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能》 教学设计
课 题 《机械能》
课时安排 1 课前准备
教材内容 分 析 机械能是初二年级的最后一章内容,是力与运动的综合,是由现象学习上升到能量的学习
设计理念 机械能中的动能与势能的影响因素,要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可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实验也可帮助学生理解机械的影响因素。但是实验的可视度比较小,有些学生难以观察到,因此我利用赣教云中的“虚拟实验”突破这个难点问题。
学情分析 机械能是初二年级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知识后,将力与运动融合在一起上升到能量问题的学习。学生初次接触能量。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知道动能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知道常见的两种势能及其影响因素;能够利用动能和势能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初步认识到动能和势能的存在,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学会从现象中发现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当中,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 实验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新闻为什么小小馒头能把砸伤?新民晚报(本报讯)5月29日晚6时,从沈阳开往上海的195次列车经过上海铁路分局管辖的沪宁线103K区段时,突然从列车左翼车窗飞出一个馒头,不偏不倚正好打在当班的上海铁路分局苏州工务段职工×××的鼻梁上,当场将其击昏。并进行教育不能高空抛物教师提问:为什么小小馒头能把砸伤?学生疑惑,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 利用视频播放砸伤的情景,让学生更加直观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1.能量的概念: 复习功的知识,向学生介绍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且有能。简称:能。 能量的单位 :焦耳 简称 焦, 符号是 J 为了加深学生的对功与能关系的理解,向学生举一些做功例子。同样能量表示做功本领大小,可以用做多少功来衡量,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做了多少功”就“消耗多少能”。有多少能不定要做多少功。 2.机械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较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设计意图 学生认识能量的定义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出示讲台上的课本提出问题:这课本什么情况下能老师做功?学生答要扔。教师说出要运动,提出问题:动能与什么有关 【猜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有关因素有速度和质量。 【实验设计】猜想后引导学生以实验探究影响动能因素,师生共同总结研究对象为动能、质量和速度。由学生回答实验中使用控制变量法。 小组间讨论如何需要解决问题:怎样获得动能?如何观察动能的大小? 最后教师总结:获得动能的方法是让钢球从斜面上滚下;通过观察木块移动的距离长短,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这种研究方法是转换法。 【进行实验】 教师先利用中央电化教育管的虚拟实验服务系统进行虚拟演示实验,学生观看。 教师分发器材,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整理器材,并归纳结论。 学生观看中央电化教育管的虚拟实验服务系统中配套的虚拟视频,并进行小结。 【实验结论】 由甲乙可知: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 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由乙丙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课堂实验进行训练: 师生共同分析以上三种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本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设计意图 利用赣教云中的“虚拟实验”让学生再次观看实验过程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以题目训练的方式。 结论:由甲乙可知: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重力势能越大。 由甲丙可知: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的越高,它的重力势能越大。 通过观察沙坑的凹陷程度来判断钢球重力势能的大小,这种研究方法是转换法。本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设计意图 教师实验,加上题目训练,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
教学反思 利用“虚拟实验”进行物理教学,不能替代物理实验,只能用来解决实际难以完成的操作。