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环城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文物是人类历史留下的印记,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见证。下列是三个不同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尊器文物(如图)。据此可知,中华文明
A.多元一体 B.兼容并蓄 C.分布广泛 D.源远流长
2、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陶寺墓地,大型墓和中型墓集中分布在墓地中部,而墓地北部则密集分布着大量简陋的小墓。大型墓随葬品十分丰富,有成组的日用陶器、玉、石、骨、蚌饰品等,中型墓随葬品一般有一两件彩绘陶器和彩绘木器,或精美玉器等,小型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早期文明具有多样性 B.礼乐制度较为完善
C.阶级分化日益显著 D.青铜铸造不断发展
3.“圣人意味着什么 人如何顺应自然规律 ”对此问题某派恩想家认为:“复归于无极”“复归于婴儿”“复归于璞玉”;人要想达到这种状态,必须“学不学”。下列诸子思想中,与材料一致的是
A.克己复礼 B.清净、无为 C.民贵君轻 D、兼爱、非攻
4.秦汉驰道制度规定,非经特许,任何人员不能穿行中央三丈的“天子道”。到汉宜市时,出现平民“以其罪罚之轻”,公然违反驰道禁令的现象,至汉平帝时废止这一规定。这一变化客观上
A.导致了天子权威的衰落 B.推动了道路交通政治化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有利于商业交往的发展
5.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电、
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A.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B.有利于加强皇权
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加强对地方控制
6.莫高窟盛唐第217窟壁画中的人物,身穿驳领窄袖袍服,脚穿乌靴。幞头是唐朝典型的冠式,而驳领窄袖袍是胡服的特征。形成于唐朝的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A.开放包容 B.影响深远 C.领先世界 D.固守传统
7.安史之乱后,唐朝财政收入骤降,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实行两税法。该税制“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据此可知,两税法
A.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松弛
C.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D.利于遏制当时土地兼并现象
8.下表为不同历史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并成为定制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得到了不断完善
C.提升了人才素质 D.解决了考试弊端
9.12世纪金世宗在位期间对内励精图治,革除弊政,做到了“家给人足,仓廪有余”,
史称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大定之治 D.康乾盛世
10.一直以来,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导致这一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造纸术的推广 D.印刷技术的发展
11.《晚明大变局》记载:“苏、松、杭、嘉、湖地区大体可以分为蚕桑区、棉作区、稻作区。因此,丝绸业市镇、棉布业市镇、粮食业市镇成为市镇的主要类型,如盐业市镇(周浦镇、新场镇)、榨油业市镇(石门镇)等。”这反映出该时期江南地区
A.美洲农作物的传入 B.工商业市镇繁荣
C.自由雇佣劳动普遍 D.商人群体的形成
12.清朝中期,政府通过将军直辖、设置盟旗、土司制度、派驻大臣等方式稳定了边疆局势,同时在中央设置理藩院专门处理蒙藏等民族事务。这些做法体现出
A.国家治理因地制宜 B.行省制度弊端显露
C.地方财政面临困境 D.专制集权高度强化
13.我国古代的中医文化辉煌灿烂,下列属于中医学著作并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A.《黄帝内经》——华佗 B.《伤寒杂病论》——孙思邈
C.《本草纲目》——李时珍 D.《神龙本草经》——张仲景
14.1840年,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虎门销烟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D.掠夺劳动力
15.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往事》中写道“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导致诗人“夜夜梦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16.下表是晚清某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资料(单位:百万元)。该资料可以用于说明
年份 出口 进口
1871-1873 110 106
1881-1883 108 126
1891-1893 167 219
A.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B.外国资本输出瓦解中国自然经济
C.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外国商品深受中国广大民众欢迎
17.陈旭麓曾评价某历史事件:“……已经越出康、雍、乾以来厉禁知识分子干预时事的成规,它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举子士人的登场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更明显地标志着世风和士风的变化。”其中“士风”的变化指
A.顽固派宜布实行“新政” B.革命派参与内政改革
C.维新派掌握政治实权 D.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18.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胜利的经过时说:“武昌既稍能支久,则所欲救武汉而促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汉之一着,而在各省之响应也。”这说明
A.清朝统治已从内部分崩离析 B.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C.武昌起义成功是历史的偶然 D.广大人民群众主导革命进程
19.1919年5月的一天,上海某理发馆贴出告示: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该理发馆贴此告示的直接原因是
A.《辛丑条约》签订,加重了人民负担 B.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C.袁世凯复辟帝制,激起民愤 D.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矛盾激化
20.2024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103年诞辰。1921年,中共“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下列资料中,能佐证这一事件的是
①嘉兴南湖红船的照片 ②电影《开国大典》
③会议代表当年在嘉兴的住宿及登记 ④会议记录及原始文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下面这幅图是著名漫画家剑凡创作于1930年的作品《这把破扇子,哪能抵挡得住外来的狂风暴雨!》,一把写着“提倡”的残破扇子,遮蔽着写着“实业”的燃烧着的蜡烛。该漫画揭示了这个时期民族工业奄奄一息的生存状态,图中所谓的“狂风暴雨”指
A.本国官僚资本的挤 B.封建主义的阻挠
C.落后的生产技术 D.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22.有报刊评论百团大战:“华北我军出击之日,正是敌机一百七十架狂炸我陪都(之时)。……目标乃在使我大后方造成恐怖的空气,动摇人心,沮丧士气,……打击我抗战意志,华北胜利粉碎了敌寇这种政治阴谋。”这说明百团大战
A,推动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B.是正面战场最大规模的战役
C.坚定了民族抗战胜利的信心 D.粉碎了国民党政府的政治阴谋
23.漫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对下图的寓意解读准确的是
A.体现了美国“扶蒋反共”的真实意图
B.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
