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 说课稿
教材分析:
地位:三角形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既是前面学过线段,角等知识的延续,又是学习四边形,相似性,圆等知识的基础。认识三角形是这一章的起始课,是学习三角形其他知识的铺垫.
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领会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又必将服务于实际,能帮助学生理解社会,适应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三边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力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极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索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利用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突出重点。
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与归纳。利用课件变抽象为直观,有效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归纳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我将采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来组织教学。
教法及学法:
1.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的能力,根据七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情景丰富的图象,获取有关三角形的信息。
2.讨论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多媒体电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背景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几何画板展示变化的三角形三边关系,变抽象为直观,复杂为简单,有效分散难点.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不等长的木棒。
下面我将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加以说明.
教学环节 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
问题 提出 三角形定义首先给出生活中的一组相关图片,让学生从中抽象出三角形的特点,提醒学生类比多边形的定义,结合小学知识,描述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培养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 探究巩固新知 2.三角形的表示: 其次我将展示课本中屋顶框架图,以学生在寻找屋顶框架图中的三角形时出现“所指三角形不能明确区分”这一现象引入问题: 有什么方法能区分不同三角形?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回答如下问题(见屏幕)1.三角形有 条边, 个内角,___ 个顶点.2.“三角形” 用“ ”表示,如图三角形ABC 记作“ ”.3.顶点 A 所对的边是 ,用“ ”表示或用“ ” 表示;顶点 B 所对的是 ,用边“ ”表示,或用 “ ”表示;顶点 C 所对的边是 ,用边“ ”表示,或用“ ”表示。3. 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接下来展示课本霓虹灯照片,我将这样进入引入:节日的晚上,房梁上都亮起了霓虹灯,装有黄灯的电线和装有红灯的电线谁长呢?说明你的理由. 进一步思考 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呢? (让学生先猜测,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木棒动手实验、测量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小组讨论交流,还可以由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直接得出.)最终可总结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引申: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16)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增强数学直观性,我将切换到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变化的三角形三边关系,. (略)最后,为了巩固新知,我设计了下面三题:练习1你会数三角形吗?下列各图中各有几个三角形?引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练习 2 判断下列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①2cm、3cm、4cm ② 2cm、3cm、5cm③2cm、3cm、2cm ④ 2cm、3cm、1cm根据上面的判断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样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 2. 什么样的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 3.有人说“较小两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 归纳:较小两段之和大于第三段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练习3 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和8㎝的木棒,用长度为2㎝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的木棒呢?归纳:如果已知两边,则构成三角形的第三边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通过对上题的探索,不难得出:“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这个重要结论. 引申:如果第三边是正整数,那么第三边可能是那几个数? 设置具体情景引入三角形的表示,感受表示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新知,培养学生正确思维.通过动手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来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增强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意识,充分感受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练习1提醒学生想办法表示,有条理列举,做到不重不漏,培养正确的思维,引申,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练习2巩固三角形三边关系,三道思考题,重在优化学生思维,以寻找最简洁的判定方法.练习3引申即为所的结论的直接应用,使结论的优越性立竿见影.
问题归纳 小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你有哪些收获?3.你还有哪些问题? 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困惑,培养学生概括和质疑的能力.
教学总结与布置作业阶段 作业:一、课本:习题5.1 二、设计:设计一张由三角形为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三、选做:如图,有A、B、C、D四个村庄,打算公用一个水厂,若要使用的水管最节约,水厂应过村庄的什么地方?为什么?板书设计 课题三角形的定义 练习1三角形三边关系 练习2引申 练习3 第一题,使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巩固所学知识.第二题设计美丽图案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增进对数学美的直观感受能力第三题选作,给学有余力的同学以更大的空间,提高思维广度与深度.突出重点,突显概念,使学生知识条理化,并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