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训练(三)历史
一、单选题(每题 3分,共45分)
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A.群众因受教育理性加强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
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4.北宋徽宗年间,“童贯宣抚陕西,得便宜行事。时长安百物踊贵,钱币益轻,贯欲力平之”,负责财经的官员曲意逢迎,“取市价率减什四,违者重置于法”,商人被迫以罢市加以抵制。这一现象有助于说明北宋( )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市民阶层初具规模
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5.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6.如图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该时期
A.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B.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C.清政府没有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D.近代工业发展受制于列强侵略
7.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A. B.
C. D.
8.1934年,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中,中共中央发行借谷票向群众借粮,原则是:产谷多的地方多借;群众对革命认识深刻的地方多借;在边区受国民党压迫程度严重的地方不借。借谷票可用于抵纳当年土地税,相抵后仍有余者,可向政府领还现款。这一做法客观上
A.保证了反“围剿”的胜利 B.巩固了土地革命的成果
C.有利于为战略转移准备给养 D.有助于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9.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外交工作重点已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10.1992年,我国证券市场首次放开,实行自由竞价交易;1993年,股票发行额度制开始实行。此后,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规模迅速扩大,利用股票融资改善企业经营的机制在新中国逐渐推广开来。这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D.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11.12—13世纪,欧洲诞生了众多大学,如巴黎大学、剑桥大学等。在这些中世纪大学中,设置最多的专业是法律,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律师。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国民法律意识迅速提升 B.商业革命影响显著
C.世俗王权突破教会束缚 D.城市经济趋于活跃
12.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州的代表梅森主张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纽约、费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尔思沃斯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两人主张的共通之处是,通过宪法
A.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 B.防止外部势力威胁国家安全
C.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 D.调和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13.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抵达东方,他们主要通过占据据点,与他人交易来赚钱;而西班牙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则通过大规模占领他国领土,对其进行野蛮的殖民掠夺。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的主要目的不同 B.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殖民地反抗程度不同 D.国家整体实力的差别
14.下表反映了俄国各工业部门工人平均工作时长(小时)的变化
纺织业 造纸和印刷业 木材加工 机器制造 化学部门
1913 9.4 9.2 10 9.5 9.7
1926 7.4 7.4 7.3 7.3 7.4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俄国
A.调整了工业国有化政策 B.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工业建设最得较大成就 D.国民经济比例逐步失调
15.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医生决定少工作,回去粉刷自家房子;意大利许多母亲宁愿待在家里而不是去工作并且雇用保姆。其主要原因是
A.政府大量增加福利支出 B.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提高
C.欧洲移民数量逐渐增多 D.知识经济加剧就业压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 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西潮东渐逐步扩张的过程中,新的地理知识伴随着日渐发达的报刊与出版品等现代媒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此同时,清中叶以来,一连串由西方列强所发起的"商战""学战""兵战",给晚清政府带来的屈辱性后果,有力地挑战着士大夫思想中的天朝意识与天下观念。从此,以"世界大势"为价值标准的新地理观开始主导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一个"万国"竞逐的"国家体系"逐渐代"天下"而起——民族国家取代了帝制王权,国际法下的对等关系取代了朝贡制度,以国力比拼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取代了"怀柔远人"式的文明教化。不过,即使有上述的转变,传统天下观中"驾于欧美之上"的理想也始终是近代中国国家主义的一个特色。
——摘编自黄克武、王建朗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晚清社会国家观念”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鞍钢”发展大事记1916年,日本政府批准投资建立鞍山制铁所。
1918年,鞍山制铁所正式成立。
1931年,重组后改名为株式会社鞍山昭和制钢所,属满铁的子会社。
随着日本军备规模扩大,鞍钢生产规模也得到较快发展。
1943年,生产能力最高,当年生产生铁130万吨、钢84.3万吨、钢材49.5万吨。
1945年9月—11月,苏联红军将鞍钢的主要机械设备连同其他一些物资共达七万余吨拆卸运走,鞍钢整个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为零。
1948年,东北解放后,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成立鞍钢公司,开始恢复生产。
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协议书》。
