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别、慌、砸、破、迸”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能沉着、冷静,想出救人的办法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能沉着、冷静,想出救人的办法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
1.体会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能沉着、冷静,想出救人的办法的品质。
2.了解古代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及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司马光》的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司马光》。(板书课题)
简介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表达方式,它言简意赅,常省略很多修饰词语。通过学习简单的文言文,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智慧)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注意“庭、瓮”的读音。
3.齐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4.交流初步感知: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教师随即板书: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5.过渡:文中还有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让我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
1.自主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并划出相关的词语。
2.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学习。教师巡视指导,随即点拨。
3.汇报交流,逐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重点指导以下句子的理解:
(1)“群儿戏于庭”是说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耍。(省略了主语“群儿”)
(2)“一儿登瓮”是说其中一个小孩爬上了水瓮。(补充出动作“爬上了”)
(3)“足跌没水中”是说孩子失足跌落在了水中。(补充出结果“失足跌落”)
(4)“众皆弃去”是说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都跑了。(补充出“弃去”的原因)
(5)“光持石击瓮破之”是说司马光手拿石头打碎了水瓮。(补充出动作“打碎”)
(6)“水迸”是说水涌出来了。(补充出结果“水涌出来”)
(7)“儿得活”是说掉进水瓮的孩子得救了。(补充出结果“得活”)
(四)深入理解,拓展延伸
1.思考:通过学习,你发现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讨论,代表汇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司马光的品质和精神,如遇事冷静、机智勇敢、聪明智慧等。
3.拓展思维: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那个掉进水瓮的孩子?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你觉得自己做得好吗?为什么?
4.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更加敬佩司马光。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紧急情况,要学会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办法,尽量把损失减少到最小。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品质,珍惜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司马光》这篇文言文,我们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以司马光为榜样,做一个有担当、有智慧的人。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搜集有关司马光的其他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3.思考:除了司马光的方法,你还能想出其他救人的方法吗?写一篇读后感。
七、教后反思
在《司马光》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我还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我还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