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下册《10.1 认识分子》2024年同步练习卷(2)(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10.1 认识分子》2024年同步练习卷(2)(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1-19 16:5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10.1 认识分子》2024年同步练习卷(2)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分。
1.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B. 分子是物质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微粒
C. 分子是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D. 分子是人们为了描述物质内部结构而想象出来的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2.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3.在气体扩散现象的演示实验中,一瓶装有空气,另一瓶装有密度大于空气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按正确的方式放置如图所示,抽出玻璃板并合上两瓶,过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会混合在一起,且颜色都变得同样均匀,本实验中( )
A. 甲瓶装的是二氧化氮气体
B. 人眼能直接观察到:气体分子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C. 两瓶气体颜色都一样时,分子不再运动
D. 若温度越高,瓶内气体颜色变化会越快
4.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我们常受到“二手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 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 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5.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 )
A. 固态、液态、气态 B. 气态、固态、液态 C. 固态、气态,液态 D. 液态、气态、固态
6.关于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首先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汤姆孙
B. 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C.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D. 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
7.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周围有电子绕核运动,如图所示为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由图中信息可知( )
A. 质子、电子所带的电荷不等 B. 所有原子的中子数都与质子数相等
C. 电中性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 D. 所有原子都由电子、质子、中子构成
8.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瑞雪飘飘 B. 柳絮飞舞 C. 落叶纷飞 D. 玉兰飘香
9.如图所示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该病毒一般呈球形,直径在之间,是由分子构成的,属于单链病毒。下列关于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温度升高时,构成新型冠状病毒中的分子无规则运动更剧烈
B. 温度一定时,构成新型冠状病毒中所有分子运动速度大小不一定相同
C.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等飞沫传播,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 佩戴口罩可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因为口罩的中间层具有吸附和过滤的作用
10.如图所示,向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注入一些水,用力压活塞,发现水的体积没有明显变小。这是由于水分子之间( )
A. 有间隙 B. 没有间隙 C. 存在斥力 D. 存在引力
11.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B. 温度越低,分子的热运动越缓慢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分子的热运动会停止
C. 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
D.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12.若把原子、原子核、电子看成球体,原子半径的数量级为,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电子半径的数量级小于。按尺度从大到小的排序是
( )
A. 原子 原子核 电子 B. 电子 原子 原子核
C. 原子核 原子 电子 D. 原子 电子 原子核
13.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锂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 锂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C. 锂原子的质子数是电子数的两倍,所以锂原子带正电
D. 锂原子失去电子后带负电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分。
14.“气溶胶”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小颗粒,直径大约在之间,能传播真菌和病毒,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疾病的流行和爆发。“气溶胶”颗粒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分子;其中______以下的颗粒随着粒径的减小被吸入后在肺内滞留的比率大大增加,对肺的伤害较大。
15.林晓在盛有热水和冷水的两个玻璃杯中,同时分别小心地滴入两滴蓝墨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如图示.这是一种______ 现象,______ 杯里盛的是热水.
16.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______ 选填“原子”或“原子核”是有结构的。科学家对其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在如图所示的两种模型中,______ 选填“”或“”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模型。
17.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绝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______ ;
当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______ 填字母。
18.如图甲所示,将一块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玻璃板的重力为______ ;然后将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稍稍向上用力拉弹簧测力计,则示数会______ 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此现象间接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 选填“引力”或“斥力”。
19.“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同学们每天走进教学楼,都会闻到消毒液的气味,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
20.在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年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高速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是______;年卢瑟福在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______结构模型,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1.小明为了研究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进行了几个实验:
图实验是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实验现象,主要说明了 ;能否先加酒精再加水 ,原因是 ;
图实验,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图实验时,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如图所示,是小明观察到的溶液在“实验开始时”、“静放日后”、“静放日后”所呈现的现象,其中 选填标号“甲、乙、丙”量筒是表示溶液静放日后的实验现象,现象主要说明了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分子还可以继续再分,不是组成物体的最小颗粒,故A错误;
B、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所以分子是可以再继续分割的,故B错误;
C、研究表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故C正确;
D、分子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人们想像出来的模型,故D错误。
故选:。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分子还可以继续再分。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们对分子和分子组成物质的基本认识,属基础题。
2.【答案】
【解析】解:
分子之间的间隔决定物质的状态,当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但分子组成不变,故符合此条件的只有D正确.