1952年,鞍钢三大工程之一的无缝钢管厂动工建设。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国家集中力量建设鞍钢。
1957年,鞍钢生铁产量达336.1万吨,钢291.07万吨,钢材192.39万吨。国家投资17.59亿元,上缴利润22.4亿元。为此,鞍钢名副其实成为新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钢都。
——摘编自陈正斌主编《鞍山志·鞍钢卷》
提炼材料中的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有哪些史料价值。(14分)
19.许多体育赛事历史悠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社会进步的记录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 1903年7月1日,巴黎举办了第一届环法自行车赛。此后,除开战争年代,这一赛事在每年的7月都会举行。几个现代因素共同促成了这项欧洲最漫长和最受欢迎的体育赛事:闲暇和娱乐观念的转变,(男子)大众体育比赛组织的完善,大量发行的报纸的竞争,以及线闸、自行车齿轮以及橡胶轮胎等相关技术的发展。
环法自行车赛(TOUR)直接起因于两家巴黎周刊《汽车》和《自行车》之间的竞争。《汽车》周刊的出版商亨利·德格朗热正力图打入自行车市场,但因为他把周刊改名为《汽车与自行车》而遭到起诉。作为回应,他举办了环法自行车赛。他目睹了《汽车》杂志的发行量迅速增长,而《自行车》的发行量一路萎缩直到最后湮没无闻。 在1936年退休前,他一直是环法自行车赛的赞助人和主办者。
经过数十年的完善,环法自行车赛才最终定型。以前,比赛的路线经常发生变化。1906年后的五年里,比赛线路延伸到阿尔萨斯;路边观众人群开始高唱《马赛曲》,德国政府便不再允许赛事经过阿尔萨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环法自行车赛开始成为一项国际性赛事。
——摘编自诺曼·戴维斯《欧洲史》
(1)结合材料,说明环法自行车赛为什么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10分)
(2)编写一幕发生在1920年参赛选手之间的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当时世界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9分)
(三)参考答案:
1.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西周初年到西周中晚期到东周初年再到春秋中叶,对天的态度由颂天到疑天到骂天再到不理天,这个过程中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小,越来越重视人的生活,体现了人文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群众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排除A项;天道观的转变并非天道观的衰落,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春秋晚期才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
3.C【详解】材料“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年号,挂有“龙”“天”等字眼,这些字眼体现了孙吴政权借助年号宣扬正统的思想,C项正确;A项不是目的,推崇天人感应思想也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A项;材料“前后四帝”说明东吴政权更迭不频繁,而且B项也体现不出材料年号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根本没有涉及孙吴政权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B【详解】根据材料“……负责财经的官员曲意逢迎,‘取市价率减什四,违者重置于法’,商人被迫以罢市加以抵制”,可知,商人罢市抵制政府官员破坏市场公正的行为,反映了商人力量的增强,说明北宋时期市民阶层形成一定规模,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商人的罢市情况,说明抑商政策没有松动,排除C项;工商业市镇兴盛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5.B【详解】材料“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体现的是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最终导致中书省被取消,这主要是因为制度导致权力失衡,B项正确;A项是影响因素,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同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君主专制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开始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B【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是海关税款,由此可知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B项正确;图示内容不能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图示内容不能体现清政府的态度和近代工业发展受制于列强侵略,排除CD项。故选B项。
7.A【详解】1913—1921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因此对华商品输入减少,中国的海关征收额一路走低。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使得中国的海关税收急速增长。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故选A;根据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可知,一战前后中国的海关税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BCD都与这一趋势不符,排除BCD。
8.C【详解】根据材料“1934年,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中,中共中央发行借谷票向群众借粮……群众对革命认识深刻的地方多借……”及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做法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筹足了军粮,保证了红军部队的粮食供应,有利于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准备给养,C项正确;“保证了胜利”表述过于绝对,且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革命,排除B项;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54年(中国)。据材料“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可知,我国主张同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建立良好关系,支持其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进而提升中国的影响力,B项正确;仅从“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无法判定我国外交工作重点的变化,排除A项;“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A【详解】根据材料“证券市场”“自由竞价交易”“股票发行额度制”“利用股票融资改善企业经营的机制”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2至13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在这些中世纪大学中,设置最多的专业是法律,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律师。”及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的兴起,大学中设置最多的专业是法律,这适应了商品贸易过程中各种经济纠纷问题的需要,体现了城市经济趋于活跃,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中世纪欧洲大学专业的设置,无法判断国民法律意识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商业革命影响显著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项;宗教改革时期,世俗王权突破教会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
