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9 22:39: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古文展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伯牙、子期之间的真挚情感。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本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作为小学阶段的一篇文言文,它不仅承担着激发学生古文学习兴趣的任务,同时还要滲透学习古文的方法,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小学初步接触到初中深入阅读的过渡。在制定本课学习目标时,我紧紧扣住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制定出学习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3、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通过音乐感受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之间真挚的友情,感知知音文化。(重难点)
重视朗读指导,在朗读中理解感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对朗读的指导,体现朗读的层次性,由读准确、读流利、读好停顿到读得有节奏,期间注意运用学生示范、教师示范等方法体现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等部分都提到了语文能力的培养,也都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核心地位。“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例子”就是学习语言文学运用的例子。或从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品味、咀嚼文本的语言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或从阅读的整体感受出发,到具体的语言字中寻得支撑和依据。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在教学时我紧紧把握住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相关学段要求,扎扎实实落实各项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重难点:
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三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谊。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仔细听。(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好听吗?这首曲子的名字叫《高山流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与音乐有关的小故事。(伯牙鼓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知道课文里面有两个人物,一个是?
(生:伯牙)一个是
(生:钟子期)
结合生答板书:(伯牙-锺子期)
师:那你们了解这两个人物吗
老师忍不住想给你们介绍一下。(课件出示伯牙和锺子期资料)生读师:伯牙是一代琴师,了不起的大人物,而锺子期却是一位樵夫。两人地位悬殊,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那今天咱们就走进这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多读,所以反复朗读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第一个法宝。初读的时候,我们要将字音读准确,将句子读通顺,请同学们按照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师;大家读得都很认真,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初读情况。故事很短谁想第一个来读?
(出示课件:原文)读后评价
师:你们发现了吗?文中有两个多音字,一个是?(少)一个是?(为)课件出示多音字少、为。
指名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课文?读完后师评
师:同学们看文中有两个句子特别难读,如果读好这几句,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看划红线的句子,谁来试一试?(指名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学习文言文如果只是将字音读准,将句子读顺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感和韵味。
师:看老师在文中标出了节奏线,(出示课件:原文停顿)同学们再读一读。
师:好。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
(师范读)
谁想来试一试?指生有节奏地读。
师:读的很有节奏,注意一下“乎”在这里是语气词,相当于阿,呀的意思,在读的时候要延长一些,缓慢一点。谁再来试一试
师:你听,这样啊,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像他一样我们一起来有节奏地读。生齐读(师评价:读的越来越有古文的韵味了)
三、初始知音,理解课文
1、师:读好了文言文,那怎样才能读懂文言文呢?同学们有哪些好的方法?
生: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根据插图理解课文、、、,
师;现在就让我们运用这些方法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四人一小组交流交流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同桌之间讲故事,教师巡视。
师;大家讲的很投入,现在老师想考一考大家,想不想接受老师的挑战?
(生:想)
现在老师说意思,你来读句子。
2、老师读句子,你们说意思,还敢不敢接受挑战?
3、谁能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一讲?(指名讲故事,师评价)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相信你们会读的更好,捧起课本,一起来读。
四;感悟知音
(一) 感悟知音之美
师:读懂了故事,我们就知道了伯牙和锺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感受到的?
生:“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
(课件出示:方鼓琴...)
师;找的很准确,好,我们一起来看,当我们读到巍巍乎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一下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座巍峨雄壮的大山、直插云霄的大山、高耸入云的大山。
师: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琴声?
生:浑厚的琴声。
师:带着你的感觉来读这句话!
师;当我们读到汤汤乎的时候,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江河、浩荡湍急的流水、听到了连绵不
绝的琴声。
师:看看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看到江河浩荡的画面。读的真有感情!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看,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就感受到了伯牙琴声里的画面。
师:说到这山与水啊,画家可以将山水入画,诗人可以将山水入诗,想不到伯牙竟然可以将山水入自己的琴声,此时,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伯牙很会弹琴,是个了不起的音乐家
师;说的好,这琴声是多么的高超和绝妙啊!咱们带着这种感觉再读。生读:“方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是啊,琴声是无形的,而子期却可以从无形的琴声中感受到巍峨的太山和浩荡的流水,你又有什么话想说?
生:子期非常懂音乐,能听懂伯牙弹琴时候心里想的。也就是说,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板书想)
师:是啊,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来,让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听我来弹上一曲;看哪位善听的子期,能听懂我的琴声,并且发出由衷的赞叹。(音乐起)
我志在高山,子期你赞叹道。。。(巍巍乎若太山)
我的心在这浩荡的流水中,子期你又赞叹道;。。(汤汤乎若流水)
师:你们觉得伯牙的琴声中除了这高山流水还会有些什么呢?子期又会如何赞叹呢?仿照文中的句式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
生:少选之间而志在白雪,皑皑乎若白雪;志在清风,徐徐乎若清风;
志在大海,洋洋乎若大海。。。。
师:真是一群有想象力的孩子,这大千世界的一草一木都在伯牙的琴声里呢!志是什么意思?