故选D.
根据水汽化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组成不变,当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隔增大进行解答.
知道当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隔增大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3.【答案】
【解析】解:
A、二氧化氮气体的颜色是红棕色的,而且比空气的密度大.如果将两个瓶口对在一起,则二氧化氮气体分子会向空气中运动,所以应该在下面的瓶中装有二氧化氮气体,故A错误;
B、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人眼不能直接观察到,要通过颜色和味道来体现,故B错误;
C、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两瓶气体颜色都一样时,分子仍然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瓶内气体颜色变化会越快,故D正确.
故选D.
密度小的气体总是浮在密度大的气体上面;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属于扩散现象,分子的运动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即扩散越快;分子的扩散现象在任何温度都能进行.
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扩散现象及分子的热运动的理解,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
【解析】解:、吸烟的时候,尼古丁能被在场的其他人吸收,故“二手烟”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B错误;
C、因为海绵内有空隙,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故C错误;
D、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是由于摩擦,不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D错误。
故选:。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因为海绵内有空隙,所以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是由于摩擦。
本题考查了分子动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要注意将分子的运动、分子的间隙、分子间的作用力与一些宏现象的区分。
5.【答案】
【解析】解:甲、学生排列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学生之间作用力很大,空间小而紧密,不易被压缩,故对应的是固态;
乙、学生排列保持一定的体积,但是没有一定的形状,略显不规则,学生之间作用力大,不易被压缩,故对应的是液态;
丙、学生排列的间距很大,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学生之间作用力极小,几乎没有,容易被压缩,对应的是气态。
故选:。
物质处于固态时,分子只在平衡位置上振动,分子间距很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大,固态时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
物质处于液态时,分子在平衡位置上振动一段时间,还要移动到其他的位置上振动,分子间距比固态大,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态小,液态时保持一定的体积,但是没有一定的形状,不易被压缩;
气态分子除碰撞外,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分子间距很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几乎没有。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易被压缩。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三态及基本特征,正确掌握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间距、作用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6.【答案】
【解析】解:、首先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汤姆孙,故A正确;
B、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B错误;
C、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故C正确;
D、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故D正确;
故选:。
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从而揭开了人们对原子内部的认识。根据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的关系即可得出答案。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物理发展学史以及原子结构的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7.【答案】
【解析】解:由图中四种原子可知:原子核有一个质子,核外有一个电子;原子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核外有个电子;原子核中有个质子和个中子组成,核外有个电子;原子核由四个质子和五个中子,核外有四个电子.
A、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它们带的是异种电荷,电荷量相同,故A错误;
B、原子中只有质子无中子,说明原子核中中子数与质子数不一定相等,故B错误;
C、所有中性的原子具有的质子数都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故C正确;
D、原子中只有质子无中子,说明原子不一定都由电子、质子、中子组成,故D错误。
故选:。
分析图中四种原子可知:原子核有一个质子,核外有一个电子;原子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核外有个电子;原子核中有个质子和个中子组成,核外有个电子;原子核由四个质子和五个中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则根据以上结论分析各选项即可得出结论。
本题应由图中给出信息结合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解答。同时题目中所得出的结论可适当记忆,以便以后应用。
8.【答案】
【解析】解:、瑞雪飘飘是雪花在运动,是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柳絮飞舞是物质在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落叶纷飞,是树叶在运动,是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玉兰飘香是分子在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
分子的体积很小,肉眼很难直接观察到。从这个方面进行判断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扩散现象,即分子运动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9.【答案】
【解析】解:、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所以温度升高时,构成新型冠状病毒中的分子无规则运动更剧烈,故A正确;
B、在一定温度下,构成新型冠状病毒中所有分子运动速度大小不一定相同,故B正确;
C、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等飞沫传播,属于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故C不正确;
D、佩戴口罩可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因为口罩的中间层具有吸附和过滤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
该题新型冠状病毒是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热运动与分子的关系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热学其它一些知识点的认识。
10.【答案】
【解析】解:
向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注入一些水,用力压活塞,发现水的体积没有明显变小,这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C正确。
故选:。
物质是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本题考查了分子运动论的相关物理知识,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中考的热点。
11.【答案】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分子间的作用力,物质的组成,以及分子间距的有关知识。
分子之间的斥力和引力是同时存在的;
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任何条件下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一般地,固体分子间距离最小,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大,气体分子间距离最大;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解答】
A.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任何条件下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通常固体分子间距离最小,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大,气体分子间距离最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12.【答案】
【解析】分析:
根据原子、原子核、电子半径的大小分析.