12.A【详解】据材料可知,国家的首都不能设立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和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其目的是防止各州对联邦的制约,以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故选A项;两人的主张防止内部势力威胁国家安全,而不是外部势力,排除B项;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与“国家的首都不应当……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不符,排除C项;1787年宪法将黑人奴隶按五分之三来折合计算南方人口的总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利益,调和了南北之间的矛盾,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D【详解】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主要通过占据据点来进行贸易掠夺,而西班牙、法国和英国主要通过领土占领来进行野蛮的殖民掠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整体实力的差别,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B【详解】由材料可知,1926年工人的平均工作时长与1913年相比有所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和时间信息可知,1913年仍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1926年是在十月革命之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B符合题意;AC均不能导致工人工作时长的减少;D与材料无关。
15.B【详解】根据“医生决定少工作,回去粉刷自家房子;意大利许多母亲宁愿待在家里而不是去工作并且雇用保姆。”可得出西方国家征收较高的个人所得税,使一部分人宁愿不工作,也不愿意交更多的税,B项正确;70年代政府要减少支出,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与移民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人们是有工作而不愿意多做,甚至不做,并不是就业压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6.(10分)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
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褥子;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17.(12分)示例∶论题∶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国家观由“天朝上国”意识向近代国家观念转变。
阐述∶鸦片战争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朝贡制度,崇奉“天朝上国”的传统国家观念。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武力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有识之士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在中国的生成和传播。从新思潮到洋务思想,从维新思想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内涵,这也为晚清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在特定的内外条件作用下,近代民族国家观念逐步取代了传统“天朝上国”意识,对晚清社会的转型产生了深刻影响。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18.(14分)材料源自陈正斌主编《鞍山志·鞍钢卷》,是反映鞍钢发展的地方志。作为专门史料,占有资料丰富,具有较高可信度。
鞍山制铁所由日本投资建立,并在二战期间伴随日本扩军而提高产能。可以用于研究20世纪初日本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以及日本侵华历史。
1945年鞍钢机械被拆走,失去产能。可以用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远东地区的军事行动,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东北解放后,鞍钢恢复生产。可以用于研究解放战争。
中苏签订《中苏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协议书》。可以用于研究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新中国建国初期,鞍钢获得迅速发展。可以用于研究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以及“一五计划”。
民族独立是工业化健康发展的前提,资金、技术、政策是工业化发展的保障。
19.(1)(10分)环法自行车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橡胶工业和机械工业取得进步,为自行车制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条件;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对自行车行业提出挑战。德国政府不允许赛事经过阿尔萨斯地区记录了普法战争: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环法赛程经过阿尔萨斯时,法德双方矛盾表面化,法国人通过歌唱《马赛曲》激发爱国情怀。环法自行车赛见证了人们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闲暇和娱乐活动增加,报纸等媒介影响扩大;汽车进入人们的生活。
(2)(9分)示例:主题:和平不会持久。
对话:A:战争终于结束了,又可以享受美好的生活了。
B:你认为能有真正的和平吗?
A:这个还用怀疑吗?《巴黎和约》已经签订,德国被制裁,再也没有能力发动战争了。
B:我看《巴黎和约》维持不了真正的和平,更像是一次分赃会议。你看看,英国、法国、日本获益最大,德国被剥夺了一切,不仅海外殖民地丧失殆尽,而且又割地又赔偿,协约国对德国的制裁太过分了。换作是你,能甘心吗?
A:也是,和平很难长久。唉!这些不是我们能左右的,还是想想明天的比赛吧!好运,赛场上见。
B:好运,赛场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