞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
14.①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秦王;②秦王想借机让赵国杀掉赵豹、平原君。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 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
“大王”是“难”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CD;
“若有以令之”的主语是“大王”,“请奉而行之”的主语是“赵国”,应在两句中间断句,排除B。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愿大王无绝其欢”的意思是: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绝,断绝。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意思是:并不是他擅长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绝,横渡。
C.“若使有罪”的意思是:如果使臣有罪过。若,如果。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意思是: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若,像。
D.“受其币而厚遇之”的意思是: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之,代词,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做比喻”错误,应是“类比”,并非比喻。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
(2)大王扩大土地到安邑,诸侯都来祝贺,敞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可知,秦王开始多次拒绝接见赵使一是因为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秦王,二是因为秦王想借机让赵国杀掉赵豹、平原君。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诸侯都去祝贺。赵惠文王也派使者前去祝贺。使者往返三次没有通报接见。赵惠文王很忧愁,对左右的人说:“凭借秦国的强大,夺取宁邑以后,就将制裁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 ”左右的人说:“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派他去试试。”谅毅亲自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书信说:“大王扩大土地到安邑,诸侯都来祝贺,敞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说:“我所要求赵国的,大事小情都要听我的话,那么我就接受送来的书信财物。如果不听从我的话,那么使者就回去吧。”谅毅回答说:“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 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这时秦昭王才接见赵国使者,说:“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寡人。如果赵国能杀掉这两个人,那是可以的。如果不能杀,请让我现在率领诸侯在邯郸城下接受你们的命令。”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我们君王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弟弟一样。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合,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没有不和大王相同的。臣下听说这样的话:‘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秦昭王说:“好。不要让他们从事国家政事。”谅毅说:“敝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秦王这才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
15.D 16.(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说法错误,从“殷勤昨夜三更雨”可知,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炼句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以从空间、方位、感官、色彩及词语选择等角度具体鉴赏所用技巧。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意思是,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从空间的角度上看,俯仰结合,远近结合。“翻飞白鸟”指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照水红蕖”意思是满池荷花,映照绿水,这是俯视角度,此处运用了俯仰结合的手法。“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从色彩搭配看,“白鸟”与“红蕖”中“白”“红”是颜色,红白相间,颜色明丽,意境清新淡雅,颇有诗情画意。
从感官角度看,视觉、嗅觉结合,“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白色的鸟语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是视觉角度,引人入胜;“细细香”指荷花散发出柔和的芳香,这是嗅觉描写。视觉、嗅觉,多种感官的运用调动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从描写的方法上看,“翻空白鸟”指空中翻飞的白鸟,写出了鸟飞翔的姿态,是一种动态描写;“照水红蕖细细香”指的是水中的荷花散发出阵阵幽香,是一种静态描写。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是诗歌具有画面感,让人如临其境,将景物写活了。
从词语使用方面来看,“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速。“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17、1.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18.D 19.C 20.A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通过分析可知,原句的语病有三处,第一处为语序不当,“看到”应移至“电视中”前;第二处为介词误用,应把“被”改为“因”;第三处是搭配不当,“流露出……呼唤”不搭配,应把“呼唤”改为“期待”。据此可知,只有D项修改最恰当。 故选D。
19.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也是句子描述的重点,根据后文的“是人类”推断,补写句子的主语应该是“谁”。由选项可知,两个分句为递进关系,“土壤”变化在前,“生活”变化在后,不可颠倒表述,据此排除A、D两项。“是谁……又是谁”的提问方式与后文“是人类!是那些利欲熏心的人们!”结构一致,感彩协调,据此排除B。故选C。
20.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宣告,着重指公开宣布重大事情。如国家诞生、抗战胜利。宣布,着重指公开正式告诉大家。“对某某国家进行军事打击”属于重大事件,故应选“宣告”。第二空:管制,强制管理,对犯罪分子施行强制管束限制其一定的行动自由。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操纵。从语境来看,此处指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时常失去自由,所以应选“管制”。第三空:有目共睹,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形容事实极其明显。引人注目,吸引人们注意。从句意来看,该句表达的是战争带来的罪恶大家都能看到,所以应选“有目共睹”。陈迹:过去的事情。遗迹: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根据文意可知,是要让战争成为过去,所以选择“陈迹”。故选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1.D
22.①而成为城市年轻人的时尚 ;②能让人缓解压力 ;③不影响邻里关系(邻居和他人)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代词的用法的能力。
题干中的“你”是泛指,没有具体指代某人或某物;
A.“你”是特指,指窦娥。B.“你”是特指,指湘云和黛玉。
C.“你”是特指,指周萍。D.“你”是泛指,没有具体指代指代某人。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如今‘种菜情结’,已不是长辈的专属”和后面“年轻人转型为‘城市农夫’,开始在自家阳台种菜”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年轻人也有了“种菜情结”,成为年轻人愿意去做的事,故补写内容“而成为城市年轻人的时尚”。
第二空,根据前句“不少年轻人还将阳台种菜视为一种自我减压的方式”和后句“放松身心,享受难得的田园时光”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年轻人在阳台种菜能缓解压力,所以补写内容是“能让人缓解压力”。
第三空,由第三段首句可知,这段讲的是在阳台种菜要注意的问题。根据“楼上楼下邻居因为阳台浇菜渗水而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可知,此处是说建设“阳台菜园”的先决条件就是不影响邻居和他人,故补写内容应是“不影响邻里关系”。
2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
A.“白雪”“冰心”可对应冬奥会主题,是写梅花的对联,“玉骨”不适合形容运动员,且也没有扣住运动元素。
B.是写奥运会的,但不是写冬奥会,也不是专门为运动员所写,“绿荫”不适合冬奥环境。
C.既具有冬奥元素——“雪海”“冰山”,又具有运动元素——“犁开”“滑出”,富有动感和美感。
D.是写奥运会的,但“大筑鸟巢”“高擎圣火”侧重写奥运比赛场馆建设和圣火传递,不适合挂在冬奥会运动员楼。
故选C。
三、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船停在码头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人待在家里是最舒服的,但那不是人生的意义。最美好的生活方式,莫过于脚踏实地彩绘自己的未来,莫过于选择正确的方向奔跑在理想的路上,莫过于顺应时代的要求成就不凡人生……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有两层含义。前面一句对船停在码头和人待在家里这两种方式进行评价。这两种方式,毫无疑问是最安逸的,但材料却对此持否定的态度,认为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不是“人生的意义”,可见命题者并不认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材料支持和赞扬的生活方式,是后文脚踏实地彩绘自己的未来,是选择正确的方向奔跑在理想的路上,是顺应时代要求成就不凡人生,只有过这样的生活,才能让我们在回顾过往时,能有最丰富的回忆;立足当下时,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在展望未来时,能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由此可知,材料肯定的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是奔跑、奋斗,向着理想前进,成就自己的风采,而不是得过且过、贪图享乐。
行文构思上,题干要求写作议论文,考生可以概述材料,也可以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明确指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应该是昂扬向上的、积极奋斗的、努力拼搏的,为追求梦想而不断前进的;然后行文中可适当运用对比手法,分析安于现状的生活和为梦拼搏的生活会给人带来哪些不同;在明确“追梦”“奋斗”的态度后,文章后半部分还可适当展开,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去奋斗,怎么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立意:
1.脚踏实地重当下,流光溢彩画未来。
2.奔赴理想,彰显青春价值。
3.顺应时代要求,成就不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