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第二课时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教案
班级: 课时: 课型: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三角形的高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还没有接触,因此及本课讲解时需要设计一些实际操作,让学生对这三条线的定义有清晰的印象.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含义,并会作出这三种重要的线段;
2.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线在三角形中分得的角和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你还记得“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吗?
2.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你能画出它到对边的垂线段吗?
教师给出三角形的高的定义: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所对的边所在直线画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如图,线段AD是边BC上的高.
符号语言:
在△ABC中,
∵ AD⊥BC,∴ AD是△ABC的边BC上的高.
或
在△ABC中,
∵ AD是△ABC的边BC上的高,∴ AD⊥BC.
师生共同探究三角形的三条高之间的关系.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
教师让学生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并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的另两条高吗?
(2)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同一点.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是在三角形的内部还是外部?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教师提出,如果画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那么他的三条高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直角边BC上的高是 AB ;
直角边AB上的高是 CB ;
斜边AC上的高是 BD .
通过观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
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
教师提出:
(1)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吗?
(2)它们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吗?
学生通过自己画出钝角三角形的高,得出结论,钝角三角形的高不相交于一点,但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通过对三种类型的三角形进行作高,完成下列表格:
即: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三角形的高,因此由难易程度较低的三角形的高进行本课的开始,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发现“新学”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二环节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活动一:三角形的中线
教师展示课件,给出定义.
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所对的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符号语言:
∵ AD是△ABC的中线,
∴ BD = CD =BC.
教师提出,学生在刚才练习所画出的三角形中,利用刻度尺画出这个三角形另两条边的中线,有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实践得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教师提出,取一块质地均匀的三角形木板,顶住三条中线的交点,木板会保持平衡,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进行思考,逐渐有重心的概念.教师顺势给出: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活动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教师展示课件,给出定义.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和它所对的边相交于一点,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符号语言:
∵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 ∠BAD=∠CAD=∠BAC.
教师提出,学生在练习本上,利用量角器画出这个三角形三个角的角平分线,有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实践得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展示课件,让学生完成填空.
∵ BE是△ABC的角平分线,
∴ ∠ABE = ∠CBE = ∠ABC .
∵ CF是△ABC的角平分线,
∴ ∠ACB = 2 ∠ACF = 2 ∠BCF .
教师提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有什么区别?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适当表扬学生,最后总结: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
设计意图:本环节新学的两种线段,对于学生来说,不难理解,因此可以通过实践、讨论等方式丰富课堂,让学生印象深刻之余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 【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例1.如图,△ABC中,边BC、AC上的高分别是AD、BE.已知BC = 5 cm,AD = 6 cm,AC = 7 cm,求BE的长度.
例2.如图,在△ABC中,AD,AE分别是边BC上的中线和高.试判断△ABD和△ADC的面积有何关系?
例3.如图,已知:△ABC中,BD、CE分别是△ABC的两条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
(1)当∠ABC = 60°,∠ACB = 80°时,求∠BOC的度数.
(2)当∠A = 40°时,求∠BOC的度数.
(3)当∠A = x°时,求∠BOC的度数(用含x代数式表示).
设计意图:学生刚学习新课知识,通过教师讲解例题 ,总结方法,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答案】
BE的长度为cm.
S△ABD = S△ADC.
(1)∠BOC=10°;(2)∠BOC=110°;
(3)∠BOC=90°+x.
第四环节 【随堂练习 巩固新知】
1.(2019秋 呼和浩特期末)在数学课上,同学们在练习画边AC上的高时,出现下列四种图形,其中正确的是( )
2.(2019 荆门校级月考)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 )
A.形状相同的三角形 B.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周长相等的三角形
3.(2019 苍南期中)如图所示,在△ABC中,D,E,F是边BC上的三点,且∠1 =∠2 =∠3 =∠4,AE是哪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
A.△ABE B.△ADF
C.△ABC D.△ABC,△ADF
4.如图
①AD是△ABC的角平分线,则∠ =
∠ =∠ ,
②BE是△ABC的中线,则 = = ,
③CF是△ABC的高,则∠ =∠ =90°.