本题考查了长度单位换算及大小比较,属于基础知识,要熟记.
解答:
由题意可知,原子半径的数量级为,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电子半径的数量级小于,则原子的半径大于原子核的半径,原子核的半径大于电子的半径,所以从大到小的排列是原子、原子核、电子,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
13.【答案】
【解析】A、锂原子是由锂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故A错误。
B、锂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该说法符合原子结构。故B正确。
C、锂原子的质子数跟核外电子数目相等都是个,并不是两倍,其原子核中有个中子,中子不带电,故锂原子不带电;故C错误。
D、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锂原子失去电子后,原子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要多,所以,锂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故D错误。

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是由质子与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该题考查原子的核式结构与电子的得失,难度不大。
14.【答案】不是
【解析】解:“气溶胶”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小颗粒,直径大约在之间,能传播真菌和病毒,不是分子;。
故答案为:不是;。
分子是非常小的微粒,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是肉眼看不见的;。
本题考查分子的大小,以及长度单位的进制,难度不大。
15.【答案】扩散;
【解析】解:把蓝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墨水发生了扩散,其中蓝墨水在热水中扩散的快,这说明分子运动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故答案为:扩散;.
扩散现象是指不同物质的分子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扩散现象与温度关系和改变内能的方式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难度不大.
16.【答案】原子
【解析】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有结构的;
由图示可知,图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故答案为:原子;。
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的知识,属于基础题,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17.【答案】核
【解析】解: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当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是因为粒子都带正电荷,轨迹应该是和相似,向上偏转。
故答案为:原子核;。
原子中心是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的结构及其同种电荷靠近时的运动轨迹,比较简单。
18.【答案】 大于 引力
【解析】解:根据图示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示数为;
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
故答案为:;大于;引力。
根据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指针的位置读数;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当分子距离较近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较远时表现为引力,玻璃板和水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本题考查了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属于基础题。
19.【答案】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析】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喷洒后教学楼内会闻到消毒液的气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本题考查分子运动,难度不大。
20.【答案】电子 核式 质量
【解析】解:年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高速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是电子;
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逊的枣糕模型,据此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原子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占很小的体积,但其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
故答案为:电子;核式;质量。
汤姆孙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逊的枣糕模型被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粒子散射实验所否定,他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对于人类认识原子结构、原子核结构的历史过程要了解,记住重大发现和科学家的成就。
21.【答案】分子间有间隙 不能 混合后总体积变化不明显 分子间有引力 甲 分子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解析】解:图实验说明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体积小于水和酒精混合前的体积和,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不能先加酒精再加水,这样混合后总体积变化不明显;
用手轻轻地碰一下附着肥皂泡棉线的任意一侧,这一侧的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了另一侧,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
刚开始时,水与硫酸铜溶液两者各自独立,界面分明。由分子动理论可知,水分子和硫酸铜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上面的水分子要向下运动,进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同理硫酸铜分子向上运动,进入到上面的水中,时间越长,两者混合的越均匀。由图所示,甲图两者混合的最均匀,所以甲是静放日后的实验现象。
故答案为:分子间有间隙;不能;混合后总体积变化不明显;分子间有引力;甲;分子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分子热运动理论的内容:一是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二是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三是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不同物体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间接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扩散现象不但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还体现了分子之间有间隙。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