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三角形的边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1.1三角形的边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1-21 19:4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第一课时 三角形的边
教案
班级: 课时: 课型:
学情分析
对于三角形的概念,学生在前两个学段里已有过接触,但还不够系统.因此本章需要进一步严格定义,让学生能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理解其定义,为学习其他平面几何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2.理解三角形的对边与对角的关系,掌握其三边之间的关系;
3.能将三角形按边分类.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及应用.
【教学难点】
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三边不等关系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图片赏析,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找出图片中的三角形.
揭示课题:在我们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三角形.它简单,有趣,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那,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边.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观察引导学生进入本课题的学习,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第二环节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活动一:给出三角形的定义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给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三角形.
教师提问,组成三角形的要素有哪些?
学生积极发言:三条边和三个角.
教师追问:什么叫做三角形的边?
给出定义: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
教师展示课件,并提出:如图,三角形ABC有几条边?
学生回答:3条,分别是线段BC、AC、AB.
师:学习了三角形的边,那什么是三角形的角呢?
教师给出三角形的角的定义:三角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上面的三角形,它有几个内角?分别是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3个,分别是∠A、∠B、∠C.
教师展示课件,学生回答:
在△ABC中,
1.AB边所对的角是: ∠C ,∠C所对的边是: AB ;
2.BC边所对的角是: ∠A ,∠A所对的边是:BC ;
3.AC边所对的角是: ∠B , ∠B所对的边是:AC .
教师提出:△ABC的三边,有时也用a、b、c来表示.
三角形符号“△”,如图的三角形记作: △ABC(或△BCA或△CBA 等).
注意:表示三角形时,字母没有先后顺序.
活动2:三角形的分类
师:我们之前学过三角形,如果是按角分类,三角形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学生积极发言:可分为3类,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师追问:那按边可以分成几类呢?师生共同探究.
活动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师展示课件:在A点的小狗,为了尽快吃到B点的香肠,它选择A→B路线,而不选择A→C→B路线,难道小狗也懂数学?
学生提出,是因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教师追问:从这个问题中,可以提炼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回答:AC+BC>AB.
教师提出问题并展示课件:在三角形中,其他两条边的和是否也大于第三边?
因此得出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师提问:对上面三个不等式进行移项,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发现:AB-CB<AC,AC-AB<CB,CB-AC<AB,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本课题的重点是在于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在学生对三角形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去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同时,在学习三边关系时,增加情景,让学生能体会更深刻,对知识掌握更牢固.
第三环节 【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例1.图中共有 个三角形,它们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现有四根长度分别为 2 cm,3 cm,4 cm,5 cm 的小木棍,从中任意取3根. 能搭成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
例3.用一条长为 18 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是 4 cm 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新课知识对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三角形的应用有一定了解,学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答案】
例1.5;△ABE,△CDE,△BCE,△ABC,△BCD.
例2.可以组成3个不同的三角形.分别是2 cm,3 cm,4 cm ;2 cm,4 cm,5 cm ;3 cm,4 cm,5 cm .
例3.(1)三边长分别为 3.6 cm,7.2 cm,7.2 cm.
(2)因为长是 4 cm 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
如果 4 cm 长的边为底边,腰长为7 cm,
如果 4 cm 长的边为腰,底边为10 cm,不符合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由上讨论可知,可以围成底边是 4 cm 的等腰三角形.
第四环节 【随堂练习 巩固新知】
1.如图所示,图中有 个三角形;其中以AB为边的三角形为 ,含∠OCB的三角形为 ;在△BOC中,OC的对角是 ,∠OCB的对边是 .
2.(2020春 浦东新区期末)设M表示直角三角形,N表示等腰三角形,P表示等边三角形,Q表示等腰直角三角形.下列四个图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是(  )
3. 下列各组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的是( )
A.3 cm,3 cm,6 cm B.2 cm,3 cm,6 cm
C.5 cm,8 cm,12 cm D.4 cm,7 cm,11 cm
4.图中有几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这些三角形.
5.一个三角形两边分别为3和7,第三边为偶数,第三边长为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简单习题的求解,让学生初步接触该课题的知识,巩固好基础,以便求解下一环节的习题.
【答案】
1.8;△ABO、△ABC、△ABD;△BOC、△ABC;∠OBC;OB.