如图1所示,在△ABC中,∠ACB = 90°,把△ABC沿直线AC翻折180°,使点B落在点B′的位置,则线段AC具有性质( )
A.是边BB′上的中线
B.是边BB′上的高
C.是∠BAB′的角平分线
D.以上三种性质合一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基础练习,适合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后进行练习,以此巩固知识,同时体现了本课“由易到难”的教学理念.
【答案】
C 2.B 3.D
4.BAD;DAC;BAC;AE;EC;AC;BFC;AFC.
5.D
第五环节 【当堂检测 及时反馈】
1.(2019春 侯马市期末)如图,在△ABC中,边BC上的高为( )
A.BF B.CF C.BD D.AE
2.(2019秋 涡阳县期中)如图,在△ABC中,若AD⊥BC,点E是边BC上一点,且不与点B、C、D重合,则AD是几个三角形的高线( )
A.4个 B.5个 C.6个 D.8个
3.(2019春 武侯区校级期中)如图,在△ABC中,∠1 =∠2,G为AD的中点,延长BG交AC于E.F为AB上的一点,CF⊥AD于H.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A.AD是△ABE的角平分线
B.BE是△ABD边AD上的中线
C.CH为△ACD边AD上的高
D.AH为△ABC的角平分线
4.(2019秋 石台县期末)如图,在△ABC中,AD是高,AE是角平分线,AF是中线,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BF = CF B.∠C+∠CAD = 90°
C.∠BAF = ∠CAF D.S△ABC = 2S△ABF
5.(2020 碑林区校级四模)若线段AD、AE分别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和高线,则( )
A.AD≥AE B.AD>AE
C.AD≤AE D.AD<AE
6.已知,如图△ABC中,AD为边BC上的中线,AB = 6 cm, AC = 8 cm,则△ABD与△ACD的周长之差为 ,面积之差为 .
7.(2019秋 新昌县期中)在△ABC中,AC = 2BC,边BC上的中线AD把△ABC的周长分成60和40两部分,则AC = ,AB = .
8.如图所示,AD是△ABC的高,AE平分∠BAC,已知∠BAE = 30°,∠DAC = 20°,求∠B的度数.
9.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是BC、AD、CE的中点,且S△ABC = 4,求△BEF的面积.
10.如图所示,有一块肥沃的三角形土地,其中一边与灌渠相邻,要将这块地按人口比例分给甲、乙、丙三家.若甲家有3口人,乙家有3口人,丙家有6口人,且每家所分土地都与灌渠相邻,请你帮助设计一个合理的分配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练习,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做到回应目标、回应过程、回应课堂的“三回应”原则,同时可以通过反馈情况调整今后的教学.
【答案】
D 2.C 3.C 4.C 5.A
6.2cm;0cm2. 7.48;28.
8.∠B=50°.
9.S△BEF = 1.
10.取AC中点为D,BD中点为E,连接AD,AE.如图,所以甲家分得△ABE,乙家分得△AED,丙家分得△ADC. (答案不唯一)
第六环节 【拓展延伸 能力提升】
1.不等边△ABC的两条高长度分别为4和12,若第三条高的长也是整数,试求它的长.
2.已知等边三角形ABC和点P,设点P到△ABC三边AB,AC,BC的距离分别为h1,h2,h3,△ABC的高AM的长为h.若点P在△ABC的边BC上,如图①所示,此时, h3 = 0,可得结论h1+h2+h3 = h.当点P在△ABC内或在△ABC外时,如图②③所示,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不成立h1,h2,h3与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
设计意图:本环节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展现了教学有弹性、有梯度的理念.
【答案】
1.h=5.
2.如图2,当点P在△ABC内时,结论成立.证明如下:
连接PA,PB,PC
∵S△PAB+S△PAC+S△PBC=S△ABC
∴BC·AM =AB·PD+BC·PF+AC·PE,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AC=BC,∴ AM = PD+PF+PE,
∴h1+h2+h3=h,当点P在△ABC外时,结论不成立.
第七环节 【总结反思 知识内化】
课堂小结: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的比较
相同点:
都是线段;
都从顶点画出;
所在直线都相交于一点.
不同点:
角平分线反映的是角的相等关系;
中线反映的是线段的相等关系;
高反映的是它和对边或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直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理解本课核心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第八环节 【布置作业 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