C.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背景下举行的会议
D.国共双方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达成共识
24.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
A.开始战略反攻 B.进行战略防御
C.进行战略决战 D.进行渡江战役
25.20世纪50年代,中印联合发表声明,“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材料中“这些原则”是指
A.人民民主原则 B.求同存异原则
C.“一边倒”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6.“出于保密的需要,他们隐姓埋名,断绝与外界有碍工作的往来,默默无闻地为祖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作出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下列人物中属于“他们”中一员的是
A.邓稼先 B.黄继光 C.杨根思 D.王进喜
27.1950年到1953年,我国平均每年出口粮食31亿斤;食油出口1952年为29万吨,已超过战前,1953年出口又增长至33.7万吨,约占总产量的21.3%。这表明我国
A.外交政策影响经济建设 B.将农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C.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D.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28.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中国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
C.形成了全面立体的开放格局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9.“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在促进国家统一中产生了巨大作
用。下列各项中,属于其实践成果的有
①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
③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 ④1999年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下图是国家博物馆知名新干年藏品——“入世植”。它仅长32.3厘米,却是我国当代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其价值主要在于见证了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多哈会议主席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用的木挺
A.首批经济特区的设立 B,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C.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D.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个小题,共40分)
31.(18分)星期封建国家在实行何种地方制度的问题上有过较大反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地方设县,那都不是学六国的。秦本无“封建制”,因此朝君主集权制的演变要容易些,在统一过程中,对被灭六国,取消“封建”代之以郡县,更是顺理成章。如果没有秦统一战争这种特殊的历史手段,东方六国由“封建”向郡县的过渡,扭扭捏捏,恐怕还要拖好几代时间,才能慢慢完成转型。在这里,我们再一次体验到了所谓“恶”的历史作用——战争,这是人类良知所不容的残暴行动,却常常有帮着实现转换历史场景的作用,真叫人哭笑不得。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得以顺利建立郡县制的原因,(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主要区别。(4分)
材料二 汉初分封诸侯的基础虽说还是郡县制,但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在理论上与皇帝一样,都是“有士之爵”。刘邦在世,同姓诸侯王都是其子弟之属,不可能犯上作乱。吕后当权,他们能团结一致,对抗诸吕,后来又促使文帝登基,的确对刘氏的皇权起到了拱卫作用。但文帝以后,同姓诸侯与皇帝的关系已经疏远,人人都有帝制自为之心,皇权自然受到挑战。刘邦初封同姓王国时,唯恐其实力不足,不能屏藩皇室,因此所有王国都地兼数郡,如齐国领有七郡之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初衷,(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高祖这一措施 (4分)这一措施在汉代如何被改动 (4分)
32.(22分)坚持道路自信是中共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摘编自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 (4分)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1949年3月毛泽东作的报告
(2)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是哪次会议提出的 (2分)指出其提出的时代背景。(2分)
材料三 到本年(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27.2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较历史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钢的产量为134.9万吨,……1952年国家财政收入为183.7亿元,支出为176亿元。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49年增长60%—120%,农民的收入也增长30%以上,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
(3)根据材料三,用一句话概括我国1952年底的经济状况。(2分))结合所学,概述党和国家为促使该经济状况出现所采取的具体经济措施。(4分)
材料四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复兴之路》解说词
(4)为实现材料四中所述的“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怎样重大的战略决策 (2分)中国农民的“首创精神”是怎么体现的 (2分)
材料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黝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5)依据材料五,概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CBDB 6-10 ABBCD 11-15 BACCD 16-20 CDABB 21-25 DCBAD 26-30 ACADC二、非选择题
31.(20分)(1)原因:统一之前的秦国受分封制影响不深;兼并战争消灭了六国分封制的基础。(4分)
区别: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分封制下诸侯世袭;郡县长官权力受限,诸侯权力过大。(4分)
(2)初衷:屏藩皇室(保卫皇权)。(2分)
评析:在西汉初年确实起到了对刘氏皇权的拱卫作用;但是给后来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4分)
改动:汉武帝 推恩令(4分)
(20分)
(1)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立三:城市中心论。(4分)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2分) 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2分,任答一点即可)
(3)经济状况:1952底,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2分)
措施: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米棉之战";“银元之战";统一国家财政经济。(4分,答两点即可)
决策:以经济建设以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分)
首创: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分)
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2分,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