生:志向、情怀。
师:志在太山”抒发了伯牙怎样的志向? “志在流水”表现了伯牙怎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般高远的志向,如江河般广阔博大的胸怀。
师:古人善于借用山水来表达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伯牙也是这样。
(说的太好了)
师;是啊,善听的子期不但听出了伯牙心中所想,还听懂了他心中之志。也就是无论伯牙想什么,钟子期都能道出他的心意.(板书:志)
师:你觉得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来能形容他们之间的情谊?(心心相印、、、)能遇到这样的朋友容易吗?
师:假如你是伯牙,能得到锺子期这样的朋友,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拿出你的笔用几句话写下来。(指名读写的句子)生音乐中(播放音乐)练笔,师巡视,写完后指名读自己写的句子。
师:孩子们,你们的话让老师感动,是呀,像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人,对伯牙来说,子期就是他的知音。(板书:知音)师:同学们,你是怎样理解知音的?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生:课后资料袋。(课件出示:课后资料袋)
师:你可真会学习!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二)痛失知音之痛
师:传说正是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他们两人都相见恨晚,他们结拜为兄弟,促膝长谈、直至天明。他们约定第二年的中秋节再来相会,当伯牙满怀欣喜的赶来与子期相会时,迎接他的却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生读;钟子期死(配乐读)
师: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做了什么?
(生齐读:伯牙破琴绝弦、、、、)
师:伯牙为什么这么做?
(生答:因为世上唯一听懂他琴声的人不在了)
师:子期死后,伯牙是何等痛苦啊!他在子期的墓前写下了最后一首挽歌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教师配乐深情朗读),
师:听完这首挽歌,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
生:伯牙破琴、、、、
师:一曲肝肠断,无处觅知音,伯牙又要回到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再读
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这世上唯一的知音呀,永远的离开了他!
生读:伯牙破琴绝弦、、、
师:是啊,正是这自琴而始破琴而终的知音情韵,让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在我国古诗中也常提及伯牙与子期的传说。
师:当孟浩然隐居在山野中,回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坷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说:(出示)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当诗仙李白经历了人生的种种颠簸,在心中低吟浅唱: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当王安石经历了变法的种种阻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时,他在心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古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生齐读这一句)
师;而今天就在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怀着对知音的无限神往,继续吟诵生配乐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师:相信《伯牙鼓琴》中的知音深情已经深深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你们知道吗?历史上还有一段令人千古传颂的朋友相交的故事,那就是《管鲍之交》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把故事读通顺,借助着注释来试着理解这个故事,然后同桌交流,从哪里能够感受到管鲍二人是人生的知己?
师;声音渐渐小了,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这个故事,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谁来读?生读一人一句
师;读完这个故事你从哪里感受到他们二人是人生的知己?生读找出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1.不认为我贪婪引文知我贫穷,2.被理解,被包容,才是知己)
师:这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同样的话伯牙会怎样说?
师:是啊,《伯牙鼓琴》和《管鲍之交》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相惜相知,如果你继续阅读语文主题丛书,你还会看到许许多多人与人之间相处相知的美好故事,感谢这些故事,让我们能仍然心怀着希望,继续去追寻我们自己生命中的知音。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志----想---------锺子期
知音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是语文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22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短短几句话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情谊。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
一、借助自读要求,引导自主学习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借助背景资料、借助插图等理解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查阅工具书、借助注释读准字音等等。加上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内容也相对浅显。基于这些学情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注节奏线采用范读、自由读等方式读出课文的节奏感和韵味。然后合作学习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理解故事内容。
二、紧扣“单元要素”,深入理解文本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指向阅读);文言文教学须紧扣语言文字本身,通过对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寻找隐藏在文字间的“艺术之美”“友谊之美"“人格之美”以及文言文所独有的“韵律之美”。课上,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展开想象,感受艺术之美”,领会伯牙“遇知音之喜”“失知音之悲”的情感体验以及感悟“知音”深刻内涵上。为了落实"单元要素”,我采取以下环节:
环节一:“音乐”导入,初探“音乐”之魅力伴着优美的音乐,吟诵有关杜甫的诗句,感受曲子的旋律。为导入课题做好铺垫,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环节二:展开想象,感悟“琴声”魅力
1.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标画出锤子期能听懂伯牙鼓琴的句子,反复品读,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在小组内交流。在想象伯牙琴声中,想象高山流水中,感悟“琴声”之魅力。从而落实本课所承担的单元要素。
2.拓展想象:如果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清风、杨柳,锺子期可能会说什么?既有对课文语言的句式训练,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进一步感受伯牙琴声之美,还和“太山”“流水”形成对比,为理解伯牙的“人格魅力”做好铺垫。
环节三:伴着古筝曲《高山流水》生配乐背诵全文,进一步体会“音乐之美”“友谊之美”。
三、巧用“音乐”,渲染课堂氛围
音乐的引入已逐渐成为了语文的一种教学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课始,学生伴着优美的琴曲,伴着优美的琴声老师吟诵有关杜甫、李白的诗句,学生感受曲子《高山流水》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中,学习“锺子期死”一环节时,配以“伤感古曲”,一下子将学生带入那悲凉的境地,加上教师的情感渲染,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伯牙失知音之悲”的情绪,与前文“遇知音之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课末,伴着古筝曲《高山流水》生背诵全文,让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音乐之美”“友谊之美”。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