2.C 3.C
4.5个,分别是:△ ABD、△DPC、△CPB、△BCD、△ABC.
5.6或8.
第五环节 【当堂检测 及时反馈】
1.(2020 浙江自主招生)如图,称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三角形为一对共边三角形,则图中的共边三角形有(  )对
A.8 B.16 C.24 D.32
2.(2019 浦东新区期末)若△ABC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m,n,p,且|m-n|+(n-p)2 = 0,则这个三角形为(  )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3.(2020春 沙坪坝区校级月考)下列各线段中,能与长为4,6的两线段组成三角形的是(  )
A.2 B.8 C.10 D.12
4.(2019秋 江城区期末)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5,则其周长c的取值范围是(  )
A.6<c<15 B.6<c<16
C.11<c<13 D.10<c<16
5. (2019春 无锡期中)如图,用四条线段首尾相接连成一个框架,其中AB = 12、BC = 14、CD = 18、DA = 24,则A、B、C、D任意两点之间的最长距离为 .
6.(2019秋 曾都区期末)我们定义三边长均为整数的三角形叫做整三角形.已知△ABC是整三角形,其周长为偶数,若AC-BC = 3.则边长AB的最小值是 .
7.(1)若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7,10,x,求x的范围.
(2)若三边分别为2,x-1,3,求x 的范围.
(3)若三角形两边长为7和10,求最长边x的范围.
8.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若腰长的3倍比底边的2倍多6,求各边长.
9.(2019 嘉祥镇期中)已知a,b,c是△ABC的三边长,且b、c满足(b-5)+= 0,a为方程|a-3|= 2的解,求△ABC的周长,并判断△ABC的形状.
10.(2019秋 宜昌期中)已知a,b,c是三角形的三边长.
(1)化简:|a-b-c|+|b-c-a|+|c-a-b|;
(2)在(1)的条件下,若a=10,b=8,c=6,求这个式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练习层次较高,主要考察学生对本课的掌握程度,以此反馈本课的学习质量,便于教师调整教学.
【答案】
1.D 2.B 3.B 4.D 5.32 6.5
7.(1)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得10-7<x<10+7,即3<x<17.
(2)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得3-2<x-1<3+2,解得2<x<6.
(3)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得10-7<x<10+7,即3<x<17,∵ x为最长边,∴ 10≤x<17.
8.设腰长为x,底边为y,根据题意可得,
解得,故该三角形各边长均为6.
由题意解得a=5,b=5,c=7,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
10.(1)|a-b-c|+|b-c-a|+|c-a-b|=a+b+c;
(2)当a=10,b=8,c=6时,a+b+c=24.
第六环节 【拓展延伸 能力提升】
1.已知:如图,P是△ABC内一点.请想一个办法说明AB+AC>PB+PC.
2.小明和小红在一本数学资料书上看到有这样一道竞赛题:“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且|b+c-2a|+(b+c-5)2= 0,求b的取值范围”.
(1)小明说:“b的取值范围,我看不出如何求,但我能求出a的长度.”你知道小明是如何计算的吗?帮他写出求解的过程.
(2)小红说:“我也看不出如何求b的范围,但我能用含b的代数式表示c”.帮小红写出过程.
(3)小明和小红一起去问数学老师,老师说:“根据你们二人的求解,利用书上三角形的三边满足的关系,即可求出答案.”你知道答案吗?请写出过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本课知识求解综合性较高的习题,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展现了教学有梯度的理念.
【答案】
1.证明:延长BP交AC于点D,
在△ABD中,PB+PD<AB+AD,①
在△PCD中,PC<PD+CD,②
①+②得PB+PD+PC<AB+AD+PD+CD,
即:PB+PC<AB+AC,
即:AB+AC>PB+PC.
2.(1)a=;(2)c = 5-b;
(3)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当5-b≥,即b≤时,b<5-b+,且b>5-b-,解得<b≤;
当5-b<时,即b>时,则b<5-b+,且b>-(5-b),解得<b<;
∴ b的取值范围为<b<.
第七环节 【总结反思 知识内化】
课堂小结: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性质:
(1)三角形的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时,采用一种较为简便的方法:
若最短边与较长边的和大于最长边,则可构成三角形,否则不能.
4.确定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理解本课核心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第八环节 【布置作业 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